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00500000001

第1章 拓展生活的宽度

第一节 要想不穷忙,就要规划人生格局

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生命中胡撞乱窜,而没有一个规划和格局,那么即使再忙碌,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生命是需要一个格局的,就像一盘棋一样,要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

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生命中胡撞乱窜,而没有一个规划和格局,那么即使再忙碌,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生命是需要一个格局的,就像一盘棋一样,要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

在与人对弈时,每一步棋就如人生中的一次拼搏。那些会下棋的高手总会提醒初学者:“一着走错,满盘皆空”。要想笑到最后,就要审时度势,统筹全局,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刚开始学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走。对手跟上来,马上要紧紧地贴住,总像在那里“卷羊头”,就那一小块,卷到最后就是牛角尖,整个棋盘很多地方都纷纷放弃。

但是,继续学习的话,老师就会教给你,先挂子,后谋篇,再布局,最后还要做出很多“眼”。等到把整个棋局摆开了,天地空间也就扩展起来了。一块地方“死”了,还有许多别的眼可以做“活”,正所谓“狡兔三窟”,总还是有别的地方可以做起来的。这就有点像我们的人生,拉开一个大的格局,确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生命坐标系,你的支点就起来了,人生的高度、宽度和广度也就出来了。就像下一盘好棋,最重要的就是格局。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有许多没有进行人生格局规划的例子。比如,我们有一番雄心壮志时,就习惯性地提醒自己:“我想得也太天真了吧,我只有一个小锅,煮不了大鱼。”因为自己背景平凡,而不敢去梦想非凡的成就;因为自己学历不高,而不敢立下宏伟大志;因为自己自卑保守,而不愿打开心门,去接受更好、更新的信息……凡此种种,我们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既挫伤了自己的积极性,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那些吃不到大鱼的人,常常并不是因为钓不到大鱼,而只是缺少了一个盛鱼的盘子。就像那些人生篇章舒展不开、无法获得大成就的人,大多是没有大格局的人。

所谓大格局,就是以长远、发展、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博大的胸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一个人来说,格局有多大,人生就有多辉煌。那些想成大业的人都需要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不计小嫌的胸怀,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大格局。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伟业者,他们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一步步构筑他们辉煌的人生大厦。

我们看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是所谓的“穷忙族”,却很少有人反思,为什么这么多人整天都在忙忙碌碌,但有的人轰轰烈烈、叱咤风云,有的人却默默无闻、籍籍无名呢?这其中当然有努力程度的原因,但也包含了格局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得简单点,人生和下棋一样,只有把自己的“局”做大了,才有可能立大志、成大事、宏大业。

对每个忙碌中的年轻人来说,都应该扩大自己内心的格局,去构思更广阔的前景、更美好的蓝图。当人生的棋局摆开大的阵势之后,我们会蓦然发现,在每个人的心里,竟然都藏着如此浩瀚无垠的空间,能够容得下宇宙间永恒无尽的智慧。

第二节 用行动实现梦想的价值

当你眼中出现了一条路时,要知道你能走多远,就需要自己用脚去丈量。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把脑子里的地图用脚走出来,否则,脑子里就算是忙出了花,若没有行动,还是一场空。知道却不去实践,其实,还是一种变相的无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从小就被“成长的程序”安排着。比如,小时候在哪一所学校读书,长大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建立怎样的家庭……有太多人生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长辈安排好、规划好了。没有追逐,没有尝试,甚至也没有挫折和失败,按部就班地走着。可是,在这样的设计中,我们自己内心的愿望却常常被忽略了、被埋没了,我们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

梦想,不是用来想的,而是带领你向前跑的。许多事情看着容易,做起来却难。只有自己亲身体会过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难处,才能知道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否则,所有的困难都是你凭空想象出来的,那么你自己以为会的本领其实也是虚的,一旦真的遭遇困难了,你会发现原来一切和自己想象的都不一样。

在一个村子里,有个渔夫拥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每次外出打鱼,总是他收获最多。然而渔王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庸。于是渔王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每次,村里的人听完后都会表示遗憾。

有一天,一位路过的老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学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有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在打鱼的时候,他们的方法都没有问题,从没有出过差错,但是打上来的鱼却总是没有别人的多。”

老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那只能算是口头教导,却没有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并从他们自身感受的行动中去总结教训和吸取经验。这样的人,怎么能有精湛的捕鱼技术呢?”

渔王的错误是,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在打鱼的过程中去犯错、去吸取教训。因为他和儿子在打鱼上的潜力和弱点都不一样,如果他的儿子能够按照亲身实践去做,或许会更出色。别人的经验只能用来借鉴,而最有价值的是你在游泳时、钓鱼时自己总结的心得,不仅因为它更深刻,也因为它对你来说最有用。

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好。就像一个生命的罗盘,很多人都是在逆时针行走。学了许许多多知识后,才发现内心的空虚与缺失。在我们想到了这些的时候,不妨在漫长的旅途中稍做停顿,好好反思,将生命的罗盘沿着顺时针行走,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内心,然后用自己的实践默默地改造世界。

第三节 用发展的眼光佐证生命的前行

人的生命如果只是忙忙碌碌,兜兜转转在过去,“此刻”转瞬即过,那么便会将望向未来的目光遮挡住,人也就无法活得真自在。

从古到今,幽游人世无所挂碍,逍遥自在超凡绝顶的,必然是庄子。庄子自称“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一个人可以不被任何事物所难到,庄子的自在境界难道不高明吗?庄子的境界,就如同一个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看似拿得很牢,但他却没有用力。在若有若无之间,将安详和宁静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一次,佛陀带着几位侍者出行。那时正值中午,天气非常热,佛陀觉得口渴,就告诉侍者阿难:“我们不久前曾跨过一条小溪,你回去帮我取一些水来。”

阿难回头去找那条小溪,但小溪实在太小了,有一些车子经过,溪水被弄得很污浊,水不能喝了。于是阿难回去告诉佛陀:“那小溪的水已变得很脏而不能喝了,请您允许我继续走,我知道有一条河离这里只有几里路。”

佛陀说:“不,你回到同一条小溪那里。”阿难表面遵从,但内心并不服气,他认为水那么脏,只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他走到那里,发现水虽没有刚才浑浊了但仍有许多泥沙,还是不可以喝的,又跑回来说:“您为什么要坚持?”佛陀不加解释,仍然说:“你再去。”阿难只好遵从。

当他再走到那条溪流边,那些溪水就像它原来那么清澈、纯净了——泥沙已经沉到了河底。阿难笑了,赶快提着水回来,拜在佛陀脚下说:“您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无论是林中的小溪还是生命中的河流,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溪水的污浊只是一时的,随着时光的飞逝,它会再次恢复清明。人们如果执着于眼前变化,就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所以若有若无、与时俱进地施行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才是做人的最好方法。

人的生命就像是一直开往前方的火车,没有回头路,只能向前走,所以人生就需要我们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才不会偏离生命的轨道。生命中的得得失失有很多,如果人只顾着过往,看不到未来值得去争取的东西,人的生命就开始被拘束,而越忙就越是紧缚捆绑。刹那无常,然则思想可以与时俱进。

第四节 活的真诚,活出自然

孟子的一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一股浩然正气奔涌而出。深解此意的人正是凭借着这股浩然正气使自己不向混乱的现实环境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忙于揣测,忙于算计,忙于阴谋,却忘了活得自然和真诚的第一要素就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南怀瑾先生也承认,像孟子这样的圣人,并不是不懂得怎样去“阿世苟合”,向时代风气妥协,以便获取利益。他“非不能也”,而是不肯为也。坚守自己的良知,宁可为正义穷困受苦,也不愿苟且现实,追求那些功名富贵,这就是圣人的人格。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的意思,如果是违反原则求来的,那是不可以的。南怀瑾先生指出,孔子认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否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一个品性正直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一个有良知的人考虑别人多过于考虑自己,他不会因为一些短浅的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知。他懂得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就算是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不会去做。虔诚守护良知的人,让世人敬重,如屈原、孟子、陶渊明、文天祥等,一世英名照汗青;抛掉良知的人,受世人唾骂,如秦桧、严嵩、慈禧、汪精卫等,遗臭万年遭唾弃。

良知,是无愧人生的底色。谁爱遗臭万年?想必只有那些没有良知、贪婪无耻之辈才爱,而大多数人都想保持清白的良心,屹立于天地间,问心无愧地过完此生,以求无憾。

品德构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首要因素。如果你习惯从生活小事修养自己的品德,将来就有能力塑造应付大事的毅力。才能不足恃,惟有道德的力量战无不胜。对任何领域而言,道德都是获胜的首要因素,光有能力无法形成力量,将高尚的道德品质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才能显出成效。

许多人认为,成功靠天资、能力、人缘,历史却教导我们,从长远来看,“真正的自我”比“人家眼中的我”更为重要。古今中外所有关于成功和自我奋斗的故事,都着眼于当事人的德行。人生以德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满足。

如果一个人在忙碌的时候,能坚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仁慈的胸怀,并坚持去发展自己各种高尚的情趣,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为自己渴望中的样子。反之,如果对自己不纯洁、可鄙甚至是恶毒的想法不加控制的话,那么自己的灵魂就会被这些想法扭曲。

第五节 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当人意识到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时候,我们该干的不是为此而苦恼。相反,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命运可能的终点,才更要激发自己过好每一天的信念,不浪费时间,不蹉跎岁月,不瞎忙,不白忙,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拓展生活的厚度。

生和死是一对孪生兄弟。死对他的哥哥眷恋不已,生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可是,生却讨厌他的这个弟弟。尤其使他扫兴的是,往往在他举杯畅饮的时候,死突然出现了,把他满斟的酒杯碰落在地,摔得粉碎。“你这个冤家,当初母亲既然生我,又何必生你,既然生你,又何必生我!”生绝望地喊道。“好哥哥,别这么说。没有我,你岂不寂寞?”死心平气和地说。“永远不!”“可是你想想,如果没有我和你竞争,你的享乐有何滋味?如果没有我和你同台演出,你的戏剧岂能精彩?如果没有我给你灵感,你心中怎会涌出美的诗歌,眼前怎会展现美的图画?”“我宁可寂寞,也不愿见到你!”“好哥哥,这可办不到。母亲怕你寂寞,才让我陪伴你。我这个孝子怎能不从母命?”于是,忍无可忍的生来到大自然母亲面前,请求她把可恶的弟弟带走,别让他再纠缠自己。然而,大自然是一位大智大慧的母亲,绝不迁就儿子的任性。生只好服从母亲的安排,但并不领会如此安排的好意,所以对死始终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怨恨心情。

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许多时候,死是容易的,活着却很艰难。从起点到终点,犹如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生命之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哲人说,生命不止一次。读不懂生命的人,认为他的生命只是一次,读懂生命的人,感叹他生涯浮沉,九死一生。活得无悔,便不会怨恨死了。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人生苦短之后,就要好好地珍惜自己转瞬即逝的生命,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充斥着自私、阴暗、虚伪这些负面的东西。一旦我们把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相反,如果能够抵挡物质的诱惑,追求内心的富足,则能够坦然、平和地面对人生,积聚更多的慧根。这样,即使到了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坦然地去接受,也能够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死亡。

生命从起点到终点,是一次多么自然的过程。没有死的悲伤就没有生的喜悦,洞悉了生与死的本质,就不会为终究要死去而坐立不安,只会为生存的每一天喝彩、叫好。

第六节 别对死亡充满畏惧

死亡的不可抗力和未知性让人感受到恐惧,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因为害怕死亡而让每一天都充满恐惧感,从而走向极端,则完全没有必要。有的人过分重视自己的肉体,服用大量的药物、负担过重的锻炼等,想以肉体的青春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有的人过度耗损自己的肉体,每天纸醉金迷、酒池肉林,认为反正人都会死,不如享受此刻。这两种行为都是忙碌于生命的行为,无论对死亡是恐惧还是消极,终归都是内心空虚。

生死相对,同时又相辅相成,生命中不能缺少死亡这一环,虽然死亡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人人都怕死。平常人惧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人死之后要去向何处。然而,死也是我们要承担的人生义务之一,在因果循环中,生命过程中的苦与乐、逆与顺、成与败、得与失、寿与夭、健康平安与多灾多难,我们都应该面对并接受。人生的兜兜转转,犹如树叶的轮回,循环往复间,没有永生,也没有消亡。每段生命的开始意味着过去的陨落,每段生命的结束又昭示着下一个未来。生死从来不由人,甚至连佛祖也无法改变。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佛陀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佛陀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他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不论是人的死亡,还是佛的死亡,都如灯灭一般,但即使灯灭了,也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依然在闪烁,蜡烛的意义在于其燃烧的过程。生生死死,且由他去,不要执着于如何永生,也不要总惦记着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在死后上达四方乐土,这都是虚无缥缈、无踪可觅的乌有,最好趁生命还在时,多做善事,认真修行。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缠绕心灵的那条生死线,只有自己才解得开。

第七节 看透生死,活出精彩人生

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大转折,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生死是人生必经的旅程,不要把死看做是终结。参透这一玄机,我们就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或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有所不舍,也不必疲惫于一些让自己感觉痛苦的急躁和忙碌行为。其实,我们可以活得更开心一点、快乐一些。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科尔和马克一起去医院看病,他们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科尔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马克也如此表示。

结果出来了,科尔得的是鼻癌,马克长的是鼻息肉,科尔留下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马克却住了下来。科尔的计划是,去一趟埃及和希腊,以金字塔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希腊参观一下苏格拉底雕像,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

他在这生命的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剩下的愿望。”科尔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埃及和希腊。现在科尔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马克在报上看到科尔写的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于是打电话去问科尔的病情。科尔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

马克没有回答。他早把自己亲口说的去旅行的事放到脑后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而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忙忙碌碌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因此,当你得意或失意的时候,请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叩问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选择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创造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同类推荐
  • 人生哲理枕边书1

    人生哲理枕边书1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 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 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
  •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每个人都会做“人”,却有巧拙的不同。因为人都是自我的、爱表现的,不过聪明人常常懂得收敛自己,把风头让给别人出。“为人作嫁”、“甘当绿叶”、“和光同尘”的处世技巧,不但是“爱现”的年轻人该学的,恐怕连活过大半辈子的中年人。都该好好想一想。这世上,做什么事都应该掌握好分寸,记得留三分地给别人走。当你把“机关算尽”,占尽便宜的时候,吃亏的可能是你自己。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明白世界上的这些事情。
  • 心灵漫步

    心灵漫步

    本书论述心理辅导发展历程及区域性心理辅导的本土化、区域性实证研究以及推进的发展模式。
  • 成熟力

    成熟力

    一个人走向成熟是困难的,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甚至历尽沧桑却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本书告诉你成熟的意义,怎样让自我变得成熟等内容,具体包括:认识自我就是一种成熟、成熟的人能主宰自己的心灵、成熟的人懂得放下等。
  •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全集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全集

    中国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照、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这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而做事我们应奉行高调原则,高调做事,指的是做事的高标准、高目标、高要求、高姿态和高志向。有了高标准才能高屋建瓴,有了高目标才能高瞻远瞩,有了高要求才能高歌猛进,有了高姿态才能高义薄云,有了高志向才能高视阔步。本书以独到的人生视角、辩证的思维方式深刻地阐述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社会意义,从而为人们更好地傲人做事、成就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哲学启示和思想指导。
热门推荐
  • 水应该这样喝

    水应该这样喝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着重介绍了水与人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水参与人体多种物质的运载、代谢、调节的作用,以及过少、过量饮水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作用,同时介绍了人每天应该如何饮水,饮用多少水,饮用什么样的水等问题。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活学妙用经商厚黑学

    活学妙用经商厚黑学

    诚信是经商的根本,但在瞬息万变、风云奠测的商场,相信人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令人血脉贲张的利润远景,指天划地、胸脯拍得“啪啪”响的保证,纵酒痛饮的酒桌哥们儿,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随时可能使你血本无归。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商场即战场,出没于生意场上的人,切不可忘记这一深刻的古训,永远对周围的环境和变化保持警惕和戒备。随时随地密切注视对手的情况,如果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仓促与对方签合同做生意,将会使自己处于极端危险的处境。
  • 瘟

    少年,你知道安利……呸,你知道瘟神吗?没错,就是那种谁碰了谁倒霉,自己反而活得滋滋润润的家伙。我就是瘟神。
  • 别错过你的花季

    别错过你的花季

    青春这一场盛宴,在成长的苦痛和快乐之后匆忙散席。多年后她们回忆,花季,原来她们并没有错过。猜疑、嫉妒、误会、理解,痛苦,快乐,和爱,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百花盛宴图。恨过,爱过,疯狂过,已足够。
  • 百亿契约:总裁挚宠娇妻

    百亿契约:总裁挚宠娇妻

    百亿契约:总裁挚宠娇妻百亿契约:总裁挚宠娇妻百亿契约:总裁挚宠娇妻
  • 名扬天下之天武

    名扬天下之天武

    人之初性本善,奈何天地不仁,君亲不义,强大的规则必将被打破,巅峰的战役王者争锋。金子永远都会发光的,一个倔强的少年,两个绝世的强者,将会迸溅出怎样的火花?演绎出什么样的快意恩仇?
  • 心灵茶座之龙脉

    心灵茶座之龙脉

    杨莘凌是万国传颂集团董事长的独生女儿,在一次网游比赛中认识名校高材生爱新觉罗.翰宇,二人成为师徒,报考志愿时相约在Y名牌大学见面,后因父母空难离世,莘凌躲避争夺遗产汹涌而至的族人无奈赴英国求学,失信高考之约。莘凌毕业回国前,向翰宇表白,与翰宇约定机场见面,翰宇却为救前女友戚琅琅意外失去右臂,重伤入院而失约。五年后,莘凌成了有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与集团总经理董梓浩准备步入结婚礼堂,却突闻当年父母双逝所苦寻的清朝龙脉下落。莘凌为接近“龙脉”,化名“心雨”应聘成为“心灵茶座”的员工,深入接触后却发现充满神秘的老板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CM(Cosmos),再次成为师徒的二人摩擦不断,第三次约定悄然开启……
  • 盖世蛮帝

    盖世蛮帝

    浩瀚的宇宙,无垠的星空,生命是世间最伟大的奇迹,地球也许是唯一的生命源地。方今之世,科技大兴大昌,人类文明早已进入另一阶段,一座座摩天大楼拔而起,见证着人类这个弱小种族的崛起。无神论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科学,却不知,在宇宙的一处,有人可飞天遁地、摘星捉月,其岁以千百而记,神秘至极。大学生姜凌神奇进入那一片神奇世界,开始盖世之旅。吾为蛮帝,自当镇压世间一切敌。
  • 故城旧殇

    故城旧殇

    细雨婆娑梦渐凉,西风乍起乱秋裳。门前柳未添金色,月下荷今落玉妆。扫尽铅华迎菊客,抽离酷热待寒霜。年年四季年年冷,不见离人见旧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