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7700000045

第45章 先秦田制(3)

至于在税制方面的含义,可以从《论语·颜渊》内,有若对哀公之问的回答来理解。他说“盍彻乎”,这显示“彻”至少在鲁或在周实行过。孟子认为彻的税率是什一,这可以从哀公的怀疑语“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得到一些支持。但征税的具体方法,在《滕文公上》内并没有交代,这件事可以在另一处找寻答案。孟子在《梁惠王下》内回答齐宣王:“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这个回答涉及孟子所相信的周初制度。如果孟子的“请野九一而助”,仅是在替滕国作规划时的说法,那么他对齐宣王的回答应该是“彻”而非“助”。“耕者九一”如与“仕者世禄”相较,其重点应在“耕者”而非文王。要把这句话讲通,唯一的可能是耕者与文王双方,对耕作的成果作九一分配:耕者取九,文王取一。这可能就是“彻”的方法。

10.4“初税亩”与“用田赋”

梁对初税亩的见解是:“《春秋》宣十五年,‘初税亩’。《左传》云:‘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公羊传》云:‘……讥始屡[履]亩而税也,何讥乎始屡[履]亩而税,古者什一而藉……’后儒多解初税亩为初坏井田,似是而实非也。古代之课于田者,皆以其地力所产比例而课之,无论田之井不井皆如是。除此外别无课也。税亩者,除课地力所产外又增一税目以课地之本身(即英语所谓Land Tax)。不管有无所产,专以亩为计算单位。有一亩税一亩,故曰屡[履]亩而税。鲁国当时何故行此制,以吾度之,盖前此所课地力产品以供国用者。今地既变为私人食邑,此部分之收入,已为‘食’之者所得。食邑愈多,国家收入愈蚀,乃别立屡[履]亩而税之一税源以补之。自‘税亩’以后,农民乃由一重负担而变为两重负担,是以春秋讥之也。”(《先秦》,页55)梁对用田赋的解说是:“《春秋》哀十二年,‘用田赋’。后儒或又以为破坏井田之始。井田有无且勿论,藉如彼辈说,宣十五年已破坏矣,又何物再供数十年后之破坏?今置是说,专言‘税亩’与‘田赋’之区别。赋者,‘出车徒供徭役’,即孟子所谓‘力役之征’也。初时为本属人的课税,其性质略如汉之‘口算’、唐宋以来之‘丁役’。哀公时之用田赋,殆将此项课税加征于田亩中,略如清初‘一条鞭’之制。此制行而田乃有三重负担矣,此民之所以日困也。”(《先秦》,页55)

我们对这两件事的综合见解如下:“贡、助、彻”之法,到孟子时只剩下传说,而这些传说是那个时代所能认同的。尤其是什一的征税率,当时的仁人志士认为是保民的最重要措施,甚至还有人主张要比什一还少。《告子下》记载白圭的话:“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虽然驳斥这一点,但也可以显示当时的见解。这项传说大概不会毫无根据,可是这些根据有多可靠呢?从《左传》所记载的后世议论可以了解到,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没有普遍适用于整个周天下的统一税制。《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封鲁卫时“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而分封唐叔时,则“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见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税制的规划。后儒用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去揣摩三代的事,会产生大误解。

其实孟子对这些传说的细节也不太能掌握,一方面他大谈“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惟助为有公田”,似乎看过一些可靠数据。另一方面,他误解了《诗经·小雅·大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句话,怀疑可能“虽周亦助也”。我们现在了解,“雨我公田”的“公田”,指的是“贵族的田地”,不是孟子心目中“惟助为有公田”内“八家共同贡献劳力”的“公田”[陈瑞庚(1974)有详细的分析]。从此处也可看出,孟子对这些数据的解释有揣测的成分。

若用分析的眼光来看“助”法,这种以耕作劳役来代替税收的办法,如果能受到孟子及其同时代人士的传颂,可能是有些根据。在人口不太密集、耕作工具与技术初始开展、交易性通货稀少、人力还是主要生产力时,有可能出现这种“助”法。不过这和孟子心目中的“虽周亦助”显然有别,所以我们还得要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来探寻孟子思想的来源。

春秋时期的租税,其实都还相当重,绝不止什一。《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批评齐景公:“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这是大国的聚敛,小国则为筹措对大国的贡献而疲于奔命,这可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对晋所发的牢骚见其困境“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此外还有力役,例如《诗经·唐风·鸨羽》就抱怨:“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针对这些情况,《孟子·尽心下》提出他的看法:“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饿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想要提倡什一之税以纾民困,所以需要找例证来说服当时的君主,他把这些例证附会在三代的始创者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附会”很可能也不是源自孟子,他只是接受战国初期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已。

春秋末期的鲁国,人民的负担绝不比子产时期的郑国来得轻。三桓聚敛于上,此外还得应付“盟主国”(先是晋楚,后来又加上吴越)的诛求。“初税亩”与“用田赋”就是对民力的重重榨取。《春秋》对鲁国的秕政,在可能的范围内总是“为尊者讳”,到了形诸简策就相当严重了。本章“附论:助与藉”中,讨论过《左传》内“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的意义。“过藉”的结果,首先是地力大耗,继而农民收成更歉;随后农民被都市吸引,农村失血导致缺粮。

到战国时各学派纷纷提出解决方案,孟子所提的“仁政”就是其中之一。

几乎到每一朝代的季世,统治者就会习于奢侈,税收会加重。三代创始时期,在天灾或战乱之后,往往地广人稀,亟须人民开垦荒地。传说中的贡、助、彻之法,起初都像是招徕农民垦荒的奖励办法,税率当然不会高。这些办法传到孟子的时代,就被歆羡为典型的“仁政”。实则大乱之后易于为治,日久人口增加,一定会有新问题产生。孟子替滕文公所策划的助法,作为短期的纾困方案,或许会有一时之效,长久之后也一定会有问题。有许多实际上的问题,例如耕牛由谁供应,铁制农具由谁维护,等等,必然都有待解决,也有可能会造成大困扰。滕文公的寿命不长(详见第10.5节末),滕国在不久之后就被征服,所以这些问题没有机会浮现。后来的《周官》不取用公田的办法,可能就已经考虑到这些复杂问题的困扰。

大致说来,梁对“初税亩”的了解还算正确,只是他对实际的税负还低估了一些。春秋末期,鲁国人民所受的榨取,恐非“食邑愈多,国家收入愈蚀”所能完全解释。即使不讲个别的聚敛,单看鲁君对晋楚的贡献,鲁国卿大夫对晋楚卿大夫的贿赂,这些财货从哪里来?还不是对人民“悉索敝赋”吗?他对“用田赋”的了解,也有同样的弊病。“用田赋”以前的“力役之征”,后来似未因“加征于田亩中”而免除,否则孟子也不会那样讲了。梁似乎忽略了孔子所说“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的用意。“赋”从“武”,原为非常时期的“军旅之征”,后来则连平日也“用”了。

10.5孟子的井地方案

梁说:“当时唯一之生产机关,自然是土地,孟子于是提出其生平最得意之土地公有的主张,即井田制度。其说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滕文公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在此种保育政策之下,其人民‘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滕文公上)。孟子所言井田之制,大略如是。此制,孟子虽云三代所有,然吾侪未敢具信。或远古习惯有近于此者,而儒家推演以完成之云尔。后儒解释此制之长处,谓‘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公羊传》宣十五,何注)。此种农村互助的生活,实为儒家理想中最完善之社会组织。……汉儒衍其意以构成理想的乡治社会曰:‘夫饥寒并至,虽尧舜躬化,不能使野无寇盗,贫富兼并。虽皋陶制法,不能使强不凌弱,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庐舍二亩半,八家……共为一井,故曰井田。……因井田以为市,故曰市井。……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肥饶不得独乐,硗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是均民力。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中里为校室。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马。父老比三老孝弟官属,里正比庶人在官者。’”(《先秦》,页89-90、176)

梁似乎将战国末年纯凭理想所建构的井田制,与孟子为滕国所做的土地规划混淆了。我们对此事另有看法,要点是认为孟子所提议的是“井地方案”,而不是“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这段对话引发了孟子的井地说,后儒常将井地说与井田说混为一谈。我们先厘清井地的意义,之后论证井地与井田之间毫无关系。

10.5.1井地的意义

滕文公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滕文公上》)

从这段话看来,似乎滕文公已经知道有“井地”这回事,只是不知如何实行,所以要毕战去请教。孟子的回答要点是:“……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孟子的重点是在“正经界”。如果孟子不是答非所问,那么“井地”的重点,应该就是“正经界”;这和后世所强调的“井田”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孟子从来没提过“井田”这个名词。“地”与“田”固然关系密切,可是他一再讲“公田”、“粪其田”、“分田制禄”、“圭田”、“乡田同井”,却以“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来回答毕战,可见“井地”不可能是“井田”的同义语。“井地”究竟应作何解?滕文公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当时滕国所急需的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应该先弄清楚。

孟子很高兴滕文公了解“正经界”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希望实施他所提倡的“仁政”。可是滕国很小,总面积不到2500平方周里。根据考古资料,1周尺约等于19.91厘米,而1周里为1800周尺,算得1周里约等于0.358公里。假设滕国的总面积约2500平方周里,只比新竹市的面积稍大。滕国位于泗水近旁,地势平衍(但也因而易遭洪泛),有较大块平坦的野地(估计不到1000平方周里)可用。因此孟子设计了一个“井地”范型,将每平方周里的耕地,用“井”字形的阡陌分割成9块,每块面积约100亩。以当时的耕作水平(用铁犁,也许还用牛),大约可供一个七八口之家食用。(《孟子·万章下》:“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孟子给这种1平方周里的田地,取了一个单位名称:“一井”。这种范型的设计符合孟子的两项基本要求:首先,容易计算面积,井地均而谷禄平;其次,经界不怕损坏,经界的标志就算因泗水泛滥流失,或被暴君污吏毁损,因为形状“超整齐”,日后也容易重建。如果孟子的构想仅停留在“正经界”的层次,这样的设计确是恰当。

然而孟子还想把属于赋税制度的“助”法附益上去,企图将两项改革一次解决。所以他把公田放在一井的中间(税率等于九分之一),但这就违反了他先前所主张的什一税率(十分之一)理想。如果孟子将标准1周里见方的“一井”地,分割为10块长方形小单位,而非“井”字形的9块,也许就可以避掉这个缺陷。

同类推荐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本书以短小生动的小品文写作方式,从你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在路上、在餐厅、在电影院、在厨房、在卧室、在争吵中、在生气时、在小朋友的书包里捕捉随处可见的经济学奥秘,如下午茶一般悠闲而有趣,却又浓香醇厚,回味无穷!
  •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背景与理论研究;重庆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等。
  • 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本书作为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每一年度发布的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白皮书,已连续多年在我社出版。2013年白皮书主要内容包括:宏观政策和发展环境、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项目建设和改革创新,以及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
  • 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

    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

    本书对EVA的概念框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EVA的功能和优缺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国资委经济增加值细则进行了全面解读,对我国企业开展EVA价值管理进行了重点阐述,对建立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设计也进行了初步探索。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本书是山东省委党校组织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教材之一,这套系列教材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书中紧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步骤、途径等。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国企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内容进行阐述。
热门推荐
  • 带上外挂来修仙

    带上外挂来修仙

    号称驱魔家族第一天才的莫小西童鞋在与邪修男子斗法之际被自己的胞弟又一次坑害,这一次直接让她穿越到了仙侠修真的世界,一来就掉进众妖兽云集的小村落,差点被妖兽当场分尸。穿越前,被坑数次的莫小西:莫小北,你个万年坑货,少坑老娘一次会死啊?穿越后,当莫小西在某小鲜肉的注视下艰难地咽下第一口饭菜的时候:小子,你确定不是来坑姐的。你说,你小子是不是被莫小北那个万年坑货给夺了舍?姐的宗旨就是:别人坑我的,我一定要坑回来。(PS:本人有完本作品《网游情缘:毒医无二》,坑品有保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旌旗遍天下

    旌旗遍天下

    这是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在这里不是生就是死!!生存有多种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去生存?死亡有多种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去死?且看生活在这个时代原锦衣玉食现如草芥一般的少年墨云他是如何做的选择。PS:非推荐期间,每天一更,时间是上午的11点45分,加更会另行通知!
  • 献给终将老去的自己

    献给终将老去的自己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菜根谭》(洪应明著)小人物日记,献给终将老去的自己~~
  • 仙途志传

    仙途志传

    上古仙路已断,现今修士何去何从?漫天神佛皆已消散,如今如何成仙成佛,以求长生?仙,是长生祸;佛,为人间魔。这世间,哪儿还有一方净土立身?
  • 我欲执笔画红颜

    我欲执笔画红颜

    如果天赐的缘分是你我逃不出的命运,那么现实就是剪断命运的剪刀,无双记忆因你而生,也因你而亡;当你的成长变得那样的绚丽,沉于黑暗的我如何说我爱你?我声声的嘶吼也变得苍白无力,也许明天你会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而我凝视的只有你的身影,踏足的也是你走过的痕迹。某天,如果我们相见,我会竭力诉说我对你的喜欢,千百轮回,只此一生寻找你给予我的光亮......
  • 云醉抿笑颜

    云醉抿笑颜

    如果我的一滴泪可以换来你为我的驻足,那么我愿意;如果我的一滴泪可以换来的惋惜,那么我想我愿意。如果我的泪,如果,那也只是如果,如果,我想也只是如果……我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你,我不希望只留下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愿与君同生同死……一笑一尘世,在转身,曾蹉跎半世纪。云轻笑,叹笑尘世——只因那年那一眼。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那年愿我从未回来过,我们不曾遇见过,或许便不会有那些理不清,剪不断的纠缠。天荒地老那不过是情人间种下的苦果,埋下的毒药——一命之缘,从此我们便纠缠一世。谁对谁错,又谈何清楚?民国初期的爱恨纠葛,如果我们都勇敢一点,没有那一秒的迟疑便不会有这样的结局!女主:云轻笑男主:楚子航女配:慕容雪儿、金若尧男配:楚子扬、沐北,沈涪陵一次偶然的相遇便决定了我们的纠缠,我们深知彼此的良人不是对方却偏偏无可奈何拉扯不清,不是命运不放过我们而是我们不想放过彼此,说是无情,我们的纠缠不休真真是因为无情,亦或是我们早就分不清何为情何为恨?我是一个活在这个世上意外的人,本该我不应该在这里的,可我又忘记了我原本应该在何方,我也有过想要离开,却不知心被困住了,想离开又不放不下。我本是一个天生冷情可却意外爱上了一个女人,可笑的是他是我好朋友哥哥的女人,我也一度用我的地位权利诱惑过,威逼过,最终抵不过无情的打击,可是老天对我不薄又让我遇见了她,那个女人,我想遇见她应该是我这辈子的劫……
  • 卧底女老师

    卧底女老师

    毒岛的黑道老大最爱搞老师,每次有要她去买‘杜蕾斯’!农民企业家的公子,今天要她替他给‘姜丝儿’写情书,明天要她给‘葱丝儿’写分手信。她总是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踹得‘全市首富的公子’差点断子绝孙。以开殡仪馆为生的‘死神’总是爱粘着她说什么等她去了给她打折。
  • 道乃何物

    道乃何物

    天地无情虐万物为刍狗,人无情以己为上,身外为狗。自古便有道,如今,世道轮回。言正义者,平生无错事?称恶人者,始终无善心?何为正邪?何为善恶?我问这苍天,道乃何物!可这苍天,这世间,已死。这一次,吾便要逆天而行,打破苍穹,重新立道!
  • 轮回古世

    轮回古世

    我心中的所想。
  • 石评梅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石评梅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深夜梦回的枕上,我常闻到一种飘浮的清香,不是冷艳的梅香,不是清馨的兰香,不是金炉里的檀香,更不是野外雨后的草香。不知它来自何处,去至何方?它们伴着皎月游云而来,随着冷风凄雨而来,无可比拟,凄迷辗转之中,认它为一缕愁丝,认它为几束恋感,是这般悲壮而缠绵。世界既这般空寂,何必追求物象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