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7800000003

第3章 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现代建构(2)

第二节文明的声音: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精神理解

文学批评,永远有自己的“大地”与“天空”:前者是指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释,保持与经典作品的最牢固的联系;后者则是指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的历史和文学的作品进行系统反思,对文学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形成新的文学观念,对文学经典作品形成真正的综合性评价。文学批评,一方面在大地上行走,一方面在天空上沉思。

从文学批评意义上说,现代文学批评的解释学反思,意味着必须对历史的文学批评形态进行认真的清理与反思,这不仅包括中国的文学批评经验而且包括外国的文学批评经验,不仅包括现代的批评经验而且包括古典的文学批评经验。也就是说,“当批评培育恰如其分的文学历史感之时,超越了文学的历史并没有停止存在或者同批评家断绝关系,同样,把文学本身视为整体并不会使它脱离社会语境,相反,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看出它在文明中的地位。批评将永远有两个方面:转向文学结构,转向组成文学社会环境的其他文化现象。它们在一起相互平衡:当一个发生作用排除另外一个时,批评的观点失去中心;当批评处于恰当的平衡时,批评家从批评移向更大的社会问题的倾向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任何人类活动方式的存在,总有其历史合理性,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文学批评这种独特的人类精神活动方式?考察文学批评活动的起源,可能有助于说明这一问题。具体说来,文学批评是相对文学创作而言的,因为有了文学这种活动方式才会形成文学批评这种活动方式。文艺起源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要歌唱,于是有了诗歌;人们要庆典,于是有了戏剧;人们需要动人的英雄传说故事,于是有了史诗、传奇和历史。文学这种活动方式,就是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生活实践中形成与成熟的,它是民间化民众性的艺术活动方式,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文人参与改造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艺术活动方式。文学的“文人化过程”,是对文学的“民间化过程”的学习、借鉴与超越,但是,文人化艺术形式不会取代或消解民间化艺术形式,因此,文学永远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艺术活动方式,它表达了全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情感性与想象性。有了文学,自然就有关于文学的各种评价和议论,素朴的批评,往往表达的是喜欢与不喜欢之类的情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随着文学经验积累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就日益全面、系统和深刻,于是,逐渐形成关于艺术和思想的深入系统的解释。布莱指出:“它存在着,可以被穿透,可以被跑遍。它朝着一系列的洞穴开放,这些洞穴个个不同,又虚又实,其中,回响着对于存在的同一性排他性的肯定。深入者不仅要离开对象的世界,还要离开他自己的人格,因为思想一旦成为思想,就想独处,不能容忍任何陪伴。”

自从有了文艺创作与接受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方式,智者们开始关心它的发展,它的变化,它的自由创作问题,同时,开始探讨它的精神根源、心理特征和社会文化功能,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旦形成,就有了关于文艺的批评,这是文学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文学创作与接受,一旦成为社会化活动,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活动,必然成为“共同性的文化价值创建活动”。文学需要批评,因为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独特的心理过程和特有的审美目的和审美效果。如果没有批评,文学也就意味着没有读者和观众;只要有读者和观众,就必然会出现文学批评活动。文学批评与文学是血脉相连的,因为文学与文学批评本身,就是相互交流促进的精神活动。在文学的原初阶段,文学创作者往往需要批评者,因为对于创作者而言,他需要倾听批评的声音,以便改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此同时,对于创作者而言,他本身就是欣赏者和批评者。作家在对前人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实际上,就是在不自觉地运用批评。但是,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成为相互独立的精神活动之后,他们应有共同的生命价值追求与精神信念确证。对于创作者而言,他对作品的批评往往是双向展开的:一是“考察作品的艺术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能对作品的艺术性有其精到的感悟,特别关心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因为好的艺术表现手段往往会给创作者带来灵感,促使他能够自由地表现生活的美感与价值。二是“考察作品的思想性”。对于创作者而言,选择什么样的主题,以什么样的思想态度去评价生活本身十分重要。许多创作者对于前人作品的批评,与其说是公正地评断作品的优劣,不如说是到作品中去寻找创作智慧和创作灵感。对于创作者而言,他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往往情有独钟。作家不必“无度地”去阅读作品,因为“在无边的阅读中”可能失去自我的创造性,实际上,作家更“钟情”他喜爱的作家作品,这能够直接激活他的创作灵感,因为创作者的批评是建立在创作借鉴、创作智慧和创作灵感寻求的基础上。创作者有其批评的眼光,接受者也有其批评的眼光;对于接受者来说,“批评”,不是为了创作,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判断作品的价值,以便在文学的历史中给作家作品定位。正如前文所言,接受者的批评有职业与非职业之分:非职业批评家,对待作品的态度,主要以个人的喜爱程度为标准。职业批评家,则必须找到共通性“审美尺度”,对不同作家作品形成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价值判断。批评家不会简单地表达个人的爱憎情感,但批评家的价值立场,往往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肯定或否定评价。

批评是必要的,这是无可否认的,因为没有批评,文学很难进步,当然,没有文学,就谈不上批评。批评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作家也需要批评,但是,批评对于作家而言,可能产生两种积极效果:(一)“个人的写作,通过批评的评价可以引起社会的真正关注和重视”。如果是肯定性批评,又能深刻地揭示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创作者就如获知音。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社会的真正关注,即发生社会性作用,有人接受它,有人评价它,这本身就是对创作价值的评断,这种批评可能“激活”作家的创作。(二)“个人的创作缺陷,也可以通过倾听他者的声音而引起创作者重视”。批评者的视界,往往比创作者显得更开阔,因为创作者有时只欣赏自己或同类的创作,对于不同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往往缺乏公正的评价态度。批评者则不然,他们往往在比较中确立作家作品的独创性价值。对于作家来说,创作局限由个人的才能、性格和思想所决定,而且,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他无法超越个人的创作局限,必须不断加以克服。作家通过倾听他者的批评能够有意识地克服自我的“创作局限”,因为创作毕竟不是为自己而写作,作品也不是只留给自己阅读。创作必然要形成社会性文化性交流,因而,听取批评的意见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于,批评的意见往往很难被创作者接受。当然,批评者的批评,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思想与艺术合理性,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批评者有其个人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前面已经谈到,“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进行价值判断,批评者的价值判断,必有其“个人性立场”。不少人关心这样的问题:即批评家的智慧与创作者的智慧是否对等?如果批评家的智慧逊色于作家,那么,作家很难心悦诚服地认同批评家的批评;如果批评家的智慧高于作家,那么,作家又无法领悟批评家的智慧。只有在创作智慧和文学批评智慧对等的情况下,创作与批评之间才能达成双向交流。创作与批评之间,常常发生精神取向背离的情况,因为“批评家”受制于个人的精神局限,容易武断地去评价作品。例如,从时代性的政治伦理观去评价作品,往往让作家愤怒,因为作家的创作源于生活真实,而且,在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精神转换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精神尺度。批评家一般站在社会伦理的立场上发言,要求作家表现美好的事物,但是,对于作家来说,他必须忠实于生活真实和生命真实。例如,性欲或情欲问题,在一般社会伦理方面属于禁忌回避的话题,但是,许多作家却总喜欢突破禁忌,大胆地表现人的“生命原欲”。这种“生命原欲”的表现,虽源于生活真实,但不符合社会伦理禁忌。站在社会伦理的立场上,批评家反对作家过分地表现人类的“生命原欲”的粗野和原始,自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批评,无法与作家获得精神上的一致。在艺术性判断上,作家与批评家不至于太冲突,在思想性判断上,作家与批评家常常水火不容。

这就导致了批评家与作家的紧张关系,批评家从正价值的角度去认识作家作品,大多数作家表示欢迎,也有少数作家不以为然。他们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被阅读,并不喜欢批评家对其作品“实施解剖手术”。自古以来,作家与批评家为友的佳话,似乎并不多,作家与批评家为敌的情况,倒是很常见;不少杰出的作家极端厌恶批评家或蔑视批评,这在西方文学史上特别明显,不过,作家与作家之间的相互欣赏与相互激励倒是很多。作家与批评家之间,为什么会形成思想的紧张关系?首先,“批评家未能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无论是思想判断,还是艺术判断,批评很难说到根本问题上去。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批评家一般喜欢带着观念和原则去评价作品,而不是带着创作悟性去评价作品;外在的观念和原则与作家的创作之间,常常有分裂,因而,作家的创作无法获得批评者的真正理解。其次,“我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根本就不需要批评家的解释”。无论你解释与否或批评与否,只要作品在,总会找到属于它的读者。从根本意图上,作家更偏爱狂热的读者而不喜欢挑剔的读者。有的作家更是极端地认为,“批评对作品本身的存在毫无影响,所以,我不需要批评的解释”。有的作家,则强调批评家必须是艺术家,甚至据此提出:“批评家就是艺术家”。在他们看来,批评家必须是艺术家,才能进行真正的批评,所以,出现了下列情形:作家不在意批评家的批评,但非常在意作家的批评。作家的批评,常常从艺术性和生命体验出发,基于艺术智慧和思想智慧两方面进行体验判断,而且,更能理解创作者的个人独创性,因而,作家之间能够获得深刻的同情或理解。作家的批评,更多本源的思想体验,更少纯粹科学的批评规范。

这种局面的存在,对批评家来说,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不少批评家深刻地解释了一位作家,但往往不被作家理解,在作家看来,批评家都是“寄生于”作品之上的言说者。难道批评家的角色真的只能在作家背后说话?无疑,批评家不会心悦诚服。从思想意义上说,“批评家”,必有其优越感,特别是那些人文科学思想方面有高深智慧的批评家,能够从跨学科的眼光看待文学创作,从作家的创作中,发现作家本人也发现不了的东西,这给批评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证据。批评家相信他对作品的评断是智慧的,因为批评家往往在历史思想文化大视野中“说话”,在每一审美判断中,融入了人类精神文化的智慧,与此同时,批评家也看到,作为自由思想的批评家有其自身的优越智慧。批评家为什么总在作品背后发言?批评家认为,批评完全可以独立地进行文学宣言,正如作家不理解批评那样,批评也完全可以不理会具体的作家作品。批评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言说”获得批评的独立地位,正因为如此,不少批评家厌倦了就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从文学的总体性中,批评家找到了自己的审美言说方式与思想言说方式,因而,批评家与作家,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双驾马车”,很难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于是,他们希望“各行其道”。大多数批评家,还是希望针对作品说话。一部重要的新作品发表,必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批评文本和批评家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直接推动了作品的接受,实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至于作品的精神价值,有时并不是这种时代性批评所能涵盖的,因为立足于当代性立场的批评很容易失去它的历史性认识价值。那么,作家希望什么样的批评呢?自然,希望有真正能理解作家作品的批评。这种理解是非常难的,因为“知人论世”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批评家不能“随意地”评价作家作品。批评家希望有什么样的批评?他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智慧和文化智慧,这类批评,显然,要超越具体的作家作品之上。这就是文学批评的内在困局,也是批评家与艺术家最内在的思想紧张。

同类推荐
  • 随园诗话(第二卷)

    随园诗话(第二卷)

    批本随园诗许,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着适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卽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此次,卽据王利器同志所藏邓、张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 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

    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

    《散文中国精选: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为一组回忆父亲、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散文集。人生在世,最幸福、最珍贵的莫过于被人疼爱,而最给人以疼爱的,就是亲人,或是小时候的一个拥抱,或是饿时喂的一口饭,或是风雨中的遮挡,或是跌倒时的一个搀扶。而人生最让人后悔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 哲人的灵感(上册)

    哲人的灵感(上册)

    当今之人骨子里是有那么一点永远也挤不出去的奴隶的血,在心理和性格中占上风的是一种乐道人善的庸俗气质,是一种公允执中的老好心境,是一种习惯于“服从”的奴性人格,明哲保身和妥协折中成为一种不少人遵行的人生哲学,在领导面前逢迎拍马,遏抑言说冲动,克制真率表达,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规训,并且在当今生活中具有主宰的意义。
  • 黑白斋读书录

    黑白斋读书录

    全书分为四辑:“线与面”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以长篇小说为主对军旅文学重要现象、重大问题的发言;“问与答”是作者与学生关于军旅文学的访谈;“人与书”收录的文章记叙了许多军内的师友名。“序而跋”收录了各种序跋。
  • 青春有约(读者精品)

    青春有约(读者精品)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
热门推荐
  • 林城迷情

    林城迷情

    本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年轻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木雕学徒共同创造出一个女生的奇妙故事。木雕学徒陈明亮来贵阳与在出版社做编辑的贺纯钧合租在一起,不巧的是,两人都是被各自女朋友抛弃的失恋之人。贺纯均写了一部自己与女朋友王怡欣的自传小说,而陈明亮雕刻了自己女朋友李莹的雕像。第二天早晨,两人起床准备去上班,发现有一位女生正在厨房做早餐,女生的外貌是雕像李莹的样子,然而思想灵魂却是小说中王怡欣的思想灵魂。当两人确定这个女生是由小说和雕像共同创造出来的之后,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该女生应该属于自己。于是两人开始了爱情争夺战……
  • 雪域樱花

    雪域樱花

    白雪覆盖的雪域,毅然挺立着一棵枯死的樱花树。传说,曾经的曾经,雪域并非这个样子,那是这里盛开着绵延千里的樱花……她,雪樱,是雪樱的守护神,超然的存在他,冽,是一国的君王,强大的霸主,雪域在他的手中犹如精致的水晶,一点点的破裂为护雪域和她的子民,她做了他的王后。为得到她,他对她呵护备至,却不知,她,无心,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守护……
  • 宝贝别和我暧昧:豪门惹不起

    宝贝别和我暧昧:豪门惹不起

    失恋的她酒后糊涂和陌生人玩了一夜情,对方醒来后,却警告她,“不许缠着我!”男人果然不是好东西,被气得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她做了生平最后悔的一件事——招惹他!于是,她不仅丢了心还一次一次地被他不负责任地吃干净不抹嘴……不过,她是何许人?就算惹不起,她也要让他负责到底!
  • 夕日的月亮

    夕日的月亮

    那一天,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父母亲在自己面前活生生的被杀,杀了他们的却是自己一直以来最信任的人…………………她被另一个物种所收养,记忆被清空的她,遇到了很多很多美好而又苦涩的事。她遇到了另外美丽的父母,兄弟。可是,故事就在这时开始了…………
  • 冷少枭宠小萌妻

    冷少枭宠小萌妻

    16岁那年,她爬窗户进入他房间,在浴室门口偷偷的看他洗澡……结果华丽丽的流鼻血了。18岁生日那天,某个脸黑的已经不行的冷少看着酒吧上跳着钢管舞的女人,直接抗下来丢回家好好‘教育’一番。他是A市呼风唤雨的爷,是狼’战旅的最年轻的长官,还是……但是他觉得他此生最大的麻烦,就是顾小檬!但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却觉得这个麻烦在身边,自己甘之如饴。
  • 终于看到你

    终于看到你

    小乔木你知道吗?你的眼睛是我见过最美的东西。南有我特别希望有一天可以看见自己如今的样子可以看见你的摸样。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为了你我愿意放弃一切东西。南有别因为我放弃你的所有。如果没有那场车祸,或许我的眼睛也不会瞎。小乔木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等你的眼睛好了,我们就结婚。南有我好想去看海啊!小乔木,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去看海,我会带你看遍这世间的繁华。
  • 德乡遗梦

    德乡遗梦

    嘉陵江畔的一个小城市,这里有你想要的故事…
  • 六爻方圆三角预测之路

    六爻方圆三角预测之路

    科学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大部分人对六爻摇卦不了解,认为是迷信,再加上现代六爻学者对于摇卦不是没有带铜钱就是场所不方便,而且抛铜钱起卦不能受外界干扰,非常要精力,难免会造成信息不到位。本人经过长期研究实验,发现六爻卦存在方圆三角概念,《六爻时空起卦》就是其中的一种,是根据古人的蓍草起卦法中的数字得到启发,以及铜钱排列原理在梅花时间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预测事物时无需摇卦,只要掌握好使用技术就能准确把握信息。
  • 纪元:天外来客

    纪元:天外来客

    她们等待了几千年,就是等到他苏醒的那一天,为了寻找当初的他,她们是传说中的妖?还是来自天外生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该如何抉择?一块拥有记忆的九龙戏珠,它到底藏有什么惊人的秘密。
  • 快穿:扑倒男神大人

    快穿:扑倒男神大人

    [叮——扑倒男神系统开启]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她卷入了一场奇怪的事件,脑袋里传来声音,什么什么系统。扑倒男神?是美男吗?帅哥都行,攻略各种指定的男主男配?杀手?校草?总裁?还是谁。好啊放马过来吧,来一个扑到一个,来一双扑到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