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2900000003

第3章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

孔子说:“用仁德治理国家政事,就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

“析”

在权力—道德型社会,为政以德,即德治是最佳的统治形式,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统治者讲究仁德,并以道德教化民众,虔心向善的民众必愿意追随他,诚心接受其统治,他的统治必事半功倍。如果在位者暴虐妄为,草菅人命,自身扰乱了社会秩序,这样的统治者必遭民众唾弃,他的统治也必是事倍功半,自然也不会长久。总之,在一个以道德来评判一切的社会中,统治者以自己的善德来感召天下,天下人必效仿有德的统治者,这样就可以无为而天下治了。同时,在这样一个事事讲道德的社会里,也必对统治者形成一定的约束,促使他们以德来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析”

道德实用性是孔子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孔子看来,一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道德实用性,都可以用于道德教化。譬如《诗经》,孔子就认为它“思无邪”——纯正,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好材料。其实,这在古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盛行的地区也如此,不单单是中国。强调道德实用性的目的是力求让人们在所学所思所行所言方面,无一脱离道德的要求。如此浸淫,一个人自然也就成为安分守己的人,社会的基石也就稳固了,人们也就不会因为道德缺失而纷争。这在科技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有重要的意义。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顿,民众能免于犯罪受罚,心中却没有羞耻之心。而用仁德来引导,用礼制来整顿,民众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也遵循礼仪规矩了。”

“析”

在孔子看来,治国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用刑罚来治理国家,另一种是用道德教化来统治人民。在前一种方式下,国家制定严酷的刑法,并对违法之人处以重刑,民众慑于刑罚的威力,不敢对刑律有所违背,因而也就成为了顺民。但是,这种以刑律为为人处世准则的做法,却无法培养民众的羞耻之心。这种“治身”而不是“治心”的策略,很难说能确保国家万世而安。而在后一种方式下,在崇高道德目标的指引下,以道德教化民众,培养他们的羞耻感,并用礼制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人人都会效仿学习善行,形成循规蹈矩、彬彬有礼、普遍向善的风气,又何必用重典防止民众犯罪呢?可见,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是一种攻心策略,通过提升内在道德素质,树立仁德之心,自然太平万世。这种德治是当时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非常有力有效的统治方式。古代民众世代聚族而居,很少流动,强化道德修养有助于民众相亲相爱,而大量使用刑罚则会导致人情浇薄,不利于社会稳定,特别是依靠人力的社会,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才能很好地发展生产。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越出规矩。”

“析”

这是孔子很有名的一段话,它自述了孔子德行修养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进的过程。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道德学问,到三十岁,道德礼仪学得差不多了,也知道如何为人处世了。到了四十岁,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不再人云亦云,可以做到不被外界纷扰的事物所迷惑,能够坚守原则立场了。到了五十岁,心气平和,懂得有些事非人力所能决定,要顺应天命,不做违逆天命的事了。到了六十岁,能够从自己的原则立场出发,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辨别其中的是非真假,理解其中的缘由,而不是听不得与己不一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无论做什么说什么,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无一不合礼制规矩,也即脱离了形的限制,达于神的契合。总之,孔子实事求是地讲述了自己道德完善的历程,而并没有像尊他为圣人的后人那样拔高自己。从中也不难体味到孔子道德学问之深。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孔子怎么样是孝。孔子说:“要特别担忧父母的疾病(这样做就是孝了)。”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的孝只讲能够养活父母。人也一样养活狗、马。如果不存心尊敬父母,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一直和颜悦色是很难的(能做到就是孝)。仅仅有事时,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难道是孝吗?”

“析”

这四章都是讲怎么样做才是孝。在这四章中,孔子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什么是孝以不同的回答。孝是无违,是忧疾,是敬,是色难。不过,仔细探究,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这就是遵行礼法,常怀尊敬感激之心。在孔子看来,儿女如果仅仅是让父母有饭吃,为他们做点事,也就仅仅是满足父母物质性的需要,算不上孝。因为这和养马养狗没什么区别。孔子认为孝就是要尊奉礼法。什么是礼法呢?这就是尊敬父母,顺从父母,不要忤逆父母,让父母生气;对父母的关心要发自内心,做到父母责备时仍能和颜悦色;担忧父母的健康,以防亡故,要在其有生之年侍奉父母。总之,孝不是走过场,敷衍了事,要依循道德规制,要有真心诚心。只有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只有这样的孝,才会使民风淳厚,社会安定。换句话说,在古代德治社会,通过孝来稳固封闭的乡村社会,稳固国家的统治,不失为一个好的统治策略,也是中华文明虽历经风雨也不曾中断的原因之一。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没有提不同的意见,像个愚人。等他退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讲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他不愚。”

“析”

由于孔子向往建立德治社会,因而,他对培养人高度重视,提出了一些至今仍很先进的教育思想。他希望他的学生在听他讲学时,不要纯粹只是记录,要思考他所讲的,并结合现实或平时所思的,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这样,才能有所得,才算真正领悟他所讲的。这也是他要培养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治理好国家。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鄙视愚笨的读书人。因为一个愚笨的读书人是无力治理好国家的,他不希望他培养的是这样的人。可见,孔子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很高的要求,换句话说,他培养的是品学兼优的精英。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

看他的所做所为,观察他的由来始末,了解他心存的想法。这样,他怎么能隐瞒得了?他怎么能隐瞒得了?

“析”

前文中我已经说过,孔子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相信每个人都诚心向善。他认识到社会中有一些奸猾之徒会披着仁德的外衣,博取世人的好感,以求取富贵。对这种伪君子,孔子自然十分痛恨和厌恶,并给出了辨识这种人的方法。这就是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且要深入他的内心世界,看他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全方位的观察,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判断出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即使他想隐瞒,也只能瞒一时,而无法瞒一世。总之,孔子给出识人的方法,其目的只是为了减少假人和伪君子,还社会真诚和善良。这也体现了孔子人学的实用性特征。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孔子说:“温习故有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析”

何人能为师?能“知新”者即可为师,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就可以做老师。从中可见,孔子对师的要求还是颇高的,不是任何人随随便便就可以称师。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私学开始出现。作为私学的倡导者,为保证受教育者的培养质量,孔子相当重视师的质量。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析”

君子不是野蛮人和武人,是有文化、有知识、有德行的人。在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数量是很少的。如果这些人数极为有限的知识分子都醉心于某一专业,热衷于某一技艺,都不以天下为己任,那么,谁来治国平天下?恐怕只有武人或者野蛮人来统治。这是社会的倒退,是文明的湮灭。如果历史真的滑向那条道路,就没有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甚至这个民族本身的存在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是符合当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而且,在古代社会,分工还不是很精细,知识总量还比较少,知识在低水平层次上相互融通,一个人应该做到博学多识,而不只限于某个方面,古时一些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即是最佳例证。这样博学多识、通观全局的人自然能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成为德治社会需要的人才。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

子贡问怎么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先把想说的做出来,然后再说。”

“析”

孔子一直强调行的重要性,即实践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但他不希望这仅仅是理论,而是希望社会上的人能去实践它,成为人人称道的君子。试想一下,人人都是只说不做,将德行停留在嘴巴上,道德素养会有提高吗?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假道学、伪君子盛行,这样的社会就不稳固,是岌岌可危的。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是团结人。”

“析”

君子以道义团结人,以自身的德行凝聚人心,故而,在崇高人格的感召下,人与人相处是和谐的,不存在勾心斗角。这种通过道义把人团结在一起,其社会秩序是有序而稳固的。小人勾结在一起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即结党营私,并没有感召人的道义,其自身就很不稳固,更遑论组成一个稳固有序的群体了。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纯粹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析”

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只是注重学习,忽视思考,那么,德行和礼仪方面基本的知识还是习得的,是可以立身处世的。在学习或实践运用中会产生些迷惑,但这至多会出现些失误和笑话,对社会危害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这些基本的知识都不学习,而纯粹在空想,这样的人就不懂得必要的礼仪,就没有一定的德行修养,就必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危险就大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析”

“攻”,有解释为“专攻”的,整句话的意思认为学习异端邪说是有害处的。一般来说,学习异端邪说,或者说不同于孔子学说的理论,就会抛弃在孔子看来是正确的东西,应坚持的东西,如礼仪德行。这在孔子看来自然是错误的,而且放弃对自己道德的培养对社会也是有害处的。本章所采用的解释和上述这种解释有相通之处,即认为异端邪说不仅不应学习,更要对它批判,防止它流布社会,混淆视听,祸害更多的人。笔者以为,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社会变动缓慢,民众接受一个在当时社会看来正确的东西,才不会无所适从,才会安于现有秩序。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求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析”

在孔子看来,求知正确的态度应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秉着这种态度,在学习上才会有收获;否则,以不知为知之,强不知以为知,就必然妨碍知识的进一步获取,最后落得个坐井观天。更重要的是,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体现了求知者老老实实的品格。这种诚实的道德品德是社会需要的。如果每个学人都诚实,那么,士林的风气将会很正,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都弄虚作假,自以为是,其风气必不正,那么,他们又如何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呢?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

子张问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保留有怀疑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有风险的事情先放一放,谨慎地去做有把握的部分,就能减少错误。说话少过错,行动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析”

在孔子看来,学生干禄是很正常的。因为孔子培养人不是纯粹为了知识和德行,而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统治人才。如果他培养的学生不能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恐怕他自己都会认为这是他教育的失败。因而,子张问他如何求官职,他就耐心地给他作了讲解。他讲的主要有:一,多听、多看,也即多了解情况,尽量全面地掌握事实材料,才能准确地下判断;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一个人说话办事有把握,有信心,就会让人放心、让人觉得牢靠,这样的人才会博取上级和民众的信任,才能担负起重任,把国家治理好。试想一下,一个人经常说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的话,做些靠不住的事情,这样的人不要说治理国家,就是持好家都不容易。而且,这两种说话做事的后果比较一下,也大不相同。说话办事有把握的,就会减少失误和后悔,减少国家资财的浪费,减少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而说话办事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的,就很可能不断产生失误,浪费国家资财,轻率地引发国家间的冲突,以致国家败亡。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

鲁哀公问:“怎么样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服了;把邪曲的人提拔上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不服从。”

“析”

在德治社会,人是关键,其中用人是重要的一环。本章孔子就用人提出自己的原则意见,即举荐贤人,选用贤能。任用贤能,因其品德高洁,能力出众,故而,百姓无不敬服他,无不效仿学习。这样,贤能有令,老百姓都贯彻执行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奸邪之人高居官位,老百姓会鄙视其卑下的品德,即便被强力压制,也是心服口不服,出工不出力,结果事倍功半。这种任用贤能的思想无论在何时都不过时,在今天的法治国家也是如此。而且,制度和贤人的有机结合,会如虎添翼,使社会治理得更好,发展更快。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上尊敬、忠诚而相互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于你;提举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相互勉励。”

“析”

如何让老百姓忠诚、勤勉,安于固有的社会秩序,服从现有的统治,这是每个社会的统治者都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孔子看来,这不仅仅是老百姓单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政者不能一味地要求老百姓忠诚、勤勉,而自己却为所欲为,草菅人命。孔子认为,要让老百姓忠诚、勤勉,关键还在于当政者是否真正关心老百姓。当政者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庄重的,处理他们的事情是认真严肃的,老百姓就觉得当政者值得信任,事情也会处理得很公正合理,那自然就会对当政者很尊重。如果当政者以轻薄态度戏弄民众,随随便便处理民众的事务,那么,老百姓必对之厌恶。同理,一个有仁德的统治者会比无仁德的统治者有感召力,深得民众的喜欢,自然民众也会忠于他。当政者选用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比任用奸邪之人,鄙弃弱者,更能促进民众砥砺品质,向善又向上。总之,当政者要以民为本,施仁政,和老百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民众自会忠诚于统治者。这种以民为本是建立在当政者道德自觉性的基础上的,与西方以选举制——一种公共规范——来联系民众,维护民众利益有明显的区别。这里我再引申发挥一下:现代社会强调外在的客观规范,并以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使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为;而古代社会则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不注重外在的客观规范,是通过个体间形成的道德约束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它们施加于政治上。’这就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定要做官才是从事政治呢?”

“析”

孔子竭其一生奔走列国,就是想让各国的统治者重用他,以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但是,各国统治者对仁政不感兴趣,都没有重用他。他有强烈的从政意愿,也积极去从政,却不得志。本章中有人却问他为什么不去从政,是不了解情况,还是故意揶揄他呢?孔子的回答倒是很机智,他说从政不一定就是去做官,只要能把孝悌推广到政治上去,也是一种从政。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

孔子说:“人不守信用,那怎么可以?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怎么能行走呢?”

“析”

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民众累世而居,很少迁徙,并以仁义道德立身。如果一个人不诚实守信,就会很快传遍封闭的村落社会,他就会遭到大家的唾弃、孤立,很难做人,除非痛改前非,重新获取别人的信任。可见,在一个以德主导的社会,一个人不守信用,他会付出极其沉重的道德代价。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了,但同样也需要人们诚实守信。一旦发现不诚实守信,他受到的惩罚不仅有道德方面的,更有物质方面的。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继承夏代的礼仪制度,所删削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仪制度,所删削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那也许有继承周代的,即使是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析”

未来总是令人神往的。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未来作出了种种的猜测和预测。本章讲了孔子预测未来的方法。在他看来,要想知道未来,必须先了解过去。不了解过去就无法预知未来。这是预知未来很重要的方法。通过研究过去的社会,可以发现哪些发生变化了,怎么变的,哪些没有变,在变与不变中探寻其中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出未来的制度形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认识到社会是不断变化着的,也并不反对变革,这说明他不是一个守旧保守派。当然,孔子也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他不可能全盘废弃礼制,而是主张在礼的框架内作一些调整、增删。这种改良的主张是契合他的中庸思想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遇到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怯懦。”

“析”

虽然孔子主张文治和仁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阳刚和勇敢的否定。尤其是遇到正义的事时,他认为要敢于挺身而出。可见,孔子的文治社会不是一个无勇的社会、一个怯懦的社会、一个谄媚的社会、一个软骨病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阳刚的社会、一个敢于担当的社会、一个高举正义大旗的社会。这大概与后世理解的文治有差别吧。

同类推荐
  • 书屋论政

    书屋论政

    这里集结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至今的4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中心是政治,文化只是从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观念形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外交也是侧重于“政治”方面。
  •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本书将逻辑游戏分为趣味推理、数字谜题、图形联想、真假判断、位置顺序及反向推断六个方面。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菜根谭全鉴

    菜根谭全鉴

    博采谋略经典,毛泽东盛赞的处事宝典!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成为“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糅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助人正心修身、养性育德。
热门推荐
  • 哭着过不如笑着活

    哭着过不如笑着活

    本书告诉读者:那些快乐地生活、整天拥有好心情的人,不如意的事情和遭受的磨难比别人少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笑对生活,并非生活中到处都是顺心的事,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快乐选择了笑,笑成了他们的生态度。他们快乐,只是因为他们想快乐,他们笑,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与其哭着过,不如笑着活。
  • 人妖乱世之曼珠沙华开正艳

    人妖乱世之曼珠沙华开正艳

    妖,一种只在典故中存在的物类。某种契机下,人和妖生活的环境不再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人与妖类相见,互相查探的两方不可避免的燃起了战火。而当这这纷飞的战火稍有停歇即将再次燃起的时候,一座隔绝的小岛上一名女孩每晚都作着一个相同的梦。“心儿~心儿~”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有那一抹温柔的男声在耳边轻轻的唤着一个叫做心儿的名字。似是梦中,又是耳畔。自从被丢弃捡回来后,除了朝夕相处修炼的道士。并未见过那陌生的男子。他是谁?又为什么老是出现在自己的梦里??这一切得一切,到底有什么关联?
  • 小青梅快跑:腹黑竹马很难缠

    小青梅快跑:腹黑竹马很难缠

    那年,他六岁,她五岁,相遇图书馆。她笨拙的拿书,被他一一看进眼里,结果,被自家母亲捣乱,初吻华丽丽的献给了她。以为之后会不再有交集,却没料到,第二天,有人敲开了他家的门:“你好,未来的老公。小昕昕~”【男女主身心健康,1V1】简介无能,欢迎入坑。
  • 快穿之攻略黑化BOSS大大

    快穿之攻略黑化BOSS大大

    1v1独家蜜宠,苏甜版,论如何正确攻略自家爱人?自家爱人时而高冷,时而傲娇,时而腹黑,时而阴狠,有时还有化身变态狂,偏执狂,可怕的囚禁play,疯狂的占有欲,这可肿么办!在线等#挺急的啊#前期不写太黑化的,后期会写,萝卜黄瓜各有所爱,不要因为文不对题给我评差分好吗?(微笑脸)
  • 相府庶女翻身史:重嫁王爷

    相府庶女翻身史:重嫁王爷

    她曾经因为不甘心,将至亲的姐姐推进冷宫、将喜欢自己的人推进深渊、将好姐妹玩弄于鼓掌中,最后却被人算计葬身火海。若有来生,必将所有的债讨回,将所有的情补偿。大家私生女素言死后重生,遇到上一世的人。立志帮助嫡姐萧锦瑟永固皇上的宠爱,远离上一世暗自喜欢自己的人。宫门深锁,明争暗斗,素言凭借上一世的经验帮助萧锦瑟逃过皇后的算计,但却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从噩梦到美梦,景璋的心心念念的人从来都是一个,从英雄救美到花海相逢,从来不信鬼神的景璋却再一次被命运牵引,走向心中的挚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噬魂战

    噬魂战

    魂修,不是魔法,不是斗技,更不是武功心法。本来魂魄受损的炎雷却遇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事,一点点揭开了炎雷的身份。你敢作为我的敌人,只有死。你敢欺负我的亲人,死。只有真心对待自己的人才会得到自己庇护,所有一切敌人颤抖吧。这里开启的是全新的修炼模式,没有斗技那么华丽,没有魔法那么绚烂,可是你会知道可以发掘自身最大的宝藏吗,全新的模式带你走进一幅浩瀚的画卷,刺激的新的形式开篇了。。。。
  • 恶魔校草:专爱霸道女

    恶魔校草:专爱霸道女

    他曾一次次的伤了她的心,又一次次的想要救赎。“我讨厌你,我恨你,你喜欢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我喜欢你不喜欢我”…………
  • 成王天途

    成王天途

    一个受家族迫害,避祸山间小村的少年,偶得一卷深玄晦涩的奇妙功法,从此踏上由凡入圣,注定坎坷不平的武道。
  • 傲世天下:妖孽毒妃宠入骨

    傲世天下:妖孽毒妃宠入骨

    她是杀手界的王,字血,也是医界的神医,名莲。意外死亡,却穿越重生在一个自带鬼瞳的小娃身上。她活剥白莲,生吞绿茶,斗智斗勇,毒舌腹黑实在招人爱。一大波无辜男:“血莲,嫁给我吧!”桃花朵朵开啊,谁来把她采啊,只可惜,抱歉了,某尊闪亮登场,亮瞎一大波狗眼:“抱歉,本尊已经提前预约了,还有,特么再不滚本尊让你们断子绝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