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关于响尾蛇的传说。如响尾蛇在捕食时,猎物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一道黑色闪电突然袭来,这“闪电”就是响尾蛇。
响尾蛇是靠什么来发现追踪猎物的呢?仅仅是靠眼睛吗?
事实证明,绝对不是这样。虽然响尾蛇的眼睛又圆又亮,但是炯而无神,视力特差,加上夜间漆黑一团,响尾蛇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响尾蛇可以发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丝——红外线,这种红外线不停地向周围辐射。响尾蛇的热感受器在接收到这些红外线之后,就可以断定小动物的位置,并一举把它们捕获。人们把蛇的这种热感受器叫做“热眼”。
那么,为什么响尾蛇的这个“热眼”能够使它“看见”周围的东西呢?
经过观察发现,响尾蛇的“热眼”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的颊窝处。颊窝一般深有5毫米,像一粒米那么长。这个颊窝呈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颊窝里面的温度和蛇周围环境的温度是相同的。
颊窝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如果有热的物体存在,红外线就会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很显然,这比薄膜内侧的温度要高,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能很快感觉到温差,并能够产生生物电流,传给响尾蛇的大脑。当响尾蛇确定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时,大脑就会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热的物体。验证它很容易,在响尾蛇的附近,放一块烧到一定热度的铁块,响尾蛇马上就会对这个铁块发动袭击。
响尾蛇天生具有红外线感知能力,使其能“看”到发出热量的哺乳动物。而人类只有戴上特殊的护目眼镜才能探测到红外线。
响尾蛇的“热眼”尤其对波长为0.01毫米的红外线的反应最为灵敏,最为强烈。田鼠等小动物的身体能发出波长为0.01毫米左右,所以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它们也很容易被响尾蛇发现、逮住。
此外,响尾蛇还有许多有趣的生理现象,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响尾蛇有很强的适应性,其生活习性也颇有情趣。响尾蛇善于游泳和爬树。有些雄性响尾蛇为了寻找配偶,每年要爬10多千米的路程。响尾蛇还会利用自己漏斗状的蛇管去接雨水喝。
萤火虫通过灯语交流
萤火虫有一个长在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官,它黑夜发光,白天不发光。它的眼神经末梢控制着发光的时间,当萤火虫的眼睛受到光亮刺激时,眼神经末梢立刻向脑神经中枢向发光器官周围的小神经发出命令,于是,“灯”就关闭了,萤火虫有控制小“灯”发光的特殊本领。
萤火虫所发出的光并不是无意义的,它们可以通过“灯语”来“交流”,互相传递、沟通信息。同一种萤火虫,雄虫和雌虫之间能互相用“灯语”联络,完成求偶过程。雌性萤火虫会以很精确的时间间隔向雄虫发出“亮、灭、亮、灭”的信号,这种时间间隔虽然很短,对于人来讲很难分辨,但萤火虫却能毫不费劲地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当雄虫收到雌虫的“灯语”信号后,就会立刻发出相应的信号来回答。于是,它们就互相用这种特定的光信号进行交流,最后飞到一起,结成配偶。由此可见,萤火虫所发出的光对于它们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们在夏天的田野,经常可以看到一盏盏的“小灯笼”飞来飞去,那就是萤火虫。萤火虫扁平细长,雄性萤火虫有翅,雌性萤火虫无翅。萤火虫是有趣的昆虫。它能发出闪闪的萤光,因此,受到许多小朋友的喜爱。有趣的是,荧光虽然明亮,但并不灼手。原来萤火虫在发光时不产热,它发出来的是“冷光”。
贴士:在晋朝时,有家贫学子车胤,每到夏天,为了省下点灯的油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多孔的囊内,利用萤火虫光来看书.最后官拜吏部尚书.以现在的观点看,车胤少年时代必定是一名大近视。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萤火虫能发光吗?萤火虫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一个发光器。发光器上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角质表皮,表皮下排列着几千个内含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发光细胞。当体内氧气充足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激发下,就同经过气管吸入的氧气起化合反应,合成氧化荧光素,释放能量并转化为荧光。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之所以一明一暗,正是它的开关气门控制氧气进入发光器的结果。了解了萤火虫有趣的发光原理,你会感觉到,萤火虫虽小,却也很不简单哩!
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
每年的秋季,人们经常会发现,水面上有成群的蜻蜓在盘旋,它们不时地在水中一浸一浸地低飞着,这就是蜻蜓在点水。
蜻蜓的生长发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蜻蜓在水里孵化卵。幼虫孵出后就生活在水里。幼虫的形状和我们常见到的蜻蜓不同,虽然也长有3对足,但是却没有能够飞翔的翅膀。幼虫的下唇很长,能够屈伸,顶端有钳,是它捕捉食饵的重要工具。幼虫主要以水中的蚊子为食,有时也吃小鱼虾。幼虫需要在水中生活一两年。长大后,幼虫就会从水草里爬出水面,蜕皮变为蜻蜓。
贴士: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
到了繁殖期,蜻蜓成虫就开始进行交配。蜻蜓交配方式很奇妙。我们常看到一对对蜻蜓,一前一后地拉着飞。飞在前面的是雄蜻蜓,用尾巴拉住雌蜻蜓的头或胸部,雌蜻蜓就把腹部弯过来,伸到雄蜻蜓的腹基部完成交配。交配结束后,雌蜻蜓又恢复原状,一前一后起飞到水边去“点水”,“点水”是蜻蜓在水中产卵的动作。此外,有的蜻蜓边飞边产卵,它们就像直升飞机一样静止在空中向下产卵。还有一种蜻蜓可以把卵产在水草上。
箭毒蛙的强烈毒性
箭毒蛙颜色非常艳丽,体型小,仅有1~5厘米。全世界的箭毒蛙大约有170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那里,箭毒蛙是当地土著民族用来制作毒箭的重要原料。在夏威夷,它们曾被作为抑制蚊子的生物武器而引进。
在生物学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颜色越鲜艳的生物所含的毒素越多。许多箭毒蛙的表皮颜色鲜亮,多半带有红色、黄色或黑色的斑纹,这些颜色在动物界常被当做一种警告:体内有剧毒。箭毒蛙的皮肤分泌出一种具有润滑保湿作用的含有剧毒的物质,这是它最有力的防身武器。箭毒蛙的毒性非常强,十万分之一克即可毒死一个人,任何动物的舌头只要稍稍碰一下它的皮肤,就会中毒。
在箭毒蛙中,越是醒目的种类,所具有的毒性就越强烈。蓝宝石箭毒蛙和金色箭毒蛙的毒性都非常强,金色箭毒蛙的毒性甚至达到了普通箭毒蛙的20倍。有了这样强烈的毒素护身,难怪它们可以在白天里也大摇大摆地外出活动了。
贴士:箭毒蛙家族中兰宝石箭毒蛙具有非常高的毒性,它们绚丽的体色使潜在的掠食者远远避开。它们足部没有蹼边不能在水中游动,因此不会出现在水生环境中。
箭毒蛙的雄性育幼行为很特殊。雌性箭毒蛙比雄性箭毒蛙的个头更大,但却不能够哺育后代。雌蛙大多喜欢在凤梨科植物附近交配,因为这种植物的叶片上会有露水或雨水形成的小“池塘”,能够为蛙卵提供发育的场所。雌雄交配后,雌蛙就会把卵产在积水处然后悄然离去,而雄蛙则耐心地照料“子女”。由于箭毒蛙是食肉的,这些小生命刚刚出生便有了食肉动物的本能,倘若将它们放在一处,便会上演手足相残的悲剧。所以,每个卵长成蝌蚪时,雄蛙就会将它们背到其他的小“池塘”,使每一处积水中只能有一只小蝌蚪。当然,雌蛙也并不闲着,它必须定期产出未受精的卵作为小蝌蚪的食物。大约6周后,新一批的箭毒蛙就诞生了。
虽然箭毒蛙在丛林中有足够的自保能力,然而它们还是比较脆弱的,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一旦生活环境改变,就很难适应,并很快死亡。如今,由于非法的宠物交易和热带雨林区被大肆破坏,箭毒蛙的生存现状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