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1100000003

第3章 从民间来(2)

这豪放的歌声,深深地吸引着张寒晖。他感觉到,田大叔的敢声,既不同于他所熟悉的《小白菜》、《小放牛》,《浇花儿》,也不同于新学到的《中国男儿》、《爱国歌》之类。田大叔唱的都是老百姓的话语和歌词,但又有一种十分新鲜的刚强劲儿。这些敢是谁编的呢?编得可真棒!

当张寒晖向田大叔提出这个问题时,田大叔把头一扬,说:“这些敢是谁编的?这可难说了。反正当年义和团和平头百姓们都爱唱这些歌。不但这一片的人唱,俺在安国,曲阳扛活时,也都听人唱过。”

田大叔沉默了片刻,接着说:“那些年,俺们这儿也有一位编歌的好手。噢,你还记得俺讲过的‘王铁匠大战洋毛子’吗?”

“记得!咋不记得?!”

原来,高蓬镇的王铁匠,是当年有名的英雄人物。这儿周围十里八村义和团用的大刀长矛,全是王铁匠他们师徒三人给打的。在一次战斗中,王铁匠曾亲手劈死一个洋鬼子。

后来,王铁匠在保卫高蓬的战斗中被鬼子的洋枪射中壮烈牺牲了,牺牲时手里还举着他那把大刀!这个故事,是田大叔最爱讲的段予,也是寒晖最爱听的段子,听了不知多少回了,哪能不记得!

今天,田大叔又讲起了王铁匠唱秧歌的事。

“说起这位王铁匠,他有个外号叫‘秧歌王’。那可一点也不假,论到唱秧歌,京南这一片没人比得上!你别看他斗大的字不识半升,可人家记性强,几十套秧歌戏文全在肚子里搁着,让他唱十天半月,都不带一句重的。

“秧歌王还有一手别人比不上的绝活:他能‘吃荆条,屙笊篱——现编’。人家见啥唱啥,张嘴就来,出口成章,还合辙押韵,真是活活气死秀才!那几年,城里,村里出了什么新鲜事儿,他常常要编上几段,义和团每打一次仗,他也要唱上几句。他编的歌,都唱到俺们的心坎里去了。大伙觉得好听,唱着带劲儿,乐呵,就这么唱起来了。”

噢!原来王铁匠不但是一位打洋鬼子的好汉,还是一位唱秧歌和编新歌的能手!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张寒晖没有见过,但通过田大叔的故事和歌声,王铁匠的形象已经在少年寒晖的心上高高地矗立起来了。

3唱秧歌

张寒晖所喜爱的田大叔也是一位秧歌迷。人们曾多次看到,他家锅里没煮的了,锅底投烧的了,他还在那里不紧不慢“龙格龙格”地唱秧歌哩:“有朝一日我坐江山,白面的饼子一日三餐,一棵大葱两头蒜,外加三个咸鸭蛋。”

细心人认真一听,听出老田唱的这出戏叫《朱洪武放牛》。

哈!乡邻们都乐了,“瞧那老田,都穷疯了,还想着当皇上吃白面饼子哩!这真是叫化子唱戏——穷乐呵。”

田大叔正是一个越穷越乐呵的人。在秧歌会里,他是一个打鼓的,现今还是西建阳村秧歌组织“义合会”的小头目。逢年过节闹秧歌,只要他在村里,哪次都缺不了他。

张寒晖十二岁那年春节,西建阳义合会照例准备大演几天秧歌。经过田大叔的指教和引荐,寒晖将第一次登台唱秧歌。

定县百姓爱看定县秧歌,超过了对一切文艺的爱好。在这儿,秧歌要比大戏——指梆子、京戏、昆曲等——更受欢迎。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年的贫苦农民们,把年节时看几天秧歌当作最美不过的精神享受。连平时不大出门的大闺女们,这时也可以和姐妹们一起上戏棚看戏了。

定县百姓喜爱定县秧歌,还因为秧歌是定县土生土长的特产。这秧歌,说的全是定县老百姓的土话,唱的是地遭的定县民歌的腔调,连老人,孩子都听得明白,比那些大戏更亲切了一层。再说那演的故事,大都是他们身边发生过的事情。舞台上的人物,就是那些扛活的,赶车的、做小买卖的、穷借当的之类,当然也有皇上、大将、贪官污吏、才子佳人之类的人物,但都是经过了农民的朴实想象改造过的形象,也带着几分泥土气息。

张寒晖听田大叔和秧歌会的老人们说:定县秧歌最早还是苏东坡传下来的呢。他们的义合会供着苏文忠公东坡先生的画像,对这位八百多年前的人物十分敬重。

说秧歌是苏东坡所创制,恐怕没有太大的科学根据,这仅仅表明了定县人民对这位“父母官”的一种怀恋之情。原来,这位宋代的大文学家,曾在定县当过短时期的‘太守爷’。那是一〇九三年前后,苏东坡在一次官僚派系的权力之争中遭受到失败,被罢了中央的官,“下放”到地方上来充当定州太守。这是他一连串的贬谪降职的开始。当时他的政治生活当然是很不得意的,但他也算得上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一位“能上能下”的清官,他在被贬谪后的各地方任上,都为当地百姓作了一些好事,留下一些为人们称颂的政绩。

我们要说的定县秧歌也就是这种传颂之一。

苏东坡到定州任事时,经常到各地去巡视。当时定州北部黑龙泉一带,是一片江南水乡的景色,老百姓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水田,盛产名贵的“京南稻”。据老人们说,这位太守爷看到百姓们在水田里耕作非常辛苦,就亲自为他们编了歌,教他们在插秧时一边干活,一边唱歌,使他们得以忘去劳苦和疲倦。定县“秧歌”的名称,起源就在这里。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秧歌”,仅是些插秧、耨草时唱的山歌式的短曲。但它真正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在定县唱开了,流传下来了。而且,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它已从山歌小曲的形式变成了民间歌舞小戏,并进一步发展成能扮演整本大套故事的一种戏曲的雏型了。

张寒晖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喜爱秧歌。小时候,他从大人的胳肢窝底下钻到戏台前面去看戏,还跟上大人们走上十里二十里到别村去逛秧歌会。后来,田大叔看到他在这方面聪敏伶俐,能唱会表演,记性又好,就让他参加一些秧歌会的演出,如在秧歌大戏之前,让寒晖和另一小孩表演一段《小放牛》之类。不过这些都只是秧歌艺术中“零碎活”,算不得真本事的。

这回,趁着寒晖学校放年假,田大叔计划着让他正式扮角色了。“义合会”筹划着今年元宵节上演《丁郎寻父》,主角是十二岁的杜丁郎,正好,由十二岁的寒珲来扮演这个角色。

这是一出表现节孝观念的秧歌剧,丁郎怀着对父亲的一片孝心,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神仙的帮助下,找到了流落在外十余年的父亲杜文学,结尾正象大多数秧歌剧一样:合家大团圆。

透过剧本节孝观念的外衣,可以发现《丁郎寻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应该说,这也是一出社会剧,反映的是一个政治性的案件,套句现代话,杜文学案是在逼,供、信之下造成的一个冤、假、错案:杜文学是临潼府人,在京城作官。一年,临潼府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老百姓的生活遭到大难。权臣严嵩趁火打劫,到临潼去把搀了水和土的粮食以高利放给农民。了解情况的杜文学联合众民上殿参了一本,揭发了这件事。但“无道昏君”不但不治罪严嵩,反而给严嵩加官晋爵。这样,严嵩对杜文学怀恨于心,遂采用阴谋手段,诬告杜文学杀了人,犯了法,将杜下在狱中。严嵩又用重金买通了审理杜文学的官员陈经,唆使陈经动用五刑夹棍,将杜文学苦打成招,并充军发配到湖广地方去,一去十余年杳无音信……在这出戏的戏文里,既骂了残忍阴险的权臣,也骂了昏庸无道的皇上,而且表达得痛快淋漓,充分表现出农民文学大胆可贵的反叛精神。

正月十四后半响,西建阳村的秧歌就要开台。村东头的戏台修理一新,还用木杆、苇席搭起了秧歌棚。戏台前边挂着几盏五色灯笼和五彩的幔幛,一派节日气氛。秧歌棚的对面有一座神棚,里面放着供桌,点着香,供着三盘馒头五碗菜。

供桌中央放着一个牌位,上写“供奉全神之神位”——凡是神仙都敬供到了,恭请各路大仙来吃馒头,吃菜,看戏,并保佑大家四季太平,五谷丰登。

这一天,正好风和日丽,真有点春天的意思了。全村的父老兄弟,带着他们从外村请回来的七姑六姨,高高兴兴地向戏台聚拢来,先进神棚烧香叩头,焚烧纸钱,然后进戏棚看戏。孩子们最为高兴,早把台前的一片地面全占据了。锣鼓大钹已摆在台上,忙乎着的田大叔手里握着一对鼓锤,还在呼前喊后,照料一切。只听见他对打锣鼓的几位喊道:“伙计们,开家伙!”说着,两手高高地举起鼓锤往鼓中心打下去。于是,锣,钹,靛子一齐跟着震响起来。秧歌的前奏——锣鼓打起来了。

这天,寒晖演得特别买力。虽然他的年纪还小,对于他所演的这出戏的意义,还是体会不到的,但他的表演非常认真,非常生动,大段大段的唱词,他一句不错地背了下来。

演到伤心之处,两行服泪涌出了他的眼眶,搏得全村乡亲的同情。尤其是站在戏棚后边的大妈,大姐们,他们所流的眼泪比寒晖还要多。

寒晖心里非常高兴!戏台上的表演原来也并不难呀!他听到了乡邻对他的各种夸奖的话。四婶说,“俺泉子的扮相可俏哩!”二大妈说:“他那嗓音好着呢,水灵灵的!”张寒晖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这唱戏啊,又能让人哭,又能使人笑,可有意思哩!

不久后,发生了张寒晖的父亲在家乡办新学的事。

他的父亲名叫张振洲,字统六,终生以教书谋生。张振洲受到清朝末年维新运动的影响,思想倾向于革新。

一九一四年五月,安徽桐城人孙发绪到定县任知事,这是一位提倡教育,厉行革新的人物。到任以后,他经常骑马到各村巡视,访问村长乡绅,鼓励挖井浇地,主张兴办学校,从事创建模范村——族范县的计划。

在县长政令的推动下,定县许多村庄将庙宇改为学校,一时间办学成了风气。张振洲的革新思想,与孙发绪的民主思想是一致的。于是,张振洲联系了本村康清波等人,在村中热心提倡男剪辫,女放足,拆庙宇,立学堂。小炉匠手工业者康清波率先剪去发辫,曾被某些人讥讽为“康老官子”。

张振洲他们在县知事的支持下,没收了村中公产及大户族产,立案作为学田,在西建阳办起了新式学堂。这事引起了本村封建宗族的强烈反抗,造成了尖锐的冲突。张振洲等人奋力维护所创办的新学。待到一九一六年九月孙发绪调离定县以后,封建势力进行猛烈的反扑,康清波惨遭毒打,忠厚沉实的张振洲只得被迫到外村小学教书。

这件事发生在张寒晖十三、四岁的时候,他年龄虽小,但父亲勇于革新、追求民主的行动,对他有着深远影响。

同类推荐
  • 铁血名将·霍去病

    铁血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年轻的名将,也是国人心中最具传奇性的一代武将,他的故事,为人们所传诵。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说过他的战绩,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短暂而绚丽的一生。《铁血名将·霍去病》依托史书,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位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传奇而辉煌的一生,带领读者重回那个烽火年代,再次感受霍去病“不破匈奴誓不还”的慷慨与豪迈。
  • 史海寻踪:戴逸传

    史海寻踪:戴逸传

    戴逸教授是我国当代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尤其是对于有清一代的历史,无论是在以其个人的研究成果开拓研究领域方面;或者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论,都建树丰硕,贡献卓著,实处于执牛耳的翘楚地位。《史海寻踪(戴逸传)》是戴逸先生的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从戴逸先生幼年起生活环境,其在少年、青年时代走过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乃至于逐渐形成了性格、志趣、理想、爱好、对其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由高亚鸣著。
  • 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上)

    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军事将帅。如孙武,地米斯托克利、吴起、孙膑、亚历山大、白起、汉尼拔、西庇阿等人物。
  • 李鸿章全传: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全传: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李鸿章全传》的作者之一梁启超曾经说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在许多略知历史的人眼中肯定是“谤满天下”,果真应该如此吗?
  • 亚历山大(名人传记丛书)

    亚历山大(名人传记丛书)

    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人物,他被世人称为“军事征服者”。他足智多谋,雄才大略。
热门推荐
  • 回首又见,他

    回首又见,他

    一群初中生奇妙的生活,无人能及的名气,深不可测的前世。
  • 卡耐基夫人魅力女人课

    卡耐基夫人魅力女人课

    本书囊括了成熟与魅力、职业与成功、心情与快乐、形象与交往、沟通艺术、性爱与包容、婚姻与爱情、身心健康、家庭料理、理财与管钱、信任与奉献、激励与相夫等12方面的内容。
  • 世之美,心唯动

    世之美,心唯动

    男主和女主在转角遇见,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剩下的大家自己看吧,谢谢
  • 70后的时光

    70后的时光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70后的时光,70后的随笔文字。
  • 我道癫狂

    我道癫狂

    若世道不公,破了天可好?封存我的世界,你,可有资格?今生志,为大志。此生情,为天地情。我之巅峰,谁可挡?此生若生不死,道不消。立此誓,便还天地一个公道。此生若魂不灭,意尚存。立此誓,便还天地一个恩情。此生若天地不归于虚无。立此誓,便还天地一世太平。若一念沧海,今生又如何不泣鬼神。
  • 凤氏

    凤氏

    大婚之日,她死死抱住他:“留下来……陪我……”似梦呓,又似真心,他看见了她的泪珠流下,她是傻子啊!!!他想。一朝失策,却迎来重重扑朔迷离的真相,“她不傻!”他惊。“难不成皇上言臣妾傻?”她却笑。“朕许你后位,你不准离开朕!”她答应,三年后,淮烟归来,他毫无感情:“废黜……”“氏煊恪,你这样做,没有良心!”她却撕心裂肺。经过多次磨难的人才会走到一起,多少年来,她在等:“我爱你……”梦醒,无人在耳边呓语,心空了……原来我爱的是他……
  • 主逆天宰

    主逆天宰

    上古遗迹天光开,不世神兵无限灾。血魔神珠降尘寰,绝代之狂扫万骸。待看一位铮铮少年是如何掌竭烬,破苍穹,逆天为主,宰行天下……
  • 攀登成功的阶梯(教育篇)

    攀登成功的阶梯(教育篇)

    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别辜负父母苦心,做人必须要有志气,立志要以德为本;不要在年轻时享福,不要父母的溺爱,学会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凡事从小做起,期待未来,立足今天!
  • 异界侠客

    异界侠客

    一代武侠宗师‘无天’因大肆搜集各大小门派武功秘籍终于惹得众怒遭天下江湖人士围杀历时三年终于在雷电交加之夜陨落于山尖之上,所幸苍天有眼诡异的穿越到了一个新奇的神秘世界。斗技算什么,我有顶级的武功心法;丹药算什么,我有北冥神功……且看华夏武术如何在异界叱咤风云
  • 遗山集

    遗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