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专用农业人力资本,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二)现代农业对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主旨要求
1.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核心
中共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之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农民更高水平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在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必须以人为本,这不仅意味着要依靠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应包括服务人、发展人,把满足人的主观需要和价值的实现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执政党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性,体现了农民是农村主人的真正性,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从一定程度上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业的主人,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2.构建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的转移,而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建设新农村理所当然以农民力量为主体,离开9亿农民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要依靠先进生产力,有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如果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漫长过程中,人是决定因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新步伐加快,越来越要求推动生产力朝着先进性方向发展,因而人的智慧和能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也就越来越处于战略地位。有什么样素质的农民,就有什么面貌的农村。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构建专用农业人力资本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才能使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反之,如果无所作为,放任那些不健康、落后甚至违法的行为蔓延,就会造成农村的畸形繁荣,不利于农村的和谐与稳定。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社会事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三、构建专用农业人力资本的具体内容
大规模培养造就专用农业人力资本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专用农业人力资本。
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一)提高农民自身思想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农村的主人,热爱农村,提高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新农村建设才会稳步发展。首先应充分运用业余党校、文明学校、组建宣讲团等,广泛开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座和辅导报告,组织编写一些适合农民特点、少而精的学习材料,加强形势和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其次,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尤其是一些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倡导新风,提倡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第三,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等,营造生机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人文素质。第四,创造条件建立图书室,使广大农民学有场所、学有内容。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爱好学习的良好习惯,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农村。
(二)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要整体提高农民的素质,九年义务教育是根本。全国92%的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很大一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上不起学,小学辍学率高的现象。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
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综合文化素质要从小培养,使农民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有能力掌握技术,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尴尬局面,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三)全力构建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第一,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还是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能力有限。所以,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把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带到农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或多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第二,加大转移就业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技能型劳动力人才。为城镇输送一批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创建一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使其各具所能、各有所长,提高农民转岗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创收提供直接动力。
第三,完善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全面提高农民现代教育培训整体水平。
(四)积极培养农村带头人
农村的带头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村的基层干部,另一种是农民企业家或与企业家有合作的农民。要培养一大批懂政策、觉悟高、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农村干部,以带动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企业家或与企业家合作的农民,则是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相脱节的关键因素。依靠他们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五)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争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第二,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着力刹住迷信风、浪费风、赌博风,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第三,推广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适当加大奖扶力度,倡导优生、优育、优教,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第四,设立农村卫生服务站,开展现代健康教育,改变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第五,通过具有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现代教育培训,不断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文明,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农民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信念和勇于奋斗的精神。这些方面的教育看似琐碎,但对塑造农民的现代意识,融入现代生活很重要。
(六)建立务实高效的制度
首先,推行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对接,和农民交往,传播科学种田方法,传导农业新颖耕作技术的政策。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深入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养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教农民。其次,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国家应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培训内容应以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第三,有意识、有重点地培育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第四,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事业有成的打工者回乡投资兴业,服务建设新农村;第五,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奉献给农民,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第六,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充分运用报纸、刊物、书籍、广播、电视等工具宣传农民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目前,我国农情、国情决定,培养专用农业人力资本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专用农业人力资本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上述一系列努力,优化专用农业人力资本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农户的分类及比较
关付新 张建杰 张改清
摘要:研究农户分类是揭示农业制度创新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农户进行分类,证实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传统农户、商品农户和现代农户的存在,比较它们的生产要素、农业技术和经营组织等方面特征存在的显着差异性,揭示出农户发展规律。
现代农户是我国先进农业生产力的组织方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组织创新方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完善市场制度,促进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业组织创新。
关键词:农户分类;农业组织;现代农户
农户是农村社会经济原子组织,其集合与分解标志着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