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7200000016

第16章 剽窃大王亨德尔

亨德尔和巴赫都生于1685年,他比巴赫多活了九年,于1759年 七十四岁逝世。他的全名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那是他加入 英国国籍之后的名字。在成为英国人之前,他叫格奥尔格·弗雷德里 西·亨德尔。对于一个宫廷乐师来说,极大荣誉之一,就是逝世后被埋 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一荣誉恰好也被亨德尔得到了。

亨德尔家在萨勒河畔的哈雷城,父亲是一位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他 对儿子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当他发现儿子居然想以音乐为生时,大发雷 霆,使劲地跺着他的萨克森大脚,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一个以音乐为 生的人没什么出息,只有学习法律才是正途。后来,父子之间还是谈妥 了:儿子到大学里学习法律,作为交换,他可以在本地教堂从事为期一 年的见习管风琴师。然而,在一年实习期满之后,亨德尔立即获得了固 定的工作,很快把法律放在了一边。

最开始的时候,几位赞助人很赏识亨德尔的音乐才能,想提供一部 分补助,让他到意大利学习作曲。但是这被年轻的亨德尔断然拒绝,他 认为一旦接受了这些赞助,就相当于把自己卖给了有钱人。他实在是吃 够了土豆和炖白菜,但又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他没有接受平坦的学习之 路。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积攒学费,以便找机会留 学意大利,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1705年,二十岁的亨德尔在汉堡排演了他的《阿尔米拉》,获得了第一次成功。在那之后他便有了足够的资金走向意大利。在那之后的三 年,他踏遍了意大利的很多重要城市,包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威尼 斯以及罗马等。他很好地掌握了歌剧艺术,并在意大利展露了自己的才 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亨德尔的性格也随着他的声名鹊起而逐渐定 型。人们形容他"脸很长,头上一直顶着蓬蓬的假发,那鬈发直至肩 头,头高傲地向后仰着,体型有点像熊,肩膀很宽,有点发福,两腿张 着走路,身体左摇右晃,上半身却挺得直直的"。亨德尔也知道自己长 得不太好看,又在音乐上刚刚起步,所以行事时万分小心。有一次,在 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他发现谱子上有一个小节居然标高了七度,而他 能接受的小提琴音高不过三度。不同于巴赫,他从不苛求乐手的技巧, 他并不在乎演奏的好坏。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巴赫临死时穷困不已,而 亨德尔在去世时却依旧广受瞩目。

A.斯克拉第是亨德尔最欣赏的歌剧艺术家,在后者技术日益提高的 时候,常常与小斯克拉第共同表演一些即兴演奏,他们在弹奏古钢琴的 技术上差不多,可是后者在管风琴的演奏上技高一筹。他借鉴了小斯克 拉第在歌剧的旋律中柔美与流畅的特点,还有形式上"华丽的"特点, 于是便创作出了意大利歌剧《里纳尔多》。

告别意大利之后,亨德尔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成为了汉诺威选帝侯 的宫廷乐队长。当时他们也在顾虑,这样是不是不太合适-给一个青 年人太多的称赞可能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后来,亨德尔听说伦敦急 需优秀人才的时候,就马上请了一年的假期,来到了目的地。虽然中途 遭遇颇多波折,但是,他认定了那里会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于是又去了 一趟伦敦。最终,他再也没有回到汉诺威。

巧合的是,他去那里不久之后,安妮女王驾崩了,亨德尔的前任主 人汉诺威继承王位。这真是上天和他开的一个玩笑,还好,他凭借自己 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国王的青睐。事情是这样的,他镇静地考虑了一 下自己的处境,把他的《水上音乐》-这部著名作品送给了国王。这 本是他为王室家族联欢会写的音乐作品,里面包含了烟火表演。新任国王很是喜欢,在重新接受他的基础上,还让他每年拿着两万镑的皇粮, 仍旧干他的老本行。

音乐同众多的商业活动一样,也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为英国 人开始对意大利轻歌剧感兴趣,于是一支新的歌剧团就出现在了英国 人的视野中,领队的人名叫勃努基尼。他和亨德尔之间展开了激烈的 竞争。拜伦曾经记录过这件事情:人们说,亨德尔和勃努基尼相比, 就是个蠢材。该诗的结尾写道:两人本是一路货色,相互竞争?可 笑,可笑!

其他的民众则完全是看热闹的心理,他们更感兴趣一方是怎样制伏 另一方的。实际上勃努基尼写的一首轻松派音乐,只是因为抄袭了一位 著名乐师-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管风琴师安东尼奥·洛蒂-谱写的 一首牧歌,而被逐出英国。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胜利者亨德尔本人的 狡猾程度和剽窃本事那可真是"前不见古人"的,却受到大力的追捧。 他还因自己剽窃功力极佳而自鸣得意。一般情况下,他都是以别人的曲 调为基础,然后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想法,略微进行一些改动,就以他的 名义搬上舞台。他还曾经自嘲道:"我又不是笨猪,当然知道怎么利用 这些成品!"可惜在那个年代,除了音乐侦探们,比如西柯蒙特·斯佩 思,没有人知道这些作品的真正来源。

亨德尔在写谱子的时候,并不要求做到完美,这是他另一点和塞巴 斯蒂安·巴赫不一样的地方。他认为只要让乐手和歌手明白旋律即可, 进一步的精细化,只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我们真的不能简单地说他懒,他这是务实精神的一种表现。同时他 在音乐创作方面还是十分勤奋的,据英国亨德尔学会手里的材料显示, 他们编撰的亨德尔曲集,共有一百大本。这一发现不能不说是令人惊讶 万分的,或者他的体力和挖煤工人一样健壮,以至于可以完成如此宏大 的工作。在他的作品集中,我发现共有两部德国受难曲、两部意大利语 清歌剧、四首加冕赞美歌、五首赞美颂、十八部英国清唱剧、二十首管 风琴曲、三十七首器乐奏鸣曲、四十一首意大利式歌剧,再加上数不清的其他作品。在这些作品之外,亨德尔利用演出的间歇,还亲自担任管 风琴演奏的导演。这还没完,他居然还同时管理剧院的事务,而且不分 大事小情,他一律询问。这个人可真是有着无穷无尽的体力啊。可是, 毕竟人不是铁打的,过度的工作使得他突然有一天中风了。一般来说, 中风会夺取一个人的性命,但是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工作好像也没有 受到太大的影响,也就是去泡了泡欧洲大陆上一个有名的温泉。他前后 大概去过三次,泡的时间比一般人长一些。因为担心自己在舞台上的地 位不保,于是每当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就赶回伦敦。他知道,如果再 出现一个约翰·盖伊之类的人,写出个什么《乞丐的歌剧》,那他就真 的面临被遗忘的命运了-这是最令他难以忍受的。中风之后,他放弃 了考文特花园剧和歌剧,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倾注在清唱剧的创作上, 在被称为"干草市场剧院"的舞台上积极奉献着。日子还在平静中流 淌,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柏林的邀请函,那是个他从未去过 的地方,也就是说那里没有他的敌人。亨德尔原本就不安分的心再次受 到了蛊惑。我觉得他肯定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果然,他选择来到柏林。在那里,他收入还算不错,并将《弥赛亚》介绍给爱尔兰人。尽管亨德 尔本人更倾向《参孙》,对《弥 赛亚》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毕 竟英国人视后者为民族瑰宝级别 的清唱剧,以至于英国乔治二世 在观看该剧演到《莎士比亚》的 时候,都要起立致敬。这后来也 成为了一个传统。在此之后,大 家都认为在这一节起立的人才是 有教 养 的。 我对 此始 终 困惑 不 已, 为 什么 很多 人在 欣 赏巴 赫 的《G小调赋格管风琴曲》时, 依然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他们是 怎么想的呢?上面这种起立致敬 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人将《哈里路亚》视为国歌,而且是来自天国的国歌。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可 知,对于国歌,没有争论的余地。

我可是完全没有瞧不起亨德尔作品的意思。虽然他问题多多(乐 谱粗制滥造、剽窃永无止境),但是他很有才能,又异常勤奋,为音 乐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可以归类到伟大音乐家的行列之中。另外补充 的一点就是,他极大地提高了英国人的音乐感,进一步推动了普塞尔 未竟的音乐事业,并最终使英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

在欧洲出现了一个在各国进行演出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当时 正好是亨德尔逝世六周年。有一次,莫扎特来到夏洛特皇后面前,演 奏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同时他递给皇后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希望自 己在皇后的照顾下可以取得类似"亨德尔先生和哈塞先生"的成就。 今天可能只有最完备的音乐字典中才收录了约翰·奥德尔夫·哈塞的 名字。可在莫扎特的年代,哈塞是公认的伟大的意大利式歌剧家之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德国人,曾经创作过一百多部歌剧,而现在可 以说一首都没有留下。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欣赏标准是在不断变化 的,就像没有人说得清,明年流行什么风格的衣服一样。音乐也是如 此,可怜的音乐家就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可能这就解释了巴赫死了还不到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抛到脑 后。可还有人记得乔渥尼·巴奇这位绅士。他是马蒂尼神甫和老巴 赫-对位法的忠实拥护者、创造了宗教"清唱套曲"-的学生,他 曾因相貌端庄而出演过歌剧。他在米兰大教堂弹奏管风琴的时候,加入 了天主教,问题是他生活在信仰新教的英国,这必然会有些麻烦。一个 总是万事如意的人,能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呢?难道,国王或者政府没 有因为音乐上的争辩感到不安,而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措施?又或者,没有 将歌剧演员划归一般演员的职位中,避免使之成为音乐家之争的炮灰?

答案是肯定的,国王和政府通过制定规范,来努力预防这类事件 的发生。从此,歌剧演员和其他舞台演员一样,享有了受到平等待遇 的权利。

同类推荐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 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电影是民俗的一面镜子。影片中,婚殇嫁娶、灯笼火把、秧歌戏曲、皮影小调、朱门石狮、市井乡里,处处都是民俗生活的呈现。一方面,电影成为民俗的影像记载,而且是带有情感体验的影像记载;另一方面,民俗则为电影提供社会生活的斑驳质感,而且是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人居特色的文化质感。
  •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选取了这些年我写的一些影评。尽管它们只占观影总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但仍旧能代表我的观影轨迹。经典的电影值得收藏,浪漫的爱情电影让人落泪,无意间偶得的电影令人惊喜,还有代表台湾的城市电影和代表香港的警匪电影。我们热爱电影,更尊重像伍迪·艾伦和彭浩翔这样的天才电影人。我一直认为,对电影的好感来自非常私人的个人感受,源于一种生活的积累、审美的习惯和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你可能无法完全爱上我的电影院,但望你能重新审视电影,重新爱上电影这门艺术。别忘了,电影是我们每个人的异想世界。
  •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本书讲述了我国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曲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 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

    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

    本书从韩剧的历史、文化、产业、编剧、表导演、造型、音乐等诸多方面,全面系统地对韩剧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细致的剖析。不仅关注韩剧本身的价值,也深入探讨了韩剧背后的社会成因。
热门推荐
  • 冰心惊天下:冥王绝世倾宠

    冰心惊天下:冥王绝世倾宠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特工王牌,一次背叛,意外的穿越了。天空大陆,大陆上人人知晓封府有一宝一废:一宝是有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二小姐。一废是有个天生废柴不能修炼的废物女儿。当她被自己的妹妹背叛她时,她勇敢的发誓狠狠的说:“你们最好杀死我!不然有朝一日我强势归来,那我必让凤府从此在天空大陆上斩草除根!”当她再次睁眼时特工王牌穿到她身上,她说:“我一定会让天下人知道,得罪我的人都不得好死!”她再次归来,却是所有人的噩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是天空大陆上人人闻风丧胆的冥王,一次邂逅,他对她绝世倾宠。两人强强联手龙凤惊天下!亲爹亲娘身份尊贵,拜的师傅对她爱屋及乌。众势回归,她强势归来!
  • 婆罗九世

    婆罗九世

    若有来生,愿堕轮回。红颜易逝,光阴难追。只愿开开心心,永永远远
  •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里贝特的实验揭示出在任何有意识觉知之前有一个实质的时间延迟。如果所有有意识觉知之前都有一个无意识过程,那么一个必然的事实是,无意识过程启动了我们有意识的体验,因此自由的自愿行动是在觉知到该行动意图之前被无意识地启动的。这个发现对我们理解自由意志有着极为深刻的后果。
  • 如果我还有梦

    如果我还有梦

    讲述一个离家出走的儿子给母亲写下的书信,告诉她他最近所遭遇到的事情,梦中的世界渐渐占据了他的一生,现实与梦境开始重回逆转,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 喻老

    喻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查理九世之烟花易冷

    查理九世之烟花易冷

    堕落的人们,嗜红的鲜花;那苍白如雪的少年如薄纸;那殷红如血的少女似朝花……
  • 风水大都市

    风水大都市

    什么神棍,不要把我与他们混为一谈知道不。我虽为神棍,但是我是有职业技术的。骗子,不要乱说好不。我虽为骗子但是我有真才实学的。什么叫骗,骗讲究的是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知道了不。骗,也要骗出新高度。听了这翻话从此张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相爷公子树上来

    相爷公子树上来

    遗落民间的公主那年只是禺州城里的小乞丐,因缘巧合,她救下落难少年却追随另一人而去,那人给了她一切,却又在她一心相许后弃她而去。沂州城内,她邂逅逃婚的相爷公子,一场刺杀让他们落下山崖,他们生死相依,萌生情愫。而当年的落难少年如今的九省盟主也对她情根深种。她该怎样抉择?江湖名利之争,朝堂风云之变,几段身世之谜,痛苦无奈的她到底情归何处……
  • 挨美女揍的修真高手

    挨美女揍的修真高手

    一个普通的高中学生,机缘巧合步入修炼之途,有点色,有点猥琐,虽不能天下无敌,却也能成就英雄人物,潇洒于都市和异空间。
  • 网游之天灵世界

    网游之天灵世界

    一款改变世界格局的网游,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一个孤儿的王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