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2000000039

第39章 图片报道的数字化与网络化(6)

3.“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们决不能背叛这种信任。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它。”

解读:

——“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新闻学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几种说法,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作为报道摄影的新闻图片,也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真实记录和报道。

——记者是什么?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报道者。记者有权采访新闻事件的瞬间、片断和全部过程,通过报道传播给大众,形成社会舆论并以社会舆论促进或者推动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但是,记者无权改变新闻事件的全部、片断和每一个瞬间的事实。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是无权改变新闻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

——“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这里的“纪实照片”就是特指作为报道的图片报道;新闻照片原始图像的“完整性”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任何人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作任何的增减,尤其是不能“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以确保新闻照片的原始信息。

4.“摄影记者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设置、重现、导演或者采取其他人为行为干扰新闻事实。”

解读:

——不能策划新闻;——不能人为地干扰、摆布、导演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不能在新闻事实过后再重新演习、摆拍;——不能摆拍。

5.“报纸的任务是刊发纪实图片,导演现场只在下列状况下被允许:肖像摄影、时尚或室内设计摄影、工作室摄影,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一般情况下,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应作文字说明。比如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则图片说明不能是‘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

解读:

——新闻人物的肖像照、文体明星的时尚照、室内设计照等允许现场“导演”。

——“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照片不能作为新闻照片来使用,不能让读者产生是新闻照片的错觉。

——新闻人物肖像照“使用时应作文字说明”:比如写作“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不能写作“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以此区别于在现场抓取的新闻照片。

6.“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的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

解读:

——既然是“减少”,就不是不允许,不能绝对化。

——但是作为新闻照片,确实应当注意对影像“特征元素”的表现,尽量不要造成缺失现象。

.“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

解读:

——新闻照片不是哈哈镜,不能随意变形。有的编辑看到版面空一块,为了不改排文字,图省事把照片拉长或是压扁,使照片变形,借以填补空白。

首先,这样做违背了图片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他们在做变形处理的同时,把被报道对象的真实、客观的形象也改变了。

其次,这种版面处理还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照片中人物形象被歪曲了,不尊重被报道对象;二是摄影作者作品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三是读者一般不会认为是图制作得不好,而会责怪摄影者拍得不好,作者的名誉权也被损害;四是从美学角度来看,随意把人物形象拉长或压扁,在多数情况下,扭曲了正常的人体结构,丑化了人类自己。

新闻照片一般不存在侵犯肖像权问题。但是,使用新闻照片时改变了被报道者的形象,是不是侵犯了被报道者的肖像权呢?

8.“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

解读:

——“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这里说的是“减少”,不是不能使用。

——“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这里有两层含义:

①强调尊重摄影者作品的完整性;②使用压题图片时,是否对图片的基本信息构成了伤害?需要论证。这个论证,除了需要论证可行性,还要论证不可行性。

——压题图片是一种标题与图片的版面组合,是一种版面手段。标题字压在图片的什么部位,才能达到既突出整体新闻,又美化版面;同时,又不会破坏图片的基本信息?这些都需要论证和正确的设计。

9.“数字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字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解读:

——这是说制作数码照片一定要在视觉上有明显的符号特征,要让读者不用看文字说明,只要看照片本身就可以明白是经过数字处理过的图片。

10.“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照片图示的制作必须会同摄影者本人、图片编辑、文字编辑、美术设计,使用的手法必须明显或者夸张,以避免读者误认为其为纪实照片。这种方法使用时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

解读:

——“照片图示”:这是一个好办法,也为版面选择和使用图片开通了一片新天地,增加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图片品种。

——“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这句话在强调图示图片与新闻照片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使用新闻照片,而使用那些新闻性不强或者没有新闻信息的照片。这种照片一般可以作为插图照片使用。

——“必须明显或者夸张”:这句话说明两点:①在视觉符号上与新闻照片的区别必须是明显的;②画面形象应当是夸张的,而不是纪实的。

——“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这句话是在说图示的美术设计很重要。当编辑要用作者拍的一张照片做图示使用时,应当而且必须得到美术总监或美术总监助理编辑的同意,才能进行。这里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精神,是WED工作模式——写作、编辑、设计三合一概念:图文总体设计。

11.“应读者需要刊登的从读者那里获得的有关婚礼、讣告等的图片不能做任何改动。比如,讣告图片必须与原图保持一致,重现性是最重要的。”

解读:

——这是指应读者要求的有约定性的图片,要尊重读者意愿,保持图片信息的“重现性”。

12.“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解读:

——“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这里讲的是“一般性调整”。

13.“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

解读:

——“加光或者减光”:如同在暗房放大时对影调的调整。

——“其他非人为因素”:比如照片划痕,冲洗放大过程中由于药水和镜头有杂物造成照片出现的脏点等。

——在电脑上能不能修改新闻照片?修改新闻照片有没有底线?

①能修改。

就像我们过去在暗房中冲洗放大照片一样,除用药水冲洗之外,电脑可以担当起传统暗房的全部工作。另外,在编辑、制版过程中,编辑也可以对照片做一些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例如:对影调、色彩、剪裁等的局部处理。

我所说的“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与“一般性调整”大体相同。

②修改有底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局部”,是指对照片基本影像信息不构成伤害的修改。

例如:

——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

——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

——没有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

——没有张冠李戴的“换头术”;

——没有移花接木的集锦,等等。

一句话,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包括影像信息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修改,就是电脑修改新闻照片的底线。

14.“美术总监、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当对有疑点的图片及时提出质疑,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

解读:

——使用图片要高度负责,对有疑点的照片,要行使把关人的职权,把住出口,不让有问题的照片传播出去。

15.“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解读:

——“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即使是参加比赛的照片,也还是以不破坏原始照片的基本新闻信息为尺度进行调整。

同类推荐
  •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由江锋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

    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

    本集所收拙作,寥寥数篇,所涉及者只是文化人类学领域中有限问题。自知质量不高,却多据亲自调查搜集之新资料,提出自己一得之见,或可忝列于“采山之铜”。人类婚姻家庭史是否仍能按国内流行的看法,划分成几个相继的发展阶段?母系社会必然先于父系社会吗?游牧社会必然与父系嗣继制度相联系吗?族群关系及相互转化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热点问题。族群认同的改变取决于哪些因素?是否[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少数民族原来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的?为什么少数民族普遍喜欢饮酒?《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一一告诉你!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热门推荐
  • 十老抬棺

    十老抬棺

    17岁少年贾壁半夜睡不着突然起来去海边晨跑偶遇十个老头迎面而来,阴风阵阵,硬着头皮路过,蓦然回首,十个老头肩上却是一个巨大的棺材。接下来阳气鼎盛的除夕却遭遇鬼打墙,遇见神秘组织,未知的力量冲着十老抬棺而来,危机越大收获越大,年少的主人公是唯一的见证人。被阴间,身着深蓝衣服的高手,神秘组织,甚至传说中的修真门派.....PS:这将是一本章节字数平均2500字的小说,虽然刚刚开始写作,但我赌上一个男人的尊严来保证这本小说绝对不会太监。所有各位喜欢本书的书友能收藏的收藏,有多余的推荐票就推荐下,感激不尽。
  • 潜入地里

    潜入地里

    何葆国不是那种走红的作家,对他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好事,因为他可以更加从容不迫地打磨他的人物和故事。在他以闽西南士楼和闽南小城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灵动的气质,把历史和现实交织于一体,对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与书写,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有对百姓乡亲的大悲悯和大关怀,也有对人的尊严、诚信、彷徨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凝重而轻盈的叙事风格,直达人物内心的幽微深处,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
  •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

    这一届奥运会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可是不管是外地的游客,还是外国的游客,更感兴趣的是“老北京”,在这座建城长达3000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都,人们着迷的自然是它的历史。在这个时候,我来到了北京,寻访侯仁之。我的住处在天坛公园附近,介于北京市崇文区和宣武区(现两区已分别划入东城区与西城区)之间,这里是北京宣南文化的重要遗址。因此,到这里寻找“老北京”的游客更多一些。
  • 城中村:陈忠村诗歌作品

    城中村:陈忠村诗歌作品

    诗集《城中村》收录了忠村近几年的新作、早年的二十多首旧作、十多首被译成英文的作品,以及写于2010年前后的组诗《短夜》(节选),称得上是他写作近二十年来的一次大总结。他的写作,也基本围绕着“城中村”这个不是概念的“概念”,写乡村,写城市,写劳作和休憩,写自己一路的打拼和如今的领悟。
  • 绝品小镖师

    绝品小镖师

    一次车祸,让本来平凡的王凡来到了未知的世界。坐拥一方,怀抱美女。别再问我是谁,我是绝品小镖师。书友群:304276187.群内有福利
  •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缠绵入骨:狼性总裁要不够

    缠绵入骨:狼性总裁要不够

    她最好的青春岁月都用来爱他了,而当他再一次见到她之时,他眼里流露出来的是恨意。“女人,你对这种事情很熟悉?”“昨晚没喂饱你?”“女人,你非得自甘堕落,自甘下贱?”他夺走了她的第一次,还出言侮辱她。而她,爱他多年,终于心死情灭。五年后,她带着萌宝归来。已经失忆的他,霸道大总裁,却偏偏缠上了她。
  • 噬空炎神

    噬空炎神

    人生何处没有表,人生何时不吐槽。憋死自己不如憋死别人呐!快哉,快哉!
  • 重生军工之花

    重生军工之花

    共和国著名的军工专家,总装备部中将,国宝级的军人,俞琦兰-重生了,重生在1975年。考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武器装备,打最畅快的反击战,谈最轰轰烈烈的军人恋爱,谱写一曲共和国女军人的传奇人生。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