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82400000028

第28章 内科(25)

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感染、遗传、精神、过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不明。鉴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断加重,经久不愈,并有一定癌变率等特点,寻求有效疗法显得日益迫切。中医学没有相应的名称,一般将其归入“肠涕”、“滞下”、“久痢”、“便血”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肠澼”的记载,症状即包括“便血”、“下白沫”、“下脓血”等,并提出以脉象来观察预后。《金匮要略》创用白头翁汤和桃花汤,以清肠解毒、温涩固下之法进行治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断。”对病机阐述较为深入。至宋代,陈无择将本病病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内因脏气郁结及饮食不当、纵情恣欲(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据病之虚实治疗:“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明清时期,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实践更加深入。如李中梓提出的“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迄今仍有其临床价值。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20世纪60年代以个案报道为主,亦有一定样本的临床观察资料。临床多强调本病为内痈,多采用冰硼散、锡类散、云南白药、黄连粉等传统常用外治的方药。治法上,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灌肠之法盛行,药物应用更为广泛,除中药外,还探索试用民间草药,但进展不大。工作做得最多的是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仅1980-1989年有关本病的临床文章就达200余篇,在诸多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通过对内服药(包括辨证的专方治疗)、灌肠、中西医结合、内服药与灌肠相结合这四种方法的比较,认为以中药内服加灌肠较为合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通过中、西药物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如张氏治某男,31岁。反复发作脓性便已5年。患者每天腹泻3~5次,肠鸣,左下腹部疼痛,痛则欲便,为脓性便,夹有大量白色黏液,便后痛减。近年症状加重,性情急躁易怒,消瘦纳差,四肢怠倦乏力,嗜睡。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用抑木扶土佐清湿浊法,以痛泻要方加味。处方:炒白芍20克,焦白术10克,广陈皮6克,北防风10克,潞党参20克,西砂仁10克(后下),六月霜30克。本方加减连服30余剂,白黏液脓便消失,腹痛、腹泻、肠鸣消除,体重增加,精神好转,后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张氏多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之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以白黏液脓便为主者,系湿浊偏重,可重用六月霜30~60克;如出现红赤黏液便者,为热邪偏重,常加铁苋15~30克,地锦草15~30克,黄连3~10克。

如红白黏液脓便兼夹,则可数药合用。待红、白黏液脓便消失,症状缓解,即宜改用调理脾胃法,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善后。一般需服数十剂方可见效。

张镜人:慢性萎缩性胃炎三辨

孙某,女,56岁。胃脘疼痛,犹如针刺,胀满不舒,纳谷减少,嗳气频作,嘈杂,大便带溏,曾有便血一次。病经数载,渐见消瘦乏力。脉象弦细,苔薄,舌质紫暗。胃液分析,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限性萎缩。病理见肠腺化生Ⅱ级。拟养阴益胃,理气和络。处方:孩儿参9克,南沙参9克,川石斛12克,炒赤芍9克,清炙草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铁树叶30克,平地木15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九香虫5克,八月札12克,徐长卿15克,血竭2克(研粉吞),炒楂、曲各9克,乌梅肉9克。服药4周后,刺痛大减,胀满亦轻。连服3个月,诸症全消,食欲增加,大便如常。经胃镜复查,为慢性胃炎Ⅱ级(局部萎缩不明显)。胃脘痛久病见胃阴不足或瘀阻络脉者,纤维胃镜检查多见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腺化生。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举,多采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思食丸,酸甘化阴,俾胃阴得复。调气药除紫苏梗、香附外,常可兼用八月札,以疏肝散结;活血药除丹参、赤芍外,常兼用血竭以行瘀止痛、和血生肌,对萎缩及溃疡之愈合都有好处。

1.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处方:党参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延胡索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陈皮6克,干姜6克。加减:胃酸分泌不足加山楂15克,乌梅10克;胃痛甚加莪术10克;腹胀甚加紫苏梗10克,莱菔子15克,麦芽20克;畏寒肢冷酌加附片6克,肉桂3克;便溏加黄连6克,倍白术;腰膝酸软者为脾虚及肾,可加枸杞子10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兼有气滞者为中虚气滞加广佛手、绿萼梅等不温不燥、性味平和之理气药。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常用成方:可选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加减。

2.肝胃不和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处方: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槟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川黄连10克,黄芩10克。加减:若气滞日久,疼痛不已,恐有瘀血,宜行气活血止痛,可选郁金、当归、乳香、没药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半剂,禁烟酒、生冷及辛辣食物,1个月为1个疗程。常用成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

若肝气郁结,已有化热之象,可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等理气泄热。

3.胃阴不足治法:以滋阴养胃为主,佐以清热。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淮山药12克,生地黄12克,香附10克,麦芽10克,枸杞子10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加减:脾气不足加党参、白术;兼气滞血瘀加白花蛇舌草、川楝子;胃中有热加栀子、天花粉或左金丸;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大便干结加生大黄;胃酸缺乏加乌梅、山楂、五味子。若上述滋阴养胃、酸甘化阴法不能奏效,或取效一时,旋又如故,临床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等症,根据中医“胃肾相关”之说,胃之虚火耗劫肾之真阴,为肾阴不足之候。治疗可合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化裁治疗。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4.瘀阻胃络治法行气活血,破瘀散结。处方: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高良姜10克,枳实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炙甘草10克。加减:胃痛重者加延胡索15克;腹胀甚加厚朴10克,青皮10克;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1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首次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样本集中观察报道见于1976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总结性观察,不断被报道,特别是近一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探索,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邹云翔:治肝炎慎用清利

邹氏曾治章某,男,45岁。1964年6月6日初诊,1960年患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久治不已,延为慢性,曾住某医院和某疗养院,中西医同时治疗。症情稍有改善,但仍精神不振,头脑昏涨,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便溏,纳谷不馨,两腿微肿,咽喉作痒,微咳,寐差。诊脉沉细,苔白质偏淡。化验肝功能波动不定,时好时差;超声波检查肝上界第6肋,剑下5厘米,肋下1厘米;脾肋下3厘米。肝波四型。证属肾阳不足,肝旺血虚所致,治当温肾助阳,养肝扶脾,不可再用苦寒清泄之剂。处方:制附片3克,全当归4.5克,焦白芍9克,白蒺藜9克,炒木瓜9克,炒山药9克,茵陈9克,炒陈皮4.5克,广木香3克,炒扁豆9克,生、炒薏苡仁各4.5克,焦神曲9克,干荷边9克,鲜生姜2片,黑大枣5枚。6月13日复诊:药后觉精神好,纳增,便调,寐佳。原方加入潞党参9克,以补气健脾。6月20日三诊:药颇合拍,头昏等症状皆显著减轻,觉体力日增,登五楼和爬小山已不大感吃力,效不更方。原方加枸杞子9克,制附片改4.5克。患者坚持服上方近3月,肝功能一直正常,肝脾皆缩小至正常范围。近随访患者,肝功能正常,肝脾亦不大,唯每年春夏之交有头昏、乏力现象,仍沿用上方,头昏乏力等症状消失。

邹老认为治疗慢性肝炎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就是说应该辨证论治。不可见到“炎”字就不加辨证地一味苦寒清泄,对该温者不敢温,该补者不敢补,每致药不对症,害人匪浅,确值得借鉴。中医治肝炎,用药频次最高的是活血养肝,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类药物;其次为益气补血,清热解毒,利气化湿类药物;再次为养阴软坚,活血破瘀,消导化浊,调理脾胃,平补肝肾阴阳气血之品,基本符合本病以邪实正虚为主的症状。邪实表现为湿热未净,瘀血内阻;正虚则为肝、脾、肾三脏先后受损,气阴两虚亦为多见,攻补兼施则为治疗本病的大法,用药情况正体现了这一特点。而清热解毒药物应用范围达40余味,重复性较强的药物有:大黄、黄柏、贯众、虎杖、肉桂、败酱草、石榴皮、山楂;有一定重复性的药物有:鱼腥草、紫草、马齿苋、麻黄、白矾、首乌、半枝莲、车前草、紫参、赤芍、槟榔、螃蜞菊、黄芩、地榆、桑叶、蚕沙。从药物性能分析,清热解毒药占多数,其次为酸涩收敛药、活血药,少数为温补扶正药。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系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移行而成。一般病程在6个月以上,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可能和患者年龄、营养及免疫状态、治疗延误、过早活动、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本病的中医论述,属“胁痛”、“瘀证”等病证。关于对本病病机、证候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胁痛”一证,《素问》指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一书中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已认识到胁痛与肝脏有一定关系,并认为外邪侵袭为胁痛发病的一个原因。在具体辨证上,明清医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张景岳对本病“但察其有形无形,可以知之矣。盖血则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则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他认为应据有形无形来分辨属气属血。《类证治裁》中分胁痛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均表明是本病的关键。在治疗用药上,张仲景所制订的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树立了典范。而叶天士对胁痛属久痛入络者,善于用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宣瘀等治法,立方选药,颇具巧思,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现代最早明确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的报道,始见于1960年。

彭培初:辨治中风重证

中风病因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变多端,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性而得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遍身麻木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自古“中风一症,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对急性期重证患者---“中风中脏”证情辨证确切,治疗合宜、及时是减少病死率、致残率和加速病人康复的关键所在。临床实践中十分推崇清代名医喻嘉言中风“中脏宜分缓急二候”的超俗见解。喻氏在《医门法律·律五条》中指出:“然中脏有缓急二候。中府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此属可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塞,必反增风势,何以下为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欤。”正如张锡纯所谓:“中之重者,治不如法,危在翘足间。”中风中脏因症情危重凶险,治疗必先明辨是“中脏急候”还是“中脏缓候”,并非所有昏迷患者均可通腑攻下。对“中脏急候”,应忌用通腑攻下法,对中脏缓候由中腑日久转化而来者,始可攻下通腑,但“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中脏缓候的治疗“中脏缓候”(即浅昏迷者)昏迷程度较轻浅,如神志似清若昧,或不识人,目中不了了,多属邪实痰热内闭心窍;或痰湿蒙蔽神机,治疗主张通下化痰以开窍,用礞石滚痰丸最为确切。该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之热,大黄泻肠胃有实之火,此即治痰必先清火之意;以礞石之燥悍,即治痰必先除湿之意;大黄、黄芩得礞石、沉香则能迅速直攻老痰巢穴。但需注意,目前市面上所用礞石滚痰丸方系《全国医药产品大全》1988年版,其方组成:上方减金礞石,加青礞石、银硝。功效:逐痰散结,通腑泄热。主治:顽痰壅塞,胸膈痞胀,神志昏蒙,大便秘结。礞石入药,分为二种,一种是金礞石,主要成分为云母与石英,一种是青礞石,主要成分为一种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盐矿物,礞石入药,必用银硝煅制,其功效皆有坠痰、消食、下气、平肝之用。广东省药品标准该方加生大黄5克,降火逐痰通便之力更佳,服用该方时应空腹温开水送服或鼻饲15~30克,同时予复方丹参针静滴。

同类推荐
  •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第3版)》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中医十大类方(第3版)》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 名方妙用

    名方妙用

    本书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广泛收集古今中医药方,经长期临床验证,精心筛选出制作简单、取材容易、疗效确切的药方1200余首。每方包括组成、加减、主治和疗效。按常见证候和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分类编排,介绍了250余种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中药名方治疗。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强,适于临床各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及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解除了疾病和痛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核心内容即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是我国特有的,根据病理变化进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原则,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外科守护、心理疗法、针灸辨治等内容。
  •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该书最早出自于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当时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热门推荐
  • 霸气校草诱拐低调公主

    霸气校草诱拐低调公主

    当低调的千寻楠遇上冰山校草慕冥,当萌妹子茉珊蓉遇上霸气校草千寻黎,当火辣的凝妍遇上花心大少古祁殷,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天玄半妖传

    天玄半妖传

    天玄大陆,人口数以亿万,强者层出不穷。一个血脉诡异的半妖少年一个倒霉乐观的天才神魂一个沉睡万载之久的迷糊萝莉三人相遇,开启了一段艰难的寻“亲”之旅,让平静了万年的天玄世界变得动荡起来。历史的车轮悄悄转动,宿命还是轮回?作为这个世界唯一的半妖,君墨情将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天”大道!
  • 快穿之抱歉,对不起

    快穿之抱歉,对不起

    一个小透明林凌出了车祸。醒来之后,系统?任务?反正没给拒绝的可能,那就接受吧。等等,招惹了这么多美男,还能安稳回去吗?事先声明,这篇文并没有那么欢脱。
  • 让学生拓展思维的66个故事

    让学生拓展思维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森罗大帝

    森罗大帝

    一个平凡的山村少年,因机缘巧合得到上古森罗天子的传承,一步一步崛起,战天,战地,战人,战无止境。冲破这大陆的束缚,最终屹立在诸天万界之顶,成神成帝,铸就一代森罗大帝的传奇。
  • 西游之旁记猪八戒下山

    西游之旁记猪八戒下山

    八戒随唐僧取经功成,受封净坛佛下山上路赴任,期间穿林逾涧攀峰沿陌翻山越岭走村过店,遇妖逢怪斗魔除魅历万千魍魉怪异,一路不尽险恶斗勇斗智嘻笑怒骂…
  • 期冀

    期冀

    我,即使只是一个阴暗的刺客,也要用我的刀说话!
  • 兵工厂穿越之异界

    兵工厂穿越之异界

    一个小宅男级别的人物,有幸成为一座正在试验中的全智能化的兵工厂的库管,本想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但在偶然的情况下,带着整个兵工厂一起穿越到异世,并且在异界重生,从此以后他走上了复仇与争权夺利的道路。
  • 复仇公主之奇思妙想

    复仇公主之奇思妙想

    面对挫折,她爬起来,面对失败,她爬起来,然而,面对背叛,她觉得自己很傻,她已经沉迷在自己的梦里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