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100000023

第23章 无住生心的直觉境

无我之境

“水月相忘”指能所俱泯的直觉境。它的基础是无住生心的“无我之境”。

禅宗的无心之境,是直觉顿悟、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日本武士高夫野义在《禅与剑术》中描绘了到达“剑我一如”境界时的剑道:

“当此同一境性一旦到达之时,身为剑手的我,也就没有面对我并威胁要刺杀我的对手可见了,而他所做的每一个念头,也就像我自己的动作和念头一样地被我感到了,而我也就直觉地,甚或不知不觉地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去刺他了。所有这一切,似乎均皆自然而然,毫不勉强。”

欧根·赫里格尔《箭艺中的禅》也描绘了箭术中的忘我状态。作者花了多年时间追随禅师进行刻苦训练,终于学会了用一种不费劲的力量“从精神上”拉开弓,“没有目的”地放开弦,让箭“像熟透了的果子一样从箭手的手上出去”,当他达到完善的高度时,弓、箭、靶和箭手都彼此融合在一起,他不再射箭,而是它们本身为他做到这一点。

被西方人看得神乎其技的剑道、箭道中炉火纯青的无心状态,其实早已在佛经中被提倡,并成为禅宗的一个基本原则。如《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六:“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同样的比喻,还见于《大般若经》卷五百七十五、《摩诃般若经》卷下、《文殊所说般若经》《修行地道经》卷五等。

禅宗屡屡揭举此义,“今之兄弟做功夫,正如习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岩头禅师上堂时用“如人学射,久久方中”开示学人,名噪禅林,被认为是超过德山的“禅髓”。

无脚手者始解打锣

南泉问神山:“你在干什么?”

神山说:“打锣。”

南泉问:“用手打,还是用脚打?”

神山不解地说:“请你说说看。”

南泉说:“好生记着这件事,日后有机会问问明眼人。”

后来云岩听到这则公案,说:“没有脚手的人,才能真正知道打锣。”

僧问龙牙:“十二时中怎样用力?”

龙牙说:“像无手人行拳才行。”

“无脚手打锣”“无手脚人行拳”这类禅语,说的都是禅法中的无我之境。

在没有脚手的忘我状态中,观察着的自我被排除,人不再是自己行动的旁观者,除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之外并无任何东西,便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排除了中介性,即可臻于匪夷所思的妙境:“无舌人唱歌”“无足人解行”“无手人能执”等禅语,表达的都是同类的意趣。

扑通一声响

日本诗人芭蕉俳句:

古老一池塘,

一蛙跳在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

这首俳句表现的,乃是芭蕉习禅获得顿悟的那个刹那时刻,当此之时,主体与客体、能知与所知,都不复区分,绝对合一,整个宇宙的迷雾,都在那只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中的瞬间烟消云散。在这一瞬间,平日所困惑他的一切,都冰消瓦解,剩下的只是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无我”,他已被扔进、吸入那个声音本身之中了。这扑通一声响把听者从平素所置身其中的时间之流切断,从日常事务的因果链中解脱出来,而获得彻彻底底的放松。它叩醒了尘封已久的沉睡的纯真人性,使它从黑暗的囚房中一跃而出,当此之际,他的整个身心遂一片澄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名句。据说慧能是听了这句话,心有所悟,才出家求法,成为禅宗六祖的。

慧能俗姓卢,自幼聪慧。他早年丧父,家里很穷,每天都要背一担柴到集市上去卖,挣钱来养活母亲。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不觉心中一动,忙追问跟谁能学到《金刚经》。诵经的人告诉他,蕲州黄梅的弘忍禅师精通此经,能够使人见性成佛。慧能听后,就像一个口渴的人饮了甘泉一样。他回到家里,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奉养老母,然后只身前往蕲州,受到弘忍的培养,成为禅宗六祖。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包含着“无所住”与“生其心”的辩证关系。“无所住”,指的是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贪恋执着,情感从不胶着于某物,这样才能游心无碍,洒脱自由。但无所住并不是对外物毫无感知、反应,如果那样,便成了枯木死灰式的顽空了。因此,在无所住的同时,还必须“生其心”,让明镜止水般的心涵容万事万物。事情来了,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事情过去了,心境便恢复到原来的空明。

“无所住”是“生其心”的基础,“生其心”的同时必须“无所住”,洒脱无碍的悟境才会出现。禅的精髓要义,不外乎是。

无住生心是金刚般若的精髓,对禅宗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慧能曾明确表示其禅法是“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慧能的弟子之一是青原行思,行思传石头希迁,希迁传天皇道悟,道悟传龙潭崇信,崇信传德山宣鉴。

德山是四川剑南人,俗姓周,早年出家,博览律藏,精通《金刚经》,时人称为周金刚。听说南方禅学兴盛,大为不平道:“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然后才能成佛。南方魔子,竟敢说即心即佛,真是大逆不道!”

他决心到南方向禅宗挑战,于是挑着阐释《金刚经》的专著《青龙疏抄》,由四川而下湖南。初到澧州,路上见到一个老太婆卖油糍,便放下担子,要买点心吃。

婆子问:“你挑的是什么东西?”

德山说:“是《金刚经》的疏抄。”

婆子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得上来,白送油糍点心。如果答不出,你就到别处买去。”

德山自负地说:“但问无妨。”他心想,就凭你这个老太婆,还想把我难倒,你还不知道我这个研究《金刚经》大名家的厉害啊。

婆子悠悠地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你‘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无言以对,汗如雨下。

婆子说:“你还是去参访禅宗大师吧。”说罢,挑起担子,飘然而去。

德山依言参见龙潭禅师,终于得以开悟。开悟之后,他把自己的著作,在大堂之上当众烧毁,感叹道:

“穷尽了世界上所有玄妙的言论,不过像将一根毫毛置放在无边的天空;费尽了世界上所有的意识情解,也只是将一滴水珠投放到巨大的深壑。”

《金刚经》里还有这样的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里说的“心”,即众生的虚妄心。佛家认为,“三世”本空,都是妄心的产物。所谓“点心”者,实无一心可“点”,也就是无心可得、无法可执的意思。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金光明经》卷二:“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禅悟审美的高华境界,含孕着诗意的空明。禅门中对此段经文精髓表现得最为杰出的是义怀:“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在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中,观与被观的界限全然泯除,观照的双方互为主体,流漾着超妙的情愫,生机远出。

水月相忘的禅者之心,脱离了情感的黏着性,呈现出澄明晶莹的境象:“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水月相忘的审美观照,体现了禅者摆脱六根黏着性所获得的澄明感悟:“冷似秋潭月,无心合太虚。”只有“无心”,摆脱六根的黏着性,才能性水澄明,心珠朗耀。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明洪应明《菜根谭》:“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风吹到疏林里的竹叶上,竹叶沙沙作响,风过后,不曾在竹林里留下一点声音;大雁飞到澄潭上空时,影子映在水中,飞走时,影子也跟着消失了。

修行到家的人,当有事发生时,心头会有一阵震颤;但一旦事过境迁,心即恢复到原来的虚明澄澈状态,空灵平静,不会把震颤留在心头。

对天地万物,既要有自然的感应,又要保持心性的宁静,既充实又空明,才是人生的悟境。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五灯会元》卷十六:“声色上睡眠,虎狼群里安居,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竹因风吹而摇摆,使映在阶上的影子摇曳不已,好像扫帚扫地似的。但因仅仅是竹影在晃动,自然扫不动阶尘;月光虽透潭底,但水并没有被月光浸染。虚心地应付万事万物,则心中不会留下任何牵连。只有这样,才能居声色之场而不被所惑,处虎狼群中而心无所惧,在荆棘堆里可以自由地翻身,刀剑丛中游玩不害怕被刀伤。

《菜根谭》在引用了这两句诗后写道: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不论水流如何湍急,只要不失原有的安宁的心情,就仍能在喧闹中得到悠闲的意味;花瓣虽然纷纷凋落,但只要洞察这只不过是缘散归空的自然的生命现象,就不至于受到干扰而忧心忡忡。

《菜根谭》还说: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在寂静无声中保持宁静,还不算是真正的静;在喧闹的环境里静得下心来,才算真正达到静的境界。

人们常常随着境遇而改变心境,能超越境遇而不为境所迁,才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才有不受拘束的空灵与自由。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北宋僧人道潜工于写诗,和苏轼很要好。苏轼移守徐州时,道潜去访问他,苏轼遣官妓马盼盼求诗,道潜笑作一绝:

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逐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诗意说,你这位多情美丽的巫山神女,还是去撩逗那楚襄王一类的多情人去吧。至于我这位和尚,早已无意于人间的欢爱了。

柳絮沾泥后,春风再也吹拂不起,道潜以此来比喻自己心性沉静,不会受美色的逗引了。后人常用柳絮沾泥来形容懒开倦眼看红尘的逍遥超脱的禅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唐吕温《戏赠灵澈上人》:

僧家自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美好的景物也可以激发起禅者的兴致。世人往往黏着于境,一件事情过去后,心中留下了永久的震颤。禅者则不然,事情过去后,心境即回复到原来的空明。禅者既有芳春兴又不滞于芳春兴。禅者的心一似清湛的池水,映现着世上万事万物的影子,也似一面明镜,一切理、事、物来了,就自然地鉴知与反应。只是受影、鉴物的同时,仍然保持心灵的澄明平静。

中国早期佛教讲求禁欲、苦行、坐禅,后来,佛教与玄学结合,便发生了由禁欲主义向自然适意的人生观的转换。唐代禅宗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适意的人生哲学的流行。这首诗就是对率性适意的唐代禅风的反映。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心若停止流动即成腐水,心必须流动,感受外境。但在流动时要保持它的幽玄微妙,在无心中映现万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注入任何东西,这便是“幽”。这样才既能心随境转,又超于其境,“随流”之时仍保持本心的虚明澄澈,超越忧喜,安详宁谧。生活在现象界,而不为现象界的种种事相所拘限。存在而超越,充实而空灵。

相送当门有修竹,为君叶叶起清风

这是《虚堂录》里的两句诗。送朋友到门口时,屋旁绿油油的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风也在送客似的。

这首诗让人感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虽然相别是相聚的开始,且“真性”无去无来,是没有什么离别的,然而,如果因此而对相别抱着超越寂寞和悲哀的态度,不流泪也不悲戚,这也并非悟。在离别时仍然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其中,“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才能感到无论何处都自有其意义存在,并且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命。

这两句诗也让人体会出“一期一会”的庄严态度。

“一期”是人的一生,“一会”是只有一次的相会。人生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聚会。不但与挚友相会不易,与真实的自我相会亦非易事,须倍加珍惜才是。

驴觑井,井觑驴

对水月相忘的直觉之境,禅宗以“井觑驴”来象征。

曹山问德上座:“‘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什么是‘应’的道理?”

德上座说:“如驴觑井。”

曹山说:“你只说出了八成。”

“那么你是怎样看的?”

“如井觑驴!”

“驴觑井”还有主观的成分在内,而“井觑驴”,则完全消泯了主观意念的中介性,能所俱泯,超越了二物相对的状态,超越了情识分别,是不可思议的直觉境界。

《信心铭》:“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僧璨指出,如果没有客观的存在,主观的察知就不会发生;如果没有主观的察知,客观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客观借主观而显现,同时,有了客观环境,才能产生主观的内涵,心本无生因境有。能与境都是空所显现的浮光掠影。空含融了主与客、能与所、物与我。森罗万象,一法所印,当体是空。

能所俱泯,是禅宗观照方式的根本特征。

新妇骑驴阿家牵

僧问首山:“什么是佛?”

首山说:“新妇骑驴阿家牵。”

僧人问首山省念禅师什么是佛,也就是要求他解答“佛”的定义,或解答怎样才算大彻大悟、如何才能以佛的心来接事应物的问题,首山轻松自如地回答道:“新妇骑驴阿家牵。”家,音姑。旧时妇女称婆婆为“阿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新过门的媳妇骑着驴,而婆婆却牵着绳子。

这句话把当时的情景,描写得栩栩如生。

新妇骑驴,婆婆却牵着绳子,这在千余年前极为罕见。在一般人眼里它是颠倒的现象,而首山答语中,骑驴的新妇与牵绳的婆婆,都处于无心状态,没有牵与被牵、驴上驴下、尊卑高低的观念,在这无心的状态中,存在着活生生的佛意。这便是“井觑驴”式的禅悟直觉观照。这样的“无心”,也正是“佛心”。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梧桐的漫长路

    梧桐的漫长路

    梧桐至夏,看红尘繁华,赏山色雅致,饮一杯烈酒,唱一曲殇歌,让我静静地睡
  • 邪神御妃

    邪神御妃

    她,不过是连城的废物,名声狼藉如过街老鼠一样被世人厌恶,老爷子为保全她性命,与她断绝关系送出连城,而她却在三年华丽回归!在世人眼里,即便有惊天的蜕变,也改变不了她是废物的事实,且看她如何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圆满她那惊世骇俗的后宫梦!
  • TFBYS之薄荷之夏

    TFBYS之薄荷之夏

    十年前你欠我的,现在,你要还我![by-言小橙]
  • 席天纪

    席天纪

    “徐敬孤,张志恩你们俩站起来。”老师命令道。徐张二人低着头缓慢站起。“你俩又在看小说是不是?”沉默不语。“说说看!”“书中讲述了一个贫困少年徐敬孤与他朋友张志恩,为拯救人类,肉身横渡宇宙,铁拳轰爆星球的故事。”张志恩一语说完。
  • 弑破元

    弑破元

    昙花一现,和平盛世为何群雄割据?生灵涂炭,乱世之中如何起死回生?是征伐主义者的弑杀成性?还是和平主义者的懦弱无能?且看灵魁,扭转乾坤!一弑破元!一平三界!
  • 六道玄罗

    六道玄罗

    规则?公平?不过是强者限制弱者的手段。光与暗,往复沉沦,没有人能逃脱的宿命。星玄自黑暗中崛起,背负了诸多秘辛的他,能否打破这片天空的束缚,闯向那更为辉煌的天地!
  • 洛克王国光之圣使

    洛克王国光之圣使

    【洛克王国】世纪同人小说,以身世不明的精灵为主角。迪莫,一只身世不明的神秘宠物。在雷霆峡谷忍辱负重十年。他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身世之谜将在何时揭晓?阳光在正义中跳跃,黑暗在邪恶里滋生,他的未来又将有多少挑战?最后的结局,将是如何?
  • 紫瞳

    紫瞳

    一场车祸,一个手术所用到的血液,变异的右眼,鬼魂的愿望,人性的冷漠,残酷的社会,知道结果却难以改变的现实。变异的右眼,对我来说时好时坏?紫瞳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真魔

    真魔

    有人称他为神,因他拯救众生于疾苦之中,善念永存!有人称他为仙,因他实力已然是通天彻地,无人能敌!有人称他为魔,因他曾一怒血洗广袤神州,谁也不从!对与错,不过一念之间。正与邪,只是七情使然。且看沈尘如何在这神州浩土之上,成为一个真正的魔!
  • 大杀器

    大杀器

    在波澜壮阔的星际时代。盛世大中华将会以强悍的军事力量,屠倭寇、歼阿三,灭毛子、力压英美。以莫可与抗的雄霸之姿,创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