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6200000005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浙江翻译文学概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当代翻译文学历史的序幕,我国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发扬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光荣传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一些在三四十年代活跃于译坛的老一辈译家,开始焕发第二个青春,如傅东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英译本转译了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并全面修订了弥尔顿的《失乐园》,重译了德莱塞的《珍妮姑娘》;曹未风50年代初对自己过去的译本进行校正和重译,并继续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新作。

这一时期,在浙的译家翻译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

小说方面的主要作品有吕漠野翻译的西班牙作家伊巴涅斯的《血与沙》(1958),俄国作家柯丘宾斯基的《妖怪莫尔加那》(1952),《柯丘宾斯基短篇小说选》(1958),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地窖里的孩子》(1954),苏联作家楚柯夫斯基的《海上猎人》(1957),苏联作家玻慈南斯卡娅的《在祖国的大地上》(1956);许天虹翻译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强者的力量》(1952),唐翻译的苏联作家安东诺夫的《玻道克之歌》(1951),陈瑜清翻译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假面具中的爱情》(1950),孙福熙翻译的法国作家缪塞的《勿以爱情为戏》(1957),宋兆霖翻译的苏联作家托曼的《在布雷地带》(1958)、苏联作家帕尔茨卡雅的《我们这里正是春天》(1953),翁本泽翻译的苏联作家华西里耶夫的《伏龙芝的故事》(1953)、苏联作家梅登斯基的《玛丽亚》(1956)、保加利亚作家哈谢玛尔切夫的《牧童加里特柯》(1954),郁飞翻译的苏联作家田德里亚柯夫的《女婿》(1955)等。

诗歌方面的主要作品有飞白翻译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货郎》(1962)、苏联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的代表作——长诗《华西里·焦尔金》(1957)和长诗《春草园》(1958)以及诗集《山外青山天外天》(和罗昕合译,1959)、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和《好》(1961),宋兆霖翻译的波斯诗人鲁米的《鲁米诗选》(1958)、阿富汗诗歌合集《阿富汗诗歌选》(和杜苕合译,1957),以及拉美诗选《我们必胜》(和王仲年等合译,1962),李一航翻译的苏联诗人斯巴乔夫的长诗《巴甫里克·莫洛卓夫》(1959)等。

除了小说和诗歌,在儿童文学和戏剧文学等方面,浙江译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儿童文学作品及童话有:宋兆霖翻译的外国民间故事集《仙纸》(1957),英国作家沃伊达的《草原》(1956),苏联作家莫尔恰诺娃的《列娜的童年》(1955),陈玮君、魏风江翻译的《世界童话集》(1957),陈学昭翻译的法国作家索利阿诺的《鲍鱼奥斯加历险记》(1956)等。

戏剧、散文、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郁飞翻译的苏联作家巴拉塔施维利的四幕话剧《蝴蝶》(1954),李时翻译的俄国作家冯维辛的喜剧《纨绔少年》(1957)和喜剧《旅长》(1957)、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1959)、苏联作家捷明契耶夫的《俄罗斯苏维埃文学》(1955),许天虹翻译的法国作家莫洛亚的《狄更斯评传》(1950)等。

与此同时,梁实秋、王佐良、袁可嘉、赵萝蕤、王仲年、沈宝基、冯亦代、孙用、施咸荣、林以亮等一些浙籍翻译家在这一时期尽管不在浙江或江南地区工作,但是他们的辉煌的翻译成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浙江翻译文学的一个辉煌的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的浙籍翻译家,翻译了许多重要的外国文学名着。其中包括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种,1967),毕修勺翻译的《左拉选集》(1959),查良铮翻译的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1954)和《普希金抒情诗集》(1955),赵少侯翻译的《莫里哀戏剧选》(1962),王佐良翻译的《彭斯诗选》(1959)。

施咸荣翻译的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63)、凯鲁亚克的《在路上》(1962)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65),草婴翻译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1962)和《一个人的遭遇》(1957),万紫翻译的《欧文短篇小说选》(1958),辛未艾(包文律)翻译的《杜勃罗留波夫选集》(1956-1962)、《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1956-1965)和《赫尔岑论文学》(1962),赵萝蕤翻译的朗费罗的《海华莎之歌》(1957),王以铸翻译的亚马多的《希望的骑士》(1953),王仲年翻译的《欧·亨利小说选》(1958),丰子恺翻译的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953)和《石川啄木小说集》(1958),王道乾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1951),孙用翻译的《裴多菲诗选》(1954)、密茨凯维支的《塔杜施先生》(1953),叶水夫翻译的田德里亚柯夫的《伊凡·楚普罗夫的堕落》(1955)和格罗斯曼的《生命》(1955),丰华瞻翻译的《格林童话》(1953),叶维之、施咸荣翻译的法斯特的《奴隶起义》(1953),冯亦代翻译的法斯特的《萨科与樊塞蒂的受难》(和杜维中合译,1956),冯岳磷翻译的卡扎凯维奇的《奥德河上的春天》(1954),朱维之翻译的弥尔顿的《复乐园》(1957),汤真翻译的阿克萨柯夫《家庭记事》三部曲(1955-1957),陈涓翻译的电影剧本《乡村女教师》,张其春翻译的杜波伊斯的《约翰·布朗》(1959),张威廉翻译的布莱德尔的《亲戚和朋友》三部曲(1954-1958),吴兴华翻译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1957),沈凤威翻译的《俄罗斯短篇杰作选》(1951),沈宝基翻译的《巴黎公社诗选》(1957),周作人翻译的式亭三马《浮世澡堂》(1958)、《伊索寓言》(1955),罗大冈翻译的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958),赵瑞蕻翻译的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1952),钱稻孙翻译的日本古代诗歌总集《万叶集》(1959),袁可嘉翻译的《彭斯诗抄》(1960),曹未风翻译的莎士比亚《奥赛罗》(1958),黄子祥翻译的波波夫的《钢与渣》(1953),盛澄华翻译的莫泊桑的《一生》(1963),萧珊翻译的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1954)以及《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与巴金合译,1959),傅东华翻译的德莱塞的《珍妮姑娘》(1959)、荷马的《伊里亚特》(1958),楼适夷翻译的井上靖《天平之甍》(1963)、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1955)、《志贺直哉小说集》(1956),裘柱常翻译的杰克·伦敦的《海狼》(1953)、德莱塞的《金融家》(1959),潘安荣翻译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1957),潘勋昭翻译的库普宁《石榴石手镯》(1955)等。

可见,这一时期,浙籍翻译家的群体优势突出,成就出色,丰子恺、朱维之、施蛰存、叶水夫、李民、陈学昭、吕漠野、梁实秋、邵洵美、裘柱常、罗大冈、王佐良、袁可嘉、赵萝蕤、王仲年、沈宝基、孙用、施咸荣、胡仲持、辛未艾、萧珊、林以亮等着名的翻译家都理应在浙江翻译文学史占据重要的位置。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今桐乡)人。他自幼爱好美术、熟读诗书。1914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学习绘画、音乐,1919年毕业。1919年秋,丰子恺应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吴梦非、刘质平之邀,赴上海共同创办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21年赴日留学,学习音乐(提琴)和美术(西洋画)。在日本学习10个月后回国任教,在教课之余,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他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1929年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翌年起便开始集中精力在家着书作画。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至1946年间,流亡在西南各省。其间曾在浙江大学(广西,贵州)任教,开设艺术教育、艺术欣赏、中国新文学等课程。后来还曾在重庆国立艺专任教授。

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抗战结束后,1946年返回杭州,在家着书作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并且以大量时间涉足文学翻译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翻译的重要的作品有俄国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作《猎人笔记》(1953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等,他还在1961年至1965年翻译了日本名着《源氏物语》。这是丰子恺一生中投入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为集中的一部译着,这段时间也是他生活中最为安定的一段时期。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该书翻译完成后不久就赶上了“**********”,丰子恺精心翻译的《源氏物语》,未能及时出版。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三册陆续出版。可惜该译本出版时,丰子恺已去世数年。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作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全译本,一直备受推崇,广泛流传。

朱维之(1905-1999),浙江平阳人,是当代着名学者、翻译家,南开大学的知名教授。在70年从教生涯中,他着述达30余种,翻译外国文学近千万字,可谓成果丰硕。朱维之精通日语、英语。他的翻译活动从20世纪30年代持续至五六十年代,出版译着、译文达13种之多。1928年即开始翻译出版爱尔兰着名作家叶芝的诗剧《心所向往的国土》,此后,多有译作问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文学翻译事业。

朱维之在1951年与周煦良合作翻译的《苏联卫国战争短篇小说选》,1959年相继翻译的俄国戏剧家格里鲍耶陀夫的《聪明误》和苏联着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等,都颇具特色。

尤其是他1957年翻译、出版弥尔顿的长诗《复乐园》,以及后来翻译出版的《失乐园》和《斗士参孙》,受到广泛赞誉,为弥尔顿的作品在我国的流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施蛰存(1905-2003),出生于浙江杭州,幼年随父母多次迁居,到过苏州、上海等地。中学刚毕业,他就开始看外国文学中译本,稍有外语基础后,他就开始看原文,并着手翻译。1922年秋,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学习英语,这使得施蛰存英语基础更加巩固。

一年后,他转学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大同大学和震旦大学。

1927年他22岁时,开始翻译《十日谈》、爱尔兰诗人夏芝(今译叶芝)的诗以及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今译施尼茨勒)的《蓓尔达·迦兰夫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翻译生涯。施蛰存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翻译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从1927年初涉译坛开始,到20世纪末编译出版《外国独幕剧选》为止,从事翻译出版工作六十多年,翻译外国文学近1000万字,结集出版的译作达30余种,可谓硕果累累。

施蛰存不仅翻译了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的诗歌,而且还翻译了许多东北欧国家的作品。1950年到1957年间是他翻译东北欧文学的高峰期,他翻译了保加利亚作家伊凡·伐佐夫的长篇小说《轭下》、匈牙利莫列支创作的小说《火炬》、丹麦作家尼克索的长篇小说《征服者贝莱》。此外,1955年又相继翻译了波兰显克微支的作品集《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和丹麦小说家尼克索的《尼克索短篇小说选》等作品,正是通过施蛰存的译笔,一大批优秀的东北欧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国,使很多读者从中受益。

这一时期,叶水夫则继续翻译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俄苏文学作品,包括乌斯宾斯基、钦德利雅科夫、法捷耶夫、葛罗斯曼以及普希金的作品。

李民的翻译成就则是“英烈传”的翻译。大约从1953年起,他较为集中地翻译了《牛虻》、《斯巴达克斯》、司各特的《红酋罗伯》,以及柯拉斯的《游击老英雄》等有关英雄人物的书籍。

陈学昭(1906-1991),女,浙江海宁人,1923年毕业于上海爱国女校文科。同年开始发表作品。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作协理事,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着有《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忆巴黎》、《陕北访问记》、《春茶》、《南风的梦》、《天涯日客》、《浮沉杂忆》等作品。她翻译的作品有:《阿细雅》、《伏德昂》(巴尔扎克着)、《〈噼-啪〉及其它故事》等。《〈噼-啪〉及其它故事》(拉不莱依着,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共包括《噼!啪!》、《小灰色人》等六篇童话。陈学昭译笔准确流畅,传达了原作细腻、幽默、富有哲理的独特风格。

罗大冈(1909-1998),浙江绍兴人,出生在绍兴长塘镇,青少年时代在杭州上小学和中学。1929年至1933年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其间,开始发表诗文和翻译小说。1933年,公费到法国里昂及巴黎上大学。1942年至1946年旅居瑞士。1947年回国,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并在报刊上介绍法国当代文学。1949年之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后来在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法国文学研究。罗大冈的主要译着有:《玛雅可夫斯基小传》(1953)、《艾吕雅诗钞》(1954)、《阿拉贡诗文钞》(1956)、《波斯人信札》1958)等多种。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后进入清华大学。抗战后考取公费留英,于1947年秋赴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后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国,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并曾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外国文学》主编等。主要着作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约翰·韦勃斯透的文学声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国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

沈宝基(1908-2002),浙江平湖人,在故乡读完小学后,于1921年入读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其时开始创作白话诗,并尝试翻译赛巨尔夫人的童话《小熊》。1925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历三载提前毕业,1928年去法国留学,初入里昂中法大学,后又进里昂大学攻读文学,与着名诗人戴望舒成为莫逆之交。

1934年获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于同年回国任教。沈宝基翻译的作品有《巴黎公社诗选》、《贝朗瑞歌曲选》、《罗丹艺术论》、《雨果诗选》等。

赵少侯(1899-1978),浙江杭州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表译作,尤以50年代的成果最为丰硕。他的译作除了一些长篇小说和莫里哀的剧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篇小说居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主要译作有法朗士的《法朗士短篇小说集》(1956)、莫里哀的《恨世者》(1955)、莫里哀的《伪君子》(1955)等多种。

胡仲持(1900-1968),浙江上虞人,为胡愈之胞弟。8岁进父亲办的巽水小学,13岁入县立小学,1915年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在南洋中学、效实中学就读。在效实中学读书时,正逢“五四”运动;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与毛起等合编学运刊物《自助周刊》。1921年,考进上海邮务总局,不久又任《新闻报》记者,一年后入《商报》任电讯编辑。会英、俄、日、德、印度梵文、世界语等多种文字,先后翻译出版《愤怒的葡萄》、《森林里的悲喜剧》、《月亮下去了》、《白痴》以及与人合译的《俄罗斯母亲》等作品。

盛澄华(1912-1970),浙江萧山人,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3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深造。

1940年回国。其后在西北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主要译作有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地粮》,莫泊桑的《一生》等。并着有《论纪德》、《新法兰西评论与法国现代文学》等外国文学类研究着作。

林以亮(1919-1996),浙江吴兴人,先后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北平燕京大学西语系。抗战期间在上海从事话剧和学术活动,编有舞台剧《皆大欢喜》,与傅雷、钱钟书等过从甚密。1948年移居香港,担任美国新闻处编译部主任等职。他的主要翻译成就是美国文学。编译过颇有影响的《美国诗选》、《美国七大小说家》、《美国文学批评选》等。

吕漠野(1912-1999),浙江嵊县人。1933年起任中学教师,开始创作诗歌和童话,并发表译作。着作有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和它的续篇《水的希望》、《狐狸吃鸡》等,诗集有《燕子》,另有多本译作。1949年后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吕漠野的翻译贡献是西班牙作家伊巴涅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血与沙》,从世界语译出,1958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的主人公加拉尔陀是鞋匠的儿子,父亲去世后,这个有着“小鞋匠”外号的儿童,为了摆脱贫困,毅然选择了做斗牛士的生活道路,并且迅速成长为一个着名的斗牛士,赢得了金钱和名誉。可不幸的是他被贵妇人所引诱,后来又被她抛弃,最后在斗牛场上被斗牛挑死、血染黄沙。作者以生动而又细腻的笔调刻画人物、描写场景,通过主人公波澜起伏的一生,反映了西班牙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斗牛士在当时社会的生活现实。吕漠野的其他译作有俄罗斯作家柯丘宾斯基的《妖怪莫尔加那》(1957)和《柯丘宾斯基短篇小说选》(1958)、俄罗斯作家柯罗连科的《地窖里的孩子》(1954)、俄罗斯作家楚柯夫斯基的《海上猎人》(1957),以及俄罗斯作家玻慈南斯卡娅《在祖国的大地上》(1956)等。

孙席珍(1906-1984),浙江绍兴人,出生在绍兴县平水镇。6岁时,因家遭火灾焚毁,他随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小学毕业后,又随其姐进入芜湖萃文中学。1922年,进北京大学并任《晨报副刊》校对,并编辑《京报·文学周刊》。1926年参加北伐,任连、营政治指导员,总政治部秘书,《革命军日报》主编,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流亡日本。抗战前,他曾任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文史系、北平中国文学文史系、东北大学文史系、江西省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左联北平市常委、北平作家协会常委。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等职。孙席珍自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短篇小说集《花环》等多种。作为翻译家,他的主要译作有《英国文学研究》、《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的生活》、《高尔基诗传》、《辛克莱诗传》等。他的外国文学论着《外国文学论集》、《东方文学简史》等,也对浙江翻译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对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邵洵美(1906-1968),原籍浙江余姚,出生在上海。1923年中学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等校学习,1926年回国后,与徐志摩、胡适创办新月书店,并从事诗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致力于文学翻译。他的主要译作有马克·吐温的《汤姆莎耶侦探案》、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裘柱常(1906-1990),浙江余姚人,历任中学教师,上海新闻报编辑,上海《新闻日报》编辑、编委,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编审。

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诗集《鲛人》,主要文学译着有杰克·伦敦的小说《海狼》和《毒日头》、德莱塞的小说《嘉丽妹妹》和《金融家》等。

赵萝蕤(1912-l998),浙江德清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系。1935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946年和1948年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讲师。1949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英国作家狄更斯、勃朗特姊妹和美国作家惠特曼、詹姆斯等人的研究。译有艾略特《荒原》、朗弗罗《哈依瓦撒之歌》(1957)、亨利·詹姆斯的《黛茜·密勒》(1981)等。

赵瑞蕻(1915-2002),浙江温州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央大学教师。1953年至1957年任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访问教授。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等职。他的主要译作有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的《梅里美短篇小说集》,以及苏联作家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等。

魏风江(1912-2004),浙江萧山人,毕业于印度国际大学和印度真理学院。曾任宁波大学教授和杭州师范学院名誉教授,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译作有《世界童话集》等,并撰有《我的老师泰戈尔》等着作。

万紫(1915-),浙江杭州人,1932年杭州高级中学毕业,是年考入浙江大学。肄业后,受其岳父孙用的影响,开始写作和翻译文学作品。自1954年起,专门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苏联作家叶·乌斯宾斯卡娅的《我们的夏天》(1954)、英国作家菲尔丁的《大伟人华尔德传》(1955)、美国作家欧文的《欧文短篇小说选》(1958)、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960)、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卖牛奶的台维》(1964)等多种。

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祖籍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后随校归属昆明西南联大。1940年从军,参加过滇缅一带抗击日军的战斗。40年代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英语文学,1952年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查良铮主要从事外国诗歌翻译,在这一领域成就卓着,重要译作有《欧根·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雪莱抒情诗选》、《济慈诗选》以及拜伦的《唐璜》等。

辛未艾(1920-2002),原名包文棣,浙江鄞县人,1936年入上海中华书局当练习生,20岁时开始攻读俄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副总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译有《赫尔岑论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三卷)、《杜勃罗留波夫选集》(两卷)等,着有短篇小说《跳龙门的插曲》。

萧珊(1921-1972),女,原名陈蕴珍,浙江鄞县人。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同年始认识巴金,在巴金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5月,在贵阳与巴金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上海文学》、《收获》编辑,并从事文学翻译。病逝上海。译作有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屠格涅夫《阿西亚》、《初恋》、《奇怪的故事》等,与巴金合译《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普希金的《黑桃皇后》。

王道乾(1921-1993),浙江绍兴人,1945年毕业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1949年又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回国后历任华东文化部秘书科、艺术教育科副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部主任,上海文学研究所、上海作家协会组联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编室主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他的主要译作有《吕西安·勒万》,以及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广场》、《物质生活》等。

袁可嘉(1921-),浙江余姚人,出生在余姚县六塘头袁家村(即今慈溪市崇寿镇大袁家村),受兄长影响,幼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5年,他小学毕业后,入宁波中学初中部学习,1937年,初中毕业后,受抗日战争影响,不能继续读书,回到家乡余姚的一所小学教书。1941年,入西南联大外语系学习。1946年毕业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新中国成立后,袁可嘉主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单位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研究着作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一位杰出的诗歌翻译家,他在英诗汉译方面做了许多理论探索。他强调译诗要有整体观念,他在坚信“风格”可译的同时,强调对原作的忠实。他在《关于英诗汉译的几点随想》一文中,提醒译者在采用“顿”的方法来译格律诗时,要防止绝对化。

他认为,“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严有度,不作绝对化的追求,在影响译文流畅或风格表现时,宁可在形式上做点让步”。他所翻译的诗歌作品如《彭斯诗钞》、《叶芝抒情诗精选》等,都是成功的翻译实践,体现了诗人翻译家的特色。

汤真(1927-),浙江萧山人,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编辑、江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百花洲》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协江西分会副主席。主要译作有俄国作家阿克萨柯夫的《家庭纪事》(三部曲),匈牙利作家约卡伊·莫尔的《黑钻石》、伊雷什·贝拉的《喀中巴阡山狂想曲》(三部曲,与人合译),俄国犹太人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故国》等多种。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后至“**********”的十七年时间里,浙江翻译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在浙江以及在全国各地的浙籍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者,都以新的姿态、新的热情投入这一工作,为繁荣当代的翻译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类推荐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自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写作路径——具有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梁晓声式的政论文和杂文的写作。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
  •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 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此进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 中华句典2

    中华句典2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展开了讨论。全书分为实践篇、理论篇、业务篇、感悟篇、语录篇进行阐述,包括:“春风”化雨“自我”悔悟“克敌”制胜关于班主任的修养等。
热门推荐
  • 气象在玩变魔术

    气象在玩变魔术

    气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学到有用的气象知识。反过来,还可以用学到的气象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本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神秘性,能够启迪读者思考、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能够激发读者关心世界和热爱科学,能够培养读者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 千年年少

    千年年少

    她不曾想过,他竟如此深情。为一个她,独自等了那么多年。年少是她一人的年少,轻狂却有他与她共同轻狂。然而,多年后,再遇见,却只剩一句“好久不见”。
  • 异界之狂暴法师

    异界之狂暴法师

    顶级特种兵掉进下水道挂了?不,他只是到另一个世界书写传奇!独一无二的灵魂与身体,独一无二的修炼方式。法师?还是武士?或者是刺客?追随着远古超神法师的脚步,看秦龙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传说,从我的脚下开始!
  • 婚久情深

    婚久情深

    结婚三年纪念日,却发现老公和别的女人滚床单,还说自己丑……婆婆强势逼离婚,三年婚姻换来一张离婚协议书,扫地出门却碰上只手遮天的大boss,吃干抹净还步步强逼。
  • 光之驱魔人

    光之驱魔人

    21世纪依然有妖魔横行,古老的驱魔人行走世间,却固守着他们原本的圈子。直到一个惊才绝艳的少年横空出世,他把驱魔人的术法开发成了黑科技,当地球上各大国家争权夺利的时候,他已经悄悄把科技树点向了星辰大海……新书:《无双星骑》已经开始连载啦
  • 万昼天尊

    万昼天尊

    他未来会有一把刀,那刀会被那个眼神主人的血吣透,他叫_鬼手
  • 穿越之天下无妃

    穿越之天下无妃

    我穿越时空,到了一个未知的国度,丫鬟,这是我的身分,一个暴戾的王爷,冷漠,残忍,然而,他忽然改变了性情,霸道的爱,温柔的爱,当我渐渐沦陷时,却知晓这一切,不过是清秋一梦,虚假的背后,他的目的竟然是……
  • 新世界穿行者:火影忍术在阿拉德

    新世界穿行者:火影忍术在阿拉德

    《新世界穿行者》的主角来到了阿拉德大陆,作为一名会使用忍术的鬼剑士,将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 紫竹林之战

    紫竹林之战

    冷锋学术,一路上替天行道,斩妖魔,入古墓,寻神器,识道友,千里迢迢去到一片紫竹林,究竟是为了什么?又会遇到怎样的危险,一路上又会经历怎样的磨难,看完此书,你便知晓。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