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2500000033

第33章 一流的研究型高校:教授的大学(4)

人文学被边缘化的现象来自诸多原因。除了整个社会急剧商业化和实用化之外,还由于人文学独具的学科特征,即人文学能直接产生实用价值的领域太少。相对而言,人文学中只有与政治学和经济学有关的领域才具有较为突出的实际价值,而其他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音乐等领域一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科事实上为现代社会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无穷的文化资源。如果大学忽略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不能承担创造文化资源、传承文化的职责,不能引导社会从历史的积淀中得到对现今问题的启示,那么难以想象一个社会中还会有其他的部门能承担这些重任。人文学在高教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今天才出现。道义与人格教育和知识的传播之间、科学和人文学之间、职业培训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之间、人文教育及其实用价值之间的矛盾不断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挑战。人文传统的传承者并不一定仅仅是从事人文学的学者,人文传统和人文关怀在各类职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力是为人的基本功,不管以后走哪一条谋生之路,文史哲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常识。1977年以来,新加坡进行全面教育改革,提出“创造型学校和学习型国家”(Creative Schooland Learning Country)的口号,并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大学改制的典范。

其中最关键的项目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化能力,并以此作为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

对高等院校加强文化教育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阐述得最为深刻的可数哈佛中国同学会于1936年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的碑文:文化为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以兴也,由于文化;而文化之所以盛也,实由于学,深识远见之士,知立国之本,必亟以兴学为先。创始也艰,自是光大而扩充之,而其文化之宏,往往收效于数百年间而勿替。是说也,征之于美国哈佛大学,滋益信矣!……我国为东方文化古国,然世运推移,日新月异,志学之士负笈海外,以求深造。近三十年来,就学于哈佛,学成归国,服务于国家社会者,先后几达千人,可云极盛。今届母校成立三百年纪念之期,同人等感念沾溉启迪之功,不能无所表献。自兹以往,当见两国文化愈益沟通,必更光大扩充之,使国家之兴盛,得随学问之进境以增隆,斯则同人等之所磬香以祝,而永永纪念不忘者尔!

这里所谓的“文化”,即指传统,尤其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传统,这种传统往往超越人文学科领域,而扩散到其他各个学科,成为一所大学内在的、任何其他社会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根据同辈学者回忆,美国蒙古史研究专家弗朗西斯·克里夫(Francis W.Cleaves)教授早年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的古典文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哈佛研究院。他就是在伯尔斯汀教学楼前面读到这一段话而决意变更专业,转入汉学领域。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几乎没有人能否认文化传统熏陶的重要性。

人们不禁发问:难道只有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需要修习这类学科?这一石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哈佛主校园的怀特纳图书馆和伯尔斯汀教学楼之间,其传输的信息似乎难能抵挡商业化和工具理性浪潮的冲击。

对一所大学的影响力而言,其悠久的传统非常重要。校长任期长可以规划长远的策略,这种传统不仅反映在学校的教学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教育风格时时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哈佛大学来说,自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结束至今,只有八任校长,现任的佛斯特校长是第八任。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由这一传统带来的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如朱熹所创的白鹿洞书院基本上立足于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和伦理教育,它成为所有东亚学校的模范。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易于狂妄地认为,越往前行进的时代越不必回顾古人经历的一切,因为古人所知的信息和我们现在的实在相差太远了,现代社会一个小学生掌握的信息和知识远远超过古时大智大德所具有的。但是信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基础,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一定有充足的知识力量,而知识不管多么全面都不能等同于智慧。在这种前提下,可见人文学是和智慧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历史的集体记忆,用最精致的语言来表现最精致感情的文学,以及对人的最基础的原则的反思和再反思的哲学等都是个人和群体对自我最直接、最亲密的了解的学问,即古希腊所谓的作为人文学的精髓的自知之学(self.knowledge)。

从人文学的专业学术研究本身来看,人文传统就显得更为重要。研究人文学的学者没有不注重文本的:他们以虔敬的心情对经典文本进行理解、诠释、研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早已过时,但是在大学的研究院部开《理想国》的课时,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研究生,对此书总是战战兢兢地带着虔敬的心来拜读,唯恐有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的著作是这样,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也是如此。我们并不是站在现代人的高度,带着现代人的傲慢之态来解读经典著作,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原著的诠释,得到智慧性的启迪。研究希腊历史或是圣经,都是对经典作一字一句的解读。这种读书法在日本被称为“会读”,很多学生一进研究生院就开始这种会读的训练,从较为浅显的文本开始,然后渐渐攻读生疏又深奥的文本。这种会读活动从做研究生开始一直延续到教授任职期满退休,从不间断。

比如,京都杜诗的会读活动40年没有中断,学者们把所有的杜诗和白居易的文本一字一句进行解读。他们的《六祖坛经》的会读也是世界闻名的。日本把这种研究技能的培养看作是对学者基本功的训练,而美国也有很多关于古希腊哲学或是爱默生著作的会读活动。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初看似乎非常笨拙,进展缓慢,但是天长日久,会读能储聚人文学的资本,挖掘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在智慧。

与此相通的有哥伦比亚大学精读典籍的通识教育传统,也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界熟知的20世纪20年代由约翰·俄斯凯恩倡导的“经典导读”(Great Books)的课程。

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一直和高等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克林顿在总统任职期间曾经成立了一个总统委员会(Presidential Commission),定期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心召开会议,商谈美国人文学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与会者形成的共识就是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不一定仅仅是研究人文学的学者所应掌握的,研究生物学的教授对生态环保的关注也能显示他有足够的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远远超出人文学者所能企及的范围。

虽然人文教育的传统不停地受到挑战,但是美国的一些重点综合院校,还有一系列小型的本科人文学院历来从不放弃通过人文学来发展通才式的教育。

和中国的高等院校相比,美国的大学较为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学科方面的施教,不管是小型的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为主的本科学院还是大规模的研究型高校,学生在四年中必须修满一系列通识教育的中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Courses)。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中心课程设置委员以院长罗若夫斯基为首,于1978年为本科生教学设置了一个中心课程的草案。这一课程建立在如下的宗旨:用以确保本科学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并获取不同类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不同方法以及明了这些知识的作用和价值。这一方案实施至今,在本科生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本科生四年在校,必修的课程包括五个方面,中心课程相当于国内的公共必修课。在哈佛大学,中心课程包括六科: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文学艺术(Literatureand Arts)、道德伦理(Moral Reasoning)、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和(自然)科学(Science)。目前哈佛正在进行本科生教学内容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讨论和研究,在2005年11月提出一份有关现行中心课程的评述报告,把原来的六门分类归纳为三类,即艺术和人文学(the Artsand Humanities)、社会研究(the Studies of Societies)以及科学和技术(Scienceand Technology)。中心课程的设置和1945年开始就在美国全国展开全面讨论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议题相关。有关通识教育,最具影响力的是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的《红册子》(The Redbook),其正式的书名是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这一报告的缘起是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James Conant)聘任了一个来自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科南特校长在聘任这个委员会时明确指出,“今天美国教育首要关注的并不是追求出身显贵的年轻学子的优越生活,而是努力把人文传统融入我们的整个教育机制,为的是培养尽量多的学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优越意识。而这些责任感和优越意识则是作为生长于自由社会的美国人不可或缺的认同感。”虽然《红册子》传递和倡导的信息和理念被美国其他常春藤高校广为引用,成为各校开展通识教育的蓝本,但是值得讽刺的是在哈佛本身并没有得到切实运用。报告公布之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授们纷纷提出改进的建议。接着数年,通识教育教学方案一改再改,并没有按《红册子》提议的实施。在充分阐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之后,《红册子》为将来的中心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还留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教学和行政人员来填补。

20世纪70年代在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罗若夫斯基的带领下所设置的中心课程就是对《红册子》出版之后尚未实践的一些理念的具体化。中心课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设计成型,但是直到1990年才全面进入哈佛本科生的选课要求之中。而且经过12年的操作运行,弊病日益显露。2003年,在萨默斯校长和柯伟林院长走马上任不久,就组织教授委员会,对本科生的教案,尤其是中心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全面评审。这一评审过程进行得非常艰苦和缓慢。其中缘由除了本身教案评审的困难度之外,还有校长领导本身的问题。评审还曾一度搁浅,进退维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运作,文理学院教案评审委员会终于于2005年11月公开了评审的初步结果和建议,用来给全校的教员参考,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随着2006年年初院长和校长相继辞职,这一教案评审进展的前景并不看好。除了行政上的困难之外,本科生教案的设置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这项工程的艰难也反映在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为此做出的努力及其影响甚微的报告。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一直得到美国的小型人文学院的重视。虽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颇大,但是美国却不乏经过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科班训练的研究人员和精英分子,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立志进入人文学、社会科学领域。相比之下,现在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最优秀的人才通常志在企业管理或科技领域。即使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他们多半是立志于经济学;要是进入人文学领域,则是专攻外文专业,真正把专攻文史哲作为第一志愿的人并不多。但是,在美国或者欧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进入这些领域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通常都是以第一志愿进入人文学领域。他们虽花了许多年求学、研究,但是毕业以后并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的纯学术研究工作,而是在社会各界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认为,一个经过人文学研究的长期磨炼的学生,到任何领域都能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人文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从纯粹量化(毕业后的直接收入,学科上能以量计的成果和影响等等)的角度很难显出,但是对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熏陶是其他量化的学科所望尘莫及的。同时,美国有一批历史悠久,办学理念明确和精深的小型人文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同类推荐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以中国三代人类学者非正式访谈“口述历史”方式对中国人类学发展进行研究,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显示了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等。
  • 纠结的中国人

    纠结的中国人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我们一直是老大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享受周边小国的贡奉,给他们提供保护,那时的我们很骄傲,把自己当成是世界的中心,称呼周围向来都是用“蛮、夷、狄、戎”的。但慢慢地,我们落后了,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落后让我们由自负一下子变成了自卑,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外国的月亮开始比中国圆了。在这自负和自卑的转换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滋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而这深深的焦虑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度的迷失。在这复杂的情感中,我们变成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一边鼓吹着自己的五千年文明,一边又对别人的高速发展充满了艳羡。
  • 传媒赢利模式

    传媒赢利模式

    本书的核心是建立传媒产业竞争的模式理论,在总结当今传媒主流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渠道产品模式”。该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因此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传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那些“穿越”的孩子

    那些“穿越”的孩子

    农民工子女从不发达的乡村到繁华的大都市,从乡音、乡情到很不熟悉的语言与人文环境,从离别后的重逢到重逢后的离别,这些一次一次“穿越”的孩子值得关注。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离不开他们的子女,这些“穿越”的孩子也要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面前显示其温情,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
热门推荐
  • 爱那一抹绿

    爱那一抹绿

    青春是一场老电影,过去的片段永远不会再现,所以有梦想就不要吝啬汗水——酒弃
  • 镜中的世界

    镜中的世界

    当一个君主成为了一面镜子,落入到了现代。他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想知道不一样的世界的吗?请来到这里。
  • 我会守护你一辈子

    我会守护你一辈子

    “死丫头,你给我站住!”一位凶巴巴的商店老板正拿着扫帚追赶着一个十岁左右,穿着破烂的小女孩,只见那女孩手里紧抓着一个袋子,奋力地向树林里跑去,她每次偷了东西往那里跑时,老板都不会再继续追下去了。但今天偏偏运气不好,被石头绊了一跤,老板趁机逮住了她,就在她濒临绝望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挡在了她的面前……
  • 天之树

    天之树

    帝应十六年,大殷五年一次的神祭到来,东荒鬼夜氏,南岭上氏,西漠大月氏,北原犬良氏应邀前往朝歌观礼,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中。山野少年葫芦阴差阳错地成为祭品被押往朝歌,一个雷雨之夜,天空翱翔着远古的身影,神俯视人类,一个被刻意隐藏的世界徐徐展开。
  • 惟殇依曦

    惟殇依曦

    ”禀报尊主,尊主夫人在火烧皇宫!“”派几个人去帮忙。“”禀报尊主,尊主夫人再抢夺张家的财物!“'保护好她,别受伤!”“禀报尊主,尊主夫人带了一个男子回来!”哦,带吧.........“说到这,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忽然大吼一声:”什么!“入夜,他闯进她的房间,要狠狠地惩罚她,见状,她连忙道“老公,夫君,官人,他不是我的菜吖,况且,我有一个这么这么潇洒英俊风流倜傥的老公,我要他干嘛。”他笑了笑,一下把她搂进怀里“那也不行,今晚一定要好好惩罚你。”【高调文,,开挂文,男强女强】
  • 刘家庄的故事

    刘家庄的故事

    刘家庄从明朝留下的祖坟,接连有两个守墓人,奇怪地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人说是闹鬼,还有人说是住在山外的日本商人干的,他们想找墓地的宝藏。庄主刘老爷出5千块大洋悬赏,想查个究竟,围绕傻根和他的把兄弟二狗、三狗,探长及李保长的二姨太等人的出场,引出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 命理正宗

    命理正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异少女,不嫁何撩

    灵异少女,不嫁何撩

    误入歧途,身心俱毁,宿命牵绊,不生不灭,她,怀着嗜骨的仇恨霸气归来,清纯绝美的容颜下原是狠辣孤傲的心。他是她最好的利刃,无声无息的摧毁他身边的一切,致命的伪装,满心的算计,相互提防,相互折磨,这场博弈,毁了谁的梦魇,却输了谁的心。她忘了,这世界只有这一人懂她,知她,浮沉半生,斩断枷锁的那刻起,才觉醒心底早已画地为牢,禁锢自焚。他曾视她为命,却看着她一点点侵噬他的心,明知谎言,触之必伤。你厌弃的,你毁灭的,我愿双手奉上,纵使相思入骨,纵使万劫不复,因为世上只有一个你,唯一的一个你。放我走吧。除非你亲手杀了我。作者群:2854942320,欢迎来访
  • 冤家吸血鬼

    冤家吸血鬼

    他是高高在上的王,她是他的未婚妻,从相识、相见、相处、相恋,会发生什么趣事?敬请期待。
  • 荒古沉魂

    荒古沉魂

    血浸沉古,荒梦遗魂。流光悠悠,浩宇茫茫。行痕踏迹,染却沧桑。万世尘埃,封俘寂寥。碎裂时空,惊扰孰心?转首回眸,尽已成空!这是一个关于奇点荒魂沦现世间、掀起万古浩劫、重塑苍茫天地以及再创寰宇的传奇故事。少年凌逸穿越重叠时空,来到稀迹遗荒世界,历经重重艰险与万般劫难,伴着各种解不开的恩怨情仇,一步一脚印,不肯屈于命运,坚忍不懈,终于透破无限灵境,登峰造极,触碰时空,揭开奇点灵蕴变幻莫测的神秘面纱,唤醒那沉睡于遥远荒古的强横力量。然而,狂风骤雨之后,一切的转变,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