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颌大角蟾,头长,而且头的宽度明显比头的长度大,鼻孔位于吻棱下方吻眼之中点上;眼大,眼径略短于吻长,为体长的60%~70%;鼓膜呈椭圆;犁骨齿2小团,间距大;舌宽圆,后端微缺。
白颌大角蟾属于体型大的一种,雄蟾体长58~68毫米,雌蟾体长74~80毫米,很明显,雌蟾的体长要大于雄蟾的体长。但是雄蟾能发出洪亮的“咯、咯、咯”声,雌蟾则不能。
它们喜欢夜间静伏在溪旁石块上,跳跃能力极强。
55.“h”状斑纹加上“×”斑纹代表什么
大花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云南景东无量山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阔叶林带的山溪中和永德大雪山的山溪中。
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窄,相对来说,其数量就极少,为我国的珍稀物种,应注意加强保护。
大花角蟾的背部皮肤光滑;体侧有圆疣;股外侧腺体存在。全身背面为灰棕色或紫酱色,头顶及背侧有深棕色的“h”状斑纹,这种“h”状斑纹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辨认它们更容易一些,下面的“×”斑纹也是同理;头后散布不规则的棕红色及灰黄色斑纹;四肢背面为灰棕色。瞳孔黑而呈菱形;上颌缘灰黄色;从正前方看,吻端有“×”斑纹。腹面有橘红色斑纹;胸部有3条纵行短黑斑。
大花角蟾属于体型大的种类,雄蟾体长89~96毫米,雌蟾在93~115毫米。头宽且极为扁平,顶部微凹陷;吻棱明显成角;颊面凹入;鼓膜隐于皮下,椭圆形;耳柱骨发育良好,末端呈喇叭形扩大,几为鼓膜面积的2/3;咽鼓管口小而咽鼓腔大;上唇内缘有齿状突起;没有犁骨齿;舌宽,后端具缺刻。前肢强壮,指长而略扁平,端部呈椭圆,第一、二指几等长,各指和腹面都是灰色肤棱,无关节下瘤。
56.小黑刺粒,确实影响形象
大蹼铃蟾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生活在云贵高原上2500~3600米海拔高度的中山及亚高山环境中,尤其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
大蹼铃蟾体型偏大,雄性一般45~72毫米,雌性49~63毫米。身体肥硕而且笨拙,很像蟾蜍,个体的变化没有固定,形态会随着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不明显地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颊区斜达颌缘;眼小,仅为体长的10%左右;没有鼓膜也没有耳柱骨;犁骨齿有2短行,横置于内鼻孔内侧后方,彼此相距较近;舌端是圆盘状。前肢粗壮;体背及四肢背面腺质疣粒大,其间有众多小疣,耳后褶皱大而纵长;通身背面着生小黑刺粒。腹面皮肤光滑。
在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它们的产卵季节,它们习惯于分散单个产卵。
57.小巧可爱的雨蛙
雨蛙分布在美洲的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在亚洲的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中国的雨蛙仅有9种,除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雨蛙肩带弧胸形,椎体为前凹形。非常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一间介软骨,是随着时间演化的一个例子。
中国的雨蛙体型较小。背面皮肤光滑,颜色为绿色;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在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也能见到它们。白天匍匐隐藏在叶片上,到了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是它们的满意食物。
它们叫的时候,常常有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很响亮,特别是在下过雨以后。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开始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黏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大约在5月下旬,有的就完成了变态;在9~10月开始冬眠。
中南美洲的雨蛙形态、生态和产卵习性呈多样化:头部皮肤骨质化(可防御干旱);产卵的场所有的在叶腋处,有的在树叶上、卵泡被叶片裹着,还有的在池内筑成泥窝之后产卵;雌蛙的背面皮肤在繁殖季节形成“育儿”场所,如有的背面皮肤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背周缘皮肤隆起形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贴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态和生态,皆因属种而异;有的属于直接发育类型,孵出时已完成变态。
58.体型大、凶猛的南美牛蛙
南美牛蛙分布在南美一带,自洪都拉斯起,南至哥伦比亚沿岸地区及巴西北部,西至秘鲁及厄瓜多尔。
南美牛蛙雄性体长140~169毫米,雌性125~181毫米。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各种节肢动物或其他蛙类。它们喜欢生活在原生林床的周围,属于大型蛙类,一般在晚上出来活动,在近水的林床上挖掘泡巢,并产下约1000颗卵。
南美牛蛙的外表和习性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
59.我国的特有种类——崇安髭蟾
崇安髭蟾的雄性上唇有2枚锥状角质大黑刺,似胡须,故名髭蟾。
崇安髭蟾是我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我国,肩带弧胸形,头部很宽且扁,口大、舌头大、眼睛大;上颌有齿;瞳孔纵置;身体背面的皮肤有小细疣粒,构成网状细肤棱;四肢背面多成纵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纵肤棱;胯部大部分会有月牙形的浅色花纹。
崇安髭蟾喜欢生活在海拔700~1800米的茂密树林以及山区。白天的时候很少出来活动,藏在石头的缝隙之中、土洞、杂草或者树根底下。到了晚上出来活动,一般是出来觅食,其捕食对象是叩头虫、蟋蟀、蝽象等。
崇安髭蟾的蝌蚪体型很大而且粗壮,全长可达到100毫米以上。
后背与尾根部交界处,一般均有醒目的浅色的Y字形斑。主要的食物是藻类,有时候也吞食小蝌蚪。它们变态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一些,一般1~2年才能完成变态。
60.塞舌蛙将告诉你什么是全能
塞舌蛙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体长约为2.5厘米,身体为浅褐色,脚趾上既没有吸盘也没有蹼,生活在山区茂密的森林,属于路栖的生物。每年的雨季是其繁殖的季节:它们将卵产在陆地上,当卵孵化成蝌蚪时,蝌蚪会滑到雌蛙的背部,并用自身的黏液黏在雌蛙的背上,直到变成小娃才离开母亲的背部。塞舌蛙蝌蚪是不需要进食的,其体内卵黄囊可以维持它们的养分。
61.不想被我们了解更多的疣蛙
疣蛙分布在南美洲北部的疣蛙,是一种小型的树栖蛙类,属于卵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62.丽红眼蛙的眼睛是不是哭红的
丽红眼蛙分布在中美洲一带,是一种喜欢在晚上活动的树蛙。体长一般在7~8厘米,身体背部的颜色是绿色,腹部为白色,脚掌为橘色,眼睛呈鲜红色,瞳孔呈纵向细长形,和猫眼很相似。它的这个美丽的名字,就是来自于它的鲜红色的眼睛。
63.南非的幽灵蛙
南非幽灵蛙,又被叫做南非鬼蛙,仅生活在南非地区的墓地,并因此得名。它长着较大的趾垫,利于在岩石之中攀爬。
64.洞螈火蜥蜴
洞螈火蜥蜴是一种弱视动物,没有眼睛,全身透明,终生栖息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通过气味特征搜寻猎物。很奇怪的是,它们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令人惊奇不已的是,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竟可以存活10年。
65.柔卵齿蟾
人们只在波多黎各东部的丘陵地带发现过,柔卵齿蟾。目前,由于天敌增多和壶菌影响,该类蟾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了80%。
66.墨西哥的无肺火蜥蜴
墨西哥无肺火蜥蜴主要生活在墨西哥,没有肺,依靠皮肤以下的组织进行呼吸。墨西哥无肺火蜥蜴和其他一些物种一样,没有幼体发育阶段,成熟之后仍看上去像幼体。
墨西哥无肺火蜥蜴生长到18~24个月的时候,进入性成熟期。
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是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完成交配行为;出生的卵粒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地度过发育前期。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墨西哥无肺火蜥蜴部分的种类,栖息环境的改变一般造成其外形与色彩同时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蝾螈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有用途,因为它们可以进行肢体再生。
67.马达加斯加的彩虹蛙
马达加斯加彩虹蛙,被叫做自然界的“伪装大师”,身体五颜六色,就像美丽的彩虹一样。当它遇到危险情况时,身体会快速膨胀,进行紧急伪装,它还能够攀爬到陡峭的悬崖石壁上。
68.马达加斯加的斑曼蛙
马达加斯加斑曼蛙又称小丑斑曼蛙。
这种斑曼蛙别看体型小,但有剧毒,主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高原地区。由于外表艳丽,经常被捕捉当作宠物饲养,栖息地又受到过度砍伐和人类定居等影响,其种群数量剧减,马达加斯加政府已经禁止其出口国外。
69.智利达尔文蛙
智利达尔文蛙主要栖息地位于智利和阿根廷一带,身体呈鲜艳的绿色,很容易与绿色树叶混淆,在1980年,该物种才被记录为新物种。
它们抚育幼蛙的方式与众不同。雄蛙用舌头将蝌蚪卷进喉咙,让蝌蚪在那里生长。当蝌蚪长到大约1厘米的长度时,雄蛙便张开嘴,让蝌蚪们跳出去。由雄性来抚育幼蛙成长,这是非常罕见的。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拍摄到智利达尔文蛙的活体照片,而且,自20世纪以来,就再没被看到过,有人怀疑现在可能已经灭绝。
70.科罗澳拟蟾
科罗澳拟蟾,俗名澳洲夜宴蛙,又叫做欢蛙。它的体长一般约为3厘米,皮肤有少量疣粒,身体背面、四肢和肋部主要是明黄色或黄绿色,有黑色不规则斑纹,腹面是黑色、白色或黑色、黄色,模样十分可爱。科罗澳拟蟾就像澳洲原住居民,在参加一些庆典的时候,身上涂满了各种各样颜色,十分耀眼。
科罗澳拟蟾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一带,栖息在海拔较高的草地、林地、沼泽等地带。但是目前,它们仅生存在新南威尔士山区。它们喜欢躲在阴凉的地方,例如岩石、草堆中。雌蛙的长度24~30毫米。没有鼓膜,有耳后腺,四肢短小,以甲虫、臭虫、蚂蚁等昆虫为主要食物。科罗澳拟蟾为了适应夏天高山的风天和热天,以及冬季寒冷的气候,它们演化出特殊的繁殖方式来保护自己。它们在夏天繁殖,一般雄蛙在地上,负责筑巢或者利用以前的老巢。
雌蛙在巢的凹陷处产下10~38个卵。大约4个星期形成蝌蚪,但是它们并不会马上出来,要在卵果冻内待6~7个月的时间。冬天,在数米的积雪下,蝌蚪在果冻般的物质中,不会结冰。直到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或者春季降雨,它们被冲到附近的池塘里面,外部果冻溶化,6毫米左右的蝌蚪便游在水中。但蝌蚪还要在来年的夏天变成蛙。
总之,每年夏末产卵,深秋孵化出蝌蚪,来年的夏天变成幼蛙。而幼蛙要变成成体需要4年时间,成年的蛙在冬季冬眠,隐藏在落叶、树皮、岩石、草地等下面。
可是,这种可爱的小青蛙却因传染病的盛行,目前只剩下约200只。它们的皮肤如果受到壶菌感染,会导致窒息死亡。
71.助产蟾蜍
助产蟾蜍因善于保护自己的卵而着称,即把自己产下的卵包裹在后腿之中。
产婆蟾照理应是雌性癞蛤蟆的称呼,但实际执行产婆任务的却是雄性。在雌蟾排出一长串透明的卵带后,雄蟾就排出液体,使卵带里的一个个黑色的卵子受精,并把长长的卵带缠绕在自己腿上,趴在浅水塘里一动不动地哺育孵化。这个物种已有1.5亿年的进化史。
72.罗斯沼蟾
罗斯沼蟾,又被称为桌山魔蟾。这种蟾蜍只在南非开普敦的桌山发现过,生活在小溪、湿地和峡谷之中。由于桌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覆盖广,火山多发,游客不断增加,罗斯沼蟾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另外,山间修建的一些蓄水池也使得溪水减少,蟾蜍产卵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它们的数量少之又少。
73.塞舌尔蛙
塞舌尔蛙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青蛙物种之一,被称为袖珍版的蛙类。其体长不会超过11毫米,仅相当于一个图钉的直径。
第二节望而却步——含有剧毒的两栖动物
1.善于分泌毒素的蝾螈科生物
蝾螈科是有尾目的一科,通常全变态,偶有童体型,均有肺(个别属退化或残迹状),广泛分布在北非、欧洲、亚洲东部及北美东部和南部。
在中亚、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和日本都有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它们主要生活在水中,觅食和产卵也在水中进行。如肥螈属、瘰螈属;有的只在冬眠期间上陆地蛰伏,夏秋季多数时间在水内觅食和繁殖,产卵期在每年的2~5月,在水中产卵,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如蝾螈属、滇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也有的是在陆地上栖息和觅食,到繁殖期再进入水中或者来到岸边潮湿的地面上,但繁殖期较短。
大家可能不知道吧,绝大多数蝾螈科成员的皮肤能分泌毒素,如果把它们不同属的成员放在一起,常常发生中毒致死现象。例如我国的瘰螈和肥螈,它们的皮肤分泌物含有硫磺或硫酸气味,具有很强的毒性。美国西部的渍螈属的卵、胚胎和成体均有剧毒,即使同种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亦有毒害的情况发生。
现在,有许多专家认为,蝾螈科是有尾类中进化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