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4300000049

第49章 青灯有味忆当年(10)

已经七十有三的钟叔河先生,住在长沙城北一个二十楼的住处,他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念楼”(即廿楼之意),先生站在“念楼”上,既超脱又关切,糅合渊博的学识和深沉的智慧,落笔在具体的文章上就显得处处隐藏着玄机,随意的引用和点拨,对后学都是一种高明的警示。先生近些年在北京、深圳、长沙等地的媒体上开有专栏,本报书话版的“念楼小抄”和《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的“念楼杂抄”我一直追着看,读来真是“小楼风雨说文解气”。

除了以读书小品名世外,钟先生的散文也是独树一帜,这本《天窗》,和前年印行的《念楼集》、去年印行的《偶然集》相衔接。之所以起名为《天窗》,先生说:“我从七岁到五十岁,没有住过通明透亮的屋子,半夜从黑暗中醒来,只有头上方一小块微明,可以让自己产生一点想象,因此对天窗一直抱有好感。”

随着历史的变迁,“天窗”已经延伸出更多的意义。先生在《天窗》一文中引用了一个关于“天窗”的有趣故事:白色恐怖时期,某报曾辟有一专栏,评论每日时事,颇受读者欢迎。某日出报前,新闻检查官严令:本期专栏太不像话,必须撤掉。报社无奈只得撤掉。报纸出来后,果然开了一个“天窗”,只在原标题处仍有一行不大不小的字:今日无话可说。

在先生的这本散文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先生对人的精神关怀。其中一篇《To Philomathes的人》写一位他很佩服的年轻后学做学问的态度,这位做学问的人名叫杨逢彬,他研究的领域为“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钟先生文道,“如果在做学问的人中,出书的人中,理想主义越来越少,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现实,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像杨逢彬这样认真踏实地做学问的人实在不多了”。他还提到,自己年轻时,父亲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做学问的人,但年轻时的他狂热地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将父亲的话当成耳边风,虽然后来也成了革命干部,但父亲期望的“做一门学问”却如泥牛入海,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对于读书人家出身的他,自然不能不感到愧疚和遗憾。

钟先生是湖南平江人,虽高中到长沙读书后就再也没回去过,但老来怀旧的他对故乡的人与事异常关注。《烈士原来是才子》讲的就是平江革命烈士毛简青。这位富家出身的才子,诗文均佳,文中摘录的句子读来的确颇具才气。毛简青把全身心献给了革命,然而在他入党十一年后的一九三二年的“肃反”中被当成“反革命”处理,成为烈士。钟先生说,因为毛简青是平江人,他与自己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钟叔河先生喜欢周作人的文章,不止一遍地通读、苦读;而且校订旧本,搜罗佚文,编辑出版,用力之勤,令人钦佩。他编辑出版的《知堂书话》《周作人文类编》《周作人散文全集》等都深为读书人喜爱。他从不以“研究家、评论家”自居,但他吃透了周作人的风格。能真正读出周作人“文章之美”的人并不多,钟叔河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这点从读先生的田园闲情随笔,更觉如此评价不为过。品读钟老美文《吃笋》《长沙的春卷》《土地庙的老鼠》《炒栗子》等,的确颇有苦茶先生遗风。

原《书屋》杂志主编周实先生和钟先生是老朋友了,他们住在一个楼里,楼上楼下经常走动。周先生对钟老可谓再熟悉不过,他曾有过这样的评价:“钟叔河的笔真的就像剑,那剑总是寸寸而出,剑气一旦逼住对方,也就悄然入鞘了。”这本《天窗》让人惊喜地读到那些短小精悍、剑气逼人的文章如《什么东西》《人之将死》《张冠李戴一例》《死了还要斗》等。这些文章涉及社会文化的不同层面,借古喻今,读来令人拍手称快。

做文章,长容易,短则难,既短又有内涵就更难了。而钟老的文章总是长不过千字,但篇篇锋利无比,很沉痛的话,他却闲闲落笔,别无渲染,而传达的力量却远远在横眉怒目之上。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新京报》)

钟叔河的《天窗》

薛原

前几日读了钟叔河的随笔近作集《天窗》,很为老人的思想和学识仍“年青”如昔感到钦佩,老人的智慧再加上好看的文章,真应验了那句“雪夜围炉读禁书”的心境,当然,钟先生的作品并非“禁书”。十年前张中行曾写过一篇《书呆子一路》,描述了钟叔河其人其事,其中一段至今难忘,说的是钟叔河去北京与他相见,晤谈中钟叔河说他截取了梁启超集的一副对联的上半,希望张先生写,装裱了挂在一幅画的两旁,内容是宋人的词句: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张先生说,他从中体会到钟叔河“悲天悯人之怀”。从此,这两句宋词和钟叔河这个名字便“交织”在一起刻在了我的印象里。

与此类似,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界,便不能不想起钟叔河这个名字。不必提引领一时“风骚”的《走向世界》丛书,只要提起几位“古董”的重新“出土”,也都因了钟叔河的胆识和作为。与他作为编辑倾力推出的“大书”相比,钟叔河自己的著述除了一部《走向世界》尚有“规模”之外,只是几本“小书”,譬如《书里书外》《念楼集》和《偶然集》等,几乎没有“创作”,大多都是由书由人由事引起的借题发挥,这在讲究宏篇巨著是否“原创”的时下,实在显得缺乏“重量”。但作为一名已退休的老人,钟叔河正是凭借着这些小书,仍“湘江独立”,对此,借用钟叔河谈前人的话说,一来他读的书多,二来他的年纪大。当然,仅凭这两点还不够,重要的是他的“大识见”和短小的“大文章”。

《天窗》一书收入的五十七篇文章,除了两篇旧文增补外,系钟先生从二○○三年夏天到二○○四年夏天所写,仍是短小的篇幅,内容驳杂,行文随意,用印在该书封底上的话说:充满着渊博的学识、迷人的理解,点石成金,引人深思。如拿来当书名的《天窗》一文,开篇先从儿时所见的天窗写起,写了冬夜因天窗被大雪遮死满屋漆黑而引起的恐怖,由此引出人类之所以开天窗,给闭塞黑暗的洞穴引进光明和生气是一种技术的创造和文明的进步。但历史变迁,“开天窗”有了另外的意义,钟先生从明清笔记里拈出了两则“开天窗”的故事,并非为了掉书袋,而是顺水推舟又引出了鲁迅《花边文学》一书“序言”关于“开天窗”的来由。结尾则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约在蒋介石一九四九年元旦“引退”前不久,某报曾辟一专栏,评论时事,颇受读者欢迎,每天都争着看报上花边围着的这一块。某日出报前检察官严令:专栏本期必须撤掉。报纸印出来后,花边围着的一块果然成了“天窗”,只在原该是标题的地方仍有一行不大不小的字:“今日无话可说。”到此,文章戛然而止,余味却仍弥漫不散。

《天窗》中有一篇《感恩知己廿年前》,在文中钟先生回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他与钱先生本不相识,钱先生看到了他编辑的《走向世界丛书》,愿意和他见面,并评价他为丛书写的绪论不错,建议他单独结集出版,还表示愿意为他作序。文中所记就是围绕《走向世界丛书》的“书缘”和书信交往,文里文外,弥足珍贵,譬如钟先生说,很多人都佩服钱先生的睿智和博学,以为钱先生写起文章来一定下笔千言落笔不改,但实际情景有时并非如此,为《走向世界》作序便是一例,从文中所列钱先生谈序言的信中可看出一代大学者的写作态度。另一方面,钱先生的信也说明了他对钟叔河著述的欣赏:“弟素不肯为人作序,世所共知,兹特为兄破例,聊示微意。”

黄裳先生在给钟叔河《书前书后》一书写的序言里说,钟叔河是善于文章的,很沉重的话,却闲闲落墨,别无渲染。有如人的面目表情,有的只是一微笑,一颦蹙,而传动情愫的力量却远在横眉怒目之上。这是一种解读,还有另一种解读,如周实先生所言:钟叔河的笔真的就像剑,那剑总是寸寸而出,剑气一旦逼住对方,也就悄然入鞘了。两种解读,可以说异曲同工。读《天窗》,信然。

(二〇〇五年二月五日《青岛日报》)

窗上影话

朱昌远

钟叔河先生的那支笔,的确有点与众不同。他二零零四年十月出版的《天窗》,只说这书名就蛮有意思。按书前小引中作者的说法是,他从七岁到五十岁,没有住过通明透亮的屋子,往往在黑暗中对头上方一小块微明产生想象,于是对天窗一直抱有好感。另外据书中文章讲,民国时期言论不自由,当时的新闻检查把报刊整篇整段地删掉,常常弄得版面出现“天窗”般的空白。我读这本由五十七篇短文结集的书,对书名“天窗”二字,除了这些解释,明明地感到还有一些深意。

说穿了,叔河先生的这支笔是在借书中文字指向文外的意蕴宇宙,让读者的思索从那扇天窗放飞而抵达作者意旨之地。也可以说是,作者凭藉这书本作为一种窗口,在演释着许多微言大义的“影话”。此处的“影”,其音谐隐,其义也通隐,为何不以隐称?因为,在我看来,《天窗》一书中的许多文字颇有皮影戏的视读效果,虽是朦朦胧胧、半隐半现,然而妙不可言,所以称影话更合适。何况,前人早就有含沙射影的说法,以及把指桑骂槐讲成“骂影”的做法。

虽然这本书推开窗子说亮话,直截了当发表意见的地方也有不少,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春秋笔下的弦外之音。或者以说笑话讲典故的形式出现,或者借他人之文之言道出;有的是正话反说,有的则反话正说;有时藏头露尾,有时又藏尾露头;极尽戏谑之能事。

例如,作者转述宋人《闲燕常谈》中的一则《鹅鸭谏议》笑话之后,在文尾作者下笔写道:“专制政权也设谏院,设御史台,设监察院,开参议会……仿佛很严明纪纲,很尊重民意的样子。而实际上,如果哪个谏官,哪个民意代表,敢于触及专制政权的根本制度,敢于披逆鳞,就会‘自绝于人民’,不仅代表当不成,弄不好还会走到‘朝歌老比干’那条路上去。于是这些人便一味歌功颂德,复述背诵,万不得已要‘提意见’时,也就只能讲一些鹅鸭该不该宰杀、道路应由谁打扫之类的话了。”

再例如,在《乐天侍儿》一文中。作者在前人关于白居易诗“忆妓多于忆民”的评语基础上,用他另有所指的笔尖戳出一段文字:“白居易自不妨其为伟大诗人,但也要看到伟大的亦有不伟大的一面。硬要把七八十岁老人御女说成是工作需要,说樊素、小蛮什么人等,因为跟伟大人物睡过觉,就沾上了伟大的光,还要请她们来担当什么戏的主角,什么公司的董事长,就更可以不必了。”

又例如,在《老社长》这篇写李锐的文章中,作者说到李锐的诗文时,干脆以戏谑笔法道戏谑:“对于我这个不贤只能识其小的人来说,特别欣赏的还是诗文中有时捎带的一句半句‘只抓到一把鸡婆毛’和‘功劳盖世,罪恶滔天’之类教人哭笑不得的警句,正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于是我心目中的李锐何止可钦,简直可爱矣。”

惯以手中之笔遣放心声的钟叔河先生,是从苦难堆中爬出来的。一九五七年因主张自由办报,发表“四十八条”言论,被划成极右分子而被端掉饭碗,一介书生不得不用那握笔的手去拖板车来养家糊口。家里困苦得连亲生小女儿也养不活,被迫送往内蒙古的孤儿院。“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坐就是九年牢房。人间的苦难,太让他钟情于放飞视野自由心灵自由的窗口了。

说来让人有些称奇,这位以笔著文的高手写于十五岁时的第一部作品,竟然就是一卷以窗为题材的散文,其名曰《蛛窗述闻》。更值得寻味的是,一九四七年,长沙解放的前一年,已为文学青年的钟叔河,发表于报纸上的一首诗也是以“窗”冠名。诗的每句不离窗:“窗,/开放在,/坚固的牢墙上。//从窗中,/有受苦然而倔强的眼睛,/永恒地在守望。/窗,是狭窄的,/外面却有广阔光亮的明天。//有窗,/囚犯们,/就有希望。”

我读《天窗》,在书上涂了不少批语。对钟叔河先生凛然的铮骨、睿智的识见与辛辣的文笔由衷感佩,但同时也想到,当年曾一腔热血期盼自由解放,希望有更广阔光亮天地的作者,五十七年后仍然也只能借助于狭窄的“窗”来说话,这不得不发人深省!

遗憾的是,这样一本文笔耐读的书,印刷出版质量略嫌粗糙,我第一次读就拣出错别字好几个,批阅中用红笔一一指出。好在当可为师的钟先生虚怀若谷,在我批阅过的《天窗》内封页上题写了一段话,谦和地以友相称,表示重印时改正过来。他这样说:

愿读吾书,即是吾友,昌远先生虽无缘相识,亦吾之友也,尤其感谢能改正书中错字,重印时当遵改也。

乙酉谷雨前两日记钟叔河。

看来,这位擅弄戏谑文章的老先生也有作古正经较真的一面。或许,这正是钟叔河先生的本来面目。回头一想,他笔下《天窗》中的那些影话,哪一处又不是为了求实较真呢?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文笔》)

同类推荐
  • 活出意义来

    活出意义来

    包括:灾难的献礼、独自成长、忽然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了、思念是一种痛、被困石中、饿肚子三天又三夜、死熊变活熊、巨兽诞生、异血之恋、海那边、、横渡并穿越长长的夜激流、醒来醒来等……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 幽梦影

    幽梦影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 感悟童年:忘不了的108件小事

    感悟童年:忘不了的108件小事

    只要拥有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品格,无论生活中有多少艰难险阻,人生之路都会信步无阻。
  • 生活·哲理卷(读者精品)

    生活·哲理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凤城琐录

    凤城琐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如云

    如云

    要不要如此荒唐,因为家族继承位被人追杀,想我堂堂法定继承人既然被追杀如此。可是要不要这么逗,这是什么事,穿越,还是一个历史上没有记载的,这不都是只有小说上才出现的事吗,怎么发生在我身上了。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有,什么,修仙,这是什么鬼。为什么别人穿越不是公主,就是小姐,怎么到了我这,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不管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是这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我的身边多了一群人,还是美男。如云,既然你这一生没有好好活,那么我替你活。活出你的精彩。
  • 漫漫仙途养成记

    漫漫仙途养成记

    作为现代好姑娘一不留神就穿越了,好吧,怎么着也是二次生命,我会好好珍惜的。什么?不是宫斗宅斗!而是危险系数爆表的修真界!好吧,我忍了,那个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技能想想就激动,要是学会了,嘿嘿嘿嘿嘿~什么?为毛穿成男!人!我、我我也忍了。修真多美女,看看也是极养眼的。可是为什么给我弄一堆小团子?怒摔!老天咱们出来聊聊人生、谈谈理想,我保证不打脸。老天:何事?某女:我要美男老天:你就是啊!某女:你妹啊~信不信我打你老天:好吧!给你一堆小美男某女:......且看现代宅女如何在血腥的修真界一步步爬上巅峰!阿勒?等等,先告诉我怎么才能变成女人!
  • 修仙啊修仙

    修仙啊修仙

    阿三:“少爷是世界上最好的少爷,没有之一。”执剑长老:“他是一个轰一样的男人,所以老娘注定孤独一生。”灵剑掌门:“有了他,门派才能壮大,宇宙才能和平,我才能愉快的欺女霸女,欺女霸女,,,”“请问,您是怎么做到这么成功的呢?”无数人这么问他,他却只是微微一笑,带着几分感叹的说道:“我只不过把别人打飞机的时间,用在了吹牛比上。”“打飞机?”“没错。”他笑了,如夏花之灿烂。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神魔剑刃

    神魔剑刃

    上古家族风家后裔,以拯救天下为使命,仗剑天涯,纵横神魔!一柄剑,一世缘;一个人,永生情;一世繁华,一生纵横!
  • 剑与羁绊

    剑与羁绊

    母亲疾病缠身,临死之前告诉杨凡一段身世,原来杨凡是杨家唯一的独子,为了避免卷进“杨柳之争”,杨凡的爷爷安排母子在小村子过着平凡的生活,从此和杨家断绝关系。杨凡得母亲之命,千辛万苦寻回杨家,却发现杨家已经是覆灭,只有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孩。老人是杨凡的叔叔,他给了杨凡一封信,里面是杨凡父亲的临终嘱托......
  • 若颜如雪之傲视天涯

    若颜如雪之傲视天涯

    云家嫡女云千影,四岁那年失去了娘亲,跟着师父去了贝玫山,从此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看女主如何为母亲报仇,她们又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完美代入

    完美代入

    时间定格于这一刻,不知算喜或悲。夜游,21岁,一个平凡却被迫波澜的女人。那日晨,无喜不悲的日子,终于发生了改变。刚到公司门口,便被通知总裁,要见自己。在唯一知情的朋友,担忧的注视下,走进电梯,目的地30层的总裁办公室“咚”门刚敲了一下,屋内便响起了声音“进来”推门,便同男人冰冷的视线撞在了一起,一股凉意,由心涌起。从总裁办公室出来后,跌中走出了公司,“砰!”身体不由飞起,又重重落下,鲜红的血液,渐渐汇成血泊,飘着一张血染的支票…张了张嘴,无声嘴角泛起了苦涩,没人知道,天行集团的执行总裁其实是业务,一个小员工的未婚夫童养夫,更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