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6000000009

第9章 借代(2)

这两句诗中,作者也是用了缩小夸张,用“细浪”形容“五岭”,用“泥丸”形容“乌蒙”,极写自己居高临下,俯视之中的山脉的“小”。

D.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这一例句中,“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用的是比喻夸张。意在形容由于灵官峡之狭窄和山峰之高峻,走进山峡之后所见的天宇之狭小。

③超前夸张——也叫窜前夸张或抢前扩大夸张。就是说,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实际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它先出现或同时出现。例如:

A.茅台酒尚未沾沾唇,人先醉了三分。

这一句中,“先醉了三分”本来应该是发生在喝了茅台酒之后,可是作者却故意把这“醉了三分”写成“先”。

B.六月十五日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这一句中,说“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便是把先后出现的事实说成了同时出现。

C.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巴尔扎克《守财奴》)

这一句中,写葛朗台的守财奴脾气“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其实,此时此刻的葛朗台还没有死,是作者故意把后出现(或尚未出现)的事说成了先出现。

夸张手法除了在描写人或事物时运用外,在成语的构成上也有不少是借助于夸张手法,如“万古长青”、“怒发冲冠”、“挥汗如雨”、“千钧一发”、“寸步不离”、“弱不禁风”、“永垂不朽”等等。

无论哪一种夸张方式,只要运用得当,不仅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揭示并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还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迪读者联想。但是,夸张是有原则有限度的,绝非是说假话。因此,运用夸张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夸张要鲜明突出。要使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艺术的夸张,而不是事实上的夸大,能给人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

其二,夸张要有现实基础,要讲求真实性。也即是说,运用夸张时,必须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和片面追求离奇的描述。

其三,夸张要严肃。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夸张要有鲜明的立场观点。绝不可一味夸大其辞,影响其艺术的表达效果。

其四,夸张要注意场合,要夸而有节。就是说,夸张在文学作品中用得较多,但在科学论文、新闻报导、调查报告、总结、汇报中,一般不能滥用夸张;否则,会引起表达的混乱,影响文字的真实性。

对比

对比,又名“对照”。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由此,对比可分为两类:两物对比与一物两面的对比。

①两物对比——就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描述。例如:

A.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

(******《论持久战》)

这一句中,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各种因素方面的对比,从而起到了强化中心的作用。

B.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极大多数人的,为极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例句用两种意义相反的运动来作对比,把好同坏的对立揭示出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C.有的人到处钻营取巧;

有的人日日夜夜为祖国操劳。

有的人

甘愿跑到纽约大街乞讨,宿檐下,望星空,说“这儿的星星比中国的好!”

有的人

不远万里归来,亲吻着长城的青砖,说“祖国呵,我为你骄傲!”

有的人

弃掉母亲去为洋人效劳;

有的人

飘洋过海回家来给妈妈洗脚。

有的人虽然活着,他的精神已经死了;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永远活着。

这首诗题为《有的人》,它描述的是两种人的对比。“钻营取巧”的人同“为国效劳”的人对比;“跑到纽约大街乞讨”的人同“不远万里归来,亲吻着长城的青砖”的人的对比;“为洋人效劳”的人同“给妈妈洗脚”的人的对比;“活着,已经死了的”同“死了,永远活着”的对比。就这样,两两对照,便使美的与丑的,好的与坏的,爱的与憎的,以及作者的褒贬态度等都很自然而鲜明地突现出来。

②一物两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描述。例如:

A.这班官儿们,黑眼珠只看见白银子,句句忠君爱民,样样祸国殃民。

(姚雪垠《李自成》)

这一句中,便讲的是同一类人(贪官污吏)的言和行两个方面的对比,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言行不一、表里两样的丑恶本质。

B.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在这段话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先将人的两面做了对比,像“一根苇草”一样的人来同“能思想的苇草”对比,突出两面性。接着与“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地的宇宙相比,人是那么脆弱,而宇宙是那么无所不能,二者对比如此悬殊,简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在使用这样强烈对比之后,作者话锋一转,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前面的悬殊对比将人之所以高贵以最为强烈的方式衬托出来了,可以说在这里对比的描写成了点睛之笔。

C.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不要牛。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没料的把肚皮挺在前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老秦腔)

歌词中流露出淳朴的民风乡情,也有着质朴的黄土哲学,运用对比手法,讲出世间事得不同侧面,最终都要归于一。

总之,对比是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既是文学家、政治家十分注重运用的一种对照手法,也是民歌及民间谚语中早已采用的表现方式。诸如“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等,都是通过对比,显示其深刻的哲理意义。总的说来,两物对比,能更容易鉴别好坏,区分善恶、美丑;而一物两面对比,也同样是能更容易认识某种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的本质特征。可见,对比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手段。

最后,需要指明一下对比与对偶的区别:首先,对比要求的两项,内容意义必须“对立”,结构同否不管,字数等否不论;其次,对偶要求的两项则是结构一定要“对称”,字数必须要“对等”,在内容意义方面除“反对”外,其余的对偶就不一定要求对立。

对偶

对偶,俗称对对子。就是把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去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内容。例如: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韧作舟。

这两联,出句与对句便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样,且意义也紧密相关。是十分工整的对偶。

根据上下两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对偶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与串对。

①正对——即出句与对句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和各自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例如:

A.春江水暖,鹅鸭成群鱼跃,青山草茂,牛羊遍野猪肥。

这一对中,上下两联在形式上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句法结构一致;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反映出农村六畜兴旺,春光融融的新气象。

B.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一对中,上下两联分别从“浅”和“空”两个角度、两个侧面,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的本质特征。

C.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叶剑英《远望》)

这两句诗,意在表现被压迫民族和革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上联写非洲的革命形势,下联写东南亚斗争情况,表达的思想内容完全一致。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两联,也是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或侧面(“磨砺”,“苦寒”)凝炼而集中地道出了“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的道理。

②反对——即出句和对句从新与旧、美与丑、好与坏、善与恶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使之在意思上相反相对,对立统一。例如:

A.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

(李瑛《一月的哀思》)

这一例中,上下两联便是从“对人民”和“对敌人”这两个相反的方面,说明******总理爱憎分明的立场。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C.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唐弢《琐忆》)

这一例中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诗,也是采用正反对偶的手法,是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的写照: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俯首听命。在形式上同样是匀称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D.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这两联,也是通过各自的角度把勤奋就是天才,懒惰等于自毁的道理说得既形象集中,又十分深刻。形式整齐,词性对举,而思想内容是统一的。

③串对——又叫“连对”或“流水对”,它的出句和对句在内容意义上有因果、条件、转折、递进、承接、假设等关系。例如:

A.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这一对偶,概括地叙述了我国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上下两句间具有因果关系。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学生的愤懑不平的感情。两句问含有递进关系。

D.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陶铸《太阳的光辉》)

这一例中,“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上下承接,前后连贯的。也就是说,有了上句才有下旬,下句是顺着上句而说的。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一联中,其上下旬之间呈现的关系是假设。

正确运用对偶,能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形式对称,音节和谐,语言凝炼;便于吟诵,便于记忆。对偶在表意上往往是上呼下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因而,它不但能增强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能使读者由此而获得鲜明的印象。运用对偶时,还应注意两点:

其一,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用不用对偶,须看其语言环境和表达的实际需要,切不可生拼硬对,片面追求其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影响内容的表达。

其二,应注意上下两联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轻重失宜等现象。

同类推荐
  • 触摸教育的美

    触摸教育的美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校园里孩子和老师及校长之间的事。分为”举报的分量“、“滑稽的新生传”、“故事进行曲”、“教育即生活”、“返老入童”等篇章。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热门推荐
  • 当小学时代过后

    当小学时代过后

    一个逐渐被黑暗渗透的当代女孩儿,一个流浪到“落后”星球的高文明生物,当两者的灵魂被压缩到一具躯体时,两者的结合体”夏敏“,她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 劫煞生

    劫煞生

    虚妄世界,强者无数,阴谋交错。乱我家园!夺我至亲!修为通天又如何?万人之上又如何?你若主宰苍生,我定化作苍生劫煞!血债血偿!不死不休!历尽百般劫难,才了人间苦;施以万千杀伐,方解苍生痛!且看少年如何在这纷乱的世界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强者之路!任它风袭浪卷,我自无法无天!
  • 爱情如果可以简单

    爱情如果可以简单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与你没有亲情关系,却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无怨无悔的坚持着爱你。
  • 抽风王妃:王爷偏头痛

    抽风王妃:王爷偏头痛

    一场强暴未遂,她穿越到架空王朝,掉落他身边,注定一世绝宠……“小可怜儿,做我的王妃不好么?”他不惜色诱!“我才不可怜,才不要嫁给你这坏人!”她吞吞口水,努力忽视妖孽,小心肝儿一阵乱跳!“你注定只能是我的妃!”他一脸霸道。“呜……你婚都没求!……人家不要嫁啦……”某女假哭。“好好好,我求婚,莫哭莫哭!”他心疼妥协,佯装没看见她手上的催泪粉,无声宠溺。“耶!就知道夫君最疼我了!”且看史上最抽风王妃如何征服霸道王爷,玩转封建古代!
  • 刀光论

    刀光论

    刀光,两把乌鞘短刀,曾经沾上了无数武林人士的鲜血,武林中人人谈刀色变!后来成为武林的一个禁忌,武林中无人敢谈起的那段血腥之史。五刈檀经,武功绝学,它的出现让整个江湖为之疯狂。终年积雪的见愁山又是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刀光、五刈檀经、见愁山三者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名门正派的弟子与魔教宫主的结合又会让武林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二人失散十年之后,江湖与朝廷又有什么牵扯?魔教教主明明是二十几岁的姑娘,却又为何白发苍苍?她又经历了什么?刀光论,给你一个属于你的武侠世界……
  • 许你盛世繁华

    许你盛世繁华

    一个是心主沉浮的帝王,一个是睿智明理的相国千金。于太平中相遇,于乱世中相伴,却于盛世中相离,有些人注定共患难,却无法长相依。天下,美人,风云变幻,几多朝朝暮暮。
  • 姬谋决权谋之争

    姬谋决权谋之争

    血光明月,魔界大乱于此......一女子伫立于魔界的最高顶,俯视着动荡不已的魔界。她乌发飘扬于半空,青丝缕缕缠绕着,头簪金丝珠花,绾着金钗“血娆”,珠花上挂着一块血帕,在风中作出妖娆舞姿,此刻,她的眉宇间透露出丝丝的杀气,在眸中只能感受到阵阵寒气,毫无感情可言~丹唇轻启,白齿外露,绸边丝布的红裳半挂与如玉般的胳膊之上,好不妖媚,手踝处的金丝挂坠随风碰撞在了一起,奏响出的,似乎只有死亡的旋律,无感,无情......她悠悠的站起了身,一跃而下,抬眸看向朝她奔涌而来的魔物,不禁勾起唇角......“来吧~哼哼~”君莫于发空自悲,妻从家中望长月。曾受于过明暗理,今思青丝暮白发~
  • 一等寒门妃

    一等寒门妃

    穿越到被害的奄奄一息的人身上怎么办?全部还回去!继母狠毒,妹妹凶残,迷恋权财的渣父,吞了她娘的丰厚嫁妆,将她娘关押在井里数年!还将她推出去当替死鬼!她勾唇轻笑,好,太好了!这些人真是活得腻歪,飞蛾扑火般的要跳进火坑,那就别怪她心狠手辣!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之梁山群英传

    三国之梁山群英传

    王好一个现代游戏程序编写员,带着自己刚刚建好的水浒游戏人物模型穿越到三国荆南。初入贵地的王好发现自己拥有一个可以召唤水浒好汉的系统,从此展开了与天下英雄争霸的路途。
  • 孤岛谍战

    孤岛谍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沦陷;同年11月,除英、法及公共租界,均为日寇铁蹄所踏遍,租界,成为了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