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肢体疼痛,非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实属血脉内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肢体失于温养,则肢麻而冷。寒凝滞重,非大剂辛温不得散,无迅捷通达不得开。故张氏用大剂量桂枝散寒通络开痹阻,当归、赤芍、鸡血藤、黄芪益气养血载阳以温养。细辛、木通通经络而畅引气血,诸药散寒凝、运气血、止疼痛。淮牛膝、甘草、大枣补虚,强骨壮肢。
6.调阴和阳治遗精仲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两虚遗精之证。先生用此方加味调治虚证遗精得心应手。李某,男,25岁。遗精三月余,每晚无明显诱因而发生遗精。头昏乏力,心悸时作。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辨属下元阳虚,阴精失固。治取温元固摄为法。药用: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五味子6克,芡实12克,金樱子12克,淮山药12克,红枣4枚,水煎服3剂。再诊:遗精仅1次,头昏已消,精神振作仍有心悸,梦扰。遵上方加山萸肉9克,龙眼肉9克,嘱服5剂,药未尽,精已固。归脾丸善其后,悉症均瘥。张氏认为,此案属阴阳失调,阳失阴涵,浮而不敛,阴失阳固,泄而不守,故用桂枝与白芍、甘草配伍,调阴和阳,上入营阴走心窍,下温元阳固精关;更有龙骨、牡蛎、芡实、五味子潜镇敛摄,合而敛阳固阴。另加山药、金樱子、山萸肉等以益肾填精,补真阴以涵上浮之阳;龙眼肉、大枣养心安神。如此阴阳调和,无扰精室,遗精自愈。
7.温通血脉治闭经张氏临床上重视温通、疏肝,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血脉以温为通,以温为养。女子以肝为用,肝气条达,气机舒畅,营血才能充盈血海,濡养胞脉,以事经、带、孕、胎、产。故喜用桂枝来温通血脉,治疗诸多女科之疾。成某,女,15岁。经闭三月未行,12岁初潮,停经前经量素偏多,周期常提前。手足不温,喜暖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素体阳虚,寒滞下焦,血脉不行,治宜温经通脉,暖宫活血,方药:桂枝10克,柴胡6克,白芍10克,当归20克,陈艾8克,巴戟天30克,肉苁蓉30克,续断20克,丹参20克,黄芪30克,白术20克,制香附20克,益母草30克,红花6克。虑患者为花季之龄,慎重为先,嘱其先服4剂,观效再作调整。二诊来诉,上药仅服2剂,月经已来潮,经行3天,无腹痛等不适,现月经已净,四肢欠温,舌脉同前。上方桂枝加量至15克,当归增至30克,再服7剂。后每经前一周始服药,到经来停药,如此巩固疗效。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停药。以后经水一直按时而至为告愈。此例病案,素体阳虚,经量偏多,气血先虚,血不能运载阳气而致胞宫日渐寒凝,血愈虚而火日衰,终致血虚寒凝经闭不行。所以,温经散寒,通利血脉是治本之法。重用桂枝温经通脉,温化血行;辅以陈艾、巴戟天、川断、肉苁蓉续命门之火而暖胞脉;当归、黄芪重用与白术、丹参配用,以益气活血补血,取其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运阳。则气血充足,胞宫温煦,经水有所化,经道得温通;柴胡、香附、红花、益母草理气活血散瘀,血因寒而凝,因虚而滞,活血而化凝,理气而消滞。诸药合力,标本兼治,药证相应,效如桴鼓。先生用桂枝之例,不胜枚举。
刘春圃:辨分四型,治脑积水
脑积水是脑部疾患之一。常见的是先天或病理的原因,使脑脊液循环受到障碍而发生病变,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或不完全梗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或失明,亦可伴有眩晕及癫痫等症。如发病于婴幼儿,则头颅迅速增大,颅缝裂开,囟门不闭,甚则四肢活动不灵,智力不全,最后威胁生命。对于脑积水一病,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脱水、利尿药物或采用外科手术,以降低颅内压力。但对相当数量的病例,治疗效果不理想。刘氏于1972年开始,运用祖国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各类脑积水病共187例进行治疗,经过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初步摸索出治疗脑积水的一些规律,取得很好的效果。脑积水的致病原因很多,分型也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大致可分为“耳源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先天性脑积水”及成年人多见的良性颅内压增高(或称假性脑瘤),婴幼儿较少见,另属一类。其他尚有因脑瘤、结核瘤、颅内寄生虫等都能影响脑脊液的循环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1.耳源性脑积水系由耳部感染灶(或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引起的。临床表现有头痛、恶心、视物不清等症。重者有精神萎靡、迟钝、面色青滞、烦躁、惊悸、抽搐等现象。刘氏认为此证多由热毒炽盛,气血受阻,上攻于头,脑水的正常循环受阻而潴留。
2.交通性脑积水系由脑部损伤,或因炎症粘连引起的。具有脑积水的一般症状,同时眼底出现视盘水肿。脑脊液化验正常,气脑造影多无特殊变化,目视有色带。刘氏认为此证因热郁或血瘀而导致头部络脉失于通达,脑水的运行不畅而致病。
3.先天性脑积水常见于1岁以内婴幼儿,为先天发育异常,脑水循环障碍或脑水分泌过盛,导致颅内积水。其形成多由导水管的畸形闭锁,或合并有脊髓脊膜膨出,或脊膜膨出。其特点是头颅增大(头围可达60~70厘米),脑门膨隆,头颅叩诊有破壶声,颅缝分裂,颅骨变薄或呈游离状,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头面相对呈倒三角形,智力不全,肢体轻度偏瘫等,严重者短期内死亡。刘氏认为该类患儿阳热壅结,阻寒窍络,脑水受阻。另为禀赋不足,脾肾虚弱。
4.良性颅内压增高(或称假性脑瘤)多见于成年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如喷射状,眼底可见视盘水肿,甚则眼底出血。脑脊液压力常在200毫米汞柱以上,头颅X线平片可见颅缝分裂,指压迹增多现象。脑血管造影及脑室造影一般正常。刘氏认为此证多属阴虚肝旺,肝火上亢,或肝郁胃滞,气滞下降,上犯于头,蒙蔽清窍。
刘氏治疗本病,其要点如下:
1.耳源性脑积水治法:清热解毒,通窍利水。方药:蒲公英、漏芦、金银花、石菖蒲、路路通、黄芩、木通、白茅根、牡丹皮。2.交通性脑积水治法:清热利水,活血化瘀。方药:龙胆草、木通、鱼枕骨、花蕊石、滑石、王不留行、决明子、土鳖虫。
3.先天性脑积水①实证。治法:通络利水。方药:鱼枕骨、抽葫芦、茯苓皮、土鳖虫、路路通、穿山甲、冬瓜皮、决明子、石菖蒲、广郁金。②虚证。治法:益脾肾,调气血。方药:山萸肉、枸杞子、桑椹、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生熟地黄。
4.良性颅内压增高治法:平肝抑火,利水降逆。方药:决明子、木通、广郁金、石菖蒲、枳壳、杭芍、夏枯草、川楝子、苦丁茶、龙胆草。
黄寿人:滋肾软坚法治强中病
强中病,临床少见,病人常隐讳而又痛苦,治疗困难。黄氏认为本病属阴虚,其症多有头昏神疲,腰腿酸软,舌赤(绛),无苔,或起裂纹等。在治疗上不能把清热泻火放在首位,如用龙胆泻肝汤则因苦寒化燥,可使阴虚加重。其治则应为滋肾软坚,在用知柏地黄丸滋肾基础上,大剂使用昆布、海藻、龙骨、牡蛎等咸寒软坚之品才能收效。
病例:钟某,男,27岁。阳举不衰年余,伴有头部昏涨,面赤口渴,神烦不安,时值酷夏,苦疾而用冰冰之,以图缓解,也无所益。屡服龙胆泻肝汤或知柏地黄丸、三甲复脉汤,未获效果,更加重思想负担,食睡不安,精神不振。视其形体尚健,舌尖赤无苔,脉象弦数有力,显系水亏于下,相火炽盛之候。再询之,知其曾服偏方,用盐开水冷服,每日两次,每次一茶杯(约500毫升),阴茎似觉松软不挺,惟效不持久,此系肝肾阴亏为本,浮阳为标,苦寒化燥,故服龙胆泻肝汤而不效。而咸能入肾软坚,故以知柏地黄丸加龟甲、牡蛎各24克,昆布、海藻各60克,大剂送服10剂而愈。
方药中:重用升麻解诸毒
方先生用升麻解诸毒,效验颇良。先生曾数次致函、投稿予笔者所主编之《中医药研究》杂志。先生作古后,先生之遗孀专程与笔者一晤,议其他事宜,彼此忆及方老,不胜唏唏。
临床上可以定性为“毒”病的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二种:①可定性为火病而系暴发者,如具有传染性的温毒、时疫之类疾病皆属其范畴之内。②因误食药物或有毒食物所致疾病。这两种情况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较大剂量的升麻。十余年来,方先生曾重点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他药物中毒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进行治疗。其剂量一般均在30克,多时曾用到45克,效果很好,无一例有不良反应。现介绍两例典型病例如下:
病例1:郭某,女性,33岁,北京儿童医院检验师,来诊日期:1969年8月5日。因长期接触肝炎血清,于1967年出现全身乏力,肝区疼痛,腹胀、腹泻溏便,纳差,多梦。曾在某医部诊断为肝炎,并住院治疗一年余未见好转,遂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就诊。来诊时情况大致同上。肝肋下1厘米,质软,脉中取、沉取均有力而滑。舌质正常,苔淡黄稍腻,诊为病在肝脾,证属湿热(毒)内蕴。拟以疏肝解毒清热。方用升麻葛根汤、金铃子散加当归、紫草(其中升麻用一两即30克)。服10剂后患者复诊时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腹胀消除、腹泻止,但仍有肝区痛。仍守前法,并加重舒肝解毒药物剂量。处方:升麻45克,葛根24克,赤芍15克,甘草6克,当归12克,紫草24克,薄荷3克,柴胡30克,郁金12克。连服14剂,患者第三次来诊,主诉除肝区仍有隐痛不适外,其余各症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亦有明显好转,以后治疗除仍用升麻葛根汤(升麻用30克)外,并合用气阴两补剂,如黄精、当归、何首乌、苍白术等。4个月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并恢复工作。
病例2:韩某,女性,40岁,干部,东北辽宁人。1980年3月6日来诊。主诉:发热(37.8~38℃)4月余,眩晕。患者1980年元月在外院检查血沉98毫米/小时,诊断为结核,用卡那霉素、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PAS)治疗1个月。以后出现中毒反应,耳聋、耳堵、恶心、视物模糊而停止抗结核治疗,但停药后症状并不好转。1980年2月某医院检查,诊为双耳前庭功能丧失、链霉素中毒,并作肝穿,诊断肝炎。治疗无效,因此来诊。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走路摇晃如醉酒状,恶心,时有呕吐,纳差,手足凉,脉沉细极弱,舌嫩润苔薄白。诊为病在肝肾,证属气阴两虚,予以补肝益肾,气阴两补,佐以平肝法。以参芪麦味桂附地黄汤加味治疗。服药后病情变化不大,头晕不减。考虑病人系链霉素中毒,应考虑解毒问题。结合辨证,改予益气解毒法。用补中益气汤合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各30克,当归12克,甘草6克),因无鳖甲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此方服2剂后,头晕痛明显减轻,耳鸣、耳聋好转,走路摇晃症状消失。续守上方,症状继续好转。以后除仍用升麻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外,并加生脉散、劈鹿角。症状陆续消失。于是改以养阴为主,减去升麻鳖甲汤。仅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劈鹿角、熟地黄。服12剂后,诸症完全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患者返回东北。
魏龙骧:桑叶止夜汗
魏氏用桑叶止汗,乃从偶阅小说中得到的启示。书中言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身,衣被皆透,20年不愈,监寺教以霜桑叶焙末,米汤下2钱,数日遂愈。后遇此症,经试,果真有验。然转思本例与桂枝汤合用,取效是否及桂枝汤调和营卫之结果,而非桑叶之功?不久,魏氏又连遇夜汗者数例,不杂他药,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顾兆农:止汗验方治自汗
组成:淡豆豉10克(捣碎),霜桑叶6克,小米50克,锅中入水两碗,入淡豆豉、霜桑叶,置火上,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每日1剂,连用5天。根据临床经验,病后产后之人,或年迈虚弱之体身虽不健,但无大恙,唯见昼时动辄汗出,晚上睡觉心神不稳者,投用上方多收良效。只是病期延久者,其剂当须多用,每每服药过月,方能渐见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