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只是中国整个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其后,中国又成功发射了四次载人飞船,航天员的数量也从一人增加到三人,其中包括一名女航天员。
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成功对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这意味着继美、法、俄、日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中国的科学探测仪器从此可以到达世界99.8%的洋底。此举不仅对于开发利用深海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使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得到了有力展现。
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中国近10年的科技发展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0年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世界的1.7%,2011年超过9%。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是增长最快的。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从专利产出方面,2010年,美国排第一,中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位。
根据中国科技部的综合指标测算,2000年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在世界上排第38位,10年后,中国排到了世界的前20位,这表明中国的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跃升期。另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排在世界第2位,而高技术产业的出口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将从目前的1.84%提高到2.5%以上。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和“给力”的政策制定令世界瞩目。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亚洲研发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除了突飞猛进的科技成就,中国的文化成就也是有目共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面。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从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过去的10年间,中国完成了空前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自然村,亿万民众因此受益。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文化基础设施日益普及,城乡文化差距不断缩小,文化消费日益扩大,民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正在自觉、自信和自强地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向世界贡献正能量。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世界第一广播大国、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世界第三电影大国,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主要文化产品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文化市场繁荣活跃。
中国的文化不仅挺起来了,而且还能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凸显了一个文明古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坚定决心,是实现文化自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像孔子,就穿越了两千年的时间,“活跃”在东方人、西方人的唇齿之间,孔子“出口”是一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大事——孔子学院是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传播中国文化及文化交流机构。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至今,已有387所孔子学院和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以孔子学院为标志,中国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文化交流与融合,彰显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和谐、开放的国际形象。
目前,我国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在海外已建成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中国文化中心;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节、艺术节,“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交流品牌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揭晓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收获。
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文化的振兴与传播,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
但是,我们的科技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比如,尽管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大幅提高,但仍然与预期有较大差距。一个典型的证明是,中国本土培养和工作的自然科学家,至今尚未在诺贝尔科学奖上有所斩获。中国科技创新活动仍然存在“顶尖成果不多”、“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与科研人才的使用、科研评价的机制和科研人员的薪酬机制不无关系。科研项目的“包工头化”、科研评价的“非学术化”、科研人才薪酬激励的“欠科学化”,制约了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谋求世界领先的步伐。
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我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
让文化与科技在融合中繁荣发展,既有利于文化发展,也有利于科技发展,最终是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需要科技,科技也需要文化”。“文化+科技”已成为当前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繁荣的有力抓手。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赋予文化产品更加充沛的魅力,增添文化发展更加充足的动力。而在科技的每一次跨越中,文化的力量总是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方向,使绝大部分科技探索始终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世界的生态更加和谐的道路上大步行进,给力于发展,造福于人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面对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思想前进方向,如何更好地推动现代科技的创新跨越发展,坚守科技人本价值等时代课题,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同发展共繁荣成为重要的破解之策。
文化与科技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当下中国飞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科技化和科技的文化化,则是新世纪文化科技融合无间的新形态、新表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给当代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存在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高潮,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领域内部发生的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让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将人类带入新的境界。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依靠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两只“黄金双翼”。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就必须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发展创意产业早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研究显示,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出现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精神性的消费需求得以大量的释放,这些消费包括出版、艺术、快乐体验,等等。
其次,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比如大众传媒技术的广泛出现和发展。信息技术一方面提供了文化得以产业化的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达也激起了文化的大众化消费热潮,同时进一步刺激了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第三,高度个性化的创意产业领域,一方面需要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想象力,另一方面也高度依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只有在虚拟的空间里,才能真正比较自由地实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个性创意境界,虚拟技术的普及,正好与个性化的消费时代合拍,真正实现了个人生产、个人沟通、个人消费的三位一体。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哈利波特、阿凡达、魔兽世界、中国好声音、腾讯QQ等创造的巨大价值和影响力等,在这些看似以内容取胜的例子中,其实背后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创意是让科技走向市场的催化剂,科技和创意结合的部分是创意产业最好的生长点,比如现在以内容为主的游戏、网站、搜索等,基本上都是把科技当做手段,以内容撬动消费者的心灵。把科技和文化结合,是创意产业核心的东西。
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都会给文化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深刻影响,为其拓展新的空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近年来,网络、数字化等高新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数字化发展战略,以云计算等重大科技和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把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社会发展转型。我们国家也及时在文化领域提出了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因素、科技力量、科技成果融入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将跃上新的台阶,展示新的形象。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水平的必然选择。
有了科技和文化的新双翼,中国经济的“大鹏”必将振翅高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4.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引导国民对外投资
财经人士龚方雄说:“中国的有钱人应该说是非常可怜的,大家想想我们的投资渠道非常狭窄。”这句话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一语道破了“有钱的中国人无处投资”的窘境。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股市,十年过去沪指回到原点;投资房产,“房产泡沫说”让人不敢下手;投资黄金,谁知道自己会不会买在高点上;投资艺术品,怕被忽悠……想到国外投资,资本流出渠道也未必那么宽松,投资限制还在发挥着作用。
真是“没钱的时候人发愁,钱多了更是愁上加愁”。怎么办?“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等。”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2年上半年一期《中国金融》杂志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与中投从成立至今相继布局海外金融、能源和基建、宣布以4.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英国希思罗机场控股公司10%的股权,以2.76亿英镑收购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8.68%股权等大手笔不同,以增加私人部门基于市场竞争性配比原则的分散式海外投资,更被分析人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