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0600000009

第9章 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1)

第一节 传承的实践状况

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本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12BMZ084)的成果之一。]

一、成立传承保护机构

2006年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任主任的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研究、协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2006年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承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传承人、传承单位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评审、鉴定和业务咨询工作。

2006年6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该中心是隶属县文体局管理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定编5人,配备了现代化的资源数据库设备。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全方位系统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文化体育局,胡世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任何一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存只能是靠人传承传递、延续和发展。我县众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百年、甚至数千年的进化中,传承人是它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这些生活在山寨的民间艺人,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民族文化生活的宝库,又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阳县文化部门数次深入到田野调查,发现很多民间艺人在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传统文化中起着超乎常人的作用,受到一方民众的尊重和传颂。寻找杰出传承人的工作成为人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十大集成”工作和近些年“抢保工程”的实施,长阳县发现和掌握了各类“非遗”资源的重点传承人数百人之多。这些艺人的存在,就代表一种传统文化的存在。长阳县采取了很多措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进行保护。

1.建立民间艺人档案。首先,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从2001年起,长阳县就开始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管理;2009年3月至9月,长阳县进一步组织专班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对民间艺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家庭现状、技艺特长及其艺术成果等进行登记。历时6个多月,行程4000多公里,录音7200分钟,录像4300分钟,拍摄照片7000多幅。新增传统项目共300多项,目前,全县已登记在册的山歌、南曲、吹打乐、花鼓子、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长阳竹枝词、故事、绘画、书法、民俗等艺术类别的民间艺人达3000多人,其中重点传承人342名。除了对民间文艺方面的传承人建档,长阳县还致力于对县域境内的刺绣、雕刻、印染、缝纫、织锦、制陶、盆景、假山、建筑、彩绘、藤编、草药、制茶、酿造、造船、各类金属制作等民间工匠、艺人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为优秀的工匠、艺人建档,凡是还能“活态”展现的事项,都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下来。其次,录制优秀民间艺术专题片。对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分类搜集,制作成资料片进行推介和保存。目前已录制完成了《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孙家香》、《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吹打乐》、《都镇湾故事》、《土家族撒叶儿嗬》、《廪君传说》、《长阳竹枝词》、《长阳情歌》、《土家风情》等民间艺术的电视专题片。

2.表彰奖励优秀传承人。县委、县政府决定,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县委县政府先后3次共命名表彰了61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和资丘文化站、民俗文化村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坚持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11年年底,我县共有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5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制定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政策,建立传艺奖励基金,设立“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同时还举办跨地区的、多种类的“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开展民间艺术大师选拔,给优秀民间艺人评职称。

3.特殊保护高龄民间艺人。县政府对近90高龄的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孙家香按月发给生活补贴,并作为特殊人才将其安置到县福利院安度晚年,以延长其艺术生命。为高龄优秀民间艺人发放生活困难补贴。凡男年满65周岁、女年满60周岁的县级以上优秀传承人,每年每人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从2010年起,为县级以上传承人每人订市级党报一份。

4.联系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起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文化人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工作制度,县级领导联系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每个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2名以上的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并由县委组织部建立联系反馈卡,把这一措施作为县委考察和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开展社会教育传承

长阳县在民族文化建设上,注重强化和发挥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坚持以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为龙头,以县艺术团体和文化馆为纽带,以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辐射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比赛。一方面,由政府牵头,举办各类有规律性的文化节庆活动。长阳县从1990年开始,坚持每5年举办一届全县农村文艺会演,每3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文艺会演,每2年举办一届全县“夷水乡音”歌手大奖赛,每年举办一届全县书画美术大赛。各乡镇从197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乡镇文化节,目前各乡镇已举办乡镇文化节180多届次。其中,资丘镇已连续举办了34届乡镇文化节是全县坚持最久的乡镇。通过这些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而且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举办民间艺术比赛。一是举办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为了弘扬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2004年在资丘镇举办了首届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来自湖北长阳、五峰、巴东及四川、重庆等省、市兄弟县共18支代表队、300多人参加了比赛。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把撒叶儿嗬这一土家民间祭祀歌舞正式搬上了群众文化舞台。二是举办长阳南曲、土家山歌民间艺人师徒大赛。2005年在资丘举办了全县“长阳南曲”、“长阳山歌”师徒大赛,来自全县的170多名山歌、南曲艺人参加了比赛,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10岁,有的夫妻同台演出,有的爷孙上场比赛,场面隆重热烈。通过比赛,有20多名师徒分别获得了“带徒传艺奖”和“学艺有成奖”。三是举办土家歌王擂台赛,通过比赛,在全县选出了10名“土家歌王”和10名土家优秀歌手。

2.宣传推广。一是举办全县性大规模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际,全县各个乡镇及县民俗文化村330多名民间艺人,演出了《土家吹打乐》、《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花鼓子》、《毛古斯》、《肉连响》及《长阳巴山舞》等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受到了广大群众广泛赞誉,将土家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了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展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二是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赛。近几年来,先后5次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宜昌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其中,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花鼓子等优秀民间艺术在大赛中多次获奖。三是组织大型民间文化宣传推广活动。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武汉举办了“武汉土家文化周”大型宣传活动,让土家原生态文化走进了都市、走进了高校,走出了一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受到了省委、县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四是充分利用高层次媒体和活动推介土家文化。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视听》特别节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会在长阳县举办,组织县民间艺人70多人登台表演了原生态的山歌、薅草锣鼓和土家族撒叶儿嗬,并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多次播放。以此宣传和推广县民族民间文化。在2007年八艺节群众文化系列展演活动之中,长阳县在宜昌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厅面积280平方米,展览运用实物、照片、文字、投影和民间艺人现场展演等手段,以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山歌、南曲、民间故事、吹打乐、薅草锣鼓、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让观众流连忘返,特别是民间艺人展演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更让中外观众大饱眼福。五是利用现代媒体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从2007年初开始,我县在县电视台开辟了“长阳故事”和“清江美文”两个文化专题栏目,请民间艺人通过电视为广大市民传播民间文化(每周为市民讲12个故事),开辟了一个传承的新天地。

3.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艺术生产活跃。“十五”规划以来,长阳县专业、业余文艺剧团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作,不断打造民族艺术精品,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常年活跃在城乡文化舞台上,为繁荣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县歌舞剧团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曾先后3次带着具有浓郁泥土芳香的土家歌舞进京演出。近些年来,剧团创作的节目在全国、省、市各级文艺调演和比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大型土家婚俗舞蹈《土里巴人》获1999年国家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屈原文学创作表演金奖;长阳南曲《昭君别乡》、《咏梅》、《巴山女》、《白胡子唱老》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创作、表演金奖;大型歌舞剧《梦幻土家》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从1994年创建至今共演出6000余场,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1995年应邀赴中国香港演出“一炮打响、载誉归来”,近千名民间文化爱好者在这里培训后,走向旅游景区从事演艺、导游工作,进入中小学校开展民间文化教学;创编的广场舞蹈“巴山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分别获文化部第十届、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农民兄弟创作的《花冬冬的姐》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奖,并唱响中央电视台和世博会舞台。

4.文献静态传承。长阳县通过多年对“非遗”资源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基本掌握了长阳县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人生礼俗、民间杂技、曲艺、传统体育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蕴藏、作品类别、分布、传承方式以及重点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同时,在普查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器物,如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收集达500多件。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生命”,为了全面、真实、完整地传承“非遗”,长阳县采取了积极措施。首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国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来,长阳县文化部门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申遗”工作,截至目前,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市级名录11项,省级名录8项,国家级名录4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保护计划并逐步得到实施。其次,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长阳县投资50多万元添置了资源数据库设备,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优秀民间艺术原始素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库。此外、整理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传承后世。长阳县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多万字的两套巴土文化系列丛书。目前出版了《土家源》、《长阳南曲》、《土家风情》、《土家俗谚》、《长阳竹枝词》、《土家民间故事》、《巴人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廪君传说》等一批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佳作。这些丛书的出版,可以将长阳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后世。

5.活态传承。长阳县绝大部分“非遗”资源在土家族聚居地区的边远乡镇、村落流传。作为民间文化的载体,村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文化载体,就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弘扬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提高地方的竞争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它不仅是本土文化传承的根基,而且很多本土文化人才都是从村落里成长和培养出来的,如长阳山歌手王爱民、王爱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覃自友、张言科,国家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孙家香等。基于以上原因,长阳县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率先提出了在农村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县政府组织工作专班编制了《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通过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到2015年左右使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濒危品种和主要特色品种得到有效保护,长阳县在编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源”文化工程项目规划》中,也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规划。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传统文化活态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实现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从2002年开始,资丘、榔坪两个乡镇率先建立了以保护“长阳南曲”、“撒叶儿嗬”、“长阳山歌”等重要传统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010年7月,长阳县政府根据传统文化各类分布特点,在全县先后建立了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分别为“长阳南曲”保护区、“土家撒叶儿嗬保护区”、“长阳山歌”保护区、“长阳花鼓子”、“民间故事”保护区、“民间吹打乐”保护区、“薅草锣鼓”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有的以自然村为范围,有的以大的村落为范围,如资丘镇的资丘、柿贝、杨家桥等村为长阳南曲生态保护区,榔坪乐园为山歌、撒叶儿嗬生态保护区。其中都镇湾、资丘以乡镇为单位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他乡镇的17个行政村以村为单位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使多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自然景观、建筑、不可移动文物、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因素,在适宜其生存的村寨、社区和环境中得以保持原状,使其成为活文化。同时政府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政策,建立传艺奖励基金,设立“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举办跨地区的、多种类的“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开展民间艺术大师选拔活动,给优秀民间艺人评职称。长阳县政府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文化“生态场”,做到了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实现了整体性保护,坚持了文化的原真性。

6.建立传承基地。首先,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阳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民族文艺团体1个,民族文化馆和文化馆各1个;民族体育馆1个,建筑面积5248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馆舍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图书8万册;民族博物馆1个,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文物6000余件;清江画院1个,馆舍200平方米,馆藏西兰卡普等各类艺术品200余件;民族影剧院1个;农家书屋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4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民族文化广场1个,毕兹卡民族文化村1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一部分破旧落后的民族文化设施以较高水准展现在世人面前。占地1万平方米,投资一千余万元的民族体育馆,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是县城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县图书馆投资近3百多万元进行维修改造,其内部设施已达到国家二级图书馆标准;投资近2000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投资数十万元对毕兹卡民族文化村进行改造维修,其环境、建筑和演出受到中外游客好评。近几年,投资数百万元对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维修改造和新建,致使全县初步形成了县、乡镇、社区、村都有文化活动室的民族文化工作网络。其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几十年以来,对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结果发现,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传承性、祭祀性、表演性、群体性、简易性等特点,是土家族人民娱乐、健身和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群众基础。正是因为如此,2005年4月,省民宗局、省体育局联合在长阳职教中心挂牌少教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到全县中小学。2008年,县民宗局、县文体局、县教育局联合在磨市中学、大堰中学、高家岭小学、鸭子口牛坪小学挂牌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培训基地。几年来,土家族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如武术、踢毽子、抵杜、毽球、陀骡、蹴球、板鞋、高跷等,得到了传承、普及。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阳“土家源”文化工程项目规划报告》中,对非物质文化传习所进行了规划,拟在都镇湾、榔坪、渔峡口、贺家坪、资丘等乡镇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建立传习所。传习所是隶属县文化体育局管理的财政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内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活动区、传承培训区、藏品保管区、管理研究所等功能区域。传习所以传承人为主体,为传承人提供稳定的场所、必要的设备器材。传习所主要充分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开展适合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传习所成为“民族文化之家”、“民间艺人之家”。

7.学术研究传承。近几年来,长阳县加大了与高校联合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力度,先后有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长江大学艺术学院、三峡大学等高校在长阳县建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并与长阳县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活动。从2004年起,长阳县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进行“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的项目研究,此项目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7年7月,长阳县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08年4月,由宜昌市委宣传部、三峡大学、宜昌市文化局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给研讨会发来了贺电。2008年7月中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长阳县联合举办“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课题学术研究会。几年来,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运用与文化遗产学相关的理论方法,以多学科分工协作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对长阳县20多年以来民族文化保护实践展开了历史研究和现状调查,为今后民族文化的保护指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推广学校教育传承

自国家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2006年6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实施以来,长阳县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县中小学按照《保护条例》的规定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保护条例》实施意见的精神,纷纷把本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小学的文化活动项目引进校园或作为教学内容引进课堂教学,这些举措既丰富了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又为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途径。截至2012年年底,长阳县有小学425所,其中寄宿制小学156所、教学点172个,教学班1159个,学生34017名,教师1942名。全县有初中31所,4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802人,教职工1833名。截至2013年4月,长阳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个,省级9个,市级11个,县级31个;县级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都镇湾、资丘两个镇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乡。

长阳不仅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多的县,而且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全省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传承工作最早的地区。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2006年6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县民宗局、县教育局、县文化局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长阳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各级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

2.开展示范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2007年以来,县民宗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局联合,先后在乐园秀峰桥小学、县职教中心等学校组织开展了民间文化进校园示范活动。2013年,县民宗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局按照省民宗委的安排部署,将都镇湾镇小学、县职教中心申报为省首批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基地,每年给予部分经费予以重点支持。

3.编写校本教材。2012年,都镇湾镇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编写了一套6册的民间故事校本教材,由县文化部门解决2万元的印刷经费。乐园各学校均把长阳山歌作为重点传授项目。都镇湾镇各中小学把民间故事的传承纳入教学议程。渔峡口镇双龙、县实验小学、龙舟坪镇花坪小学等,编写了民间文化地方教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效。

4.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教学。长阳县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如资丘区域以长阳南曲、撒叶儿嗬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榔坪区域则以山歌等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各地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既注重县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又侧重当地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初步具备了“一校一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模式。例如资丘镇在要求各中小学生要学跳土家族撒叶儿嗬的同时,还要求在校学生都要会弹唱长阳南曲3至5首;榔坪镇各学校均把长阳山歌作为重点传授项目。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以来,少年儿童能在校园里感受本民族的文化,能在课堂上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极大地增强了青少年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并自觉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进了民族团结。各中小学在把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引入校园的同时,还将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民间竞赛项目和儿童游戏活动引入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之中,如打陀螺、骑高脚马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既有较高的娱乐观赏价值,又是非常独特的健身运动,学生在进行这些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仅增强了自身体质,促进了健康,而且也使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危的民间体育项目得到保护和弘扬。

5.开展竞赛活动,引入激励机制。2009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全县中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比赛设有竹竿舞、打陀螺、三人板鞋、高跷竞速、蹴球5个项目,共有17个代表队参赛。鸭子口乡刘坪小学、磨市镇高家岭小学、大堰乡中心学校、都镇湾中心学校等学校也立足实际,办出了各自的特色。为检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情况,2012年10月,在全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安排了三人板鞋、高跷竞速、翘旱船等三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目前为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各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的学生均会跳长阳巴山舞、会唱3至5首山歌。据不完全统计,资丘镇中小学中会弹唱长阳南曲的学生达60余人,会跳撒叶儿嗬的达200多人,乐园秀峰桥学校会喊山歌的有40多人。高家堰镇小学的学生参与成人打薅草锣鼓。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传承了民族文化,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2009年10月,在“宜昌市第八届青少年科技节大赛”中,我县共有44件作品获奖,其中14件作品获一等奖。2010年我县代表宜昌市组队参加了湖北省第二届中小学“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集中展演,获优秀组织奖,津洋口小学的校园集体舞获二等奖、合唱获三等奖。在2011年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长阳参赛选手毛南会荣获金牌。2010年11月组队代表宜昌参加第十二届省运会蹴球、陀螺项目比赛,获得女子陀螺团体冠军、女子单打第二、男子团体第三和蹴球男单第二、第三名;2011年10月代表省参加全国第九届民运会男子高跷竞速、高跷竞速4×100米和蹴球比赛,获得男子高跷竞速100米、200米项目两个第一,男子双蹴第一,高跷竞速4×100米第二,男女混合双蹴第三,为省赢得了荣誉。2010年6月,县组织技能实作演示项目“西兰卡普编织”和学生部分书画作品参加了由国家民委、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成果展演活动,“西兰卡普编织”获民族地区技能展演一等奖,两件书画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6.聘请民间文化传承人为兼职教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榔坪镇乐园在县文化部门指导下,在中小学开始进行民间优秀文化进课堂的实验,把山歌引入小学课堂,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即用原始的山歌唱腔,填上新词,由当地农民歌手在讲台上教唱。与此同时,县文化馆、歌舞团、县文艺创作室新创作多首山歌,如《开创世界我工农》、《丰收调》、《多种经济一束花》、《一股清泉水》等,由专业人员在课堂、在田头为学生、农民教唱。80年代以来,资丘文化站将长阳南曲纳入小学音乐课教程。90年代以后,县域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民间文化传承人被多所中小学聘为兼职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言科,通过多年在学校教学实践,编写了《撒叶儿嗬传承教材》,省级传承人覃远新、覃好群、刘为芬、马学菊等,根据各自代表性项目,在学校传授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长阳花鼓子、民间故事等。尤其是都镇湾镇小学,定期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授民间故事,举办故事擂台赛,走访艺人家庭,学生与艺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多年来,民间文化进校园(课堂)、民间艺人上讲台的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了学校满意、家长支持、学生愿学、社会认可。

7.培训教师。县教育局、县文体局每年都要组织中小学音乐、体育教师集中到县文化馆和省少数民族体统体育训练基地——县职教中心培训,请专业老师授课辅导。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鼓励支持优秀民间艺人走进教室上讲台,向学生传授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先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的脑海里打下烙印。

长阳县榔坪镇乐园中学、榔坪镇秀峰桥小学2007年民间文化进校园案例一、秀峰桥小学乐园山歌校本课程(一)成立校本课程《乐园山歌》开发及教学领导小组1.艺术顾问赞助单位:

长阳县文化局

长阳县教育局

长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榔坪镇人民政府

2.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黄传锋(榔坪镇乐园中学校长)

副组长:刘勋(榔坪镇乐园中学副校长)

成员:刘德菊、李池平、雷明建(学校班子成员)

3.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刘德菊(学校教导主任)

副组长:覃洪琴(学校课程四年级实施牵头人)

成员:全体教师

4.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成员

黄传锋、刘勋、刘德菊

5.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顾问委员会

高正绪、翟生明、田英、邓劲松、秦海平、覃春宝

6.《乐园山歌》学校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

主编:黄传锋

副主编:刘勋、刘德菊

编委:李池平、秦世军、秦满珍、雷明建、覃洪琴

7.《乐园山歌》传唱

张小燕 刘德菊 覃洪琴 李红彩

土家歌王和山歌手(乐园民间艺人)

(二)开发乐园山歌课程资源

填表说明:

1.前五项由学生通过采访老艺人、山歌手,搜集资料后填写,可以小组合作完成。2.后五项可以由教师、山歌手、老艺人、学生共同来完成。3.搜集时间:每周星期六、日或专用时间。4.整理时间:校本课程时间及课外时间。5.交流时间:由教师据收集情况再定。

(三)制定校本课程乐园山歌开发纲要

乐园山歌以其声音高亢,独具特色而享誉海内外。“开遍山花叫山鸟,锣鼓处处唱山歌。”这种在田间地头边劳动边演唱的山歌,吸引了无数爱好者来欣赏、挖掘。乐园山歌作为乐园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倍受乐园人民喜爱。

开发《乐园山歌》正是在学校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的挖掘、收集、整理的一种本土文化,旨在继承、发扬和繁荣土家文化。

通过活动,调动师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积累,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生活的广阔,感悟到乐园山歌的优美、乐园文化的丰厚,让师生去体验、去思考、去锻炼、去收集、去整理。

总课题:乐园文化山歌

课程领导 顾问:翟生明

指导:刘昌菊

策划:黄传锋 刘勋 周爱华 张小燕 刘德菊

课程课时:16节,每周一节

开课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小组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

课程特点:具有一定的固定内容,在收集中调查访问随机性较大,能让同学们去接触社会,了解我们的民族,为土家族有这样深厚的文化沃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主题一:山歌的成因(以收集山歌这种形式,让学生去调查、去访问民间老山歌手,了解山歌在历史中究竟是怎样起源的)

主题二:山歌的影响(人们唱山歌、喊山歌、边劳动边唱,它对当时、现代、当代有什么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主题三:山歌的文化底蕴(山歌是怎样演变而来,有哪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史中山歌有哪些特点,等等)

主题四:山歌欣赏(以山歌演唱为背景,欣赏山歌在结构、内容上的特点)

主题五:山歌独唱(以音乐为主题,开展山歌教学)主题六:山歌名人追踪(以参加县庆20周年四代同堂唱山歌,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乐园民间山歌手、山歌会)

主题七:山歌的创作(以民间老歌手为背景,采访、调查山歌在民间的即兴创作,以及现代挖掘后创作的新山歌)

(四)实施“乐园山歌”课程教学

1.开设项目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新编、参考《长阳山歌》等相关资料及碟片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授课时间:一学年

教学对象:1~6年级

2.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学生学会调查、访问、收集、整理,善于发现我们土家民族文化传统、并会观察、思考,能提出各种问题。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积累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洞察社会的能力,关注乐园山歌、享受乐园山歌的熏陶。学生初步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有自己的发现创作成果。学生懂得乐园山歌的丰富内涵,主动去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传唱乐园山歌,同时学会查阅资料,留心身边发生的事件,并把乐园山歌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之中。

(2)课程内容(详见附表)

(3)课程实施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查资料、调查、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可采取“全班加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外出参观与学习时,希望学校能协助联系好参观对象及指导教师,并适当安排其他的教师协助。建议学校购置一定的教学材料,便于教师教学。建议家长主动配合教师,为学生提供方便与支持。

(4)课程评价

从教师角度: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比较适当的课程资源,既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中,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共同探讨发现与创新的有关问题,从学生的创新意识中探寻到创造的火花。

从学生角度:能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区别,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懂得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三方面来定性评价学生,做到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乐园文化校本课程

(一)制定校本课程《乐园文化》开发纲要

乐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渊源、深厚的底蕴,让一代又一代乐园人感到自豪。乐园山歌扬名于世,曾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也产生了一大批乐园山歌名人,傅祖光从喊山歌出发,到湖北歌舞团,到美国留学;乐园跳丧舞,经过挖掘、整理,改编成土家巴山歌,风靡全国。

一方乐园文化,带起一门课程,整合多门学科,调动师生平时的生活积累,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生活的广阔。让师生到其中去体验、去思考、去锻炼、去成长、去发掘,去感受乐园文化丰厚的文化内涵。

(二)开发学校课程乐园文化资源

1.对联资源

尊敬的各位家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校推广,恭贺您的孩子遇到这么良好的机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化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学校课程给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多,调查、访问,到农家、到大自然,动手做的机会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其间,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利用休息时间去活动,还需要各位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增长学生能力,帮助学生调查、访问,引导学生去完成调查、访问。

今年,我们三年级学生的重点是搜集乐园文化中的乐园乡土对联。其中碑文对联、红事对联、白事对联、祝寿对联,都是我们搜集的对象。三年级同学年龄小,需要家长大力支持与配合,与学生一同完成好调查任务。

我们期待你们的共同合作。为了孩子成长。我们携手共进。

2004年10月22日

2.校本课程·乐园文化·乐园山歌资源

学生问卷调查表

乐园山歌高亢嘹亮,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享誉中外。为继承发扬乐园山歌,让这一土家民族文化瑰宝永远流传,希望就在我们身上,如今,我校正式把“乐园山歌”纳入校本课程开发,这需要大家的热情,需要你的参与。

A.姓名(),性别(),年龄(),班级(),家庭住址(),家长姓名()。

B.你的兴趣爱好有()。

C.你是否喜爱音乐课()。

D.你喜欢下列哪类歌曲()。

革命歌曲 儿童歌曲 流行歌曲 校园歌曲 民歌山歌

E.你知道哪些歌星或歌唱家()。

F.你最喜欢唱哪几首歌?

()、()……

G.你知道土家族有哪些文化传统?

H.你喜欢乐园民族文化中的哪些项目?

J.你的长辈及所住地的亲朋、百姓等会喊山歌、跳丧鼓、支客、吹唢呐、敲锣打鼓吗?请说出姓名及所会项目。

I.你在过去的学习中,已学会喊哪些山歌?

K.你想成为一个山歌手吗?你想参与乐园山歌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吗?

(三)实施乐园文化课程教学

1.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调查、访问、整理、新编、参考其他长阳文化方面已取得的土家文化资料。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授课时间:

教学对象:

2.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学生学会考察,发现身边的文化,并会观察与思考,能提出各种问题。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调动学生多进行学习积累和生活积累。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乐园文化,享受到乐园文化的熏陶。学生初步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有自己的发现创造成果。学生懂得乐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主动去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乐园文化,查阅资料,留心身边的事,并把乐园文化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之中。

(2)课程内容及结构(在本内容之中,各自确定开发重点)

(3)课程实施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查资料、调查、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可采取“全班加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外出参观与学习时,希望学校能协助联系好参观对象及指导教师,并适当安排其他的教师协助。建议学校购置一定的教学材料,便于教师教学。建议家长主动配合教师,为学生提供方便与支持。

(4)课程评价

从教师角度: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比较适当的课程资源,既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中,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共同探讨发现与创新的有关问题,从学生的创新意识中探寻到创造的火花。从学生角度:能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区别,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懂得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三方面来定性评价学生,做到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世界文化博览4

    世界文化博览4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民居的功能开始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而已,继而发展到居住、会客交往、家族活动、祀祖等等,除此之外,还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 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

    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

    日本女性正从之前唯美的大和抚子形象,向现代女性渐渐转变。本书讲述了转变之后的日本女性的各种故事,比如日本的美少女文化、女性家庭角色的变异、女性社会角色的困境、女性角色转变带来的社会问题、女性与政治、情色服务中的女性问题,等等。“说不尽的日本女性那些事,道不完的日本女性那些情。”作者正是以这种笔触,书写了他对日本女性的格外关注。
热门推荐
  • 归流

    归流

    未知的改造,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身躯。丢失的记忆,不知何时才能找回。我渴求和平,但如果战火不熄,那就让它归流。
  • 手控阴阳

    手控阴阳

    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 大唐妖僧

    大唐妖僧

    借梦重生,醒来却变成一个和尚佛说因果轮回,妖说我命由我道说天地不仁,魔说七情六欲大道三千,一眼万年这是西游?不,这只是一个俗套的穿越故事。
  • 赛罗奥特曼之黑暗复苏

    赛罗奥特曼之黑暗复苏

    本文内容为赛罗在地球的故事,无虐无玛丽苏无离谱,完全尊重原创人物性格,不用担心主角性格崩裂。且看,赛罗是怎样再与强敌贝利亚尔斗智斗勇!玩转奥特曼世界,留下少爷的脚步!
  • TFboys之夏忆

    TFboys之夏忆

    不知何时,他们的渐渐疏远;六人,分居六地。何时相见?
  • 莫默陌

    莫默陌

    原来关系再好的人,沉默了一段时间就陌生了,莫须有的小伤感,会随着那滴眼泪升华于空气中,风吹散了过往的烟云,泛黄的纸上只剩下一点一点模糊的小黑影,是那年的他写给她的,还是那年的她回给他的,有那么一个人,曾对莫小陌说过这么一句动人的话,他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小陌说,可惜我们相遇的时间点不对,缘分这东西是人接近人的桥梁同时也是毁掉一段感情最好的理由,那一年就是差了那么几天,莫小陌的世界就错位了,小陌说,他再不好,也是她选择的,不到血流不止的时候,她不想放弃.莫小陌披着散发在清晨雾水朦胧的地方默默走着...
  • 银色之夜

    银色之夜

    “方羽,你是星月家族最后一只吸血鬼,这是一段已经注定的旅程。”十三夜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道,清冽的月光照耀在她那随风而舞的秀发上,泛起点点荧光。......我叫方羽,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学生,有天突然收到了一封奇怪的包裹。盒子里面是一支洁白的羽毛和一封绢丝信件。就在这个暑假即将到来的夏天,突然转来了一名漂亮的女孩儿,做了我的同桌——她的名字叫做十三夜。在十三夜介入我的生活之后,一系列的奇异的事情被渐渐揭开,我发现了我特殊的身世之谜,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我是一只吸血鬼......
  • legend

    legend

    在黑暗的欧洲时期人类,吸血鬼,狼人,女巫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种族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血月,黑夜,悲鸣诅咒交织在一起。一场人类与三大异族搏杀的传说就此开始了。
  • 皇明纪略

    皇明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猫大陆

    灵猫大陆

    有一个奇幻的异世界,名灵猫大陆。有一种奇幻的小生物,名为灵猫。有一个神奇的异空间,名为伊西斯……来吧!万年一遇的幸运儿!携子之手,叩开奇幻世界的大门!缔结共生契约,加入探险小队,探秘奇境!因为你将成为这神灵之巅的主宰!这里是——灵猫大陆!小作有话说:这是小蝶我的处女作,不足之处多多见谅~本文慢热,目测n卷,所以建议养文~我会说其实是因为我懒么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