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3500000010

第10章 地根经济:中国转型发展的一个研究范式(5)

2.3.4地根经济特殊阶段的宏观经济失衡及其调控

在中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其失衡呈现出阶段性变换的特点。1992年我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几个冷热周期。1992-1998年之间,我国宏观经济失衡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1998-2003年则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这两个时期中宏观经济失衡在总量方向上比较明确,我国政府系统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实施了紧缩型和扩张型的宏观调控。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局部经济过热现象,钢铁、水泥、房地产、城建等一些部门投资过度扩张,引起了相关生产资料的供应紧张,价格猛涨。

而农业、西部开发、环保、社会服务和保障等一些重要部门的投资则严重不足。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过快,但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自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超过22.5%,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在60%左右,显著低于当代国际一般80%的水平。

(2)物价水平很低,但人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很高。

(3)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回升,但失业率继续盘升。2003年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但城镇失业率却成倍上升,由1998-2002年的2.3%上升到2006年的4.2%。

(4)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产能过剩矛盾尖锐。根据商务部2006年调查,国内600种主要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供求大体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不应求的几乎没有;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供求基本平衡的218种,占72.7%,供不应求的13种,仅占4.3%。

(5)外向型经济程度超常提高,但内需不足的困扰日益加剧。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0%,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20%左右(刘伟、苏剑,2007)。

中国转型发展中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上述矛盾和失衡,其发生机制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经济国家。西方发达经济大都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大都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宏观经济失衡通常是需求或供给方面的偶然性冲击,使经济体系偏离潜在总产出。对付这种偶然性冲击、治理商业周期的政策工具就是主流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观当代中国的宏观经济失衡,则主要来源于转型过程中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而不是偶然性的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中国转型发展中的宏观经济失衡及其调控,不完全是通过干预宏观经济变量就能使经济体系趋于均衡的总量增长意义上的命题,而是要在质态上予以改进,才能培育出宏观经济围绕均衡点前进的自动持续增长机制。

在质态上改进中国宏观经济,就必须正视和逐步解决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三大系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一是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矛盾。从短期看,土地、优质劳动力、资本等从农业不断流向工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从长期看,在中国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社会结构和土地制度之下,如何实现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二是区域发展矛盾。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短期内还看不到扭转的趋势。三是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与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形势下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是对当代中国转型发展提出的重大挑战。

当代中国转型发展中的宏观经济失衡的复杂性和新特征是上述三大矛盾的具体表现,现阶段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很高、产能过剩、外贸依存度偏高等问题,是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低造成的。针对中国转型发展的独特性及其引致的宏观经济失衡的特殊复杂性,中国在运用主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还必须发展出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特殊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事实上,当前这一轮宏观经济失衡的复杂性和新特征是中国转型发展进入地根经济的特殊阶段之后出现的。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中,地方政府与企业互动,“以地根换银根”,用土地抵押贷款上项目,经济增长成为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围绕土地而展开的博弈。无论任何建设项目,最终都要落实到土地上,这就决定了运用土地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中央开始了不同以往的宏观调控,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以控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这一轮见势快、动手早、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中,土地政策成为“有保有压”的一把利剑。

中国转型发展进入地根经济的特殊阶段以后,国土资源部已不再单纯是一个资源管理部门,而逐渐扮演宏观调控部门的角色。土地政策不再单纯追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是协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在宏观调控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渐学会把握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时机,逐步学会运用土地政策为宏观经济“加油门”、“点刹车”。

可见,地根如同银根一样,开始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制动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张弛的一道“闸门”。

2.4小结: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地根经济

本章以上各节回顾了中国经济史上地权、国家和周期律的历史关系,界定和勾勒了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社会基础、规律、历史方位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中国转型发展进入地根经济的特殊阶段的判断。

2.4.1什么是地根经济

本项研究提出地根经济的概念,试图用它来定义和描述中国转型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随着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完善和成熟,国家对经济社会资源的控制日渐松弛,在消费品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上国家几乎不再行使权力了,在资本市场上国家也不再是绝对的垄断者,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人民自由选择职业也已经成为常态。但是由于坚持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要素市场化的缓慢进展等原因,到今天国家垄断和控制全国土地资源的格局几乎还没有出现结构性变化,土地成为政府主导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和着力点。

当代中国转型发展进入地根经济的特殊阶段的界标,就是国家开始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总结和比较世界各国和地区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通过收紧或放松“地根”为宏观经济“加油门”、“点刹车”,恐怕为中国的转型发展所独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土地、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里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差异卓著。在我国农业社会的漫长历史中,从土地氏族公有到西周井田制,再到秦汉以来的地主土地私有制,从汉代的限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到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从唐后期的两税法,到明代的一条鞭法,再到清朝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随着时空变换而不断变迁,但历朝历代都把土地政策作为唯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驾驭和干预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还没有实现、信息社会却显端倪的历史阶段上。在这个阶段上,土地肯定还是承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乃至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不但有历史惯性和脉络可循,而且还有其现实基础。

要想实现通过收紧或放松“地根”成功地为宏观经济“加油门”、“点刹车”,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在建设用地的供给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我们看到,所谓地根经济,换句话说,完全可以称为“土地审批经济”。在生产要素市场化一往直前发展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在土地供给上仍然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决定权和审批权,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在于中国的土地公有制提供的“模糊空间”。

所谓“转型发展进入地根经济的特殊阶段”,实质是行政审批惯性与土地要素市场化对峙、胶着和“此进彼退”的一种转型发展状态。在2004年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期间,全国土地审批冻结半年,仅仅在交通、能源、水利、学校项目上开了四道口子,且无论用多少地,都要到国务院审批。这显然是对行政审批权的强化,是用一种审批代替另一种审批,是“行政经济”在土地要素市场化大趋势中的变型或回光返照。在土地行政审批体制下,土地审批程序复杂,许多项目不是在等待中不了了之,就是在建成使用多年后才拿到批文,所以,未征先占、拆分报批、先上车后买票等违规做法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地根经济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常态,它不过是中国转型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片段,是土地要素市场化和“行政经济”殊死搏斗的一个历史阶段,它最终必将随着中国体制转型历史任务的完成而走向终结。

在进入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21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为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不仅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市场化,而且还要实现乡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市场化,市场机制在我国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中将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地根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将得到大幅度扬弃。到21世纪中叶,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届时,所谓地根经济将“功成身退”,自然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在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地根经济的缘起、演变和“功成身退”的过程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可以遵循客观规律加以促进的主观努力和体制创新的历史过程。要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进程,我们就必须全面透视、检讨中国的现行土地制度,找出其中不利于市场化的环节、方面和各种具体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中国转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制度基础。

2.4.2为什么要提出地根经济这一研究范式

本项研究提出“地根经济”这一概念,并作出当代中国转型发展进入地根经济的特殊阶段的判断,目的在于为观察和促进中国转型发展提供一个研究范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认识当代中国转型发展。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1968)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但库恩从未对其“范式”概念做过明确、清晰的表述。

所谓“范式”,基本的意蕴就是研究人员观察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等,它是研究人员看待研究对象的视角、研究假设以及研究方法和特定话语体系的集合。研究范式的确立,有利于研究人员在共同架构和语言下交流、沟通他们对某一个特定研究对象的发现和判断等。到今天,“范式”这一概念被广泛地用来表达或描述一种理论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科学话语体系、一个特定科学家群体等。研究范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如在学科层面或该学科某一领域乃至该领域的特定问题,都可以建立起相应层级的研究范式。

本项研究对中国土地制度的观察,提出“地根经济”这一范式,旨在强调不能单纯把土地公有制及其制度体系看作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是应该将其看作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内生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土地公有制及其制度体系的演变是由中国转型发展进程所决定的。当今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在既定的成熟的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产权系统的前提下展开的。当代中国的转型发展与此截然不同,中国的土地制度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这一世界上独特现象就是对这一个状态的生动解说。抛开中国转型发展的独特路径,很难认识清楚中国土地制度;反之,抛开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和演变,同样很难认识清楚当代中国转型发展。

总之,本项研究提出地根经济这一概念,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转型发展的超常规特殊复杂性,为“中国特殊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同类推荐
  • 走向卓越:中小企业资本经营实战精要

    走向卓越:中小企业资本经营实战精要

    谈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对谈判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全面系统的了解谈判的要素、特点、原则、类型等基本常识,对提高谈判水平很有必要。谈判作为一种协调往来关系的沟通交际活动,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为了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谈判活动,很有必要较为深入地分析一下谈判的构成要素。一般地说,谈判由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这就是谈判主体、谈判议题、谈判方式和谈判约束条件。
  •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本书共分15章,第1~4章概括介绍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劳动管理的组织以及劳动关系预警等整体性理论;第5~9章系统介绍劳动合同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第10~15章细致阐释劳动合同管理中比较突出的双方争议的处理技术。 本书贯彻由宏观到微观、先理论后技术的原则,全景式的介绍、程序式的剖析,对企业合同用工制度的宏观、微观各个层面都作了较好的梳理。理论介绍简洁明了、框架清晰、技术方法合乎法律规范、操作性强,特别适合于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应用,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就业者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农家乐经营必读

    农家乐经营必读

    《农户经营系列:农家乐经营必读》以农家乐为经营方式、以广大农民为经营主体的乡村旅游经营普及读本。《农户经营系列:农家乐经营必读》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强,分析问题深入浅出,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更有详实生动的案例。《农户经营系列:农家乐经营必读》为广大读者详细介绍了经营农家乐需要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地方还争取达到“手把手”传授的效果。
  • 永远差一块钱

    永远差一块钱

    欲望永远比钱高一厘米。没钱的时候想买件好衣服,有钱的时候想买限量版汽车,我们永远差那么一块钱。金钱和欲望本身未必是美,美在于金钱的使用,一如欲望的满足。只差一块钱其实讲的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永不满足,永远遗憾。
  • 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研究

    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概述,现代激励理论,东西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比较等。
热门推荐
  • 昆仑历

    昆仑历

    这世界什么都有终点,时间也不会例外。这世界哪里都有痛苦,你我都不会例外。因为不想有终点,所以才求仙,因为不想有痛苦,所以才成魔,仙与魔,在时间中,什么也不是。
  • 封仙西游

    封仙西游

    一代凡人证道成仙,战妖魔,有奇遇,气运在身。且看江流儿的崛起史
  • 魔法师在地下城

    魔法师在地下城

    欧拉大陆之上,由魔法师创造的无数奇迹曾经在大陆上辉煌。千年之后,当人们习惯了战士和骑士给这片大陆带来的祥和之后,魔法师,似乎已经被大陆所遗忘。封印松动,有关地下城的巨大阴谋即将浮出水面,尘封千年的历史将会被命运之手掀开,千年的轮回之后,谁将重新拾起属于魔法师的荣耀?
  • 陌上朱砂泪

    陌上朱砂泪

    三千年前,神魔大战,众神陨落,三族失踪,六界从此再无安宁,结果是为了个女人。三千年后的今天,历史将会再次重演,结果终究会是为了一个女人。
  • 神圣复苏

    神圣复苏

    东灵帝国东城边境,寂静的夜里,天际之边一片片大陆悬浮天际,一个少年静静的站在天际之边,夜风轻抚这英俊少年的脸颊,单薄的身体却如一尊雕像般笔直的站立着,他仰望着天空之上,天空之中悬浮着一片片辽阔的大陆,大陆如倒立的山峰,倒立的山峰之上是那一座座庞大的殿宇,殿宇如巨兽一般巍然屹立,仿佛要遮蔽天际一般,这一座座殿宇在人们心中如一道巨大的鸿沟,神圣而不可逾越,唯有膜拜与仰望。
  • 影帝的锦鲤女配

    影帝的锦鲤女配

    童星出身的冯棠棠,整容失败后衰神附体,堪称收视率毒药。同样是少年成名,凭什么男神颜值一路飙高,分分钟拿影帝?没天理,重生去!上帝:女配脸and运气差,重生只能改一项。棠棠:当锦鲤才是硬道理,颜值不够演技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废材倾狂:最强星蕴师

    废材倾狂:最强星蕴师

    (已完结,有第二部,作品相关里有说,)她身为堂堂一个杀手阁阁主,居然穿越了!?什么还是废材?那自己身旁的某兽和手中的某器是什么!?某女拿着手中的“某器”冷冷道:“诚服还是死?”某兽可怜道:“不。。诚服可以吗?”某女一脸黑线:“好,你可以去死了。”某兽扑倒某女大喊道:“亲亲主人,不要啊!”某男拦截下某兽,某兽被甩到墙上抠都抠不下来。某男蔑视道:“敢亲我媳妇儿。找死?”某兽蹲在墙角可怜的画圈圈......粉丝群:欢迎加入,群号码:557979887
  • 傻王爷的第九十九次出逃妃

    傻王爷的第九十九次出逃妃

    世人都说幽明王爷是个傻子,可她却在第一次见面就看出他腹黑的本质。正当她准备远离这个男人时,她却莫名的成了他的王妃,不甘心做笼中之鸟的她开始了出逃。第一次,正当她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就此逃之夭夭时,他低沉醇厚的声音在她背后响起“爱妃,想去哪。本王陪你可好?”第二次正当她准备跨出后门门槛时,他如幽灵一般的声音在她背后悄然响起“爱妃,这只脚要是出去了就不用要了。”第三次,正当她乔装出门时,碰巧遇到他,他抓小鸡一般把她夹在腋窝下…第四次,第五次…一次又一次的出逃都没能成功。直到第99次,她终于逃出他的魔掌,却发现,自己的心留在了那个男人那,永远也拿不回来
  • 海洋馆漫游:海洋怪象实录

    海洋馆漫游:海洋怪象实录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胸腹门

    胸腹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