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69000000021

第21章 国民文化与学术(7)

一切学问的对象都不外是事物的关系条理。关系条理本来存在事物中间,因为繁复所以显得错乱,表面所呈现的常不是实际所含蕴的。我们的蒙昧就起于置身繁复的事物中,迷于表面的错乱而不能见出底蕴,眼花手乱,不知所措。学问--无论是科学,哲学、或是文艺--就在探求事物的内在的关系条理。这探求的企图不外是要回答“何”(what)“如何”(how)“为何”(why)三大类问题。回答“何”的问题要搜集事实和认清事实,回答“如何”的问题要由认清事实而形容事实,回答“为何”的问题要解释事实。这三种问题都解决了,事物就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的心中就成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说植物学,第一步要研究所收集来的标本,第二步要分门别类,确定形态和发展上的特性,第三步就要解释这些特性所由来,指出它们的前因后果,第三步功夫做到了,我们对于植物学才有一个完整的观念,对于植物的事实不但能认识,而且能了解。这种认识和了解在我们的心里就像一棵花的幼芽,有它的生命,有它的个性,可以顺有机体的原则逐渐生长。以后我们发现一个新标本,就可以隶属到某一门类里去,遇到一个新现象,就可以归纳到某一条原理里去,如果已有的门类和原理不能容,也可以另辟一门类,另立一原理。这就犹如幼芽吸收养料,化异体为己体,助长它的生长。一切知识的扩充都须遵照这个程序。

学问的生长是有机体的生长,必须有一个种子或幼芽做出发点,这种子或幼芽好比一块磁石,与它同气类的东西自然会附面上去。联想是记忆的基本原则,所以知识也须攀亲结友。一种新来的知识好比一位新客走进一个社会,里面熟人愈多,关系愈复杂,牵涉愈广,他的地位也就愈稳固。如果他进去之后,不能同任何人发生关系,他就变成众所同弃的人,绝不能久安其位,或是尽量发挥他的能力,有所作为。比如说,我丝毫不懂化学,只记得H2O化合成水一个孤零零的事实,它对于我就不能有什么意义,或是发生什么作用,就因为它不能和我所有的知识发生密切关系。

孤零零的片段事实在脑里不易久住,纵使勉强把它记牢,也发生不了作用。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不知其数,但是大半如云烟过眼,因为不能与心中已有知识系统发生关系,就不能被吸收融化,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存在心里。许多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学问只求强记片段的事实,不能加以系统化或有机化,这种人,在学问上永不会成功。我曾看见学英文的人埋头读字典,把字典里的单字从头记到尾,每一个字他都记得,可是没有一个字他会用。这是一种最笨拙的方法。他不知道字典里零星的单字是从活的语文(话语和文章)中宰割下来的,失去了它们在活的语文中与其他字义的关系,也就失去了生命,在脑里也就不容易“活”。所以学外国文,与其记单字,不如记整句,记整句又不如记整段整篇,整句整段整篇是有生命的组织。学外国文如此,学其他一切学问也是如此。我们必须使所得的知识具有组织,有关系条理,有系统,有生命。一个人使知识有了组织和生命,就必有个性。举一浅例来说,十个人同看一棵树,叫他们各写一文或作一画,十个人就会产生十样不同的作品。这就显得同一棵树在十人心中产生十样不同的印象。每个人所得印象各成为一种系统,一种有机体,各有它的个性。原因是各人的性情资禀学问不同,观念不同,吸收那棵树的形色情调来组织他的印象也就自然不同,正犹如两人同吃一样菜所生的效果不能完全相同是一样道理。知识必具有个性,才配说是“自己的”。假如你把一部书从头到尾如石块一样塞进脑里去,没有把它变成你自己的,你至多也只能和那部书的刻板文字或留声机片上的浪纹差不多,它不能影响你的生命,因为它在你脑里没有成为一种生命。凡是学问都不能完全是因袭的,它必须经过组织,就必须经过创造,这就是说,它必须有几分艺术性。做学问第一件要事是把知识系统化,有机化,个性化。这种工作的程序大要有两种。姑拿绘画来打比。治一种学问就比画一幅画。画一幅画,我们可以先粗枝大叶地画一个轮廓,然后把口鼻眉目等节目一件一件地画起,画完了,轮廓自然现出。比如学历史,我们先学通史,把历史大势做一鸟瞰,然后再学断代史,政治史,经济史等专史。这是由轮廓而节目。反之,我们也可以先学断代史,政治史,经济史等,等到这些专史都明白了,我们对于历史全体也自然可以得到一个更明确的印象。这是由节目而轮廓。一般人都以为由通而专是正当的程序,其实不能通未必能专。固是事实;不能专要想真能通,也是梦想。许多历史学者专从政治变迁着眼,对于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种种文化要素都很茫然,他们对于历史所得的轮廓绝不能完全正确。

就事实说,在我们的学习中,这两种貌似相反的程序--由轮廓而节目,由节目而轮廓经常轮流并用。先画了轮廓,节目就不致泛滥无归宿,轮廓是纲,纲可以领目,犹如架屋竖柱,才可以上梁盖瓦。但是无节目的轮廓都不免粗疏空洞,填节目时往往会发现某一点不平衡,某一点不正确,须把它变动才能稳妥。节目填成的轮廓才是具体的明晰而正确的轮廓。做学问有如做文章,动笔时不能没有纲要,但是思想随机触动,新意时常涌现。原定的意思或露破绽,先后轻重的次第或须重新调整,到文章写成时全文所显出的纲要和原来拟定的往往有出入。文章不是机械而是自由生发的,学问也是如此。节目常在变迁、轮廓也就随之变迁,这并行的变迁就是学问的生长。到了最后,“表里精粗无不到,然后一旦豁然贯通”,学问才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心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对于未知而相关的知识具有吸引性,通常所谓“兴趣”就是心中已有的知识萌芽遇到相关的知识而要去吸收它,和它发生联络。兴趣也可以说是“注意的方向”,我们常偏向某一方向注意,就由于那一个方向易引起兴趣,这就是说,那一方向的事物在我们的心里有至亲好友,进来时特别受欢迎,它们走的路(神经径)也是我走过的路,抵抗力较低。自己作诗的人爱看别人的诗,诗在他的脑里常活跃求同伴;做生意的人终日在打算盘,心里没有诗的种子,所以无吸收滋养的要求,对诗就毫不发生兴趣,这道理是很浅而易见的。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对于所学的东西发生兴趣,要有兴趣就必须在心里先下种子,已有的知识系统就是一种种子。但是这种种子是后天的,必须有先天的好奇心或求知欲来鼓动它,它才活跃求生展,所谓“好奇”“求知”就是遇到有问题的东西,不甘蒙昧,要设法了解它,因此,已有的知识系统不能成为可生长的种子,除非它里面含有许多问题。问题就是上文所说的“注意的方向”,或“兴趣的中心”。我们在上面曾说过,一切学问都不外要求解答“何”“如何”“为何”三大类问题。一种知识如果不是问题的回答就不能成为学问,问题得到回答,学问才算是“生长”了一点。我们说“知识的有机化”,其实也就是“知识的问题化”。我们做学问,一方面要使有问题的东西变为没有问题,一方面也要使好像没有问题的东西变为有问题。问题无穷,发现无穷,兴趣也就无穷。世间没有一种没有问题的学问,如果有一种学问到了真正没有问题时(这是难想象的)它就不能再生长,须枯竭以至于老死了。

这番话的用意是在说明无论学哪一科学问,心中必须悬若干问题,问题才真正是学问生长的萌芽。有了问题就有了兴趣,下功夫也就有了目的,不至于泛滥无归宿。比如说,我心中有“个性是否全由于遗传和环境两种影响?”这个问题,我无论是看生物学,心理学,史学或哲学的书籍,就时时留心替这问题搜集事实,搜集前人的学说,以备自求答案。我们看的许多零零碎碎的东西就可以借这问题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种系统。这只是一例,一个人同时自然可以在心中悬许多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往往有联络贯串。

心中有了问题,往往须展悬很久,才可以找到一个答案。在设问题与得答案两起迄点之间,我们须做许多工作如看书,实地观察,做实验,思索,设假定的答案等。我们记忆有限,不能把所得的有关的知识全装在脑子里,就必须做笔记卡片,做笔记卡片时我们就已经在做整理的工作,因为笔记卡片不是垃圾箱,把所拾得的东西混在一起装进去,它必须有问题,有条理,如同动植矿物的标本室一样。

做研究工作的人必须养成记笔记做卡片的习惯。我个人虽曾经几次试过这个方法,可是没有恒心,没有能把它养成习惯,至今还引以为憾。但是我另有一个习惯,就是常做文章。看过一部书,我喜欢就那部书做篇文章;研究一个问题,我喜欢就那问题做篇文章;心里偶然想到一点道理,也就马上把它写出。我发现这是整理知识与整理思想的最好方法。比如看一部书,自以为懂了,可是到要拿笔撮要或加批评时,就会发现对于那部书的知识还是模糊隐约,对于那部书的见解还是不甚公平正确,一提笔写,就逼得你把它看仔细一点,认清楚一点。还不仅此,我生性善忘,今天看的书明天就会杳无踪影,我就写一篇文章,加一番整理,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也才能把它记得牢固一点。再比如思索一个问题,尽管四面八方俱到,而思想总是游离不定的,条理层次不很谨严的,等到把它写下来,才会发现原来以为说得通的话说不通,原来似乎相融洽的见解实在冲突,原来像是井井有条的思路实在还很紊乱错杂,总之,破绽百出。破绽在心里常被幻觉迷惑住了,写在纸上就瞒过自己瞒不过别人,我们必须费比较谨慎的思考与衡量,并且也必须把所有的意思加以选择,整理,安排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我已养成一种习惯: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

我也是从写作的经验中才认出学问必是一种有机体。在匆忙中把这一点意思写出,不知道把这道理说清楚没有。如果初学者明了这一点意思,这对于他们也许有若干帮助。

同类推荐
  • 公文作品集

    公文作品集

    本书《公文作品集》可分为讲话、论文、调查、通讯、报告等章节。
  • 酷短信之爱情攻略

    酷短信之爱情攻略

    这是一套最新、最酷、最炫的沟通手册。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幽默逗闷的搞笑专家、情意绵绵的爱情攻略、温馨感人的祝福满堂,随时随地幽默搞笑,时时处处富有哲理。轻点拇指,传递无限情谊吧!
  •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今世界主要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对国际传播发展战略进行详细评析,并以对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对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等发展战略,进行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在编写过程中,《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与中观策略、微观措施相结合,既充分体现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全球眼光,又体现出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
  • 报人成舍我研究

    报人成舍我研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专题研究论文、成氏原著文选及相关附录文献,其中成氏原著文选为成舍我离开大陆前发表的主要新闻学文章,在大陆地区首次集结出版,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成舍我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并对其新闻思想与办报理念进行了多角度、纵深化的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本书包括“十五”甘肃省粮食工作回顾、“十一五”甘肃省粮食行业发展规划、粮食政策法规选编三部分。
热门推荐
  • 高冷师父暖心宠徒

    高冷师父暖心宠徒

    影后雁北正在拍戏,忽然就跑到这不明时代的地方,她表示有点懵啊。更别说遇上一个闷骚仙尊,表面还在微笑却可以把她弄的半死不活,雁北分分钟不想干这苦活了怎么破!
  • 火影之不一样的带土

    火影之不一样的带土

    给一个富人家当了替死鬼的一个死刑犯,却穿越到了火影的世界,看惯了那个世界的冷漠,在这个世界他只有一个目的,造就和平,统治世界。如果没有毁容,没有移植令人恶心的柱间细胞,身体还是肉体,不一样的带土,不一样的火影。(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倾城幽雪

    倾城幽雪

    暮雪山庄庄主林子穆的外孙女林幽雪,她倾城之色,武艺冠绝天下。她出身豪门,身世却颇为传奇。她离家出走,只为探寻属于自己的那份亲情……
  • 站在白果树下

    站在白果树下

    我那天站在白果树下面,看着绿中带黄的树叶,心里毫无感情,冷漠席卷我的一切,痛苦在心里回响。
  • 船头

    船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傲视双雄之三足鼎立

    傲视双雄之三足鼎立

    一名孤独寂寞的少年;一名爱恨矛盾的杀手。傲视双雄,双雄傲视。在虚妄的世界里,看他们如何问鼎天下。
  • 脉道界主

    脉道界主

    轩辕纪云,本是轩辕黄帝一族中的脉修者,二十余岁,便达四脉之境,不过造化弄人,正当轩辕族即将战胜蚩尤族之时,轩辕纪云无意间卷入生死之战。再次醒来之际,轩辕纪云已经重生星辰大陆,灵魂附身于天生经脉狭窄的水府二少爷水寒之上,冥冥天意之中,相遇祖域木皇,一个新的世界出现在了眼前,当上古时期的脉修者遇到异界的武者……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古国幽陵(已出版)

    古国幽陵(已出版)

    1958年的一次水下考察发现神秘建筑,从而揭开了超越现代文明的史前文明的面纱。史前文明的古国预言家为证实自己的预言来到了现代文明,一场以寻找人鱼幽幽的故事而开始,穿越在两个文明世界里,渐渐接近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消失的古国,慢慢揭开了预言之谜背后的真相……
  • 溺于伈海

    溺于伈海

    他用他那低沉的嗓音对她说“我们的婚姻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利益的交易所以你也知道从一开始我就不爱你你也不必为我在费任何心思”她却毫不犹豫的对他说“喜欢你是我的事,做什么都是我自愿的”……
  • 前列腺病患者99个不宜

    前列腺病患者99个不宜

    作者结合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博采众家之长,根据新的医学模式和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思想,对前列腺病患者在治疗、检查、用药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99个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讲清了这些“不宜”的道理。读者可从中汲取科学知识,趋利除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有益于健康与长寿。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叙述简练,科学实用,适于前列腺病患者和广大中老年朋友阅读,也可供各级医疗机构的泌尿外科、男性科医务人员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