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42500000012

第12章 闻一多:为什么要放弃自由主义

一、从连战在北大的演讲说起

连战一行访问大陆的时候,我正在阅读谢泳的新著《血色闻一多》。闻一多素有“民主斗士”之称,曾经是被神化的人物;后来对他的评价虽有变化,但由于偏重于学术贡献,离真实的闻一多还有不小距离。为了还原历史的记忆,这本书在深入挖掘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展现了闻一多由自由主义转向激进主义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思想冲击力,让人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然而,为了观看电视直播,听一听连战在北京大学讲些什么,我还是打开了电视……

说来也巧,连战演讲的主题也和自由主义有关,其中两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北大是中国新思想的发源地,胡适倡导的自由主义“代表了我们追求自由民主与繁荣的憧憬”;但由于内忧外患的干扰,使中国人民未能冷静思考自由主义的深刻含义。第二,自由主义除了在知识分子中颇有影响外,普通老百姓对它并不认同;当时最吸引青年的还是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社会主义。

对于第一点我非常赞成,但是第二点却不能苟同。严格地讲,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十分有限,不用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闻一多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关键时刻也不认同自由主义。闻一多早年在自由主义的大本营清华园住了整整十年,然后去美国留学。从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上看,他应该对自由主义有深刻的体认,但是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类似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张奚若、陶孟和、潘光旦等自由主义核心人物,最后也都放弃了自由主义。连战说得好:“走对路才会有出路。”读一读《血色闻一多》,可以让我们接受历史的教训,少走一些弯路。

二、早年的思想底色

从14岁到24岁,闻一多在清华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为了考察这段生活对闻一多的影响,谢泳在书中有一章专写清华校园文化。书中说,清华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三个方面,这对闻一多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闻一多的同窗好友梁实秋也认为,当年他们在清华最受益的不是英文训练,而是如何主持会议,如何进行讨论,如何交付表决。可见闻一多最初接受的是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基础训练。

正因为如此,青少年时代的闻一多理性多于激情,看问题客观公正,是一个要求改良、尊重秩序、拥护和平的人。比如早在1921年11月,他就在《清华周刊》撰文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将全世界底绿色都变成赤色更可怕些的。……若要挽回这种狂澜,没有别的方法,全在我们善于驱使理智节制感情。换言之,我们的头脑都太热了,若能少任血性,多用考虑,便不致有这种毛病。”(《血色闻一多》,34~35页,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下引该书只标页码)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闻一多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后来他却走上相反的道路。谢泳关注此事,是因为他觉得“如果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闻一多是有代表性的。他的代表性体现在他的复杂性上。”(1页)读罢该书,我认为这种复杂性与他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冲突有关。因此,认真研究并展现这些冲突,并辟出专章对闻一多的个性、经济和交友进行分析,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三、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闻一多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也非常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出身于乡绅之家,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但由于对底层民众有一种同情心,便产生了负罪感,因此他对自己的家庭和教育并不认同。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被“人民崇拜”的理论所征服,从而失去理性,走向偏激。他曾经说过:“我们的知识是一种脏物,是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得来的。”(5页)这种原罪意识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非常普遍,50多年前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全军覆没,与这种负罪感或原罪意识有很大关系。不过在新诗创作上,闻一多又非常注重诗的艺术、诗的想象和诗的情感,对五四以来诗界所提倡的平民风格和大众内容不以为然。这充分说明了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第二,他是一个才华横溢、颇具艺术气质而又非常敏感、非常要强的人。独特的才华和艺术家的气质使他获得多方面的成就:在清华时他喜欢诗歌,成了一个出色的诗人;赴美留学后学习美术,对许多领域都有涉猎;回国后进大学教书,又在中国文学和古文字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这些成绩中的任何一项,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很难达到。但是,过人的才华容易让人产生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与敏感、要强的个性结合起来,就很容易感情冲动。

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敏感、要强不仅表现在个人奋斗上,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意识上。当年的清华本来是留美预备学校,但是学生时代的闻一多不仅对美国文化多有批评,还产生了放弃留学的想法。后来,他在别人劝说下勉强出国,也只是待了三年就匆匆返回,并没有修完五年期限。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梁实秋介绍说:到了美国以后,“当地人士都对我们很好,但是友好的气氛当中有时不是没羼着一种令人难堪的‘施恩的态度’。洗衣业的华侨所受的待遇给一多以极大的刺激。他对外国人的优越态度之反抗,是在这种情形下培植起来的”。因此,谢泳认为,闻一多“不愿意去美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原因,主要源于他太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58页)这种过于敏感、过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影响了他对美国社会的进一步了解。相比之下,同样是庚款留学生的胡适却在美国待了七年。七年间胡适不仅能以平和的心态来认识美国社会,还经历了两次大选,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很深的体会。胡适一生坚持自由主义立场,与这一经历有很大关系。

第三,他的“名士气”很重,却又不能摆脱名利的诱惑。据说他当学生时就反对美国的物质主义,批评同学中的肤浅、虚荣、奢华和平庸。但由于家累较重,“他又是一个对经济问题很敏感的人”。(55页)早在清华读书时,为了出版自己的诗集《红烛》,闻一多可谓费尽苦心,其目的一是为了挣钱,二是为了“早早做个名声”。(56页)

第四,他很关心政治,却又厌恶实际政治。留学归来后,他有机会从政,但还是选择了教书。他曾经在上海、武汉、南京、青岛的几所大学任教,最后回到清华。因为关心政治,他曾经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后来又参与新月社活动。尽管他对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青年党与共产党论战以及新月派抨击国民党专制统治时,他却没有怎么介入。因为讨厌实际政治,他迷恋书斋,潜心典籍,过着优哉游哉的教授生活。后来,他看到罗隆基热衷于政治,还毫不客气地对这位老同学说:“历来士禄之阶不外二途,一日正取,一日逆取。胁肩谄笑、阿世取容,卖身投靠扶摇直上者为之正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比周谩侮,希图幸进者为之逆取。足下盖逆取者也。”(83页)这说明闻一多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自命清高、与世无争的书斋式学者。当这种愿望遇到挫折,他就会奋起抗争。

四、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

谢泳认为,当年清华园优越的条件,为闻一多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尽管他容易冲动,但待人接物还是比较从容,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也是在那里完成的。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闻一多在清华平静而安详的生活。这一突然发生的历史巨变给任何人都带来了冲击,闻一多尤甚”。(106页)

这种冲击首先表现在经济生活上。抗战初期闻一多来到长沙,遇到从未经历过的困难。他在一封家信中说:“至于饭菜,真是出生以来没有尝过。饭里满是沙,肉是臭的,蔬菜大半是奇奇怪怪的树根草叶一类的东西。一桌八个人共吃四个荷包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不久学校西迁云南,闻一多随学生步行入滇。过去说到这件事,都以为闻一多已经是革命战士,其目的是想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然而从闻一多的家信中可以看出,他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他说:“今因费用过钜之故,乃改偕学生步行。”(136页)到了昆明以后,由于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这才出现了校长太太和教授夫人们摆地摊、打零工,闻一多挂牌治印等尴尬事。书中说:“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在生活上受到的压力越大,思想也就越容易左倾,越容易偏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闻一多和吴晗。”(146页)

抗战期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闻一多为生活所迫,挂牌治印。

除了环境恶劣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因素。书中说,闻一多思想的转变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对他影响较大的朋友有三个:一是热衷于政治的罗隆基,二是由学者变成革命者的吴晗,三是职业革命家华岗。闻一多与他们交往,主要是“由于对现实生活过于失望,因此改变了自己一向裁量人物的标准,只要对现实不满,只要在政治选择上和自己一致,就能走到一起”。(166页)在他们的影响下,闻一多加入民盟,改变了多年不问政治的倾向。他的许多激进思想,就是这时候产生的。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后来的命运都很惨。20世纪50年代华岗被捕入狱,罗隆基被打成右派;60年代吴晗及其《海瑞罢官》被批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有人也许要问,假如闻一多不死,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命运?

《血色闻一多》最后写到闻一多之死,使用了许多新的材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历史信息。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他为什么抛弃自由主义。

同类推荐
  • 争霸西南之南诏

    争霸西南之南诏

    逐鹿大唐西南,战吐蕃,统六诏,做土皇帝,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不是梦想!
  • 无双志

    无双志

    陈风练功尽阶失败穿越,应劫缘会女娲,开始三国争霸之路…本书结合三国志、三国群英传、三国杀、梦三国、三国无双(猛将传、无双大蛇、联合突击)…等多系列的优秀元素。在无双割草的同时伴有大量的尔虞我诈与儿女情长。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征战不休的三国。
  • 仙、侠、道

    仙、侠、道

    中华哲学思想主要有道、儒、法、墨四家,儒、法、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得到过伸张,唯有墨家思想却一直没有得到君王得重视,本书是以秦汉时期为背景,假想墨家思想伸张后国家与人民的生活情况。本作品为王道作品,描写纯净的心里世界,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人无善恶之分,事无对错之意,不同的民族与不同想法的人通过特殊的事件达到互相尊重与理解的过程。
  • 翻覆历史

    翻覆历史

    叶华锋,一个偶然的机遇,穿越到了历史,在历史中,他遇到的是无数之多,他,翻覆了历史甚至拯救了历史混乱
  •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提供了许多经作者之手发掘的重要史料。其中较为珍贵的,有辽沈战役中和“文革”中有关林彪的史实(本书被访问者多为“四野”的老人),有诸多将领庐山会议后被卷入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激流旋涡的情况,有的文章还涉及了1958年对刘伯承的所谓“教条主义”的批判,涉及了一些将领在“文革”中忽浮忽沉的人世跌宕。这样的将军命运在中国不是个别。他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条“政治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密切参加者,旋涡裹挟,身不由己。他们举手投足,皆受制于那个控制力巨大的历史氛围。
热门推荐
  • 锦瑟曲之降红尘

    锦瑟曲之降红尘

    当一首锦瑟曲回响在天地之间,预示着又一次大劫即将开始...
  • 环球文学朝圣

    环球文学朝圣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世界著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有关文学故事,内容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作为课外读物阅读。
  • 一曲殇歌落

    一曲殇歌落

    被西夏皇运用重刑处死,在死之前她知道了一切,上天不负她,给了她重生的机会,回到了她15岁时,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变了。“璃儿…”某男撒着娇。“我有事!晚上在说!”某女毫不留情推开。“晚上你怕是不会回来了…”某男直接扑倒某女。
  • 倾世梦

    倾世梦

    【爽文,一对一】前世,她被奸人所害。再世为人,当她这双冷冽的眸子再次睁开之时,她遇到了俊美妖孽的他。风花雪月,她曾经支离破碎的心最终被他满满的真心和爱填补。他曾经说过,要在她最无助时给她帮助,最冰冷时给她温暖,最受伤时给她爱···杏花微雨,回眸一笑媚百生。
  • 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

    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成功表面的光彩,却忽视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谁能耐得住寂寞,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在寂寞中走向成功,是无数成功人士总结出的经验。不在寂寞中消沉,就在寂寞中发奋。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今天的寂寞孕育着明天的成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冷静地思考人生的方向。在人生最易寂寞的青年时期,让自己品味寂寞,并在寂寞中提升生命的价值。不求最快,但求最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耐得住寂寞就有成功的希望。《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教你如何成功。
  • 重生豪门千金换夫记

    重生豪门千金换夫记

    于琦被好友撞下山坡,变成纨绔千金。莫名其妙多了一个哥哥,这哥哥多就多了吧,有总比没有的强吧。可是谁能告诉她这哥哥怎么老是逗她,这是怎么回事?“乐乐,哥哥帮你分担了怒火,怎么感谢我呀”“小丫头,什么时候成刘姥姥了?”于琦更加没有想到,这个自己叫了几年哥哥的人却能了自己的枕边人。“哥哥”“乖小琦,叫老公”“可你就是我哥哥呀?”她疑问“哥哥也行,就叫情哥哥吧”他挑眉天哪,那英明神武的哥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不过,这样的他,她好喜欢哦
  • 擎海阁

    擎海阁

    如果这世上,真像你所说的那般横生妙趣,媚态红尘。纵然萤火不可近皓月余辉,却也想蚍蜉一撼苍松,穷尽毕生,只为窥见一眼,高处风景。
  • 错过一时爱你一世

    错过一时爱你一世

    鱼跃,帅气,高大,酷,满足了所有青春期女孩得幻想,敏卉,活泼,阳光,乐观开朗,鱼跃与敏卉从初恋的懵懂,异地相遇的缘分,到多年的牵挂,那一份埋在心中的喜欢逐渐化为刻骨铭心的爱恋,可现实拉开的他们之间的距离,阴错阳差的走入另一段感情,错过了最美好的时间,但最后两人发现这么多年彼此依然牵挂。。
  • 英雄联盟之众神之伤

    英雄联盟之众神之伤

    2014年,巴黎全明星赛场上,上百万观众呐喊着,‘皇座!皇座!皇座!’亚当,放弃吧,我们要走了。一金发少年道。不,为什么?为什么要走,你们都忘了我们说过的要登顶神坛么?吉斯,别说了,我们和亚当,是两个世界的人。。。我再问你们一次,战!还是散?四人相视一眼后,齐齐转身,离开这个竞技者心中最神圣的竞技场。亚当看着离去的四人,他笑了,笑的很牵强,但却无比坚毅。
  • 越轨之恋

    越轨之恋

    爱恨纠缠,一辈延续着一辈,最后的自杀或是谋杀,一点一滴的爱,不容于世的感情,带着恨意持续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