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的大殿有三个门,中门两侧各有一个石鼓,石鼓上各架着一根蟠龙镏金木棒,称为“龙档”或者“皇档”,顾名思义,就是将人们挡在外面,不能从中间的门进入关帝庙,而只有皇帝来了才能从中门进,也表达了对关帝的无限敬意。游人如若站在大殿门口,对着“太子亭”正中央的门洞看过去,关帝庙的中轴线恰好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与塔尖形成一条笔直的直线。在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情况下,能建造得如此精确,确实罕见,巧夺天工。
在大殿的下方,有一块水磨青色“陛石”,上面雕刻着一条罕见的盘龙。龙头在陛石的中间,龙身顺次盘开,腾云吐珠,龙角峥嵘,造型独特。关于这块青龙陛石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有人得到了一块上好的陛石,当时东山关帝庙正在重修,这个人就将陛石献给了关帝庙,并请来师徒两人雕凿这块石头。师傅决心将这块陛石雕成独一无二的盘龙石雕,可是刚开工,师傅的家中恰好有事,他就赶回家了。徒弟左等右等不见师傅回来,就大胆尝试着将盘龙雕刻在这块陛石上。待师傅从家中赶回来时,看到徒弟的杰作,不禁大加赞赏:“真是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啊!”在大殿的东侧,还悬挂着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400多斤的铜钟,铸造于清朝道光年间,硕大威武,声音宏亮。
关帝庙的主殿正中,悬挂着镇殿之宝——清朝咸丰皇帝手书“万世人极”的匾额,这是对关帝品格的极高评价,也是千秋万世为人的准则。牌匾下供奉着两尊关帝神像。前面的一尊称为“镇庙神”,是按《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形象雕成的:面如重枣,眉似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后面的一尊坐在轿子里,是可以搬动的。每逢关帝寿诞期间,轿子里的关帝就会被抬出来,在东山的大街小巷巡游,以示恩泽百姓。在关帝两边立有四尊泥塑雕像,是关帝生前的四员得力大将:持大刀的是周仓,捧大印的是关平,还有王甫和赵累。这四员大将生前跟随关公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声名显赫;逝后依然忠心耿耿地护卫在关公的左右,足见他们的赤诚忠心。在关帝右边的神龛里,供奉的是周仓的座像,上有一个匾额题为“在帝之右”,这在全国的关帝庙中是绝无仅有的。主殿的石柱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这副对联是明朝大学士黄道周题写的,精要地概括了关公一生的丰功伟绩。
东山关帝庙是集瓷雕、木雕、石雕为一体的闽南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其古老的历史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成为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的对象,更以深远的关帝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让历代的帝王与黎庶心怀虔诚,景仰膜拜。
3、湖北当阳关陵庙
湖北当阳关陵庙坐落在湖北当阳城西5里处。据史料记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当地民间流传有“关羽死后,头枕洛阳,身卧当阳”的说法。关陵,原称“大王冢”,建于东汉末年。宋代以前,关羽的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经明宪宗恩准,对关羽墓开始大兴土木,并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目前,关陵庙占地达98亩。
湖北当阳关陵自创建以来,经过几次大修和重建,但布局仍保持着明嘉靖年间形成的旧制。关陵庙坐西朝东,南倚群山,面临沮水,是一处宫殿式的庙宇群落,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的红墙黄瓦宫墙。正殿大门上方,有清朝同治皇帝亲书的一块“威震华夏”的金字匾额。陵区前后分为五院四殿,现有建筑20多座、80余间,均衡对称地分布在东西中轴线的两侧。中轴线上,自东而西依次为:广场、仿明清门阙、神道碑亭、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祭亭、陵墓;南侧有:关公戏台、石墓表、石狮、南碑廊、来止轩、伯子祠、佛堂;北侧有:石墓表、书亭、石狮、北碑廊、古井、斋堂、圣像亭、春秋阁、启圣宫等。关陵庙建于早期的碑亭屋面,大多覆以诸侯所用的绿色琉璃瓦顶,而建于明朝成熟期的正殿,则冠以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黄色和九排九行的仿铜乳钉门,其他附属建筑物上的色彩配备也各有深意,既表现了关陵庙历史地位的不断攀升,也是中国建筑色彩上的一个典范作品。
鸟瞰关陵庙的整体建筑,总体规划严密,前后贯通,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气势宏伟,金碧辉煌,恰似一处庄严肃穆的帝王宫殿,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关陵庙以其独特严谨的建筑布局特色,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南方关帝庙的产生及其布局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更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关公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文化遗产。
4、河南洛阳关帝庙
河南洛阳关帝庙,又称为“洛阳关林庙”,位于洛阳城南15华里,是关羽的首级埋藏地,所以又称“关帝冢”;又因在冢前建庙,亦称“关帝庙”。它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傍伊水清流,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洛阳关林庙”的“关林”是通称,不仅说明这里有古柏翠松,葱茏繁盛,而且是效仿中国文化圣人孔子墓——孔林的规制。
关林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是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一百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的圣域。清代又继续有所扩建和增修。乾隆皇帝、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都曾拜过关林,并题有匾联,悬挂至今。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关冢,构成了关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中轴线两侧,又附有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总计殿宇廊庑150余间、石坊4座、大小石狮100多个、碑刻70余块,林立的翠柏共800多株环绕其间,可谓:高冢丰碑,殿宇堂皇,古柏苍郁,景色幽雅。
蹲踞于关林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雄赳赳,气昂昂,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气势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上“威扬六合”的匾额为慈禧太后亲书,端庄厚重,弥足珍贵。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是海内外众多的关帝庙所独有的,甬柱的顶端雕有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关林主体建筑上的龙首之多,为中原之最。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结构端庄,彩饰华丽繁复,木雕精美,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高超的创造力。
“关冢”始建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清雅绝俗;千株古柏,葱茏回合。每当大雨骤停乍晴之时,但见云气似雾如纱,轻柔绕冢,悠悠流走,奇幻之景,不禁令人拍案称奇。
1994年秋,洛阳市举办了第一届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十多年来,朝圣大典已经成为洛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每年的9月29日,海内外的关庙人士和宗亲组织从四面八方云集关林,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关公信仰”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已成为沟通海内外炎黄子孙、浓郁亲情的桥梁和纽带。
知识小百科
全国各地的关帝庙,除了建筑形制的特色之外,最有趣的莫过于字数不一的“庙联”了。关帝庙的各“庙联”均对仗工整,言简意丰,表达了对关帝的崇拜敬仰之情。请大声朗读以下四则关帝庙庙联,仔细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赤面秉赤心,乘赤兔追风赶月;青灯观青史,提青龙兴汉安刘。
——江苏大丰白驹关帝庙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安徽祁门关帝庙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四川成都关圣庙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湖北当阳关陵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