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沾自喜
汉景帝是汉朝非常贤明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汉朝越来越强大。当时,魏其侯为得到丞相一职,通过窦太后游说景帝。一次,窦太后提到魏其侯的事,景帝不耐烦地说:“我难道不愿让魏其侯做丞相吗?他这个人,做了一点事就很得意(沾沾自喜),做事轻率,难于担当重任。”
【注解】沾沾:轻浮的样子。
【释义】形容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就洋洋得意。
【例句】刚开了一个头,你就沾沾自喜,这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
张冠李戴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姓张,一个姓李,与众人一起谈天说地。大家发现张李两人各戴着一顶帽子,于是有人提议:把张先生头上的帽子戴到李先生的头上。后来一看,觉得很不相宜。有人因此作评论说:“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意思是物品离开使用它的主人就很不像样。
【注解】冠:帽子。
【释义】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例句】他喜欢引用典故,却常常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朝三暮四
从前有一个老人叫狙公,养了许多猴子,它们能听懂狙公的话。
时间长了,老人负担不起养猴子的费用,想减少猴子的粮食,就哄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听说早上只吃三颗,生气了。狙公灵机一动说:“好了,别吵了,我改正,干脆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可以了吧?”猴子们非常满意,都不闹了。
【注解】朝:早上。暮:晚上。
【释义】原指用诈骗术进行欺骗。现多指反复无常。
【例句】那些朝三暮四的人是得不到真正的友谊的。
枕戈待旦
西晋时,统治者腐化堕落,国家被外族势力侵略。当时,有一个叫刘琨的人文武双全,青年时就立下为国立功的志向。他和祖逖友谊很深,常常同卧一床,闻鸡起舞。后来,祖逖被派到北方抗击侵略。刘琨很着急,写信给亲戚说:“我每天头枕兵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盼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惜让祖逖先行一步了。”
【注解】戈:古代一种武器。旦:早晨。
【释义】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切,一刻也不松懈。
【例句】解放军战士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打退来犯之敌。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买鞋时用一根麦秸量了脚的尺寸,到了鞋店却怎么也找不到麦秸。他对伙计说:“我把鞋的尺码忘了,等我把尺码拿来再买。”等找到麦秸时,鞋铺又关门了。别人对他说:“你给自己买鞋,自己穿上试试不就行了?”那人认真地说:“我宁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的故事便被传开来。
【注解】履:鞋子。
【释义】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讲客观实际的人。
【例句】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不知道灵活应变,就会闹郑人买履的笑话。
纸上谈兵
战国时的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谈起军事滔滔不绝。赵奢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真打仗却不行。有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赵括率领三军。赵括只会按兵书上的计谋去作战,结果中了秦军圈套。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注解】纸:书面文字。谈:谈论。兵:用兵。
【释义】指根据兵书谈论军事。比喻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照搬书本知识夸夸其谈。
【例句】像你这样纸上谈兵,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指鹿为马
秦朝丞相赵高准备篡位,怕百官不服,就想了一个坏主意来试探。他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说:“我将这匹马献给皇上。”秦二世笑着说:“这是头鹿,怎么是一匹马呢?”赵高严肃地说:“这明明是一匹马,皇上不信,可以问百官,看我说得对不对。”赵高的亲信和许多软弱的臣子齐声回答:“丞相说得对,确实是一匹马!”少数不惧怕赵高的大臣,戳穿了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最后都被赵高一一害死。
【注解】指着鹿硬说是马。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例句】他这种“指鹿为马”的做法,大家十分反感。
志在四方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难来到齐国,齐桓公很友好地接待了他,还给他娶了妻子。生活好了以后,重耳便安于现状,不想回国。随同重耳一同出逃的部下发现重耳根本没有回晋国的意思,很着急。重耳的妻子姜氏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雄心壮志,不能贪图现状,应该去实现你的抱负!”重耳还是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无奈,姜氏和重耳的部下只好把重耳灌醉,偷偷把他运出齐国。
【注解】四方:天下。
【释义】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例句】好儿女应该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一个读书人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看到农民耕地,有的撒下瓜种,有的撒下豆种。到了秋天,瓜地里长满了瓜。种豆的那片地里,豆荚饱满,后来,他在书中写道:“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这话变成成语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释义】比喻有什么原因,就有什么结果。
【例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落得今天的下场,是罪有应得。
众志成城
东周时期,周景王铸造了一口大钟。一些献媚的人说钟的声音好听,司乐官州鸠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您造钟,百姓受苦,他们不喜欢这钟声。俗话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如果老百姓拥护,任何难事都能成功;如果他们反对,唾沫都能把金属熔化。”可惜的是,封建社会的君主往往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因此常常招致百姓的反抗。
【释义】比喻所有人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例句】只要大家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
专心致志
古代有个著名棋手叫秋,他有两个学生。秋教学生下棋,一个学生听课十分认真,另一个学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天空传来大雁的叫声,不专心的学生心想:我要把它射下来!课讲完了,秋叫两个学生比试一下,那个想射雁的学生很快就输了。秋教训他说:“不是你不如他聪明,而是你不专心致志啊!”
【释义】一心一意,注意力集中。
【例句】他听课专心致志,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孜孜不倦
历史上有许多人读书非常认真,关于他们有许多美好的故事流传下来。据说,从前有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仅读书认真,而且读得多,范围广,读起来总是忘了吃饭和睡觉。人们看到他这样专心,就写了两句夸赞他的话:“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意思是说只有像他那样每天都不间断,不敢有丝毫犹豫,不贪图安逸,才能做好学问。
【注解】孜孜:勤勉的样子。
【释义】勤奋努力,不知道劳累和疲倦。
【例句】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人卖矛又卖盾。他先夸自己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穿它;后来又称赞自己的矛很锋利,没有东西它刺不破。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只顾夸赞自己东西的优点,夸着夸着就脱离了实际情况,而自己却没有觉察出来。他被人这么一问,愣住了,一时想不出来该怎样回答,窘得说不出话来。
【注解】矛盾:古代的两种兵器,矛用来刺杀,盾用来抵挡。
【释义】用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比喻自己的言语或行为前后相互抵触。
【例句】这篇作文,论点和论据自相矛盾,根本不能说清楚问题。
附录:成语常识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由四个字组成。少于四个字的和多于四个字的,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和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可以用来形容凋零的花朵,也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还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列宁主义”这个科学术语,尽管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当然,成语和谚语的区别并不是非常分明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成语是一个整体,不能随意抽换其中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