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3800000004

第4章 楹联的起源和发展(1)

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第一节历史起源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现在陆续发现的唐代对联逐渐增多,这至少说明唐代对联的确实存在。对联产生于唐代,绝非偶然。从对联的对仗句特点产生的途径来看,它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除排律外,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然律诗之“联”与对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得条件。这一点,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举例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除了律诗以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书壁等。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作一首诗,相连成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再对一联轮流相继。唐代这种作诗方式很常见。《孟浩然集序》中记载:“(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将诗句写在壁上,即书壁。如此。如无锡惠山有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阶夹细莎。”便是一例。

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四川成都武侯祠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海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的三副唐代堂室对联:

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陈蓬所题的两幅对联: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唐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了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在门上粘贴对联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俶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是游览题联,被称为“胜迹联”。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

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孟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孟頫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代的对联形式,在元杂剧中得以巧妙的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是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除夕夜,朱元璋还“微行出观”,以察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提倡,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这个名称,就是由朱元璋提出来的。春联的推广使对联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此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亦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入清以后,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在清代,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在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谐趣园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刘师亮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不断。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常青之树,必将在新世纪展示诱人的姿容。

第二节哲学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同类推荐
  • 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

    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

    在日本,每年有数万精英参加号称“全球最苛刻”的司法考试,最后只有少部分人能过关,这少数幸运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自伊藤培训学校,其校长伊藤真因此被誉为“考试之神”。本书介绍的就是由校长独创的“伊藤学习术”,这套“从目标回溯”的已经过反复验证的高效学习法,专为通过考试而设计,给你真正的上榜力!
  • 勤劳勇敢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勤劳勇敢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权力、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实施、公共财政管理、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效率等。
  • 青少年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青少年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热门推荐
  • 农门锦绣之商女医妃

    农门锦绣之商女医妃

    陶云鸢是一个傲娇的职场女王被一场狗血的车祸给撞到了架空古代的村姑陶云鸢身上。父母双亡,极品亲戚欺压上门家徒四壁,吃不饱穿不暖还好有三个弟妹可爱乖巧既来之则安之,职场女王要发家致富,虐渣人,学医术做菜烧饭,开店经商样样行在陶云鸢傲娇奋进的路上招惹上了一个人前冰山人后忠犬的某男陶云鸢其实是拒绝的,怎奈此男甩不掉,丢不了,放不下好吧,好吧既然如此那就收了此等妖孽。一世一双人,共创锦绣前程————————————简介无能,各位看官请观正文—————————————绝对宠文,看村姑如何逆袭为商业女王顺带拐带了冰山王爷
  • 沧冥九决

    沧冥九决

    少年为解开身世之谜,踏上不归路。该小说根据《天龙八部》为故事基础。
  • 都市年时

    都市年时

    夜槿轩曾是天使会的次席,自从那次演习,他逃离了天使会的掌控!崛起吧!!
  • 孤独仙路三千年

    孤独仙路三千年

    我有一颗梦,种于前世,花开今世,落果,却不知万万岁月悠悠。
  • 龙虎会天门

    龙虎会天门

    这是一个修行“气节”的圣法世界。我是双汇王中王,哦不,我是绝世骚上骚,我就是为独领风骚来的,我注定是这天下最最牛逼的。忠于哥,大秤分天下。顺从哥,小秤分河岳。跟哥对着干,你只有一条死路可走了。哥,你太伟大了!嘘,别说了。为什么呀?你嗓门太小了,我听不惯。你哭什么呢?是不是你心爱的姑娘一直奶胀,看把你急的直上火,多大点事,哥顺手就给你办了。
  • 看见你

    看见你

    世上的阴险与丑恶有太多,许多人却看不见,谁是谁非,到底是内心的肮脏还是恶鬼作怪?前世姻缘亦或是今生孽缘?竟然上天赐予我一双眼,我愿与你看遍这世上所有的面目,不过到底是看人还是看鬼呢?
  • 浮华错:君逆天下

    浮华错:君逆天下

    浮华万丈归前尘,千世轮回君不识。天华青云舞绫罗,琴瑟和谐莫问君。数万年前,她是君家少尊,女扮男装俯瞰天下,蔑视众生,却在神帝之争中悄然隐退,从此不再出现。数万年后,已是千世,华夏大陆苍穹变色,风起云涌,一人踏着黄泉路逆天重生,所到之处苍蓝霜遍。君家少尊无双人,芙蓉城主颠凡尘,红尘游客离繁华,紫月华弦长清歌。
  • 遗世明珠

    遗世明珠

    十年前,他满眼纯澈,喊他容哥哥;十年后,他一身红纱,触目都是妖娆;乱世之下,明珠蒙尘。空有遗世之姿,却被血与火湮灭。纵然深情,终究枉然。
  • 众经目录

    众经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本书可以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从这些简短的故事中获取人生的智慧:遇到困难要坚强勇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迎刃而解;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对待同学和朋友要真诚友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本好的故事书,使孩子们懂得无数受益终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