登陆注册
9472800000022

第22章 刊以文重 人以刊重

著名的学术刊物通常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成规模、成气候、成品牌。经过200期的积淀,《社会科学战线》可以说期数成规模、影响成气候、刊名成品牌了。

1978年5月,吉林社会科学院开风气之先,出版《社会科学战线》这份集文史哲经于一身、融古今中外于一冶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从创办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战线》都是中国少有的大型学术刊物。后来各类学术刊物大大增加,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大容量的刊物也越来越多,从厚度来说,《社会科学战线》已经不是那么鹤立鸡群了,但她一直保持特色,坚持“沉稳、厚重、深刻、典雅”的风格。不像有的刊物,从页码到风格,前后变化很大,而《社会科学战线》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页码一开始就很多,封面也一直用清新典雅的国画,风格仍守望传统,追求卓越的目标始终如一。厚重是《社会科学战线》最主要的特征,刊物不仅厚,页码多,而且重,有分量,其内容让人感到相当厚实、厚重。现在若到校图书馆现刊阅览室去翻阅期刊,林林总总的刊物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不过通常我走到综合类社会科学刊物的架前,必定会翻看一下《社会科学战线》,特别是其中的史学与教育学栏目。因为自己从历史学出身,所以一向关注历史学栏目,因为后来在教育学界行走,所以自然关注教育学栏目。

要办好一份学术刊物,关键是要有好作者和好论文。在刊物、论文、作者三者之间,通过论文这一学术载体,刊物与作者互为依重,互动共生。作者需要有好的刊物发表论文才能产生学术影响,刊物需要有好的作者才能拿到好的论文。参照科举时代流行的一句格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刊物以人重,人亦以刊物重”。

“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是在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所以显得重要、人们因而高度敬重科举,科名与人两者之间长期良性互动之后形成的说法。龚自珍在搜集清朝四十九科登科录,充分了解二百年科名掌故之后也指出:“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龚自珍全集》第十辑《己亥杂诗》)。也就是说,科举之所以被人们看重,是因为选拔出的科举人才相当优秀,而反过来,因为科举重要,凡是通过科举出身的人,都很容易声名远播,为人所知。2005年9月,李敖在“神州文化之旅”复旦大学演讲时,便借用龚自珍这句诗来说明大学与人的相互关系。我觉得,这句诗用来借喻刊物与人互为倚重的关系也很合适。因为刊物发表的论文的作者重要,跟着刊物也变得重要了,被人们重视了。同样的,如果一份刊物具有崇高的声望,那么只要在那上面发表论文,就比较容易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即“刊以人重刊亦重,人以刊传人可知”。在刊物与人(作者)之间,论文是联系的纽带,实际上可以说是刊以文重,人以刊重。

《社会科学战线》已经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灿烂的现在,也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如何使刊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信许多编者和作者都有高见,笔者在此也略谈三点看法。

在百花齐放的刊物世界中,不像专业性刊物比较受到特定学科读者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综合性刊物,如何持续让读者关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常一期刊物都是按学科的分野列出互不相干的各个栏目,这样读者一般也就只浏览一下跟自己相关学科的论文或目录。但在强调学术研究要进行学科间的整合与渗透的当代,有没有可能尽量组织一些专题,从多学科来探讨同一个重要的主题?目前许多刊物已经有些专门选题,若能有意识地多用心构想某些跨学科的选题、加强科际融通,更能扬长避短,发挥综合性刊物的长处。

不同学科、不同题材的论文产生的效应不大一样。有的论文具有时效,有的论文更有长效,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当重视论文的被转摘率和被复印率的时候,应用学科、具有时效的论文比较容易受到青睐;当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引文分析法,从被引用率来科学地评估论文和期刊的时候,基础学科、具有长效的论文更有价值。当然,被重要文摘刊物转摘和被复印转载,往往读者面增加许多,也更可能被引用,也有部分论文是既被广为转摘,也具有很高的引用频次。不过,多数论文还是不可兼得的,因此如何把握具有热点效应和偏于长远效应的学科和论文的比例,也是学术刊物值得考虑的问题之一。

互联网时代对纸质书刊和报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只从“中国期刊网”搜索查找需要的论文,图书馆的过刊阅览室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确实,从期刊网上查找某一专题论文,远比一本本地翻阅刊物来得全面和迅速。面对网络的强大压力,刊物只能顺势而为。我以为《社会科学战线》今后应尽快将新出刊的目录发布在自己的网站,这样容易被读者搜索或查阅到,便可能尽早去查看纸质刊物原文,可以提高刊物的读者面和影响力。

《社会科学战线》出版第200期纪念刊,确实可喜可贺,衷心祈愿其盛业可长可久,永远屹立于学术期刊之林,嘉惠中国学林。

(原刊《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同类推荐
  • 残局

    残局

    《残局》系梅承鼎从他一千多篇小小说中精选出来的几十篇精品文集。作者以轻松而又调侃的笔墨,去勾勒时下纷杂错乱的芸芸众生,让读者在笑声中去分析、去思考。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群星璀璨的年代。两千多位诗人写下五万多首诗歌,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把中国诗歌推向巅峰时代。这些诗文佳作流传不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唐诗》为“国学启蒙书系列”其中一册,本套丛书是引导青少年走近国学,培养青少年朴素的道德观。本书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国学,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国学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
  • 忆往抒怀

    忆往抒怀

    著名作家程树榛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008年推出汇总其近60年创作精华的十卷《程树榛文集》,文集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散文、诗歌及评论。2008年后散文创作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近日八十高龄的老作家程树榛将其2008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散文结集成册。散文分以追忆旧友、域外感受、生活感悟等分六辑,其中多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
  • 心灵的原色

    心灵的原色

    这是90后作家许书熠第一部文集,体裁涵盖古诗词、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其中既有古诗词,又有现代诗歌、剧本,展现出极其全面的文学才华,从多角度展现出当代90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热门推荐
  • 武影凌风

    武影凌风

    凌天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中,武道资质下等,但是他拥有坚强的意志,一天他意外得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从此一路过关斩将登入武道巅峰成就至尊!
  • 会长大人,控心一生

    会长大人,控心一生

    就在洛御依因哥哥要和嫂子结婚从美国飞回当天。心情不好哒她就这样莫名其妙的上了一辆车,莫名其妙的初吻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没了。莫名其妙的成了他的未婚妻。好多莫名其妙昂!!!她把他当哥,突然有一天。林诺凡神秘的冲她说,你还记得我是妹控么,所以你要被我控心一生。
  • 陆地纯爱狗粮

    陆地纯爱狗粮

    “热巴你愿意嫁给我嘛?”鹿晗深情的说“我愿意”热巴闭上了双眼。鹿晗再一次吻上了那甜软的嘴唇。【本小说是原创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抄袭】清勿把小说与现实结合~
  • 倾国女相

    倾国女相

    她,不受宠的将军府嫡长女。他,嫉恶如仇的怪医。一场相遇却牵出了多年来的阴谋。她娶他?!他护她。非女尊甜文来袭喽~
  • 大神在上:咱们来比剑

    大神在上:咱们来比剑

    相传p大有一棵百年姻缘树,成就良缘无数……一日林诗颖在这树下打游戏,玩的正嗨,突被一个叫绵阳的人砸了五脚朝天……什么这个绵阳原来是顶顶大名的校草NO.1!这就算了他竟然还是乱世第一高手【一斤大豆】!绵阳不怀好意的盯着林诗颖:“诗颖啊,你冷不冷?”林诗颖一阵鸡皮疙瘩:“不冷。”绵阳:“就知道你冷极了,来抱抱,抱紧了就不冷了!”
  • 藏锋倚剑封天涯

    藏锋倚剑封天涯

    一个人一把剑,独尊天下,成为了世界最强者,却只能享受独自一人的孤独。
  • 骨莲寻

    骨莲寻

    千年鬼王,被一颗蛋砸?小白逆袭压妖女?正太为爱献魂灵!且看他们见得爆笑对话!奏一曲悲欢离合,刻一情铭心不忘。
  • 中国研发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研发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分析

    本书主要探讨R&D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关系,涉及到经济内生增长、R&D溢出和知识生产等理论,共分8章,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R&D活动的ESDA分析、R&D空间溢出的CSDA实证分析等。
  • tfboys之三色堇

    tfboys之三色堇

    爱上你的时候还不懂感情,离别了才觉得刻苦铭心。遇见你,只为了最后说一声再见。并不是任何公主都会嫁给王子。骑士,也很好啊......请记住我,记住我只出现在你的梦里,仅此而已......
  • 那些年一起疯过的时光

    那些年一起疯过的时光

    那些年,在操场上的奔跑,在教室里的打闹,在走廊上的笑声,许多年后,我们依然记得曾经在校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