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22600000001

第1章 名著通览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公元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因为他曾隐居绍兴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学者。幼年入塾读书时,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他却认为,当是“读书学圣贤”。15岁时,他出游居庸三关,考察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军备设施,表现出“经略四方”的远大志向。但王守仁还是走上了传统的仕途,28岁中进士,开始在朝廷任职。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他上疏批评当权的宦官刘瑾,遭到了残酷迫害,廷杖40,贬谪到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驿当驿丞,受尽折磨,几至于死。数年后,他又被起用,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其间,曾率军镇压江西、福建农民起义和广东、广西少数民族暴动,平定明宗室宁王朱宸濠的反叛,因其功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虽然拼命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也看到导致农民造反的原因,“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告谕浰头巢贼》);而在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前,程朱理学显得支离僵化,毫无生气,已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按照程朱理学的路数,“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根本就达不到“去人欲,存天理”的目的。他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谦》)的感叹,决心在思想上树起一面不同于理学的旗帜——心学,用来收拾人心,维护明王朝统治。

王守仁心学的形成有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他在青少年时代信奉程朱理学,遍读朱熹之书。然而,有一次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竹子,不仅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自己也病倒了。这使他开始怀疑朱熹,而出入佛、老。他曾隐居绍兴阳明洞,按道家的方法修养,但终因抛不开现实生活,思念祖母和父亲,又从洞中跑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独立探寻既不离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圣人之学”。在贬到龙场驿后,他一度意志消沉,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静一。一天夜里,他正在沉思“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在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过去按照朱熹的说法去向事事物物求理是根本错误的。王守仁就这样提出了自己心学的纲领。

王守仁心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承继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哲学,也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哲学中的核心命题,如“致良知”、“心即理”等,或改造孟子思想,或取自陆九渊哲学。他对陆九渊极为推崇,称“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与席元山》)。因此,人们又把陆九渊心学与王守仁心学合称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构成了宋明道学中的两大系统。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王阳明全集》。王守仁的代表作是《传习录》,共3卷,卷上、卷下为王守仁答弟子问辑录,卷中为王守仁书札。正文后附录王守仁所编《朱子晚年定论》,取朱熹答人书33则以证己说。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种“心”与“理”的割裂,不仅使“理”失去了主体性,失去了生命的创造力,而且使人们很难真正把握住“理”。首先,天下事物,不胜其烦,要格尽天下之物而穷其“理”,是不可能做到的。其次,这造成了道德主体与道德观念的分离,妨碍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贯彻。人们往往通过父子关系去探求“孝”的道理,但如果亲人不在了,这种“孝”的道理不就也不存在了吗?

因此,王守仁提出“心即理”的本体论。他认为,只有主体之“心”,才是本体;而所谓的“理”,不是外在于“心”的,而正在“心”之中。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传习录中·启问道通书》)这种“心即理”之“心”,又可称为“良知”。他进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心产生知觉、意识,知觉、意识产生各种事物。总之,“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传习录下》)有人问王守仁:你说心外无物,那么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何关系呢?王守仁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完全随着视觉变现运转,纯粹是主体的产物。由于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都是“良知”流行的显现,因而王守仁强调,“天地间活泼泼地”(《传习录下》),充满了生命活力。在他看来,“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传习录下》)。这就把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充溢于宇宙之中。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出发,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他指出,朱熹在本体论上将“心”与“理”割裂开来,导致了他在知行观上将“知”与“行”分离为二,提出“论先后,知为先”的“知先行后”说。这不能对知行关系作出正确的说明。反之,如果承认“心即理”,那么就会发现“知”与“行”原是不可分开的,只是一个工夫。人们如果只重“行”,不重“知”,就只会“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这种“行”只是“冥行”;如果只讲“知”,不讲“行”,也只能“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这种“知”只是“妄想”。因此,只有用“知”指导“行”,“方才行得是”;只有用“行”实现“知”,“方才知得真”。总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他进一步认为,“知”与“行”不仅相互依赖,而且相互蕴含,“只说一个知,以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以自有知在”(《传习录上》),甚至得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传习录下》)的结论。例如,看到好看的东西,闻到难闻的气味,这些属于“知”;对好看的东西表示好感,对难闻的气味表示恶感,这些则属于“行”。从这种知行观出发,王守仁十分重视那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不善之念”,认为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不仅是“知”的问题,而且还带有了“行”的意味,必须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在最初发动时即彻底清除掉。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在“心即理”的本体论基础上,王守仁又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在他看来,由于“心即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天理”也就存在于作为认识主体的“良知”之中,“合心与理而为一”。因此,对于“天理”的认识和把握,不是“即物穷理”,而是“致知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即将具有“天理”的“良知”推扩到各种事物中,使各种事物皆得其“理”。“良知”的推扩即“致知”,事物各得其“理”即“格物”。这种“致良知”,显示了人的认识活动,不是静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建构对象世界的能动的创造过程。可以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这种“致良知”,又带有强烈的伦理化倾向。由于“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传习录下》),因而“良知”的推扩,实质上是封建伦理的推扩,是为了“去人欲,存天理”。“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传习录中·答聂文蔚》)这实际上是把认识活动变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

王守仁所提出的“心即理”的本体论,肯定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有“天理”,因而肯定了“良知人人皆有”(《传习录下》),只是圣人没有障蔽,“良知”完全得以昭显;众人则多有障蔽,“良知”不易显现,但也难泯息。由于人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他说:“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传习录中·启问道通书》)在他眼里,“见满街人都是圣人”(《传习录下》)。他甚至主张与愚夫愚妇、劳动群众打成一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传习录下》)。这就构成了王守仁心学在以后发展中走向宋明道学的反面、成为异端思想的契机。

王守仁的《传习录》所阐发的心学思想,对于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首先承继和发展王守仁心学的是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出身盐工,当过商贩,自学成材,后从学于王守仁8年之久。他从王学出发,提出“百姓日用之学”,认为自然界和人都是“良知之体”,鸢飞鱼跃,万紫千红,活泼泼的。因此,所谓“良知”、“天理”、“圣人之道”,不是神圣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通过“百姓日用”体现出来的。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王心斋先生全集·语录》)。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王艮之子王襞及徐樾、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颜钧、何心隐都是具有鲜明异端性格的思想家,用黄宗羲的话说,他们“能以赤手搏龙蛇”,“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明儒学案·泰州学案》)。

明代后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对王守仁其人其书其学甚为推崇,更拜王艮之子王襞为师。他承继并改造了王学传统,提出“童心说”,认为人们一生下来,都具有“童心”,“绝假纯真”,但由于理学家们不断宣扬封建伦理,使之进入人心,“以为主于其内”,结果造成了“童心”的丧失、人性的扭曲,因此,应当摒弃封建伦理,恢复“童心”。李贽与王守仁都高扬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但他们言“心”又有所不同:王守仁主张“心即理”,力图将封建伦理置于人的主体之中,成为主体的自觉的活动;李贽则主张“心非理”,反对用封建伦理来规范人的主体,而保持主体的纯真、自由的本性。在这里,心学已走向了宋明道学的反面,成为了异端思想的理论旗帜。

中国近代的一些进步思想家,也从王守仁心学中吸取思想资料,熔铸成自己的启蒙思想。龚自珍就对“众人”、“自我”、“心力”尤为重视,说:“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王癸之际胎现第七》);“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壬癸之际胎现第四》)。谭嗣同更利用近代科学知识来阐释、宣扬“心之力量”,说:“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仁学》)。梁启超也对王守仁的学术地位作了相当高的评价,说:“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怜。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至20世纪,王守仁心学对中国的思想、学术的发展,仍有很强烈的影响。例如,青年郭沫若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就曾受到王学反传统倾向的启迪,后来他还写了《王阳明礼赞》一文。又如,贺麟早期在创立“新心学”哲学体系时,重视吸取王守仁的“心即理”的本体论思路,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注重心与理一,心负荷真理,理自觉于心”的“唯心论”。

同类推荐
  • 简单逻辑学

    简单逻辑学

    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本。轻松搞定逻辑学中的概念、思维定式和规则。容易操作掌握的逻辑使用法则,不论演讲、谈判、说话、办事,都能让你做到条理、清 楚、不让人误会和不解!这是一本涵盖正式及非正式逻辑谬误的难得好书,快速提升你的推理能力,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让思考变得简单,让行动变得快捷。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三主讲近世哲学。
  •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里贝特的实验揭示出在任何有意识觉知之前有一个实质的时间延迟。如果所有有意识觉知之前都有一个无意识过程,那么一个必然的事实是,无意识过程启动了我们有意识的体验,因此自由的自愿行动是在觉知到该行动意图之前被无意识地启动的。这个发现对我们理解自由意志有着极为深刻的后果。
  • 中华家训(第九卷)

    中华家训(第九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都市预言家

    都市预言家

    误闯神农村,从此世界是路人。普通高中生被迫进入后勤特能组,终身限制下山。战友牺牲,爱人失踪。他用普通人的意志战胜了自然的法则。从此,他成了龙的脊梁!***************************************好不好看,看了再说。PS:新书求推荐,求收藏,有你的支持才能让我愈加丰满!
  • 灵魂踪迹

    灵魂踪迹

    远古的文明去了哪里?灵魂的踪迹又是什么?这一切是单方的阴谋,还是双方的博弈。且看主人公齐宇,在末法的当今,如何一步步的走上天意铺垫好的道路上,去终结,这最后的年代。
  • 水浒求生之王族霸业

    水浒求生之王族霸业

    水浒求生记同人作品曾经睥睨天下的汉民族遭遇到了有史以来严酷的灭国惨案,王伦很心焦,肿么办?就靠梁山泊这帮老兄弟能扭转乾坤?
  • 战尊苍冥

    战尊苍冥

    战尊苍冥,不陷红尘,不仰鬼神,不破本心。
  • 胎记Blood

    胎记Blood

    小婳自幼生在吸血鬼纳尔特贵族家中,却没有吸血鬼的能力。脸上的红色胎记使得洁白的脸上有了丑陋的标签。进入达达斯特后,她的人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认识了许多朋友,一向敢做敢当的她了解自己生世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 天启者之无限流

    天启者之无限流

    叶双楠是个衰小孩,他以为自己将在工作赚钱、结婚生子中度过平凡的一生,可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改变了他的其生活。
  • 总裁专属小娇妻

    总裁专属小娇妻

    那一年因为一次相遇,少年青涩,女孩是一个萌物。感情上面的种种原因让他们有了一段不解之缘。多年后,少年不再是曾经的青涩,他是叱咤风云的总裁,她专攻少年的软肋。因为许久没有说出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成为总裁后她成为了全国最幸福的女人。她知道他爱她,想给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占有欲必不可免......
  • 空之门

    空之门

    漂浮在亿万星辰之上,白衣少年喃喃:空灵门终于要开了吗?
  • 恶魔宝宝大战嗜血总裁,太残忍

    恶魔宝宝大战嗜血总裁,太残忍

    八年前,她初见他,便一见钟情,五年前她得知男神喜欢的是她的亲妹妹,可是妹妹有喜欢的人。便不顾一切告白。
  • 废材逆袭绝世炼丹师

    废材逆袭绝世炼丹师

    现代的黑道大姐大居然穿越到一个玄幻世界,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被家族抛弃的仇,和不明组织之间的明争暗斗,她又会在这个异世掀起怎样的漩涡?初见,他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被人百般欺辱,她却被他深深地吸引……当废物皇子不再掩盖自己的风华,当黑道女再次展现自己的强横,在这异世,他们将不再孤单,携手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