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0300000023

第23章 天隅来风(3)

8月12日,我们旅游队伍路过鞑靼共和国的下卡化斯卡市时,在电车上见一位青年给刚上车的老太太让座的动人景象。老太太刚坐定,车上又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老太婆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请抱婴儿的妇女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这位老太太却与其他的年轻人一样站着。这些行动都是在没有丝毫勉强的情绪中进行的。可见,文明谦让的意识融入了俄罗斯公民的心灵,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行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一次,我们的一位农工生病后送医院检查,回来时发现自己衣袋里的十多万卢布和七十多元人民币丢失了,那差不多是自己几个月的伙食费用,十分着急。据农工分析,钱可能是掉在农场派出护送农工的公共汽车上了。我还来不及把这件事告诉俄方联络人员,不多久,公共汽车司机原封不动地把卢布和人民币送到中国农工的住地,连茶水都未喝一口就离开了。

俄罗斯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在地铁、在候车厅或排队购物,你常能看到静下心来,埋头读书的人。那些即使不看书的人,或默默地等候,或轻声商量,生怕打搅了别人的学习。俄罗斯人都明白,在公共场合,如公共汽车、火车车厢、轮船客房、商店、医院等公共场所是不能吸烟的。尤其是妇女在场时,不经其同意是更不能吸烟的;假如你无法克制自己,俄国妇女可能要奉送一句使你难堪的劝告:“请你出去抽烟!”至于随地吐痰,更是严格禁止;如哪位先生偏要一意孤行,俄国人往往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让你受到无声的谴责。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上医院看病,他们总是要问,谁是最后一位,并自觉站队等候,绝无蜂涌而至,蛮不讲理的陋习。司机礼貌行车,无论有无行人和车辆,无论白天晚上,从不闯红灯,也绝少鸣喇叭前行。

俄罗斯人的文明意识还突出地表现在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森林,珍惜动物资源方面。我们无论驱车到哪里,都常看到道路两旁参天大树郁郁葱葱,许多树木纵横交错,排列整齐——显然是人工种植的林木,不曾随意砍伐。据俄国朋友介绍,偷砍树木是要遭重罚的。人们取暖,也只能砍伐枯树枝。我们地处特诺依茨克区的乌依河支流石头河,也未见到向河道倾倒废渣废液、污染河水的现象。到处是成群结队的鸽子和白嘴鸦,无人捕而食之。城市的老人或儿童常用面包屑喂鸽子,鸽子在行人面前啄食嬉戏,人与鸟类相处十分和谐。我们驻地附近的石头河,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我一生几乎与钓鱼的雅趣无缘,在那里砍下树枝,聊作钓鱼竿,胡乱套上蚯蚓或面团,居然也能钓得不少鱼来。那些钓鱼高手下班后,带上面盆、口袋直奔河岸,常常满载而归,少则四五斤,多则七八斤,乐此不疲。可是,在鱼类产卵期间,俄国朋友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撒网捕鱼;否则,一旦被警察发现,那是要罚款的。交谈中,当得知我们吃过青蛙和鸽子时,俄国朋友睁大了眼睛,询问为什么要吃青蛙,为什么要吃鸽子,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我随华西公司的劳务赴俄工作,是一次履行合同的经济合作活动。工作中,中俄双方常为各自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但双方都明确,没有相互理解和信任,就谈不上合作和互利。每次争论之后,认识终究得到统一,并且,往往是以握手言欢、觥筹交错而结束。我到农场办公室联系工作,经常碰到一群群热情友好的孩子或学生在路边向我挥手致意,并用汉语招呼“你好”。一些农工携带从国内带去的小商品到特诺依茨克区的市场出售,偶遇无赖肇事,一些素不相识的俄国朋友常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帮助农工把无赖驱走。

今年,我所在的农工队伍齐心协力,不懈工作,为对方的石头河农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赢得了俄方的赞扬,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9月6日《车尼亚宾斯克州工人报》记者在州农场管理局负责人的带领下,专程驱车两百余公里来农场采访中国农工。十六天以后,该报以《大家都好,哥哥兄弟》为题的长篇报道,刊登了这次采访。文章热情地称赞中国农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中俄人民的友谊。之后,中俄双方的工作交往中,“哥哥兄弟”这个不十分准确的称谓升格为中俄之间最亲切、最时髦的语言,也成了双方解决问题的钥匙。源远流长的中俄传统友谊在石头河农场得到了最现实的诠释和验证!

我们接触的许多俄国朋友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十分关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情况,希望中国尽快富强起来。

苏联共产党已被解散了,但许多原苏共党员还在深深缅怀那个难忘的年代。我们所在的石头河农场三位正副场长都是原苏共党员,他们还把自己珍藏的党证拿出来给我们看。农场办公室墙上还挂着《列宁在写作〈国家与革命〉》那幅著名的油画。我见过好几个农场办公室放置着石膏浇注的列宁胸像,列宁、马克思的大理石雕像在许多城市的广场,包括在莫斯科,仍然高高耸立,岿然不动。车尼亚宾斯克州的市区还常常看见有标明马列主义政党(组织)在出售自己的小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8月18日,是俄罗斯上层人物十分敏感的日子。为预防类似“八·一九事件”再度发生,这一天里,克里姆林宫的警察频频出入,有如临大敌之感。不知出于什么政治原因,关闭很久的列宁陵墓,这一天突然开放了。我同许多外国游人、俄国朋友一样,有幸瞻仰了革命导师列宁的遗容。

红场上的列宁墓大门由两位士兵持枪站岗。陵墓内灯光柔和,气氛肃穆,人们在缓缓地移步中,仿佛在深切地怀念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举行十月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那些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水晶棺中的列宁身着藏青色的西装,系着小红圆点的领带,左手自然舒展,右手微握拳头,面容红润而坚毅。此刻,面对这位安详的世界伟人,许多参观者都流下了深情的眼泪。

与省华西公司签署合同的俄方单位均系车尼亚宾斯克州原部分国营农场。我们所在的石头河农场是一个拥有5000公顷土地,近百台拖拉机和汽车的小型农场,现有职工300余人。农场以饲养奶牛、绵羊和马匹以及生产粮食为主,先后与朝鲜、中国方面合作,生产水果、蔬菜,供应全区。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推行私有化政策,可是在农村,比如在石头河农场,似乎无动于衷:土地、机械、汽车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既没有搞私有化,也没有实行股份制管理,仍属于全场职工所有。农场只是换了名称:石头河农业有限企业,一个概念十分含糊的名称。可是我们在经济工作交往中发现,最能表明农场性质的权威性印鉴仍清楚地镌刻着“石头河国营农场”的名称。

在石头河农场,不用汽车接送农工上下班,那会误事的。农场的农活,诸如耕地、耙地、播种、栽菜、中耕、除草、浇水、杀虫、收割全是机械化操作。浇水时,拖拉机将两排50米长的喷水管 “翅膀”展开,沿着灌渠的堤坝行驶过去,就把灌渠两旁50米宽的菜地十分均匀地浇透了。

农场的耕地全是肥沃的黑土地,我们未见过农场施用化肥,也未曾施用人畜粪便。俄国人似乎把人畜粪便深埋沤熟就算了事,奇怪,从不施在地里。每次庄稼收割完毕,农场总是把作物的秸杆、蔬菜的老叶和“技术废品”——被虫蛀的白菜、开裂成黄色的胡萝卜、块茎过小的甜菜留在地里,翻耕后沤制成肥料。在人均250亩的农场里,人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于全部耕作,所以农场常常实行轮作,让土地轮流“休生养息”。加之,地处北纬的俄罗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烈,粮食蔬菜长得特别好,10公斤一棵的白菜,半公斤一块的胡萝卜和土豆,屡见不鲜。

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辩证法。辽阔肥沃的黑土地向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粮仓和源源不断的蔬菜,恰巧也培养了无数的俄罗斯超级懒汉。俄罗斯仍沿袭原苏联的一周五天工作制,周六和星期日是雷打不动的休息日。这两天里,工厂、农场和绝大多数商店都不上班。商店名曰九点开门,五点关门,中午闭门休息一小时,掐头去尾,实际还不足6小时。农场的拖拉机、汽车往往是九点半才姗姗来迟。我们为了抢时间除草和收割,多次与场方交涉,要求他们按时出车,可他们总是以种种理由拒绝;尚未到中午十二点,在田间作业的拖拉机早就溜之大吉,下午工作更是如此。俄罗斯人又喜欢过夜生活,农场每周举办两次舞会,红男绿女不折腾到深夜一、二点是不会罢休的。

我应邀到过几位俄罗斯朋友家里做客。一般地说,一户农民的住房有一百多平方米,加上斯拉夫浴室和饲养奶牛、鸡鸭、种花植果树的小院坝,占地可达400平方米以上,且每家每户都用木栅栏围得严严实实。许多农民庭院芳草萋萋,蝶飞鸟鸣,果实累累,窗台的窗帘上还搁着一盆别致的鲜花,表明了主人的爱美之心。俄式的住房,进门时都要经过小木梯。住房内都是厚厚的木地板,铺有地毯,挂有壁毯,客厅有彩电、成套家具,厨房有电炉、煤气炉、冰箱(多为单门)、碗橱,除了农场统一安装的供热装置外,每家都安有壁炉,以抵御长达6个月的漫漫严冬。

原苏联卫生保健网络相当完善。俄罗斯尚未改变公费医疗管理体制。职工、农民患一般疾病,可在本厂(场)医疗所治疗,只交纳药费;如送医院治疗,同样只交纳药费,无须支付挂号、化验、照片等项费用;若重病需要住院治疗,则全部免费,包括病员的伙食在内。俄国的现行法律还规定,病员住院期间,可享受原单位提供的“丧失劳动力期间补贴”,我们中国农工同样享受这种待遇。也就是说,病人住院,医疗费、伙食费一律完全不用交钱外,倒还要白得一笔补贴。这大概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吧!

我们所在的特诺依茨克区(相当于我国的县)约30万人,有6所专门医院和综合医院。每家医院约有300名医务人员,都坐落在绿树环抱的幽静环境之中,院内各科室之间铺有塑料地板,墙壁雪白(有的医院墙壁上还有浮雕),门窗油漆一新,窗台和室内放置有吊兰、秋菊、马蹄莲、仙人掌等植物,挂有窗帘,室内显得十分恬静、安详。在多次护送中国农工去医院治病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医务人员以衣帽取人,应付了事的不良倾向,体现了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

俄罗斯人在饮食方面比较注重营养,言必称“维生素”,而常忽略菜肴的色香味形,这与中国菜肴的烹饪技艺大相径庭。

我到过好几家俄国朋友家作客,几乎每家都备有“萨拉”(一种用白菜、胡萝卜、黄瓜、大葱和酸奶油调制的凉拌菜)、腌鱼和盐渍猪肉。我真难相信,俄罗斯人就敢于用生鱼生肥猪肉来招待中国人,似乎硬要把我们拖回那个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每当我动用刀叉时,忐忑不安之情油然而生。主人见我略有惧色,劝我放下包袱,大胆食用,这里环境没有污染,食后,肠胃居然相安无事。一次,农工们在地里收获白菜,几个俄国朋友与我们商量工作之余,他们挑选了几棵长得挺结实的白菜,对准菜心,挥动拳头,把白菜砸成两半,掏出菜心,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真甜啊,好吃!”俄罗斯人爱喝牛奶,吃甜食、天天离不开牛肉及含丰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长得高大结实,这也许是他们悟出的一条“食经”吧!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常常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石头河农场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石头河农场现行工资制,汽车、拖拉机驾驶员等一般工人月薪为6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40元),蔬菜队长、奶牛队长等一般为1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400元),场长、副场长为15——17万卢布(约合人民币600——700元)显然,这比原苏联时期的国营农场职工的工资高出几百倍乃至上千倍了,但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准却大大下降了。一个驾驶员告诉我,前些年头,工资不高,但牛肉、牛奶、蛋类、面包、蔬菜等都由国营农场免费提供,除了购买少量奶酪、糖果等辅助性食品外,工资主要用于购买衣物和汽车,那时还有钱存入银行。现在他每月领6万卢布,但一切免费供应不复存在,这6万卢布连一双皮靴都买不回来,还能有什么奢望呢?这位俄国朋友给我算了一笔帐:过去15戈比可买回一个面包、他们的月工资可买回450个面包;现在面包涨到450卢布买一个,用他的工资只能买到133个面包。通货膨胀这个怪物,每个俄罗斯人害怕它,讨厌它,但又怎么能够回避呢?

过去,原苏联十分重视重工业,忽略发展轻工业。叶氏政府上台后,也无法扭转这个畸形的经济结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如服装、皮靴、化妆品、烟酒、糖果、电器都大量从国外进口。我们浏览了车尼亚宾斯克州最大的商场——购物中心,看到的1/3的商品是来自外国,如意大利的皮夹克、皮靴,德国和日本的电器,法国的化妆品,美国的香烟和韩国的糖果。只是在两个货柜里摆有中国商品:一是深圳生产的“小霸王”游戏机,二是哈尔滨生产的“三棵针”牙膏,与我国比邻的俄罗斯大市场里难于见到高质量的中国商品,在外的中国人心里真不是滋味。在莫斯科最大的商场——红场附近的“古姆”(国营百货商店)几乎全是洋货的天下,90﹪以上的商品是用美元标价,其价格更是叫人瞠目结舌!

与之相反,在城市和农村的许多商店里,商品门类奇缺,品种单一。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区乡供销社的商品比俄罗斯的区级城市的商店还丰富得多。

顺便提及一下,与俄罗斯相邻哈萨克斯坦商品供应更是糟糕。7月,我们去了一趟哈萨克斯坦的共青团员城,那里的面包凭证供应,因为我们是“老外”,售货员破例地卖了几个给我们。衣服鞋帽少量为本国生产,且面料粗糙,款式陈旧,相当多的商品是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进口。香烟为俄罗斯和保加利亚进口,我国辽宁盘锦生产的一种劣质的“富锦”牌香烟居然还有相当的市场呢!

俄罗斯卢布兑换美元的汇率跌得吓人。苏联时期,一卢布可以兑换2美元。苏联解体后,卢布一贬再贬。以今年为例,4月的外汇牌价为1700卢布兑换1美元,5月就改写为2000卢布兑换1美元,9月汇率狂跌至3000卢布兑换1美元,10月11日再次暴跌到3926卢布兑换1美元。这造成俄罗斯金融界和商界一片混乱,引起俄罗斯人民极度恐慌。叶利钦被迫出面发表讲话,免去财政部长的职务,下令卢布与美元的汇率必须限制在3000以内,宣布清理整顿联邦内所有商业银行。经过政府多方努力,汇率风波总算有了一点缓和。但这种行政干预到底能维持多久,不得而知。当时,我们真担心,这些农工的辛勤劳动成果不断贬值,回国后怎么向家人交代,只好经常通过车尼亚宾斯克州的银行及时把卢布兑换成美元。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 最相思莫如宋词

    最相思莫如宋词

    《最相思莫如宋词》出自继安意如、白落梅、江湖夜雨之后,新晋国学才子随园散人之手,精选的四十八阕代表宋代词作顶级水准。白衣卿相独步天涯,衣袖生风;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下潇湘;悲凉将军纵马疆场,壮志未酬;忧伤词客醉饮清凉,花前月下。而随园散人更是以他那淡如水墨画卷的笔触,将那些本来就鲜活无比的词作描摹得更加灵动,将那个本来就风月无边的朝代,更细微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 茹实斋吟草(高平作家丛书)

    茹实斋吟草(高平作家丛书)

    中华诗词再度兴起,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对于古典诗词,在我心中可以说是一方圣地,喜欢文学是从唐诗宋词的语境和意象中浸洇萌生的。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即使在万马齐喑的年代,常羡慕先辈们虽戎马一生,却“腹有诗书气自华”;时至离岗,常恨人生苦短、岁月无多,却无缘亲近圣境,为诗国朝香。本以为今世难于一偿夙愿,不意晚年逢盛世,竟操觚一试,旧梦重温,拿起秃笔,发乎于情而形于诗,尤其是现代化的通讯和网络提供了便捷而广阔的写作空间。暇时,或写物会意,或缘事抒情。几位好友以时闻、事物、节俗、民生为题酬唱赠答,以表达对生活的体识和经验。
  • 枯杨生花

    枯杨生花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文学的熏陶可使青少年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性情和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交汇之处,可以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开始。
热门推荐
  • 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

    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

    他,曾是天龙组织的领军人物,杀手界闻风丧胆的王者杀手,却因师父陨落,一代极品兵王,隐匿都市人间。为了完成师父遗愿,一代极品兵王化身美女总裁的贴身保镖,自此开启火花人生。外有诙谐笑不停,内有热血激人心。
  • 汉武帝北击匈奴

    汉武帝北击匈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汉武帝北击匈奴》》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汉匈关系,汉武帝以后的绥抚政策,汉文化对匈奴的影响等有关内容。
  • 鬼域大少

    鬼域大少

    漆黑之所,万恶之源,人们称之为“十方鬼域”一场荒唐的赌局,开启神域君临,鬼域臣服的万年格局。然而来自鬼域的一名落魄古族末裔,人称“大少”的阿楼兰—洛法,以其人生格言“地盘+财物+女人=地位”正悄然改变着一切“为了光复古族阿楼兰氏的辉煌,肆意掠夺才是唯一可行的王道……哈哈哈,杀唧唧!”呃……于是,一个装逼、自傲、开挂、奇葩的进击无厘头,就这样开始了一场专属于自己的热血物语?备注:由于某某站更新页面刷不出,所以来创创这写书了!新人一枚,坦求支持哦!
  • 仙侠奇缘之刻骨铭心

    仙侠奇缘之刻骨铭心

    简介,她是上古女神,却因意外坠落凡间,他是六界上仙却因一个女子而神女转世在千年以前一个宁静的小山村炊烟袅袅,一座普通的茅舍,屋内突然响起一妇人的惨叫声,一位大约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证忙推门而入,急切的唤道,娘子你怎么了?妇人答道肚子痛的很历害,好像是要生了,那可如何是好......
  • 普遍温柔

    普遍温柔

    世间有很多种爱情,或惊心动魄,或源远流长。有始有终太难,唯一期待的就是谈一场分开后仍值得被怀念的爱情。
  • 等你好难

    等你好难

    我们毕业,她还没忘记他。十年后,经历了好多,曾经爱过他的她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且变的很漂亮,有很多人追求,但她仍然在等十年前的哪个他,等了好久,她曾幻想过他现在的模样,想着自己在见到他的那一刻是什么样子的,甚至连他的西服都一件一件的设计,一件一件的做出来的,她常常在深夜中惊醒,泪水早已浸湿了枕巾,常常醒来后就一直想着他,哪怕知道遇见他,几乎不可能。但她一直认定这个信仰。
  • 印者天下

    印者天下

    众人只知有斗技~~~却不知还有比斗技更厉害的东西~~~一印破天下!!!
  • 命运指引

    命运指引

    有人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天注定的,万物都有它的命运。那么命运到底是什么,为何命运会指引着一切事物的运行轨迹、有到底何目的。且看世间先贤大能为能摆脱命运,为大自由,大逍遥而征战命运的宏伟篇章。
  • 依恋那些年

    依恋那些年

    年幼青涩的他把无畏的坚持看成是一种责任,简单的把爱情看成是只要真心就能拥有,却不知道爱已被世俗和现实渲染的复杂不堪。一次次被现实残酷地击倒,却又因为内心对一个人无法抗拒的爱一次次爬起。怀着对所爱的人无限爱恋,默默追逐跟随,在他看来,只要能看到爱的人就是幸福。。。他一生追逐爱,拥有过短暂婚姻,却无法说服自己的内心,最终婚姻失败,幸福也擦肩而过。。。最终却孤独地度过一生,他没有得到所爱的人,但在他所有的记忆里再没有别人。。。在他看来他和她一直都生活在一起,而回忆是他一生最享受的生活。。。。。。
  • 复仇的蔷薇之花

    复仇的蔷薇之花

    父亲抛弃她,母亲离开她,朋友背叛她......她要复仇,她和她唯一的闺蜜,开始了复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