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9400000005

第5章 孟子传略

遥远的战国时代,诸子纷起,百家争鸣,儒家“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篇》),而八派之中,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就是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一、孟子的名与字

关于孟子的资料,文字记载不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名轲,这从《孟子·万章下》答复北宫锜的话“轲也尝闻其略也”得到佐证。至于孟子的字,《史记》中却没说明,后汉赵岐作《孟子题辞》也说:“字则未闻也。”三国时魏人徐幹在《中序论》中说孟子和荀况的字都没传下来。孟子的字最早见于书《孔丛子》。《孔丛子·杂咏》称“孟子车”,注曰:“一作子居;居贫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亦称子舆。”三国时王肃在其所著《圣证论》中亦云:“学者不知孟轲字,按子思书及《孔丛子》有孟子居即是轲也。轲少居坎轲,故名轲,字子居。”宋朝王应麟《困学纪闻》疑其皆出附会,清代焦循作《孟子正义》也说:“王肃、傅玄生赵氏后,赵氏所不知,肃何由知之。《孔丛子》伪书,不足证也。”这一看法确有道理。

二、孟子的籍贯

司马迁最早提出“孟子,驺人也”这个观点。但是,这里的“驺”究竟是“邹国”,还是孔子的出生地鲁国的陬邑?本来,这不足以成为疑问,早在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曾明确区分开“邹”与“陬”,他说“邹,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从邑,芻声”。“陬,鲁下邑,孔子之乡,从邑,取声。”东汉研究孟子的专家赵岐也认为邹即古之邾国。它原先是春秋时邾子之国,到了孟子所处时代改名叫做邹。这个国家靠近鲁国,后来被鲁国吞并。也有人说是被楚国所并。邹即现在的邹县。然而,到了北魏,郦道元却误以为陬邑就是邹县。他在《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篇中这样写道:淳水又迳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即《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依岩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

唐朝时,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又颠而倒之把邹当作陬。于是,孟子的籍贯就成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后人认为孟子是鲁国陬邑人而不是邹国人的主要依据,一个是孟子本人讲自己“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尽心下》第三十八章),一个是孟子和邹君穆公讲话不称臣,且态度也不恭谨。实际上,这两点理由都不够充分。孟子家乡离孔子家乡近,这是事实,因为邹鲁两国本就近在咫尺,《左传》中就有“鲁击柝闻于邾”的记载。但这不等于说孟子与孔子就是同乡,孟子说那句话只是相对于鲁国外的学者而言。此外,孟子虽是邹国人,但他没有在朝供职,和邹君讲话不必称臣;再说,孟子一向主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第三十四章)即不愿在任何国君面前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样子,对邹君也不例外。所以,以上这些都不能作为孟子不是邹国人的论据。

三、孟子的师承

关于孟子的师承,历史上也是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多数人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还有不少人主张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有一些人则干脆说子思的儿子子上是孟子的老师。

主张第一种意见的,以司马迁为代表,他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第二种,由西汉刘向首倡。他在《列女传》中说:“孟子师事子思”。第三种说法,见于《孟子外书·性善辩》:“子思之子曰子上,轲尝学焉。”

赞同孟子的老师是子上的人数较少。因为东汉赵岐注《孟子》,却没有收录《孟子外书》,并在《孟子题辞》中强调《孟子外书》“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后人也大多认为《孟子外书》是伪书,书中言语不可信。

而主张第二种观点的人就多了。刘向之后,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孟子是“子思弟子”。而后,赵岐又说孟子师事孔子之孙子思。于是,这一说的影响越来越大。东汉应劭在《风俗通·穷通篇》重申“孟子受业于子思”。托名孔鲋著的伪书《孔丛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孟子请见于子思,子思见之,甚说其志,命子上侍坐焉。

司马贞《史记索隐》说隋朝王劭以为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的“人”字是衍文。也就是说,孟子是亲受业于子思的。唐代韩愈、李翱也都赞成孟子学于子思。宋朝汪晫编《子思子》,更载孟子曾问子思“牧民之道何先”。司马光《资治通鉴》,康有为《〈孟子〉微》也都采用“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

事实上,第一种意见才符合《孟子》一书的原意。其他看法,从时间上看,与历史大不一致。

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第二十二章)这“私淑诸人”正与“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相合。所以江永《群经补义》说:“孟子言‘予私淑诸人也’‘人’谓子思之徒。”孟子若直接受业于子思,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不会说“私淑诸人”这样含含糊糊的话,而会明明白白地指出来。之所以说“私淑诸人”,恐怕是他的老师在当时并非什么特别出名的人物。在司马迁时,已经弄不清孟子的老师具体是谁了,只能大概知道是“子思之门人”而已。由此看来,《孟子外书》说孟子师子上也是无稽之谈。倒是崔述《孟子事实录》说:“孟子之学,恐不仅得于一人,殆如孔子之无常师者然,故但云‘私淑诸人’耳。”这种解释有其可信之处。此外,后世不少学者把孟子的生卒年代和子思的生卒年代进行了对照,认为孟子不可能见过子思,也不可能受业于他的儿子子上。

孟子虽然不是亲身受业于子思,却也是受业于他的门人,所以他在思想上和子思的关系仍然是非常密切的。按照儒家学派内部的派系来看,孟子是出于子思之儒这一派的,后来因自己能够弘扬儒学,且对儒学有所发展,才独树一帜,自立门户。

因为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同时在《孟子》一书中五次称颂子思,并以子思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榜样,后来荀况在《非十二子》中指出子思孟子一唱一和,又特别把子思和孟子联系在一起。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便合称“思孟学派”。

四、孟子的生卒年月

对孟子其人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但这部书中不曾提到孟子的生卒,唐代司马贞在给《史记》作注解时说孟子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年八十四。由此逆推,孟子应当生于周烈王四年己酉。狄子奇《孟子编年》即主张这一说法。可是《史记索隐》同样依此逆推,却推出孟子生于定王三十一年。《听雨记谈》和《孟氏谱》又说孟子生于定王三十七年。然而定王在位只是二十八年。这两种说法显然有误。所以陈士元就认为“定王三十七年”其实是“安王三十七年”。但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安王在位也仅仅二十六年。经过多方面有力的改正,后世学者大多赞成狄子奇的推断。元代程复心《孟子年谱》,清朝万斯同《群书辨疑·孟子生卒年月辨》,潘眉《孟子游历考》,孟衍泰《三迁志》,林春溥《孟子时事年表后记》,《邹县记》的《孟子年表》都采纳这一说法。

五、孟子的家庭

据孟氏《三迁记》记载,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孟激就死了,他的母亲仉氏是个有贤德的妇女。孟子的家庭中,有关他父亲的事迹非常少,仅在《春秋演孔图》和《阙里志》等书中说他父亲名激字公宜。赵岐在《孟子题辞》中称“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此外,《续文献通考》言孟子妻田氏,子名睪。曹寅谷谓孟子之子自名睪,孟仲子则为孟子从父弟。其实这些论断都只凭猜测,无法从文献上严格加以考证,不可确信。

六、孟子的生平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氏同是鲁桓公的庶子,所以称为“三桓”。孟孙的嫡系称孟孙氏,其余诸支子就改姓孟氏。春秋以后,三桓的子孙式微,孟轲的祖上就从鲁国迁到邹国。

赵岐说孟子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即孟子幼年的时候,他的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的母亲恐怕这样下去对孟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使孟子从小就学习礼仪,“设俎豆,揖让进退”(《列女传·母仪传》),这就是封建社会里,长期津津乐道的“孟母三迁”。

孟轲小时候,读书不努力,有些贪玩好耍。孟母问他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孟轲说他的东西丢了,刚去把它找回来。孟母听了很生气,就用刀把机上正在织的布割断,孟子见了又惊又怕,忙问为什么这样做,孟母说:要他读书,增长知识,就是希望他以后成名,现在他不读书而玩耍,就像她割裂机上的布一样。并告诫他如果不读书而成天玩耍,将来就只能去干勤杂劳苦的活。这则故事出自《韩诗外传》及《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名为“断机教子”。不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怎样,其反映的主题与孔子“学而优则仕”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孟轲稍长,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孟轲精通五经之学,尤其在《诗》、《书》、《春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虽然没有直接“得为孔子徒”,但却对孔丘推崇备至,并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又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第二章)

孟轲是孔丘的崇拜者,他一生的出入进退也和孔子相似。壮年以后从事教学,中年以后怀抱政治理想游历各国,但却得不到重用。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轲的一生,除中年以后有二十多年周游各国外,主要从事于教育活动。他曾经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的弟子也许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仅就《孟子》书中记载确切可考的就已经有十几个人。最著名的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孟仲子等。因此,孟轲是战国时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孟轲到魏国,《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数败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当时孟轲已经五十三岁,所以梁惠王称他为“叟”。赵岐注:“叟,长老之称也。”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当时各国崇尚功利,孟子却坚决反对言利,而以仁义回答。魏国在惠王十八年同齐国作战,魏军大败于桂陵。惠王三十年,魏伐赵,齐国围魏救赵,魏王“长子死焉”。此后,秦、楚又相继破魏。所以,梁惠王说:“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孟轲对梁惠王讲了一套减轻刑罚和赋税,施行“仁政”的办法,说明“仁者无敌”。这种空论,无补于实际,当然不会受到梁惠王的重视。当时列国竞争,合纵连横之说盛行。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孙衍为秦大良造。显王四十一年,张仪相秦。孟轲在梁批评他们,说他们“以顺者为正,妾妇之道也”。意即这些人是迎合国君,谄媚求荣的人。他还同淳于髡辩论过“嫂溺援之以手”的道理。他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而嫂溺不援则为豺狼,该通权达变。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他的儿子襄王魏嗣即位,孟子见他样子“君不君”,即指襄王没点国君的样子,很是厌恶,不久就离开魏国到了齐国。

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超过梁惠王,他在国都临淄设稷下学宫。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骈,环渊等都到稷下。宣王赐以第宅,享受上大夫之禄,“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世家》)。孟子在宣王三年时也到了齐国,备受优礼和尊重。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和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却根本不谈这些,而大讲“保民而王”和“制民之产”的道理。他的主张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当务之急,因而被看作迂阔之论。

孟子在齐有五六年,曾一度为卿,但是这个卿“无官守”,也“无言责”。虽然齐宣王一直“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公孙丑下》第十章)。但只是把他当成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而已。本想依靠宣王来推行政治主张的孟子决定离开。《公孙丑下》第十二章记载孟子的话:“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但这个愿望落空了,孟子只好又去了宋国。

宋国是个小国家,宋王本人又“淫于酒、妇人”,孟子没呆上多久便去了薛,最后回到家乡邹国。其间,孟子的门徒乐正子在鲁国治理国政,孟子想去鲁国,但被嬖人臧仓从中作梗,只能感叹“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梁惠王下》第十六章)。

由于政治上一再受挫,加上自己年岁已高,孟子只好仿效孔子,回到家乡从事教学活动,同弟子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七篇。这本书是研究孟子的最可靠资料。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 康熙教子

    康熙教子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沃土,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抛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拥有品德的收获;撒下一粒品德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的硕果。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禀赋与父母一脉相承,他们说话的神态,走路的姿势,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其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
  •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庙宇和墓地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它气势雄伟壮丽,极具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它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文物珍藏、高超的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热门推荐
  • 萌妃驾到:霸王“请起”

    萌妃驾到:霸王“请起”

    《萌妃驾到:霸王“请起”吧》热猛上映了,快来加群来讨论你对小说的评价,加群:466586185。(原来懦弱的她,穿越了。)她,是谁?那么大胆,她是谁?无人不知,她到底是谁?想知道?不告诉你!想要知道,那我勉为其难--------她,天真无邪,法力也并不高多少,却,胆子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贪婪的趴在花上玩耍着。虽然他从小就失去了幸福的家庭,但每天就是游手好闲!可,哎~~这世间就是这样子捉弄她。
  • 鼎国佳人

    鼎国佳人

    她是一个高贵的公主,年幼失散,聪明、美丽、多才多艺。相认前,她过得非常坎坷;相认后,她享尽荣华富贵。
  • 漆黑,寂静

    漆黑,寂静

    当一切都消失殆尽,一切都随你而去。没有一点留恋,身边被黑暗笼罩,记忆被岁月阻断。
  • 雷武霸天

    雷武霸天

    玄天大陆,自古修炼玄气,更有天赋出众这者,以自身的潜力沟通九天繁星,制成星图,增强战力。少年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他的传奇......
  • 梅关

    梅关

    《梅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神级校医

    神级校医

    一个从大山出来的少年神医,身负太一神指,泡校花,泡老师,泡校长,泡普通人不敢泡的终极美女......叶小练只是一名普通的校医,但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神秘身份,和一个必须完成的超级任务。虽然泡妞不是叶小练的本意,但是他的命运,却与一众美女纠缠在一起。于是,滨海市内,第一个被校花倒追的男人,由此诞生——神级校医。书友群378529081
  • 洛芷然

    洛芷然

    清乾隆年间,洛芷然选妃进宫,成为了一名贵人。与她同时入宫的还有情同姐妹的陈若琴,傲慢狠毒的汪莞灵,表面温柔但也有城府的顾湘竹,还有大家闺秀陆婉柔和巾帼不让须眉的郭清琼。入宫的日子水深火热,因皇上的爱,她们相互猜忌,甚至不择手段。在宫中,芷然慢慢地学会了生存的法则,这种法则即使是数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会用到。文中洛芷然的原型是清代乾隆的妃子——令妃,其子十五阿哥——永琏——就是嘉庆皇帝。因小说需要进行了一部分的修改,不完全是历史原型。可是本故事基本按照乾隆的历史描述的,历史和小说一样精彩,因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有传奇的故事。文中的故事人物均为真正的历史人物。小说取出历史精华部分,再加以修改,重现数百年前皇宫之中的女人们的尔虞我诈与皇上对臣子的心计。
  • 血魔书

    血魔书

    “天之所钟,地之所倾,天胎地果,神魔焉附?天血地液,灵蒙启之。”天地所钟情孕育而生的天胎地果,即便神魔也难以驾驭驱策。唯有天地的血液,方可开启灵识。天地六千年凝血一滴,滴血处,至宝生,灵兽护,非凡人可得。但诸多古神都曾有因缘得到天地血液。方今盛世,北土黑疆,被蛇河一分为二。古神遗脉绵延至今仅余黑疆少羿,八甲两族。北土天绝门,大禅寺,涂山派三派称雄……地胎出世之日,引动天劫,黑疆十余年大旱,民不聊生,北土封魔塔先天之气外泄,群魔环伺。一个身怀宝血的少年,一番机遇,有幸认识了南疆巫姑,救了天下第一大帮帮主,拜入了天绝门,由此开始了一段飞天之旅……
  • 纯情娱乐圈

    纯情娱乐圈

    咸鱼翻身的元佑宁最近又得瑟了,公司给他配了个特别助理。她已经不止一次地威胁这位大明星:“这次我真的要走了!你千万别拦我!”元佑宁瞄她一眼,“给了你三年你不是也没走嘛,想去哪儿,都随意,记得回来带外卖。”这是个腹黑小助理神助攻落魄男星重回巅峰的故事。
  • 苗小不渺小

    苗小不渺小

    浮游且可偷生,看善良打败美貌,如小强般活着的苗小绝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