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
【模范档案】
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1968年当工人。1974年进入青岛港,当码头工人。1984年,被选为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1992年10月任桥吊队队长。2001年,任青岛港明港公司工地总指挥。2004年2月,被聘为新合资的明港集装箱公司技术部固机部经理。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无上荣誉】
2005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9年8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一钩准”与“一钩净”
1974年,初中毕业的许振超刚到青岛港当门机操作员。他勤学苦练,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基本技巧,是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独立操作的人。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他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给工人增添了不少麻烦。比如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忙着清理,他感到十分内疚。
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歇着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集装箱上有4个锁孔,从几十米高的桥吊上看下去,很难分辨,更别说用在空中摆荡的吊具放下去,一次把锁眼都对齐,把集装箱抓牢靠了。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公分,码头工人叫起“龙骨”。打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篷布后,才能不存雨水。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工人群中的大专家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创造这种操作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1990年,许振超已经成为青岛港一名熟练的桥吊司机,然而一次桥吊出现的故障让他真正感到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花大价钱请来的外国专家只修理机器不传经。“我就不服这个输,我觉得我行,通过努力我能掌握这个技术。”许振超决心自己钻研。到1995年,许振超摸熟了队里所有桥吊上的电路板,画出厚厚的两本电路图纸。这套图纸如今成为队里的桥吊技术手册,后来桥吊出现故障维修,再也没有请过外国专家。
从20世纪70年代开门机到80年代开桥吊、90年代管理桥吊,再到新港区主持现代化大型桥吊的安装,许振超和他的团队都从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开始钻研。近几年来,许振超瞄准世界集装箱码头作业的一流指标,开启了青岛港集装箱作业以秒计算的时代,为我国的海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振超效率名扬世界
2002年2月,青岛港启动西移战略,将外贸集装箱航线全部由老港区转移至位于黄岛的前湾新港。面对这个硬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码头,许振超决心干出世界一流的活儿来。他打破桥吊司机一年才能出徒的惯例,创出了一套“累计动车60小时即可出徒”的桥吊司机培训新办法。按照国际标准,桥吊的故障率被控制在每百小时出现3小时即可,但他坚持降到1小时之内。半年时间内,他培养出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为赶超世界纪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青岛港8台桥吊一字排开,吊起的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轻轻落下船来。鏖战6小时27分钟,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每小时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打破了由香港现代货柜码头创造的每小时作业336自然箱的原纪录。2003年9月30日,在接卸“地中海阿莱西亚”轮的作业中,桥吊队以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的装卸效率,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振超效率”扬名世界。
【精神传递】
许振超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学习许振超,就要学习他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许振超,就要学习他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挑战,敢于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向世界一流先进水平冲击的精神!每一个人都要以许振超为榜样,爱岗敬业,争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