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13

第13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2)

明确荀子论“谈说之术”更为广泛的意义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何以反复强调“君子必辩”。“君子”不仅为言必辩,为文也必辩,总之,只要他们表达意见,必然表现为“辩”。荀子提出这一要求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但在道德意义上理解“谈说”的根本动机,甚至将“谈说”本身也视为“君子”的一种当然的道德行为:

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劝入以言,美於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於钟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此处表明,荀子不只在修身的意义上界定“君子”,且更将传播“道”看成“君子”之为“君子”的一种必备的行为。按他的理解,人若真正喜好其所行之事,必形之于色、宣之于口,并切望别人也善其所善,这是人之常情;悖此常情,则人对其所行所好之事的诚意就很成问题。正是在此意义上,荀子断定那些虽体行“道”而不好宣言“道”的人决非真正的“至诚好善之士”。荀子论人论事,多以常情度之,这表明,他所关心的是一般的状况,而非特殊的情形,这是他的通常做法。但这里似乎有所不同。以特殊的情况论,也许可以辩解说,某些真正好其所好的人,之所以不宣言其“道”,主要在于他们不屑,或者以为不宜或不可能。但是,在荀子看来,礼义是人群生活的当然之“道”,不存在任何“不宜”宣扬的问题;而所谓“不屑”,体现的是一种自矜其高的傲慢,这表明人们喜好自己“能为人之所不能”这一特殊感受,实际上超过了他们对所行之事本身的热爱;至于传播“道”的可能性,荀子只是将它视为一个方式或技巧的问题,他之所以作诸多辩说且公开讨论和传授“谈说之术”,正是对这一疑问的非常肯定的回答。这些特殊的情形固然是假定的,并没有出现在苟书的相关讨论中。但是,通过排除上述辩解的可能,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荀子实际上是在相当普遍甚至绝对的意义上评价那些“不好言,不乐言”的士人,并且,他不仅不以他们为“诚士”,更视之为“腐儒”。这样一种严厉的态度,可以从他引用《易。坤》“括囊,无咎无誉”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按孔颖达,“闭其知而不用,故日‘括囊’。功不显物,故日‘无誉’。不与物忤,故日‘无咎’。”荀子以此“喻不谈说者”,明指他们“无恶可称,无善可纪,常执旁观态度”,是真正的独善其身者。这一点,联系《易·坤·象传》会更加明白:“‘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这就可以解释,荀子何以将那些“顺礼义”而不好谈说的人,视为不“诚”之士,并称其“腐儒”:他们之所以“不好言,不乐言”,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谈说”为众人所忌,从而给自己带来害处,即由于太过谨慎而讳言“道”。荀子对他们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孟子对孔子刺“乡原”一事的理解:“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荀子似乎并不以“好言其所善”的标准评价所有的人,但是,他显然对“君子”有更高的要求,寄予更大的期望。从他以乐于“谈说”要求“君子”来看,可以认为,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并极有可能身体力行,而《荀子》正是其辩说的书面化成果。由此,他的“谈说之术”与其书的关系也就更加明了。

荀子强调“谈说”的技巧,也表明他不主张逞血气之勇、直宣其“道”,以至于害己而无益于劝服人。在此意义上,他讲“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虽然旨在明“礼”的修身之功,但于无意中也隐含了《诗》教的基本精神。皮锡瑞曾有过这样的议论:

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於性情,则听者厌倦,至於倾轧之不已,而忿毒之相寻,以同为党,即以比为争,甚而假宫闱庙祀储贰之名,动辄千百人哭於朝门,自鸣忠孝,以激其君之怒,害及其身,祸於其国,全戾乎所以事君父之道。余读明史,每叹《诗》教之亡,莫此为甚!

此处所言,虽距先秦甚远,却明白指出《诗》教“温柔敦厚”、切中人情之重要。这就更加清楚,荀子讨论并运用“谈说之术”,决非偶然,而是由于它对其劝说工作相当必要。较之上引皮锡瑞所谓的“理道之说”,荀子的“谈说之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对于“说”的理解和倾向。实际上,这二者各有一难一易。以“理道之说”论,若说者料及直言不讳的实际后果,其展开“说”的勇气实为难,至于其为“说”,因顺血气而发、畅所欲言,当较易。至于“谈说之术”,由于说者充分考虑并关注劝说的后果,就风险和内在阻力言,其展开“说”应相对容易;但如何“说”却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因为它真正涉及说服的应变技巧。正是在后者的意义上,荀子讨论“说之难”: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善者於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绌,府然若渠郾?括之於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这是相当重要而容易被忽略的一段。这里,荀子在传授“谈说之术”的同时,暗示了他展开劝说的目的及方式。所谓“说之难”,按杨惊注,“以先王之至高至治之道,说末世至卑至乱之君,所以为难也。”此注较妥,但似未全面。当时在位之“君”固然是荀子“说”的主要对象,不过,从“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的说法看,他劝说的范围应更为广泛,包括那些不在位的人。苟书中具体的说服性论说也会证明这一点。同时,对荀子来说,“治”、“乱”有极为特定的含义:“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这就更具体地指出其所谓的“至高”和“至卑”当以是否合“礼义”论,从而表明,他的劝说实际上是站在“礼义”的高度,去接引那些不知或不愿循守“礼义”的人。这种劝说的方式,荀子又表达为“接人用摧”。关于此处“摧”的含义,历来注家争议较多。

不过,从上下文看,按杨惊释为“牵引”较妥;傅山也持此说,并举荀书他处的类似用法为佐证。这样来看,“接人用?”其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它表示,通过劝说,荀子试图将劝说对象从其原来的立场渐渐引导至“礼义”之处,而劝说对象所处的较低的位置正是其劝说的起点。就此而言,针对不同的人,荀子展开劝说的起点也会有所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他称“谈说之术”为“兼术”:“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同时,他也表示,所有这一类的“牵引”或“宽容”,均应以“不折伤”“道”为基本前提。

依荀子“接人用?”的“谈说”策略,其展开说服的要紧之处首先在于,掌握劝说对象的真正需要,区分他们的欲求类型,从而确定相应的说服角度。不过,类似或更进一步的讨论并没有明确出现在苟书中。这主要是因为,说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这方面,荀子像当时的纵横术士一样,是敏于行动的人,不会在理论上作过多停留,而他对人的需要的了解则自然地融于具体的劝说之中。但是,没有明言,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实际上,了解人的需要,对于展开劝说是极为关键的。那些善于说服的纵横家就深谙此道: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入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所谓“其心之所善”,即指人所欲望的东西。人的欲望不一而足,只有切中他们最为强烈的那种主导性欲望,才可谓“中其人之所善”。由于中国古人对于“其心之所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出于直觉或经验的把握,故有必要略微引入那些更有理论兴趣的西方哲人进行的讨论:

由于修辞的功能实际上在于影响人的灵魂,因此,想要做修辞学家的人必须知道灵魂有哪些类型。经过辨别,对不同类型的灵魂就要有相应不同类型的谈话。某种类型的听众容易被某种类型的谈话所说服,并因同样的原因而采取行动,而另一类型的听众有可能对这样的谈话无动于衷。

这里谈论的是演讲术。古希腊式的公开演讲对先秦人来说显然是陌生的,不过,就其目的为说服而言,它与纵横术和荀子的“谈说之术”有类似的地方,这种类似也会表现在它们的说服技巧方面。具体地说,它们都承认人在类型上的差异性,而人的类型正是依其心目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欲望来进行划分的。苟书似乎常在所谓“人性”的层面来讨论人,并没有突出人的不同类型,但是,他以“兼术”来看待“谈说之术”,就表明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差异这个事实——这也是他展开劝说时必然要面对并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荀子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及其对人的基本需要的了解,均以一种含蓄而自然的方式反映在他相关的说服性论说之中。从他的论说来看,除了专门针对在位者的劝说外,他还突出地把握了人的两类基本的需要——声“名”和“避祸”,并以此区分其他潜在的劝说对象,确定其相应的劝说角度和策略。相较之下,人的自然欲望或许是更为根本的,但是,以纯粹的物质利益诱导人,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兑现,更有荀子所鄙视的“佣徒鬻卖之道”的嫌疑。

4.2动之以“名”

荀子劝人,常悬之以“名”。他认识到,对声名的追求常常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动机之一,由此有可能在劝说中将“名”与礼义等传统价值联系起来,以便激发那些极其期待赞誉的人,使他们为满足对“名”的渴望而约束自己过一种符合传统的生活。不过,这不意味着荀子一味迎合人的需要而展开劝导,相反倒表明,他对“名”作为人的根本行为动机有着相当的认同。视求“名”为合理且较高的行为动机,并非荀子独树一帜,如孔子即尚“没世之名”,其后重“名”者所在多有。贾谊《鹏鸟赋》云:“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史迁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释“烈士徇名”,其赞同立“名”的意思相当明显。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试图通过标榜“君子”等“名”,来劝导人们遵行礼义。

另一方面,“名”也可能给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一点,早为先秦不少思想家注意到并作过深刻的讨论,结果往往趋于否定“名”。荀子虽然也看到且关注“名”可能导致的问题,但他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显然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4.2.1“君子小人之分”与“名”的层级尽管从广义上讲,“名”也是某种“利”,但在先秦儒家的语境里,二者的际遇殊为不同。突出的一个例子,如孟子刺梁惠王言“利”,却毫不讳言自己对“名”的渴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就此“欲平治天下”的志向看,其求“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正跃然纸上。故汉赵岐注《孟子》,云孟子“耻没世而不闻焉”。不过,这与营营于一时一事之“名”截然不同,而更应该视为孟子“浩然之气”的一种个人化的表现。换言之,这种“名”带有自我激勉的理想色彩。相较之下,荀子对于“名”的看法更为冷静和现实,他将对“名”的渴望看作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欲求,在此意义上,它与“利”并没有多少区别。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也。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同类推荐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二重论:关于真理与境界的逻辑新思维

    二重论:关于真理与境界的逻辑新思维

    本书分为两大卷共五个部分。第一卷共两部分,是对二重论的逻辑学研究;第二卷共三个部分,是对二重论的哲学研究,并包括几个初步的应用研究。
热门推荐
  • 修真强少在异界

    修真强少在异界

    一代修真强少叶宇轩再一次神器出世的争夺中无意间神器苍天冲云剑,自动认了宇轩为主引发了空间流动,宇轩被吸了进去醒来后发现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发现神器还在但是脑子里多了一部异界的逆天功法在异界宇轩的一切实力都被封印了但是他从单休一体可以修所有的功法越阶杀人神兽为宠傲世异界跟着宇轩在异界傲世天下!!!!
  • 惊婚

    惊婚

    准确来说这就是一个:律师小助理被学霸金牌大名状攻击与反攻击的暖恋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邪龙武尊

    邪龙武尊

    一代天才重生异界为父报仇.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我坚信人定胜天....洛风
  • 花千骨之越世情缘

    花千骨之越世情缘

    “来了”一位老婆婆拿着拐杖轻轻一向下一点,“呼~来吧,.”花千骨说了一声,到后面竟听不见花千骨在说什么了?花千骨和老婆婆被一个蓝色半圆的屏了起来,之后,就看见老婆婆和花千骨光张着嘴并没有声音,看口形,就知道她们在热烈的讨论着什么,讨论完了,花千骨喝了一口老婆婆的汤,就向摆渡般走去,过了这河,那便是轮回了吧!{这是作者我的处女作,多多包涵!当然,个字是别有用意的。但我一定不会写的太坏的。{握拳}}
  • 天国:花葬

    天国:花葬

    十七岁的爱恋,十八岁的分离,十九岁的伤痛,那美好的灰姑娘与王子果然只是童话故事,再回茶花树下,却已是物是人非,只期盼少年能忘了我,却不想,他已步入复仇的不归路。
  • 我的灵异生话

    我的灵异生话

    本书纯属虚构,内容略带浮夸,作者也是第一次写
  • 腹黑计划:总裁追妻有点忙

    腹黑计划:总裁追妻有点忙

    五年前一场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邂逅,却成了他心中的唯一,五年后,她进入他的公司原以为是父亲安排的,却不想其实是他一直引她去他的怀抱…
  • 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作者长期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有关果树病虫害方面的彩色照片和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各种果树常见重大病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重点介绍了田间症状及治理技术,使读者能够参照生动形象的病理图谱,对病虫害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病虫防治的技术水平,避免错、乱、盲目用药,生产优质水果。
  • 莫念沉风

    莫念沉风

    现代的小作家苏白,一场失恋之后穿越去了古代变身宋袭紫后与顾书君、叶一凡、萧吟风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之后,情归何处?要江山?图美人?看尽勾心斗角之后,如何在寻倾城之恋?
  • 到太空去旅游

    到太空去旅游

    主要介绍为何出现多个太阳、小行星会撞击大行星吗等奥秘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