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2000000002

第2章 导言

纵观人类认识世界和信息传播的历史,如果从最小信息组成单位和组成形式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语言,二是文字,三是图片,四是图像。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原始图画是对事实的一种象形记录,其含意相对比较模糊。图片的出现得益于近代照相机的发明。通过照相机对事物的摄取,图片完成了对现实场景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但是图片表达事物特别是表达一个动态事件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种由静态瞬间画面所组合而成的叙事方式使它的最终含义不很精确,也不太明显。因此它需要拍摄者对所处现场进行必要的交代,这种交代在现实中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来完成,而在媒介上则由文字说明来代替。后来,随着摄像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成熟,我们在视觉上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新闻满足了人们对新的感官新闻的消费需求。当然,最为革命性的还是由数字化催生的网络媒介的诞生。

进入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图片取得了与文字、声音、视频同样的新闻表现元素和表现地位。我们的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变成了计算机的文件,变成了音频、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并可以自由组合成新闻报道的多媒体格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刊表现新闻的主要形式为文字、声音和视频。对于报刊而言,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对版面的理解和媒体定位的认识局限,图片在报纸上的运用并不普遍。后来随着社会文化消费向视觉文化转型,受众的读图消费导致了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报纸开始大量地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这种趋势在20世纪末达到了顶峰。其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的普及终于使得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进而使得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一跃成为新闻报道平台的新霸主之一。互联网是一种综合性的媒介平台,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汇集了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结构元素。在互联网上,我们看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以及多媒体等报道形式的自由运用及其组合运用。相比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使得报纸受版面制约的缺点不复存在。这种超越给予了用图片来报道新闻以更大的表现空间,促成了图片报道这一新闻报道形式的复兴。

如果我们对新闻报道的类型遵循同一的标准进行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新闻报道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新闻可分为听觉新闻、视觉新闻、触觉新闻和多种感觉混合新闻。听觉新闻主要指声音或是音频新闻;视觉新闻主要指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当然视频新闻一般也有声音,也可以归入混合新闻一类;触觉新闻主要是指盲文新闻;多种感觉混合新闻主要指多媒体新闻,它是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

在历史上,与声音新闻、文字新闻、电视新闻在新闻发展史上的显着地位相比,图片新闻的影响力和媒介地位显得相对不足。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限制的原因,也有人们对图片报道认识不足和运用不够的原因。这正好说明,对图片报道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还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本论着正是本着探索和研究图片报道规律的目的,或说是抛砖引玉,也可以说是先行一步,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引起图片报道理论界的关注,以期共同努力,把对图片报道的认识推向深入。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论着论及图片报道而不用新闻摄影这一概念,实是有意而为,但并不是力图标新立异,或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图片报道与新闻摄影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区别也较为明显。比较而言,图片报道的概念比较明确,也较为科学和规范,不存在歧义和争议。我们说,图片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型,是新闻图片辅之以简明文字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图片报道是新闻报道,它区别于文字报道、声音报道、视频报道和多媒体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特类型。而新闻摄影则不然。迄今为止,新闻摄影并无统一之定义,人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理解各不相同。就大类而言,还有人对新闻摄影的属性和内涵,是属于新闻的一种还是属于摄影一类争论不止。如果定义为新闻的一种,当然就不会允许对其进行超越真实性的修改和艺术加工,如果归类为摄影的一种自然会要求进行艺术创作和体现审美感受。从本质来看,是属于新闻还是属于摄影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调和的余地。即使是把新闻摄影理解成摄影新闻,肯定其根本属性为新闻属性,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摄影新闻的概念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二是用摄影手段来限定新闻的类型也并不十分科学。因为如果用摄影新闻和文字新闻、声音新闻(广播新闻)、视频新闻(电视新闻)、多媒体新闻(网络新闻)来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并不合乎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因此,权衡再三,本论着最后选择了“图片报道”的概念而放弃了“新闻摄影”这一传统概念。当然,图片报道离不开摄影手段,摄影手段是图片报道的基础。但是图片报道的重点不在于摄影,而是在于报道,在于报道所呈现的新闻图片。

可以说,图片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自它诞生开始,就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一种有益补充,尽管它可能因为不同时代文化特质而受到的重视程度和流行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作为人们阅读视觉新闻的一种自然选择,它不会消亡。在其他新闻形式的挑战面前,有人担心图片报道会成为一种昙花一现的历史现象,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杞人忧天。

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在他的传播学名着《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理论。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人类视觉的延伸,广播媒介是人类听觉的延伸,电视媒介则是人类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平衡感觉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反应方式。事实正是如此,如果把时光回溯到1826年,法国石版画经营者约瑟夫·尼普斯成功地用暗箱把影像拍摄到银板上这样一个发明,我们可能并没有预料到:正是这个发明奠定了摄影技术的诞生,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导致了图片媒介的流行,从此,图片媒介延伸了我们的视觉,从而拉开了我们今天正在津津乐道的由大众媒介所催生的读图时代的序幕。作为人类视觉延伸的图片媒介,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约瑟夫·尼普斯发明的基础上,他的同胞、舞台背景画家路易斯·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了利用碘化银的感光性将映象加以固定的技术。达盖尔的技术发明标志着摄影技术的真正诞生。但是稍显遗憾的是,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图像就是作为底片的金属版本身,无法进行复制。在1841年,英国人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式照相法,可以由已经成像的负片来产生正片,这样就为照片的复制提供了可能。在摄影史上,约瑟夫·尼普斯被誉为成功拍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人,路易斯·达盖尔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法的发明者,福克斯·塔尔博特被誉为由负片到正片的摄影法之父。他们是摄影这门技术的最突出的先驱者。

美国摄影记者斯蒂芬·霍根发明了网目铜版照片印刷技术,用此法印刷的照片于1880年3月4日刊登在他所供职的纽约《每日画报》(Daily Graphic)上。第一张梅森巴赫奥托彩色照相版的印刷品于1883年10月13日刊登在莱比锡的《画报》上。1896年秋,《现代巴黎》月刊出版,它主要刊载一些反映巴黎人生活的客观配图文章。1898年,法国体育杂志《户外生活》创刊并且很快开始用图片来报道。

摄影技术的成熟,为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于是人们所说的新闻摄影出现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到了全盛。1925年,德国莱兹公司的小型照相机“莱卡”上市,该相机使用35毫米的电影胶片,这引发了新闻报道方式的革命。后来,德累斯顿的埃尔曼公司研制生产了埃尔玛诺克斯新闻相机,它有着速度非常快的埃尔诺斯塔镜头,使得普通灯光下的室内摄影成为可能。这意味着一种新的客观自然的新闻报道即将出现。借助于摄影图片的大量使用,《柏林画报》在1931年的发行量达到200万份。它的成功标志着照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媒。应美国时代公司亨利·卢斯的要求,逃亡到美国的《柏林画报》总编库尔特·苛尔夫在1936年筹办了《生活》杂志。《生活》杂志在一年之后发行量达100万份,在192年前已超过800万份。以《生活》杂志为代表的图片杂志通过向看惯了电影和电视的大众提供“视觉”报道的形式迎来了黄金时代。不幸的是,192年,由于电视的大规模普及导致《生活》杂志的销量每况愈下,时代集团宣布《生活》杂志停刊。198年复刊的《生活》杂志改为每月出版,但是2000年再次停刊。2004年10月,第二次复刊的《生活》杂志已经风光不再,成为了《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迈阿密先驱报》等美国各地103份日报在周末时附送读者的、薄薄的一本增刊。200年3月26日,《生活》杂志再次宣布停刊。

不少人把《生活》杂志的这次停刊归咎于数字照相技术的出现和网络的兴起,这当然符合事实。但是,我们还需要透过这个现象,认识到《生活》杂志被时代所抛弃的真正原因。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加深,曾经被我们认为是相互割裂的生存环境变成了互相依赖的地球村,我们用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一下子被压缩了。当我们形象地比喻人们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如同邻居间在打交道一样,这自然也包括图片报道的功劳在内,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都可以借助因特网的联结,在自己的电脑屏幕前来观看世界各地的精彩图片报道,并为之愉悦、感动,或者是为之悲痛和愤怒。数字化所提供的技术保障和网络化所提供的传播保障使得大众对图片报道的阅读几乎不再有时空之隔。图片报道的新鲜性得到了空前的保障和呈现。当大众媒介展开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竞赛时,不要说落后竞争对手一天的时间,就是落后于别人一个小时,所采写的新闻就会成为旧闻,而为人所诟病,长期如此,就会在激烈的新闻竞赛和媒介竞争中落败。在这种抢“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新闻报道氛围中,像《生活》这样数天发刊的杂志在传播新闻的时间上的滞后性显然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快节奏要求。因此,《生活》杂志被新时代所抛弃其实是一种必然,尽管让人深感遗憾。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生活》杂志的停刊并不表明图片报道的没落,恰恰相反,《生活》杂志的停刊表明了读者对新闻图片的及时性、新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与这种时代的特征和受众的要求相适应,图片报道大规模地走进了报纸和互联网,人们开始享受视觉文化的盛宴,开始进入读图时代。

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照相机突然变成了普通大众手中的廉价玩具,从此,专业摄影者与普通大众的界限被彻底打破了。照相机不再是表明摄影记者身份的特殊标志,它已经转变为人们记录身边事件的所有工具中的一种,是人类工业化产品中很普通的一种,仅此而已。

数字照相机的普及对于图片报道来说意义非凡,它催生了图片报道的大众化的趋势。精美的照片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利,照片的传播也不再受到传统纸质媒介的种种限制,专业摄影记者开始受到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挑战。

出现在大众媒体上的影像,其中有一部分是由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

伴随着网络图片交易平台和交易机构的出现和成熟,图片报道队伍之中加入了一支庞大且深入生活的大众图片报道队伍。它机动灵活,经常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新闻保鲜程度高却又成本低廉。对于新闻媒体而言,由于这部分力量的加入,新闻报道的视野更开阔了,稿源也更加丰富了。

在今天,随着个人网站以及WEB2.0时代个人BLOG的流行,图片报道者已经不再把印刷媒体当做传播自己作品的唯一途径,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来发表他们的每一张照片和图片报道作品。摄影者也不必再像发表在纸质媒体上那样精心安排或是拘泥于每一个报道只配一两张或是几张图片,他们可以围绕一个专题配发几十张甚至是数百张图片。此时,图片报道已经不再是大众媒介的专利,已经成为个人媒介的重要形式与内容。

事实上,图片报道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有关摄影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也是图片报道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史。技术发展史是图片报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理论与实践发展史是图片报道的内涵和规律为人们所认知的工具以及指导实践的依据。努力较为系统地探讨和阐释图片报道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正是本论着写作的目的。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 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本书试图从传播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结合诸如信息论、控制论、传媒生态学、新闻学、美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来探索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传播现象、技巧和规律。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城市老龄社会政策日益引人关注。《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老龄化程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老龄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而分析现行老龄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展望高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重生异界之武神

    重生异界之武神

    在校中职生,学习不好,情感不好,人生不得志,一个雷雨天被雷击中,意外重生异界大陆,从此人生走向岔路口,桃花运接踵而至,挑战巅峰武皇,成就新尊。
  • 鬼妃倾城:殿下太娇宠

    鬼妃倾城:殿下太娇宠

    雪南妩在幽冥界里晃荡了几万年,机缘巧合夺舍重生在下玄雪家一个痴傻废物的嫡女身上,再睁眼,风华绝代,手撕贱人,怒虐人渣,然后一门心思扑在寻找强者之道,修仙成神的上面然而为何有一清风明月般的美男子,夜夜闯她闺房,说是救命恩人他每次都看着她怒目相视,然后自己笑的满城花开“小东西,就这样对你的救命恩人吗?”“恩将仇报的小东西,我可是你的救命恩人”“小东西,要不,你以身相许好了!”(文太甜,快来吃糖)
  • 影速风

    影速风

    这是一家名为‘影速风’的快递公司,公司为一个名曰‘小枫’的孤儿所创。公司所承受的快递宗旨为:收、送、到!意义为:收别人不敢收,送别人不敢送,到别人不敢到!〖这里讲述的是一则一则‘诡异’的快递事迹〗
  • 失忆天使的独家坠天使

    失忆天使的独家坠天使

    天上,有一个天使萧晴萱。她中了坠落天使的魔法失忆,坠入了人间。结识了坠落天使穆夏,发生了一系列不可预料的事情。穆夏接近雨晴到底有什么目的,越陷越深的两人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 屈原全集

    屈原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30+女人气血养颜经

    30+女人气血养颜经

    本书围绕30岁女性气血问题引发的十大皮肤问题,如萎黄、色斑、干燥、松弛、眼袋、黑眼圈等,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通过简单易行的中医手法:如食疗、按摩、艾灸等,来调理气血和五脏,达到从身体内部美容目的。
  • 一曲天涯

    一曲天涯

    唯此间江湖年少,偏爱纵横天下,恩仇趁年华轻剑快马,红尘未破也无甚牵挂只恋生杀,醉里论道醒时折花。传言道江湖年少,不谙世事繁华,是敌是友不妨一战罢,待何人何年有心与我拭血论茶,梦里依旧明月天涯!————————————————————————《明月天涯》的歌词做简介吧,为了呈现自己心目中的天涯明月刀!!
  • 圣灭天绝

    圣灭天绝

    在距离地球所在的宇宙无比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无比巨大的空间,此空间同样无比的巨大,它被称为界层,而在这界层上连接着无数的小型空间,在其中一个空间中一个少年手持一把宝剑,从那空间中的一个小镇中走出,故事从这里开始....
  •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按期实现全市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的战略目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重庆出版社的策划下,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编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一书。
  • 龙源变

    龙源变

    萧峰一个过目不忘喜欢设计的天才,阴差阳错在小摊以30元买的一枚珠子而灵魂穿越异界附身先天灵魂不足的龙天之身,看萧峰如何在弱肉强食的洪荒世界披荆斩棘,一步步裂地,如何一步步破天,如何一步步走上世界的巅峰,如何开创另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