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2500000021

第21章 博士生的关口:大考(2)

我走出会议室,在门外的过道上站着,等着“判决”。

那天是1月27日,正是中国大年除夕,也正是4年前的这一天,我离开了牛津来到哈佛,那时怎么会想到几年苦读之后,还会经历这么一场考试。我站在一楼的过道上等着。梵文和印度研究系的行政办公室就在边上,办公室的秘书以同情的眼光看着我。想来,她一定曾多次见过如此这般的场景:考完大考的学生出来后,总是站在这过道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范教授打开门,孔教授和狄科士默教授出来和我握手,恭喜我考试成功。孔教授说,这可是最好的新年礼物。我的心情一下子舒展开来,整个身体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眼下只有博士论文了!我现在可以回家好好睡上一觉了。

事后想来,博士生的资格考试其实不过是一个形式,能不能通过,在考试之前,三位导师的心里已基本上有底。不过,到了口试的那一天,人人真的都会紧张一番。有志于学术事业的研究生,经过大考的磨练,不仅学业上有收获,而且从师生之间的交流中也能逐渐储聚学术资本,积累经验。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也有不少学生开始打退堂鼓。据7年以前哈佛文理学院的统计,有44%的哈佛文科博士生中途退学。虽然在资格考试上败下阵来无疑是一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术象牙塔的梦幻渐渐失去了光彩,有的学生悟出了应该放弃对博士学位的追求,另辟通衢大道的想法。

其实,所有通往博士学位的路上都风雨曲折,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生也曾有过同样经历和承受。根据威斯里安大学前校长切斯(William Chace)先生回忆,60年代初,在加州大学的伯克莱分校,英美文学专业博士生曾遇到同样的困境和现实:

1961至1962年度,只有15名学生取得博士学位。那些半途而废的学生多半未能克服博士路上这样或那样的阻碍:语言要求,资格考试,生活费的来源,或是似乎永远难以逾越的普通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和博士生(Ph.D.candidate)之间的鸿沟(即迈过资格考试这一门槛)。1961年,切斯教授和其他119位研究生进入伯克莱的英美文学专业博士项目,若干年之后,只有12位(10%)获取了博士学位。

读来似曾相识,美国培养文科博士的制度四十多年来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现在,进入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一样充满被常春藤名校录取的激动和期许,一样饱受修课和准备大考的煎熬和担忧,一样得挺过拮据和艰辛的学生生活,一样有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的磨练和冲刺。本以为文科博士生的苦恼是我们这个年代独有的,其实所有这一切,我们的父辈也曾经历过。

研究生期间,克服各方面的压力说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各人自有一段完成学位的奋斗史。来自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和其他见效快的学科相比,文科博士学位的取得显得格外艰辛,即使一帆风顺,也需要花上六七年的时间,而毕业以后的工作市场也常常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

人文学科没有速成的诀窍,一定得承受细水长流般的煎熬和熏陶才能有成果。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界有年纪轻轻就取得划时代成就的天才,在一些实用学科如工商管理、统计、电脑技术等领域,经过两年的培训,成效便显而易见,不久就能进入大公司指点江山。但是教育和社会制度本身对文科的学者就显得非常冷酷,如果纯粹从投入和输出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对人文学科领域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怎能没有补偿?这种补偿就是从事的学术研究所给学者带来的无言的乐趣,而这乐趣无疑来自学者对自己的研究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喜悦。有时,这是从事法律或工商管理等其他行业的人所无法得到的。

这就需要文科学者对所追求的学科饱含发自内心的热爱,否则层层艰辛和磨练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对已有家室的研究生来说,这种压力就更大,所要考虑的因素、牵扯的头绪也就更多。在目前人文学科被急剧边缘化的国际大趋势中,能承受住这种压力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改弦更张的学生无可厚非;而锲而不舍的也大有人在,而且以不同的方式努力为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寻求通衢。

许多外国学生,到了哈佛才发现,这和原来想象的那番留学海外的图景天差地别!当然也有人一来美国就进入赚钱和寻职的轨道,避重就轻,改学实用的学科,时间短,见效快。当然,也不乏锲而不舍追求自己的目标而获得成功的事例。不管怎样,这些都无可厚非。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留学海外的人就一定能高人一筹,并非所有入学哈佛的都会功成名就。

一所研究型的大学除了学生、学者之外,还有频频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而所有这些又都离不开学术资源。对一所大学来讲,除了人才之外,图书馆和实验室可算是最重要的学术资源了。在通往博士学位的漫长道路上,哈佛的博士生们怎么都离不开哈佛的图书馆系统。通过大考的博士生往往不再需要入教室修课,但图书馆却是缺之不可。

怀特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如果说教授和学生是一所大学的主人,那么图书馆就是引人登堂入室的课堂。在哈佛,对学生的培养,完成研究项目,开设一门课程,在研究领域内有所突破,吸引学者访学研究等等,每一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对一所高校来讲,和人(教授和学生)、事(研究项目和教学内容)同等重要的是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和设施。而图书馆(尤其对理论学科)和实验室(理工科)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设施。

积累藏书和档案资料,改善图书馆的条件和设施,为学者提供最好的服务,不仅需要经费,更需要学者至上的理念。现在,中国的不少重点高等院校兴办、扩建图书馆缺的并不是经费,而是全心全意为学者服务的理念和体制。

哈佛大学有大大小小九十多家图书馆,各家图书馆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特色,充分显示了哈佛非中心化的体制。不同的图书馆藏书各不相同,面向不同的学者,侧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且各家图书馆的经费也来自不同的渠道。随着高科技对学术研究的渗透,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和数码成像技术,方便学者在网上搜寻信息,给学术研究带来很多便利。

和很多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一样,哈佛图书馆的宗旨和理念非常明确:全力为学生、学者的教学、研究服务,尽量满足学生、学者的求学、研究之需。在图书馆工作的朋友说,工作人员最怕的是教授或学生对管理藏书和服务的抱怨。

图书馆除了为哈佛本校的师生提供一流的研究设施之外,还接待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学者。

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入学哈佛时,曾对怀特纳(林语堂译作“卫德诺”)图书馆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我一向认为大学应当像一个丛林,猴子应当在里头自由活动,在各种树上随便找各种坚果,由枝干间自由摆动跳跃。凭他的本性,他就知道哪种坚果好吃,那(应是哪,原文有误———作者注)些坚果能够吃。我当时就是享受各式各样的果子的盛宴。对我而言,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而哈佛就是卫德诺图书馆。我的房东太太告诉我,卫德诺图书馆的书,若是一本书顶一本书那么排起来,可以排好多英里长。而现在的藏书,如果一本本排起来,何止好多英里!其实,对读者来说,具体的数量倒在其次,最重要的和最让人引以为傲的是“在怀特纳,没有我们借不到的书”。

借书时,首先离不开互联网。进入哈佛网上图书信息系统(HOLIS: Harvard Online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我们可以找到某一本书在图书馆的库存和出借情况。读者往往会在好几家图书馆找到同一本书,那么我们自然会到最为便利的一家图书馆(我往往会到燕京图书馆,或是神学街对面的以人类学专业的书籍为主的妥泽图书馆)借阅,或是到自己所需的书尚未出借的图书馆。如果书已经被其他读者借走,那么可以在网上索取,图书馆会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和正在使用此书的读者联系,请求尽快归还,以便其他读者使用。

同类推荐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教育,诗意地哲思

    教育,诗意地哲思

    本书是由多篇散文式的教育随笔编辑而成,以一线教师的视野审视教育,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书稿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散文,第二部分是教育效应,第三部分是心理反思。书稿为随笔原创,随意洒脱,有别于一般的教育论文,有一定的可读性。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
  •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 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此进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热门推荐
  • 贪财小女人的奋斗史

    贪财小女人的奋斗史

    简介:莫不是贪恋人生在世的那一缕亲情,她又怎么可能葬身火海。既然重生,她定不会再被家族扼住自己的命脉,只想高傲地活着,为谁,也不能伤了自己。这一世的她愿将一切踩在脚下,她不会寻求庇佑,是我的,那就收好,不是我的,那就努力抢过来,林妹妹的不是她的风格。她已经准备好了,做自己的女王。【图片】
  • 注定相遇——伯贤

    注定相遇——伯贤

    可耐的女主重生了,详情请慢慢看。。。。。有一种奇葩剧情,女主本来是一个普通学生,后来受到打击自杀,这一天正好是一个人车祸,幸运的女主重生了,变成了出车祸的那个人。
  • 狂念之年少轻狂

    狂念之年少轻狂

    顾宇一个农村孩子,瘦弱矮小,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初中里受尽欺负和白眼,在高中也一直被康浩天等人的欺负,最终忍受不了,爆发出自己心里的愤怒,和自己的兄弟们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腥风血雨,开始了他的崛起之路……
  • TFBOYS的星空

    TFBOYS的星空

    TFBOYS和三个女孩的爱恋,就像水晶一样,那么容易破碎,可,这并不能拆散他们,那到底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起去他们甜蜜的世界中旅游o(≧v≦)o
  • 寻找翁国寺

    寻找翁国寺

    星象突变,被世人所忘记的翁国寺将要开启,几个传承者的血脉也即将觉醒,翁国寺当初到底为何出现,而后又为何突然消失,翁国寺到底存在什么秘密,一场超出科学超出想象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 三恋曲:总裁追爱记

    三恋曲:总裁追爱记

    在一次阴差阳错的跑到一场宴会上,结果她的生活开始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失去了所有记忆,爱上了那个男人,夺走她的心后,又狠心抛弃她,而另一个男人对她好,只是因为她有利用价值,唯一对她好的男人却不能在一起,在这场致命阴谋下,她会如何选择?
  • 做事别缺好心志

    做事别缺好心志

    成功的“馅饼”往往不是伸手就能得来的。大多数人失败并非由于才智平庸,也不是因为时运不济,而是由于在事业长跑中没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志,使得自己最终无法触摸到成功的终点线。
  • 话起阴阳

    话起阴阳

    十里大道,枯槁荻草,黑雾笼罩,腥风热尘扑打在朱色城楼上,沙沙作响。袅袅熏香、桧扇轻摇,贵族们极尽所能行风雅之道。但红梅挂衣、光鲜织锦却掩不住森森枯骨的悲叹,鬼神、妖魔、怨魂,存在于世上,驻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春秋战国,群雄盘踞,九州纷乱,就在这时出现了一批阴阳学者。他们观星宿、相人面、测方位、知灾祸,断天命,以筮奉于朝堂,为一国之安定戍守一方。祭祀用的青玉剑为何是越王剑的造型?杀手组织与为何会出现在这深山之中?秦岭古墓,荒古遗村,仙道传说,古楼祭台,山底地宫,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惊天的秘密,真相到底如何?秦岭篇,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 Hi,天使天天见

    Hi,天使天天见

    投胎还是做天使,蓝莓想都没想的选择了后者,漫漫天使路,蓝莓想说...我可以后悔吗?PS:作品类型我不知道该归哪一类,就选了这个。
  • 失衡世界

    失衡世界

    寒本来是个打工仔,天天过着无聊的日子,准备去逛街去买点东西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