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8300000479

第479章 如何获得最大的快乐

有个时候,木匠般奢康伽来到优陀夷尊者的住处,他与优陀夷尊者互相问候后,就在一旁坐下,木匠般奢康伽对优陀夷尊者说:“优陀夷尊者,世尊曾经说过有多少种感受呢?”

优陀夷尊者回答:“般奢康伽!世尊曾说有快乐、痛苦、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

当优陀夷尊者这样回答的时候,木匠般奢康伽对优陀夷尊者说:“优陀夷尊者,世尊没有说过有三种感受,世尊只说过两种感受,快乐的感受与痛苦的感受,优陀夷尊者,世尊说任何安住在不苦不乐之中的人,他们就已经进入寂静安宁、清净无染的妙乐之中了,不苦不乐不能称为感受,说成是寂静、清净的境界才比较妥当。”

优陀夷尊者不同意木匠般奢康伽的说法,于是复述他之前三种感受的见解,木匠般奢康伽也不同意优陀夷尊者的说法,仍然坚持自己的见解,于是两人就为这个问题争论起来,多次的辩论后,优陀夷尊者没有说服木匠般奢康伽,木匠般奢康伽也没有说服优陀夷尊者,最后他们不欢而散。阿难尊者听到了优陀夷尊者与木匠般奢康伽之间的对话,心中生起了疑惑,于是阿难尊者就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阿难尊者将优陀夷尊者与木匠般奢康伽的对话全部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完阿难尊者的描述后,就对他说:“阿难!木匠般奢康伽不能接受优陀夷比丘所说的法理,有他的道理;优陀夷比丘不同意木匠般奢康伽所说的法理,也有他们的理由。

阿难,如来曾经说过二种感受的法理,如来也曾经说过三种感受的法理;如来还说过五种感受的法理,六种感受的法理,十八种感受的法理,三十六种感受的法理,一百零八种感受的法理。

阿难,如来根据求法者不同的情况和接受能力,教导给他们不同的法理和修行方法,如来在给他们说法的时候,会根据他们具体的情况,对他们讲说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法理,对他们讲说最适合他们修行的方法,如果这些已经受到如来教导的圣弟子们,他们分别、区别这些不同的法理和修行方法,他们只赞成、认可、同意自己所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不赞成、不认可、不同意别人所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唇枪舌剑的互相争论、争吵,以此来证明自己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才是真正正确的法理和修行方法。阿难,实际上,他们已经陷入争斗的烦恼之中,他们会因为争论、争吵而丧失内心清净的境界,这不是如来对他们说法的初衷,如来对他们说法是为了让他们远离烦恼和痛苦,是为了让他们除灭、灭尽贪欲、渴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进入清净的境界,而不是让他们来分别、区别、争论谁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是最正确的、是最好的。这样的争论、争辩毫无意义,因为如来对他们所说的法理和修行方法,只要他们精进的去修行,都能除灭他们的贪欲、渴爱,都能除灭他们的烦恼和痛苦。只要他们按着如来对他们所说的法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他们自己的贪欲、渴爱、烦恼、痛苦,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阿难,因此已经受到如来教导的圣弟子们,按着如来所说的正法精进的去修行就可以了,不要去区别、分别自己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与其他人的不同。对于那些与自己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不同的圣弟子,不仅不要与他们争论、争吵,还要赞叹、认可、同意其他圣弟子所学习到的法理和修行方法,这样圣弟子们就能和睦相处、水乳交融,不会产生争斗的烦恼和痛苦。因为这些圣弟子们明白,如来对他们所说的法理和修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是什么最终目的呢?就是灭尽他们的贪欲、渴爱,灭尽他们的烦恼和痛苦,让他们证悟解脱的果位,让他们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如来对不同的世间人或众生讲说不同的法理和不同的修行方法,那只是如来根据圣弟子的不同情况和接受能力,采用的教导方法不同而已,他们依法精进的去修行就能最终达到相同的修行目标,证悟相同的解脱果位。

阿难,有五种欲望,是哪五种欲望呢?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对于喜欢的物质事物贪爱不舍、沉迷其中,这就产生了物欲,也就是由物质事物生起了贪欲、渴爱的欲望,就被称为物欲;

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对于喜欢的声音贪爱不舍、沉迷其中,这就产生了声欲,也就是由声音生起了贪欲、渴爱的欲望,就被称为声欲;

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对于喜欢的气味贪爱不舍、沉迷其中,这就产生了嗅欲,也就是由气味生起了贪欲、渴爱的欲望,就被称为嗅欲;

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对于喜欢的味道贪爱不舍、沉迷其中,这就产生了味欲,也就是由味道生起了贪欲、渴爱的欲望,就被称为味欲;

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的时候,对于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贪爱不舍、沉迷其中,这就产生了触欲,也就是由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了贪欲、渴爱的欲望,就被称为触欲;

阿难,由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快乐、喜悦就被称为:「生起了欲乐」,也就是由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产生了满足欲望的快乐。如来也称其为「五欲之乐」。简单的说就是由五种欲望带来的快乐。

阿难,有的人可能会这样说:「五种欲望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么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五种欲望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五种欲望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除灭贪欲,除灭恶法后,将内心集中专注在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上,比如将内心集中专注在数呼吸的行为上,将内心集中专注在手指互相触摸的感觉上,将内心集中专注在眨眼睛的行为上,将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某个部位的感觉上,由此进入喜乐清净的初禅境界。阿难,在初禅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五种欲望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初禅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初禅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初禅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初禅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内心集中专注的多个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将内心集中专注在单个的、一种清净念想之中,就进入了念想单一、纯净的二禅喜乐清净境界,阿难,这里如来举个例子来说明:在进入初禅境界的时候,可能内心不仅集中关注在数呼吸的行为上,还集中关注在眨眼睛的行为上,这样就有两种集中关注的对象,要进入二禅境界,就要平息、熄灭对其中一个对象的集中关注,比如平息、熄灭内心对眨眼睛行为的集中关注,内心只集中关注在数呼吸的行为上,这样就叫做集中专注在单个的、一种清净念想之中。阿难,在二禅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初禅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二禅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二禅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二禅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二禅的基础上,逐渐平息、熄灭由禅定带来的快乐和喜悦,让内心归于平静,并保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进入清净的三禅境界,圣弟子们就会称这些进入三禅境界的修行人为:「他们是集中专注修行,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寂静,安住在清净境界之中的修行人」,阿难,在三禅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二禅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实际上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已经平息、熄灭了由禅定生起的喜乐了,为什么如来会说三禅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二禅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呢?阿难,那是因为由禅定生起的喜乐也是烦恼,为了让一般人能够明白三禅与二禅有什么不同,如来暂时取出一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三禅境界的喜乐比二禅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一旦进入三禅境界,清净的喜乐实际上已经被平息、熄灭了。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三禅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三禅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三禅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三禅的基础上,逐渐平息、熄灭厌恶憎恨,灭尽厌恶、不喜欢,让内心平静的集中专注在单个、一种、纯净的念想之中,并且这种念想不会生起贪欲、渴爱,比如内心平静集中专注在数呼吸的行为上,由此进入不苦不乐的四禅清净境界,同样的,如来取出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四禅清净境界的喜乐比三禅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喜乐实际上在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被平息、熄灭了,进入四禅境界就更不会有喜乐生起了。阿难,在四禅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三禅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四禅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四禅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四禅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四禅的基础上,熄灭、平息由物质事物生起的所有念想,从由物质事物生起的念想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由物质事物生起念想,他们明白「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他们观想自己融入了无边无际的虚空之中,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边无际虚空的观想之中,这样他们就进入了空无边处的清净境界,同样的,如来取出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空无边处境界的喜乐比四禅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喜乐实际上在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被平息、熄灭了,进入空无边处境界就更不会有喜乐生起了。阿难,在空无边处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四禅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空无边处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空无边处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空无边处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空无边处的基础上,熄灭、平息内心对无边无际虚空的集中专注,从由无边无际虚空生起的念想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由无边无际的虚空生起念想,他们明白「自己的「识」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他们观想自己融入了无边无际的「识」之中,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边无际「识」的观想之中,这样他们就进入了识无边处的清净境界,同样的,如来取出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识无边处境界的喜乐比空无边处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喜乐实际上在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被平息、熄灭了,进入识无边处境界就更不会有喜乐生起了。阿难,在识无边处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空无边处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识无边处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识无边处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识无边处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识无边处的基础上,熄灭、平息内心对无边无际「识」的集中专注,从由无边无际「识」生起的念想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由无边无际的「识」生起念想,他们明白「世间没有永远存在的事物,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他们观想世间一切事物都无法永远存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他们观想世间什么都没有!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什么都没有」的观想之中,这样他们就进入了无所有处的清净境界,同样的,如来取出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无所有处境界的喜乐比识无边处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喜乐实际上在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被平息、熄灭了,进入无所有处境界就更不会有喜乐生起了。阿难,在无所有处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识无边处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无所有处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无所有处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无所有处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无所有处的基础上,熄灭、平息内心对「什么都没有」的集中专注,从「什么都没有」的念想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生起「什么都没有」的念想,他们明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也是念想」,他们已经不会主动生起念想,不会去主动思考、想事情,大的杂念、妄想也不会生起,不过他们偶尔会生起非常细微的念想,这个微细的念想如同大海中的一滴菜油那样的微小,他们不会主动去生起念想,偶然会有微小的念想生起,这样他们就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的清净境界,同样的,如来取出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非想非非想处境界的喜乐比无所有处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喜乐实际上在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被平息、熄灭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境界就更不会有喜乐生起了。阿难,在非想非非想处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无所有处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有的修行人会说:「非想非非想处境界中的清净喜乐能够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最大、最无上、最顶级的快乐和喜悦」,可是如来不这样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阿难因为如来知道,有比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清净喜乐更美妙,更殊胜的快乐和喜悦。阿难,什么快乐和喜悦超过了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呢?当修行人在非想非非想处的基础上,熄灭、平息自己一切的念想、感受,灭尽自己的一切念想、感受,不生起任何的念想、感受,这样他们就进入了想受灭的清净境界,同样的,如来取出个假名喜乐,用来指代想受灭境界的喜乐比非想非非想处境界的喜乐更加的的美妙和殊胜,阿难,你要明白,喜乐实际上在进入三禅境界的时候就被平息、熄灭了,进入想受灭境界就更不会有喜乐生起了。阿难,在想受灭境界中生起的清净喜乐比非想非非想处清净喜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更加的美妙和殊胜。

阿难,可能有一些外教修行人,听到这里就会这样说:「这怎么可能呢?既然念想和感受已经被全部熄灭、除尽了,哪里还可能有什么快乐可言哦!你居然还要在想受灭中去创建一个喜乐,这是为什么呢?」

阿难,你可以这样去回答他们:「道友,你说的很正确,既然连感受与念想都不生起,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喜悦存在?哪里还需要去安立一个喜乐的存在!世尊为什么要在想受灭中安立一个喜乐呢?那不过是世尊为世间人或众生说法的一种方式而已,世间人或众生追求的就是快乐、喜悦的念想和感受,如果不暂时取出一个假名「喜乐」安立在想受灭之中,如何来与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做比较呢?世尊的意思是想让世间人或众生明白,想受灭的清净境界超出非想非非想处的清净境界,而世间人或众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在不同清净境界中获得快乐、喜悦、喜乐的多少和大小。既然还是世间人或众生,那么他们就无法理解和明白真正的喜乐就是没有念想和感受,如果刚开始就这样对他们说,他们肯定会被吓到,甚至于远离世尊的修行方法,只有让他们自己去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去体验在不同清净境界中的感觉,他们才会认同世尊的说法,他们才会亲证世尊所说的各种清净境界。安立出来的这个叫喜乐的假名,不过也是世尊为了教导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当世间人或众生按世尊的正法去实践修行的时候,当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世尊所说的各个清净境界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世尊的良苦用心,他们就能除灭、灭尽自己的一切烦恼和痛苦,证悟解脱的果位,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佛陀说法后,阿难尊者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同类推荐
  • 三国天骄系统

    三国天骄系统

    谁言穿越到三国非得打黄巾?为了承认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歪理?不!猪脚自并州崛起!且看江上英豪风姿!!
  • 回到明末做老大

    回到明末做老大

    主人被外星飞船绑架到明朝。为了回家,他与外星飞船的人工智能达成协议:帮助外星飞船收集维修材料,外星飞船帮他返回家园。通过不懈努力,他重新获得了爱情和友情。但却卷入了一场场政治漩涡中。本想归隐深山,却被朋友们视为懦夫;跟随明朝皇帝,且不说明朝皇帝的昏庸无能,朝廷之上的勾心斗角,光是僭越这莫名奇妙的罪名就让他身陷囹圄,差点魂飞魄散。难道让非要如同洪承畴那般投降清廷?亲眼目睹满清对汉人残暴的他又岂能对此视而不见?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想当年汉臣.陈汤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携带匈奴单于首级返回汉庭。那是何等的威武豪迈。时势造英雄。既然无法退缩,那就放开一切。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 大宋赘婿

    大宋赘婿

    一个大内超级高手,却没想到在退役的时候,上错了列车。来到了一个和记忆历史中不太一样的大宋。既来之则安之……原本以为能够一直以赘婿的身份享受悠闲肆意的生活。可是,家里的娇妻却实在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奸臣有,列强也有,书呆子有,美女一样有。在这片既肥沃又贫瘠的土地上一介被世人看低一眼的赘婿传奇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发芽了……
  • 隋的天下

    隋的天下

    开皇二十年,一个少年自边荒而出,历经阴谋与背叛,爱恨与情仇,铁血与沙场的他。在这极度繁华而又璀璨落幕的大业年间又该何去何从?关中隐雄李渊,瓦岗枭雄李密,江都奸雄王世充,河北狡雄窦建德……还有那力敌万人的绝世猛将,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裴行俨……在这乱世与英雄辈出的隋的天下又将是谁的天下?
  •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提供了许多经作者之手发掘的重要史料。其中较为珍贵的,有辽沈战役中和“文革”中有关林彪的史实(本书被访问者多为“四野”的老人),有诸多将领庐山会议后被卷入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激流旋涡的情况,有的文章还涉及了1958年对刘伯承的所谓“教条主义”的批判,涉及了一些将领在“文革”中忽浮忽沉的人世跌宕。这样的将军命运在中国不是个别。他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条“政治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密切参加者,旋涡裹挟,身不由己。他们举手投足,皆受制于那个控制力巨大的历史氛围。
热门推荐
  • 九禁录

    九禁录

    始界破碎,虚空爆裂,诸天崩溃,或碎,或亡,或落没,或消逝。后世,三千界现,化出亿万小世界。自此,各界各出其尊,光耀万世,璀璨混沌。此后,纷乱诸天,战不休。
  • 痴恋千年:乱世狐妃

    痴恋千年:乱世狐妃

    “愿弃吾千年修行,只为能与汝相守一生。”前世,他是惩恶扬善的蜀山道士,而她是狐族法力高强的族长,在她纵容下,狐族惑乱人间,蜀山弟子奉命降妖除魔,匡扶人间正道,所谓正邪不两立,他们之间注定了是对方逃不过的死劫。他,违反师命誓要保住她,最终为她而亡。她,被封印记忆,囚禁在禁地千年。这一世,他是冷酷无情的陵国五王爷,志在统一天下。而她是被狐族以任务之名骗入了陵国皇宫。他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但尽管已过一世,是劫终究是劫,当千年封印解除,千年的等待,究竟换来了什么?“你若要的是天下,那么此生此世你就当这世上从未有过南黎菀!”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那年樱花有你陪

    那年樱花有你陪

    时光流逝,再见樱花树,来到这里,回忆过往,你却不在身边。你知道吗?我很想你。
  • 总裁情惑:慢慢抓住爱

    总裁情惑:慢慢抓住爱

    花慢慢,七溪村老村长大孙女,标准的村官三代,村霸一枚,听从闺蜜,放弃城霸,改抓正太,慢慢的喂,慢慢养成。眼神不对,手速拖累,抓错目标?伪正太是真变态?花慢慢揉揉痒痒的小肉爪子问道;“不能退货的变态该如何处理?”众人齐答;“天生绝配,地上一对。养着不累,花霸王请你慢慢喂。”“......”花慢慢无语的望望天摸摸头,她已经从大光头喂到长发齐腰
  • 单身妈妈的幸福(完结)

    单身妈妈的幸福(完结)

    因为爱,她和他走到一起;因为爱,她选择放手,做单身妈妈。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和无奈,直面现实,用爱来包容一切,终会生活幸福。
  • 无上战道

    无上战道

    在这里,天骄林立,强者辈出,诸王争霸。一气尚存可战道不灭,神魂不死,震古烁今。敢问九天之上可还有那所谓的人上之人?待我无双道成日,屠尽诸天百万仙。
  • 雪姝

    雪姝

    天地苍茫,大雪纷飞。寒风簌簌,白雪皑皑。一步一脚印,一心一执念。前方,可有你还在等待……模糊的视线,无垠的白边。我终究还是不能等到你……传说,人有前世。今生我该何处寻你?
  • 修正人生路

    修正人生路

    今生的重生人士!回想前世的伤心,失落,磨难;时空交错下的的情与爱,梦境中的恋人与妻子。今生,今世,如何面对?爱情与事业,又如何选择?
  • 做人处事全书

    做人处事全书

    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