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大王(美国1771~1839)
揭开杜邦的辉煌历史
1764年4月,雅克·杜尔果,这位得到法王路易十六重用的启蒙主义者,贵族出身的金融家和大资本家,在寓所里读到了一篇名叫《对国家财富的观感》的经济论文。文章中企图掌握农业资本主义的新思想和雄心勃勃宣扬在农学派的理论,给杜尔果留下深刻印象。他召见了此文的青年作者——皮埃尔·塞谬尔·杜邦,并提携他为御用刊物《农商与财政杂志》的编辑。
皮埃尔·杜邦在1739年的一天降生于巴黎以南方都尼莫尔郊外的一个贫穷的钟表业世家。他聪明早慧,文笔华美。成年后,不想继承家业,立志要成为文学家或朝廷重臣。在拜见杜尔果之后,他感到自己的任官之路已经开始。他决心为在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法王效忠。
皮埃尔·杜邦26岁时,与少年时代的情侣玛丽·勒·迪伊结婚。1767年10月,玛丽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维克托·玛丽·杜邦。1771年6月24日,玛丽又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杜邦帝国”的创始人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这个意为“自由与和平”的名字是皮埃尔的恩人,伊雷内的教父杜尔果取的。但这位伊雷内后来的所作所为都丝毫与“自由”“和平”不相干,倒是与“统治”“战争”有不解之缘。
皮埃尔的妻子1784年去世后,他便在尼莫尔的邸宅担负养育俩儿子的责任。
长子维克托不喜欢父亲的教养。他做事浅尝辄止、懒散油滑,他派头十足,但办事能力很差,连在父亲主管的商务部当个低级秘书也不能胜任;当他作为一名视察员,奉命周游各省时,他的商务报告中只有淋漓尽致的对盛宴和聚餐的描述……就这样一位公子哥儿,因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后来被派到费城驻美大使手下,并青云直上,不久成了代理大使兼总领事,成了响当当的外交官。
小儿子伊雷内与维克托截然相反,他办事慎重,律已慎严,性格内向,从不轻易流露感情。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感兴趣,但对科学保持有浓厚的兴趣和埋头钻研的精神。恰好被称为“法国近代化学之父”的安东尼·拉瓦锡是皮埃尔的老朋友,拉瓦锡很喜欢爱钻研的小伊雷内,收他做自己的学生。不久,他让伊雷内到自己的火药厂学习并开始工作。正是这位“化学之父”讲给伊雷内有关火药制造的知识。他告诉他,将硝石磨成粉末后加上硫磺和木炭搅拌好就是火药。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是7:2:1。
偶然孕育着必然。拉瓦锡和他的火药厂给这位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公司和化学公司的创造人打下了最初的专业基础。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了。皮埃尔顽固地站在保皇派一边,并与国民警卫队司令拉斐特建立了由赞成君主立宪制的最保守的资产阶级派别组成的“1789年俱乐部”。在国王路易被推上断头台之后,皮埃尔于1794年被捕入狱。直到雅各宾派领袖及其助手在1794年7月29日被处决,皮埃尔·杜邦才获得自由。
拿破仑的新政府认为皮埃尔是“王党”,决定将其放逐美国。1799年10月2日,13个幸存的杜邦家族的人,慑于大革命的怒火,登上一艘名叫“美国之鹰号”的破帆船,告别法国,打着杜邦家的旗帜,启程驶往美国。从他们在美国进行冒险事业的一开始,杜邦家族就尽力使美国人理解他们对于财富的关注。
杜邦家跟大多数去美国的移民不同,因为他们不是“穷光蛋”。他随身携带的大批木板箱里、塞满了家具、衣服、书籍及数百万法郎。他们落脚在新泽西洲贝尔根斯角的一幢宽敞舒适的房子里。
皮埃尔到美国不久,就在繁忙的小城市纽约设立了豪华的办事处,在上流社会散发一份叫作“邦提尼亚”投资计划的计划书。其中把自己,维克托及女婿布罗·德·浦西的身世炫耀得面面俱到。对内向腼腆的伊雷内只轻描淡写地写道:“对农业、制造业和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个不久将创立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公司的人来说,这太微不足道了。
皮埃尔提议购买美国的土地,然后高价卖给个体农民,这就是老杜邦所谓“邦提尼亚”计划的核心。一家人听了都欢欣鼓舞,除了一旁沉默不言的伊雷内。副总统杰弗逊向皮埃尔在信中提出忠告:“关于您在弗吉尼亚的亚历山大周围购买土地的计划,我认为最好打消此念头。自‘断头台’式的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内反法风声日紧……并且土地投机商已渗入西部,并抬高地价,杰弗逊以前在巴黎担任外交使节时就是皮埃尔的老朋友。”
伊雷内不热衷于父兄的生财之道,在于他有自己的思考,他在考虑用其他办法维持养尊处优的家庭生活。他看到了眼前的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制造火药。
他分析道:“美国虽然和印第安国是相似的。但以后美国火药的需求将会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局面。新大陆未开发地非常辽阔,枪支在今后是非常需要的,这和当初移民美洲时代并无两样。为了防范印第安人及野兽的袭扰,人们要用枪支自卫,还可以用来捕捉动物,获取皮货赚大钱。我发现在这块新大陆上,火药是各行各业所必需的,不论开垦田园,还是修筑运河、桥梁、道路,移民都少不了它!”皮埃尔对伊雷内刮目相看了,他在心底为儿子的见解所折服,并同意支持他的选择。
伊雷内骑马在华盛顿《当时的联邦城》附近的山中寻找一个适合建火药厂的地点,但失败了。之后,他来到特拉华的威尔明顿,他找到了布兰迪瓦因河,找到了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台阶。
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城外,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布兰迪瓦因河。它是特拉华河的支流,其流量为每秒280立方英尺,足以推动火药厂的动力涡轮。这个地方除水流量理想外,还有两点也十分理想:一是树木繁茂,这是制作木炭的原料;二是有大量花岗岩,便于取石建厂房。还有,这里居住着不少法国人,他们都是从圣多明各奴隶暴动成功后逃亡的难民,愿意拿比美国人更低的工资为伊雷内干活。火药专家伊雷内大喜过望,马上进行了预算:如果每年生产火药16万磅(7.25万公斤),销售额有4万多美元,扣除总投入3万美元,还有1万多美元的利润。
1802年4月27日,在杜邦家族的历史上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伊雷内和维克托的朋友亚历山大的弟弟博迪,以6740美元的价格合伙买进了当地人布鲁姆废弃的棉织工厂。就这样,杜邦火药厂成立了,杜邦公司的历史开始了。仅仅十年之后,它便成了全国最大的火药公司。它的创办人,当然是火药专家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辉煌的杜邦公司历史由此展开。
火药托拉斯独占鳌头
伊雷内天生的敛财经商的直觉,使他感到取得政府的帮助或者与政府做生意,是发大财的门路。火药厂未成立之前,他就促使父亲向新当选的杰克逊总统报告了制造火药的计划,“希望将来能与美国政府签订订购火药的合同。”
火药厂成立之后,伊雷内又处心积虑地想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意与政府搭上勾。机遇总是降临有准备的头脑,伊雷内·杜邦的机会不久就来到了。
1802年4月,皮埃尔向杰弗逊总统建议,从拿破仑手中买下路易斯安娜,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这个重大建议与杰克逊总统的观点不谋而合。总统立即派皮埃尔代表他去巴黎和拿破仑进行秘密谈判。名义上,此事由总统的特使门罗办理,但实际上皮埃尔·杜邦是执行人。1803年5月8日,拿破仑签署了卖地公约,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将路易斯安娜卖给了美国,美国在这笔交易中得到了惊人的实惠,杰弗逊的星条旗一下子从密西西比河口飘扬到落基山脉。杰弗逊怀着无比自豪和如释重负的心情写信致皮埃尔·杜邦,“祝贺你能在有生之年,在为千百万未出生的人们造福的一笔交易中作出的贡献……”
尽管是否能为未来千百万人造福值得争议,但购买路易斯安娜确实造福了伊雷内都是真的。因为从长远利益来看,这项交易为杜邦子孙后代在西部开辟了广阔的火药市场,而且在当时就有实惠。杜邦家族的人是“无利不起早”的,当伊雷内知道父亲在这笔交易中所起的作用之后,他高兴地睡不着觉,他知道好运已经来了。他连夜写信给杰弗逊总统,要求给杜邦家族新建的火药厂以优惠。不久,他得到了一份提炼政府所有硝石的合同。这样一来,美国政府成了伊雷内·杜邦的最大买主。
先进的技术,廉价的劳动力,政府的惠顾,日益扩张的市场——构成了牟取暴利的杜邦公司创始期间的基石。杜邦家族从不舍弃这些基石,而是利用它来缔造帝国。
1804年春,伊雷内·杜邦完成了首批黑色火药成品,并将其送到纽约兄长维克托的贸易公司。维克托立即在报上刊登广告,宣称杜邦公司生产的这种黑色火药优于任何火药。维克托并不是夸大其词,这种色泽漆黑的火药,爆炸力很强。用户马上看中了它。
从俯瞰布兰迪瓦因河的山顶办公室里,伊雷内注视着他的工厂每天生产几百镑火药。这些火药能够找到现成的市场,还得感谢战争。大约2.2万磅杜邦火药用于美国海军的扩张。陆军部订购了12万镑精制硝石。1804年杜邦火药销售额为1万美元,1805年增加到3.3万美元。拿破仑控制下的西班牙政府也订购了四万镑火药,其中大部分用于镇压西班牙人民的反抗。
“经营要排除私心杂念”,这是伊雷内·杜邦的经营哲学。经营中非杂念的东西只有一排排黑色火药的木桶和日益增长的家财。这一经营哲学无疑影响了整个杜邦家的后代经营者们,他们一如伊雷内·杜邦在战争中发财。战争对军火商杜邦公司的创始人伊雷内来说,无所谓胜利者或失败者,无所谓生存与死亡,只有军火的需求者。这一观念连同杜邦家的财富一道传给了杜邦事业的继承者。
1812年美英战争前后,杜邦公司的买卖做大了。战争期间共向政府出售了100多万镑火药,这使公司能将获得的利润的绝大多数用于扩大再生产。杜邦家称霸一方的时刻到了。1815年,前外交官维克托作为布兰迪瓦因区的代表被选入特拉华洲众议院。1817年8月,老杜邦皮埃尔去世了。杜邦家族的首领成了维克托和伊雷内。1820年,维克托又进入了州参议院,这是杜邦家族称霸特拉华州的开始。1824年,杜邦家族挤进了美国新的财阀集团。伊雷内一跃成为美国银行的董事,这家银行垄断了全国的货币。1826年,维克托在退出州参议院,当过农民银行的董事之后,又加入了美国银行董事会。
1827年2月,60岁的维克托死于心脏病。伊雷内对哥哥的去世深感悲痛。在他那成天计算票据,惟利是图的空虚孤独的生活中,维克托始终能使他感到一点兴趣。伊雷内仍经营着火药公司。这时公司年产80万磅火药,占全美产量的七分之一。到1832年,公司已出口火药120万磅,而这3年间贸易总额多达1340万镑。
早在此之前的1815年,伊雷内已成功地使杜邦家族独自掌握了杜邦公司。1814年,合伙人彼得·博迪的儿子——维克托里娜·杜邦的丈夫去世了,这就切断了伊雷内与彼得·博迪的最终联系。“但愿这件令人悲痛之事能使我们结合起来,”博迪写信给伊雷内,“继续做我的朋友吧,我已经失去了我最宝贝的孩子。”然而这一请求如何能打动伊雷内的心呢?一年后,博迪被撵出了公司。
伊雷内的措施保证火药公司只掌握在他一家人手里,不致大权旁落,这使他在1839年底因心脏病去世的时候,没给后代留下任何遗患。伊雷内死后,他的女婿安德宛·比铁尔曼暂时代理公司,直到两年后。
伊雷内有三个儿子,长子艾尔弗雷德生性温驯。伊雷内无法把自己热衷于发财和企业管理的性情灌输给他。父亲的去世,艾尔弗雷德为自己所要负的职责难住了;他坚持要两个弟弟亨利和艾雷克斯和他合伙管理公司,最后裁决的人还是他。艾尔弗雷德出任了杜邦公司第二任总裁。
这以后的十几年里,国内经济一片萧条,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而杜邦公司却一直生意兴隆。这是由于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国内的矿业开采和公路铁路和修建等都需要越来越多的火药。1850年,艾尔弗雷德因病辞职。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亨利当时正在战场作战,被召回弃戎从商。这是一个外貌威严而充满野心的人。
亨利治厂的格言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似乎同他哥哥的格言“提高质量,加强安全”是对立的。其实是俩人的着眼点不同而已,而亨利则更善于营利。亨利治厂的格言明显地体现在他注重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他采取坚决手段收回了借出的数千美元,解雇了一些无所作为的职工,又雇用了一些精明能干的新手,这样使企业很快出现了大的转机,使销售市场扩展到全美国。
占领了国内市场以后,亨利又寻求和开拓更多的国外市场。为此,他不惜承担风险。在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原定向沙俄提供的火药,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运不过去。亨利便派他的年轻侄子,即阿尔弗莱德的儿子,瘦长个儿拉蒙·杜邦设法越过切萨皮克湾封锁线,结果净赚了300万美元。而他同英国的军火生意照做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