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的创建依赖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基础上,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特有的教育品格,凝聚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转化为学校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只有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加深对学校文化的认识,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才会有良好的奠基,也只有这样,特色学校才可以得以持久地存在和发展。它要求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将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中,这样既诠释了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身在校园,能够让人感受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体会至深,特色学校一旦形成,它就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或消失,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以保留和发展。
(三)以学校文化建设来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
1.关注本校文化,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辨析与体认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学校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特色创建计划。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一个凭空的过程,其建立在学校传统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过程,在这种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校秉持的价值观和教育教学氛围,并以特色的为学校整体成员都接受的文化变现出来,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现实投影,也是学校整个发展史的基调,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过往无不以学校文化的形式保存和延续下来,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对本校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基础上,才能找准定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对本校文化的辨析和体认,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的文化地位及优劣,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对本校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诠释。对学校文化的认知是首要的一步,这要求特色学校创建者对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即本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发展过程,当前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其次,要做到对学校文化深入的理解,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步,只有透过学校文化的表象,深入学校文化的内涵中,融入学校发展的过程,体会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环境,才能恰当地理解学校的文化存在,即是说,不仅要了解学校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孰优孰劣,明晰文化出现和变迁的原因和条件,哪些文化可以作为特色学校的支点和支柱,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解读、构建学校思想和文化。
2.重视继承,关注创新,凝聚新的学校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特色学校项目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的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现实把握上,特色学校全校特色氛围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特色学校发展的先在基础和前提条件,其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作用具有两面性,这取决于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自觉不仅强调对自身文化的体认,而且重视从传统和未来的结合中看待未来,并不机械停留于传统文化所营造的框架内,而是善于与未来接轨,探索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模式。
在继承上,要注意继承不等于对传统的愚忠和照搬,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等于要想复归过往,而是挖掘传统的优势之处,寻找传统文化与当前任务的契合点。这体现了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任何传统和文化的存在都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对传统的理解都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不能在凭空的想象中进行,要给予文化特色的历史语境的考量,当外界条件不断变化时,文化的影响方式和内涵也在变化。人们不可能复写从前的历史,也不可能永久地保有某一传统。随着实践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创新,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实为明智之举。
3.新语境中多元文化的激荡和阐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联系趋于频繁,关系日益密切,原来相对在一个小范围内可以相对稳定的交往方式正在接受着新的挑战,信息的流转范围和方式也趋于扩大化和多元化,在某个范围内的特色学校,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还能否具备其鲜明的特色?或者说,即使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保持其特色,面对其他学校的赶超,在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特色地位还能否得以坚持和延续?这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
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对本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文化的历时性,而对其他学校和国外学校文化的吸收关涉的是文化共时性,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以文化之间的互相激荡来阐释和生成新的文化,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句话我想也就是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特色学校的创建,仅靠对本校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不够的,必须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去审视和建设特色学校,这要求不仅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需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上,其中不仅包括本国其他学校的文化,还包括国外的学校文化。在当前我国特色学校的创建中,我们发现,主要来源于本国其他学校,而国外的特色学校创建经验及理论的关注却比较鲜见。只有注重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和交融,才能在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内和动态的流变中,致力于文化的积淀和特色学校的创建。
第二节 特色学校的理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下发,给广大学校提供了办学的思路,使各个学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各自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形成鲜明的个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导和导向。随着《纲要》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贯彻实施,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特色的作用,并千方百计地发掘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此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特色学校的涵义界定
(一)特色学校的概念辨析
“特色学校”一词在我国官方正式文件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如上所述《纲要》首次将学校发展与特色联系起来。
对于“特色学校”内涵的理解,一些学者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产物。特色应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也有的从特色学校特征的角度认为:“特色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特色的学校。它是对办学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的统称。它有三个突出的表征:一是独特性,拥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颇具个性风格的优秀品质;二是高效性,执著追求愈加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三是相对性,建构在与一般学校比较基础上,不宜用孤立、片面和静止的态度来检视。”还有一些学者则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保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另外增设了新的课程或是加大了某些课程教育内容的量;在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上,提高了某些教育的标准;在某些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的购置上超过了中小学的一般要求,使学校在某些教育方面形成了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中,常常有人不大清楚“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区分的必要,以至于在实践中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样势必造成对实践活动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做一个区分,使人深入理解特色学校的概念涵义,更好地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关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是一个相近的概念,可以互相取代,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具有不同指代的概念,有着层次和质的区别。在此,我们持后一种观点,认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是不能够等同起来的,二者在发展层次和所指的内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简单的二者等同将不可避免地使广大学校创建特色的过程中陷入混乱,走入歧途。
具体来说,“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从语词角度来说,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的一种或多种特色,其重点是特色,主要在于区别于产品特色、商业特色、服务特色等,而特色学校指的是一种学校,其重点在学校,指的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
其次,“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所标识的阶段不同,前者是指学校在某方面形成和具有的独特之处,比如办学、管理、建筑、育人等方面所独具的特色都可以称作是学校特色,从时间上说,一般诸如此类的单方面的特色不需要太长,从覆盖面来说,这些特色都只是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色,并不能代表整个学校的特色。而特色学校不仅仅是指学校在某一方面形成的独具的特色,除此之外,还要求学校在整体风貌上,都体现出独特性,也就是不仅在某些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且还要求在这些方面特色的引领、辐射下,整个学校的工作都充盈着特色的骨气和特质。比如说某所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走在了同行、同地区的前列,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已经形成了特色学校,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特色学校,还要求学校紧紧抓住艺术教育的特色,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内涵,并结合自己学校的传统,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真谛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以艺术教育为带动,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的做法,使艺术特色作为一个引领学校发展的新的引擎,在艺术教育的铺开中,求得全校整体的持久特色发展。因此,可以说,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高级阶段。
再次,“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所表现的稳定性不同,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它具有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一般来说,一所学校要在某个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在某个方面出一些成绩是比较容易的,虽然,学校特色的形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改造才能形成,我们不能因为某几个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开展了某项独特的实践活动等就说形成了学校特色,但是显然,与特色学校相比,学校特色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特色学校是在学校的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并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它要求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将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中,这样既诠释了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身在校园,能够让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扑面而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体会至深,特色学校一旦形成,它就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或消失,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以保留和发展。
第四,“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所标榜的产物不同。特色总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特色。学校特色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某方面的独特之处,比如某些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选择重点,或把长期的经验进行积累,而逐步形成的某方面的个性或强势。
这是从一个学校和其他学校比较的角度来说的,但是学校特色并不一定代表这个学校在育人和办学上有好的成果。而特色学校则不仅仅指学校在一个较为宽泛的整体上形成了稳定的特色,而且,还指向较高的育人成效上,即是说,特色学校不仅要办出特色,而且还要办出成果,如果不能提高学校的育人成效,那有再多的、再明显的特色也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特色学校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成熟标志,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形态的变化,而且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由局部向整体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学校特色化。即实现学校独特的整体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化,也叫特色学校的形成或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