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9900000028

第28章 儒将萧克(1)

上将写小说,写了50年,萧克将军创造了当今文坛的几个之“最”。

他拿出一个纸口袋,掏出一叠发了黄的稿子,上面赫然四个黑体大字——“供批判用”。

萧克摇头,说:“不要这样讲,我是当事人嘛,别说朱总司令,就是团长也不会抱着机关枪和敌人打嘛!”

坚持要去看打败仗的地方。

写小说的上将

第一位获茅盾文学奖的上将北京国际饭店二楼宴会厅里,一派欢声笑语,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在这里举行。

坐在获奖席上的人自然很引人注目——一位80岁的老者旁边坐着一个18岁的姑娘。老者着一身米白色的中山装,姑娘穿一件鲜红的上衣。这一老一少相互映衬,更成了不少新闻记者拍摄的对象。

会议的组织者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特别向大家做了说明——“那位老者是德高望重的萧克将军,那位少女是长篇小说《金瓯缺》的作者徐兴业的孙女,她来代爷爷领奖。”

轮到获奖代表讲话时,萧克健步走到了讲台前,操着一口湖南官话说:“我是一个兵呐……”

此前不久,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为《浴血罗霄》的出版召开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夏衍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反映红军生活的长篇小说。”冯牧说:“这是一部真实的红军生活的风俗画卷。”

胡耀邦也写诗给老将军:

寂寞沙场百战身

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读将军罗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报刊评论说,当今文坛上,恐怕还没有几部写了50年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恐怕也没有哪部小说没有出版就受到两次批判,更没有上将军衔的人写小说,并且一举获得中国文坛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萧克将军创造了当今文坛的几个之“最”。

说到这些,萧克将军笑笑说:“什么之最呀,我不过是一个业余作者罢了。”

那天,萧克写了一首诗:

内战告终仍引弓,

业余犹喜事雕虫。

风云雷电无宁日,

幸有中郎惜焦桐。

他把所有关心这本书出版的同志比作蔡中郎,而自己却永远是那么谦逊。

此刻,在人们热烈的掌声过后,萧克说:“这本书能够出版,要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他们派出了董保存同志做我的责任编辑,我们很好的合作,这本书才得以出版……”

老人家的话使我想了很多很多……

将军拿出一叠发黄的稿子,上面赫然四个大字——“供批判用”

那是1986年秋天的一个早上,在北京淡淡的晨雾中,我找到了一条不起眼的胡同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红色大门。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将军府吗?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按响了门铃。早就听说萧克将军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直不肯拿出来,我几次给他的秘书打电话,才答应今天去谈谈。说实在话,我心里没底,谁知道他的小说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不理想,岂不是自找麻烦?

萧克将军着一身便服,站在门口和我握手,把我让进一个简朴的小客厅。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那幅有一面墙大的中国地图。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老将军吗?

这就是我们常在党史军史上看到的那个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1927年入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参与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曾先后担任过红六军团的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以及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老前辈吗?

坐在他的面前,我感到他更像一个老学者:戴一副咖啡色的眼镜,文质彬彬,腰板笔直。

刚刚坐定,萧克将军就说:“我那个东西,还是很不成样子哟!”

我说:“萧老,您就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嘛!”

他拿出一个纸口袋,掏出一叠发了黄的稿子,递给我。我扫了一眼,先吓了一跳,上面赫然四个黑体大字——供批判用。

看我吃惊,他十分平静地解释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印的。你们先拿去看看,看有没有价值,如果觉得还有用处,我们再研究如何修改。”

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读完小说,我被他营造的情境感染了——这是一部少见的描写红军生活的长篇小说。虽然它还很粗糙,还有待完善,有待提高,但它的的确确是一部罕见的小说。

于是,就有了我们较长时间的合作。

“我要写一部中国的《铁流》”

萧克将军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会在50年后出版,更不会想到这本书会给他本人带来那么多的麻烦和罪名。

长征结束后,1937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有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散会以后,萧克将军策马扬鞭,在和战友返回驻地的路上,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部中国的《铁流》。

回忆起最初的创作冲动,萧克总是神采奕奕,他说:“你们不知道哇,那路边的高山,血一样的红,天上的云也像是血,我们骑在马上飞跑,我就想起了红军的战斗生活。我们所经历的战争,远比我读过的《铁流》要复杂,要精彩,我怎么就不能写出来?那时候年轻气盛啊!”

搞创作,仅仅有冲动是不够的。他能完成这部作品,和他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文艺,参加革命前,他就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在家乡读师范的时候,他就曾经用一块大洋买过陈独秀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参加革命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找书看。有时打土豪,他也要看看有没有书可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次打土豪得到的,一直跟了他许多年,后来被一位战友弄丢了,他至今还很遗憾。

他不光读,而且动笔写,写诗歌,写小说,也写散文。当年的《湘赣红旗》上就发表过他的作品。

创作《浴血罗霄》是在甘肃省一个叫镇原的小城,那时,他每天晚上都要挑灯夜战到凌晨。谁知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了,他身为一二0师副师长,和贺龙、关向应同志一起,奔赴晋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战事繁忙,他就没有时间写这部小说了。

1938年3月,一二〇师收复了晋西北7城后,部队有个短暂的休整,他又重新执笔,抓紧时间写他的小说。一张小炕桌,一支洋蜡烛,一堆白纸,一写就到深夜……关向应政委开玩笑说:“老萧,你要是不当兵,说不定搞了文艺工作。”

《浴血罗霄》的初稿,完成于京西百花山里。那时他是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每天的工作是紧张的,但他还是见缝插针,利用躲敌机的时间,在膝头上奋笔疾书。当时躲飞机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多是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有人说过,这是完成于煤洞子里的小说。

司令员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在那时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的部下中不乏作家、评论家,他们对这本书都很关注。《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辑邓拓看了初稿,对萧克说,还可以再充实一些,不怕内容多,多了可以删。由多变少易,由少变多难。将军虚心听取了意见,做了再次修改——那些日子他得了肺结核,不得不静下心来养病。

自然,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也招来一些议论,有人还来点冷嘲热讽。萧克很不以为然,他说业余时间聊大天、打扑克没有人说三道四,我写小说反倒有人说不好,真是岂有此理!

小说的初稿完成以后,他可就没时间动它了——他毕竟是一员战将,他的主要工作是指挥作战,写小说只能是业余的业余。他把这部用毛边纸、粉莲纸等杂七杂八的纸写成的书交给了他的夫人、老红军战士蹇先佛,请她像带孩子一样带好这部小说。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有一天蹇先佛带着孩子到了古北口的一个团里,吃过饭已经很晚了,又困又累,团里的同志就安排她们休息了。第二天早上,她发现稿子不见了,急得满头大汗:“老萧把稿子交给我,我给丢了,这怎么向他交代啊!”团里的同志也帮助找,一直找到深夜,还是不见踪影,谁知到了第二天凌晨,外面有人敲汽油桶。咚咚敲了好一阵,哨兵到那里一看,装稿子的皮包放在桶上。人们估计,可能是偷皮包的人以为里面有钱,偷去一看是一堆稿子,才送回来的……

全国解放以后,环境安定了,照说稿子可以送出版社了。萧克将军却没有这么做,他想好好改一遍再说,只是那时没有时间。他主管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实在无暇改小说。到了1958年,这本还没有出版的小说就开始遭厄运了。

有人打电话给萧克,要他把书稿拿出来,他说:“拿就拿,我的小说能有什么问题?”结果书稿被打印出来,罪名也跟着出来了,什么“宣扬战争恐怖”,“诬蔑劳动人民”,“写不正常的趣味”等。在批判会上有人居然指着书中国民党士兵的一句话说:“你竟敢喊打倒共产党。”将军哭笑不得。翻来覆去的批判把他折腾得吐了血。

到了“文化大革命”,对这本书的批判也进一步升级,罪名越来越大,什么“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为错误路线歌功颂德”……因此有人对萧克说,你是何苦来呢,当你的将军吧,写什么小说哟,还不够给自己找麻烦的!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泼在这部小说上的污水被清洗掉了,萧克将军依然没有时间来改它。直到他从第一线上退下来,他才有时间翻开已经发黄了的书稿。

坚持要去看打败仗的地方

要修改这部小说,就要有一些新的想法。萧克执意要到老区走一走,看一看,唤起一些当时的感情,于是我们就上路了。

我们坐火车直奔永新——萧克曾经在那里战斗过很长一段日子。不巧,我们到达永新的那天正在下雨。吃过晚饭,我们都觉得有点累,就躺在床上休息。

这时,只见萧克将军让警卫员搬来一把藤椅,放在屋檐下,说:“你们休息吧,我在这里坐一会儿。”

他手抚额头,看着屋前的翠竹,听着哗哗的雨声,一动也不动地坐着,仿佛是一尊雕塑。

他坐了很久很久,直到工作人员来催他休息,他才从沉思中醒过来。他对我说:“回到这里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真快哟!”

来到老区,他的兴致极高,说话也比平时多了,一坐到车上就给我们讲起当年的战争……

几天以后,我们参观一个有名的纪念馆。当地同志听说萧克将军来了,都来陪他,他说:“我不要你们陪,只要几个搞党史的同志在就够了。”当地的同志没办法,只好依他。我以为他是想找个比较了解情况的同志,后来才知道他是另有用意。

纪念馆的同志和党史办公室的同志紧跟随着他,漂亮的女解说员认真地给他介绍,他也看得十分认真,而且只是看,很少说话。

解说员很认真地解说着:“当年阻击敌人时,朱总司令就是用这挺机枪,和战士们一起阻击敌人……”

萧克停下,看了看那支枪,转身问党史工作者:“朱总用过?”

一位党史工作者回答:“听说是。”

萧克将军摇头,说:“不要这样讲,我是当事人嘛,别说朱总司令,就是团长也不会抱着机关枪和敌人打嘛!”

众人只能点头称是。

紧接着,他们来到一座山的模型前,纪念馆内的音响大作,似乎是要再现当年的作战情景。

解说员的声音很有力度:“在战斗中林彪贪生怕死,需要增援的时候,他却逃跑了……”

听到此处,萧克将军又站住了。

“不要这样讲,这样讲不好。我参加了这次战斗,当时的仗是打得好的,林彪也没有贪生怕死。至于后来他变坏了,那是后来的事情,是另一回事。”

这话今天听来也没有什么,但在当时,人们是感到很惊讶的,这是他说的吗?

快要走出这个纪念馆的时候,萧克将军在一张我军序列表前指出了两个错误后,突然笑了起来:“你们把我当军团长的时间提前了一年,给不给补工资哟?”

人们都笑了起来。

快离开了,纪念馆的同志请他题字,他既像问别人又像问自己:“写什么呢?写什么呢?”

过了一阵,他拿起毛笔,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求实存真!

大家在为他鼓掌的同时,好像也明白了什么。

我们上了车,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对待历史就是要求实存真,不唯上,不唯定论,不感情用事。不能完全为了一种政治需要,把有些事情说得不是那么回事;也不能因为感情上的原因,把有的说成没的。”

我当时很受震动。

在我的心目中,有些老同志总是爱谈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而不愿谈自己走麦城的经历。

没想到萧克却不是这样——那天,我们到了江西宜春,他提出要去看一个地方。那里不通公路,而且路很险,人们劝他不要去了,他坚持要去,我问:“为什么非要去那里不可?”

他说:“你们不知道哇,当年我在那里打了一个败仗,牺牲了不少人啊!”

原来他要去看他打败仗的地方!

不巧得很,第二天下起雨来,车子没法开,他没有去成。我看他在屋里坐立不安的样子,真有点恨起雨来了。

当晚,当地的同志请他给烈士纪念馆题词,他说:“这个词我一定要题。”

他叫人拿来纸笔,蛮有感情地写了碑文。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有的老同志官做大了,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也就远了,而萧克将军却正好相反,他时时关注着老区的老百姓。那是在湘南的一次活动中,正当他要为一个烈士纪念碑揭幕的时候,有一个人奔跑过来,手里举一张纸,一下子跪在他的面前,直喊叫什么,当地的保安人员把这个人拉走了。

萧克说:“你们问一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得到的回答是,他有些事要领导同志解决。

“到底是什么事嘛?”

“他是无理取闹。”

同类推荐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本书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诱发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等。对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研究可以为探讨俄罗斯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切入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解析现阶段俄罗斯政府的内政外交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黑客间谍

    黑客间谍

    斯诺登不过揭开了美国情报战略的冰山一角,世界便因此而起巨大骚动。本书全面剖析斯诺登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围绕“棱镜”主谋——美国国安局展开对美国网络战、情报战布局与战略的分析和追索,揭秘美国众多情报特务机构的不为人知的运作方式,敲响未来必将爆发信息网络大战的警钟。
  •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当前对于全球化时代治理转型的研究还显得太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是宏观、原则性研究居多,具体、深入研究较少。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型,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能进行线性理解,即不能将全球化作为影响治理转型的一个常量。它们之间是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全球化影响了治理转型,而且治理转型本身也属于全球化进程。由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全球化,而且要全球化地思考。本丛书期待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实现全球化研究与治理研究的双重推进。
  •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简介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简介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位于重庆市上清寺。特园是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民革前身三民主义同志会也在此成立。在原重庆鑫乐向阳电影院原址上修建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大楼,和特园一起组成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热门推荐
  • 编辑本论

    编辑本论

    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已经具备了一个基本概念,并由这一概念形成一概念体系。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支撑的理论体系。正如概念体系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标志一样,编辑理论独特的概念体系也是编辑理论独立于学科之林的理由之一。“编辑”是编辑理论概念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构成编辑理论概念体系的基础。虽然,现今关于“编辑”概念有着诸多定义,在具体表述上存在着差异,但见于各家论述中的说法基本都还是倾向于将“编辑”作为编辑理论的最基本概念。由这一基本概念出发,再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编辑概念系统。
  • 望帝传说

    望帝传说

    依据古神话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创作。有牛马蛇神,更有望帝与踯躅之间的虐恋。
  • 幽冥神修

    幽冥神修

    “百鬼夜行,生人避让~子夜时分,闭门点烛~鬼门大开,白鬼尽出~百鬼夜行,冥灯引路…”他一袭红衣,恍如绝世妖孽,浅浅一笑,却能勾魂引魄!懒散的躺在椅子上,手握玲珑剔透的青色玉杯,微微一抿,嘴角淡淡的露出一个弧度。“少主!冥使求见!”宫婢战战兢兢的在殿外通知,生怕一个不留神就命丧于此。他眉头微微挑起,有些疑惑。转瞬又恢复了以往看似可以亲近,却又令人感觉生冷的表情。清脆悦耳的声音响起“请~”
  • 梅满天下

    梅满天下

    幽幽庭院深,萧萧寒风吹,漫漫梅花落,处处如雪堆。梅花不只是花,是傲雪凌霜之志气,是香远益清之涵养,而留空白之处,乃是永远不自满的谦冲。
  • 玄门坑神

    玄门坑神

    陆冲本以为穿越异世有系统在手,便可开启一段横扫各路天骄,吊打各路装逼犯的强者崛起之路…但万万没想到,开启系统本身就是个坑,而且身边还不断的聚集着各种中二病患者,后来,但凡他所在的地方,俨然成为了中二病集中营……再后来,他终究崛起于中二病患者集中营……
  • 修罗阿宓传

    修罗阿宓传

    是你们给予,却又要收回。回不了头,也不想回头。下了地狱,便是修罗。一步错步步错,一招落招招落。待吾涅槃重生之时,便是汝等泪下九泉之日。
  • 失忆诊所

    失忆诊所

    在遥远南美厄瓜多尔的基多,英国小男孩小安与当地男孩法比恩成了死党。法比恩的舅舅苏瓦雷滋又酷又爱搞怪,他对诡异故事的癖好深深影响着小安和法比恩。说故事成了左右两个男孩之间关系的奇异媒介。可是,法比恩却从未对人提起过自己的双亲。在那场杀死法比恩父亲的车祸中,他的母亲神秘失踪,不知生死。当与法比恩母亲失踪相关的线索浮现时,小安却编造出一个故事来安慰法比恩,说他失踪的母亲可能住在海边一幢怪诞的失忆诊所里。两个男孩由此展开了一场横跨厄瓜多尔的异想之旅,寻找那似有若无、虚无缥缈的失忆诊所……
  • 催眠师之死

    催眠师之死

    一个全面失意的人,一个被社会、甚至于他所挚爱的妻子所抛弃的汉子,一个贫困交集、落魄街头的失败者,一个不得不将自己流放远方的过客,却有着一身未被唤醒的惊世骇俗的催眠术和一段鲜有人知的记忆!然而已无法挽回的人生,又该怎样继续?
  • 爱就这么回事儿

    爱就这么回事儿

    他们说,当这个男人爱你的时候,你的任性都是可爱;一旦他不爱你了,你的一切都是无理取闹,甚至连呼吸都是错。纪柏灵一直以为,江易琛让她明白了前者的正确性,没想到他连同后者一起让她领悟了。这个毁她初恋强行进入她人生的男人,用一句“我就是玩腻了你”再一次毁掉他们之间的婚姻……
  • 斗天主宰

    斗天主宰

    自古诞生七大种族,魔族、人族、兽族、龙族、精灵族、神族以及翼族。为统一万界,各族之争无休止、毀天灭地,人族少年得天气运而生,逆转乾坤,创造七界,掌命运轮回之道,封法则之王,立天地之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