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44500000017

第17章 周良辅东方神刀勇闯人脑禁区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病人的康复,才是对我昀大的奖励。 —周良辅周良辅,男,福建古田人,1965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等。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988、1993、1997、2003、2004)、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89、1994、1996、1998、200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0、1995、2009)、卫生部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7)、光华医学奖(199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000)、中国医师奖(2008)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世界神经外科联盟2012年度人物(2012)、上海科技功臣奖(2012)等奖项和荣誉。同时担任美国NEUROSURGERY、 SURGICAL NEUROLOGY杂志国际编委;日本 Neurologia Med。 Chir杂志国际编委;欧洲 Neurosurg Re、世界神经外科联盟的World Neurosurg杂志国际编委;《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微侵袭神经外科》等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中华显微外科》、《中华神经外科》、《中华创伤外科》等杂志编委。

2012年3月30日,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俞正声书记亲自颁发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个人最高荣誉 —上海科技功臣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一起获此殊荣的,是一位精神矍铄、风度翩翩的长者,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

在这之前,他已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荣誉。不过,周良辅最关心的从来不是这些奖励。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病人的康复,才是对周良辅最大的奖励。

半个世纪以来,周良辅在神经外科领域开拓创新,勇于攀登,创造了“动脉瘤直接切除+载瘤动脉端端吻合”血管重建技术、“经一侧开颅,一次同时切除两侧大脑深部多个动脉瘤手术”技术、“术前多图像融合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他不但担任了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委员、WHO神经外科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而且在今年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官方杂志《世界神经外科》评为 2012年度人物,成为那一期杂志的封面人物。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周良辅主持和参与了上万台手术,经他治疗康复的病人数以万计,被病人誉为“东方神刀”。

然而,无数荣誉背后,是周良辅 50多年来全心全意的努力和无怨无悔的付出。神经外科主要医治的是病人头部的疾病,对于这一“头等大事”,周良辅不敢有丝毫懈怠,几十年如一日,以全心全意的服务解除了病人的疾苦,以不断探索的研究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以春风化雨的关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以淡泊宁静的品行树立了医生的榜样。

南国青年立鸿志,沪上学府纳英才

周良辅的祖父是福建省古田县的一名基督教传教士,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关官员,因为工作的关系,周良辅的父亲经常在南方不同沿海城市间奔波。1941年,周良辅出生在海南省海口市,他的出生给这个美满的家庭又增添了莫大的幸福。

周良辅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6岁那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汕头市第五中学。高二时,周良辅背上生了一个痈,非常疼痛,严重者会导致全身感染甚至败血症。周良辅深受其苦,白天背部红肿疼痛,晚上难以入睡。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痈逐渐消退了。这次生病经历给了年轻的周良辅巨大触动。对病痛的亲身体验,让他感慨万千:这样一个小小的疾病,就能给人带来这么多疼痛,给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那些生了重病的人,岂不是还要痛苦千万倍?如果能做一名医生,为病人服务,解除他们的痛苦,将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从那时起,这名来自南国的青年才俊心中,树立起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志向: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周良辅的理想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亲打听到,当时中国最有名气的医学院校,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周良辅从小生长在南方,担心难以适应北京寒冷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于是报考了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在汕头市只招收两名学生,周良辅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那年秋天,在丹桂飘香的时节,周良辅满怀着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承载着父母的嘱托,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

象牙塔中露头角,运动场上展英姿

初到上海,还没来得及感受这座大都市的繁华,周良辅就先体会到了上海第一医学院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校风。

对学生要求严格,历来是上医的传统,也铸就了上医学生“基本功扎实,发展有后劲”的好声誉。那时,学校规定,学生期末考试如果有一门功课不及格,补考后再次不及格,就要留级,甚至劝退回家。这比起现在大学的规定“苛刻”许多。在严格的校规约束之下,学生们对学习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白天在教室认真听课,晚上到图书馆刻苦读书,校园内书声琅琅,蔚然成风。回忆起在上医的这段学习时光,周良辅觉得校规虽然严格,但是对于医生的成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医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责任重大,必须经历磨炼才能胜任。

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大师云集,星光璀璨,汇集了颜福庆等一批中国顶级医学专家。教授们对教学都非常重视,亲自给学生上大课,带领学生实习,学生们在名师指点下自然进步飞快。周良辅对郑思竞教授讲授的解剖学印象最为深刻。郑思竞教授上课时从不带课本,单靠一双手在黑板画图,结合着示教标本,就把复杂的人体结构讲得清楚明白,又生动有趣。为了上他的课,周良辅常常一大早就要到教室占座位,几节课在不知不觉之中上完了,还常常觉得意犹未尽。

医学专业内容庞杂,但又都很重要,很多同学感到压力很大,学习很痛苦。但是周良辅自己的“积极学习法”,学得颇为轻松。第一条是调整心态,发现乐趣。在上医,他基本上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以效率优先。白天上课时听讲很认真,并且做好笔记,课后经常复习,知识经过三遍记忆,根本无需熬夜。在周良辅记忆中,上医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种文体活动。其中,棒球是最热门的运动之一,这也是上医的优势体育项目,校棒球队的水平很高,甚至可以比肩职业队的水准。老校长沈克非是位棒球迷,常常亲自带领校棒球队训练和比赛。大一的时候,周良辅因为体育突出,被招入棒球队,有了一般同学难以享有的快乐时光。除了每周按时参加队内的训练,还在寒暑假随球队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生活兴奋又充实。

那时大学生的生活除了在校园勤学苦读,还要到农村、工厂里参加社会实践,接受锻炼。大一时,周良辅所在的班级由陈同生校长带队,到崇明岛垦荒筑堤。当时的劳动非常艰苦,同学们每天挑泥土、筑海堤,夜以继日地辛苦劳动。伙食仅能填饱肚子,没有什么好吃的,晚上就睡在芦苇搭成的棚子里,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两个月,陈同生校长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位同学有怨言。周良辅还和同学到嘉定县的南翔镇修铁路,到南汇县农村插秧、割稻子,到工厂做搬运工人,劳动虽然辛苦,却强健了周良辅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心态。

谁言华山一条路,闯出杏林半边天

1965年,周良辅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华山医院普外科工作。外科医生是他心仪的职业,手术台是他梦想的舞台,如今愿望实现,周良辅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工作,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刚开始的几年,他轮转过很多部门,除了华山医院的手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外,还待过金山医疗队、云南医疗队、太仓工厂医疗队,支援基层医疗工作。一线工作让周良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华山医院“已经小有名气”。

可是好景不长,“文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华山医院成了重灾区。1970年,医院工宣队找到周良辅,让他到神经外科工作。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是 1952年由史玉泉、蒋大建等老一辈医学专家创建的,虽然是个年轻科室,但已经是上海神经外科水平最高的地方。然而,“文革”时这些老专家却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而被打倒,神经外科一下子陷入停顿。神经外科是个工作苦、风险大的科室,大家都不爱去,“但是我比较听话,那个时候跟现在不一样,还可以讨价还价,那个时候工宣队说了算,他说要你去你就得去”,尽管有些勉强,周良辅还是去了。

神经外科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周良辅必须从头学起。神经外科的境况比他想象的要苦得多。通常,手术从每天上午就开始了,由于检查手段和手术设备落后,要到傍晚才结束。医生和护士在手术中间不能休息,到晚上才能吃“午饭”。晚饭过后,只要听到病房护士叫“白天开刀的病人出血了”,就得对病人再次手术,那时候,“做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高强度的劳动,让不少医生坚持不了,而年轻周良辅的“体力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无论多辛苦多漫长的手术他始终顶在最前面。

虽然是“误入”神经科,但周良辅忘我工作、全情投入。那时的医患关系非常和谐,病人对医生的态度很友好,没有利益纠葛和猜忌,对医生工作非常配合;医生对病人也全心全意,公正公平,病人康复以后,对医生的感激发自内心。这种亲如一家的医患关系,让周良辅有着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他全身心投入到业务学习中,“慢慢培养感情,从不喜欢到喜欢,从被动到主动”,经过两年时间,他已经热爱上神经外科这份艰苦而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人做事情,心态很重要,一定要喜欢,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面对压力和挑战,周良辅选择了这样的态度。

神经外科对周良辅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周良辅一心扑在工作上,面对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为了让病人减轻痛苦,他始终琢磨能不能在手术器械上做一些改进。“我们当时闭关自守,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进不来”,只好自己动手。在临床实践中,周良辅发现,因为止血设备落后,出血问题常常解决不好。当时使用的止血电凝器,被称为“单极止血器”,是火花式的。医生手术中看到一个出血点,用镊子夹住,再用单极烧,单极把电能变成热能,使血管受热挛缩而止血。但单极产生的热量会扩散开来,对周围的脑组织损伤很厉害,止血效果也不好。周良辅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四处查阅资料,了解到国外有“双极”止血器,包括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电流从中间通过,热量局限在阴阳极之间,不会扩散开,减轻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止血效果也更好。周良辅觉得这个设备不错,技术上也不是很困难,就联系了华山医院旁的计量局,请那里的工厂帮忙生产。应用后却发现,双极把血管烧焦后,烧焦的组织会黏在电极上,止血效果大打折扣。经过多方请教,他们又听说日本有滴水双极,于是用静脉针接进电极,一边烧一边滴水,终于试制成功滴水双极。这件事让周良辅收获良多:“站在手术台上,面对临床上发现的实际问题,外科医生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见好就收,满足于现状;另一种是‘啃骨头’,要动脑筋改进它,这是两种态度、两种风格。我们上医的医生多数是后面一种风格,为什么上医的医生与别的医生不同?一般医生就这样好了,不行就不行吧,没办法了,但上医培养出的学生不是这样的,没办法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想,解决它。”小小的成功,激发了周良辅的探索热情,从此走上了一条探索神经外科高难度技术的创新之路。

1976年,周良辅参与了中国首台神经外科显微镜和手术器械的研制,神经外科从肉眼手术进入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的新时代,是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神经外科手术不同于普外科,由于颅骨的阻碍,手术范围难以充分暴露,医生很难看清病灶全貌。过去,神经外科做手术都靠肉眼,外加照明,开刀需要一个医生主刀,一个医生踩电击器,一个医生拉钩暴露肿瘤,还有一个护士跟在主刀医生后面照明,开刀条件很简陋,非常不容易。年轻医生周良辅认为,传统的方法要学,但是同时也有必要进行改进。虽然当时国外显微外科已经搞了 10年,但是国内连可以用的显微镜都没有。没有现成的资料,周良辅和同事就自己研究,还跟上海光学仪器厂商量,请他们帮忙制作。就这样医生出主意,工人师傅动手,制作了一台样机,又经过几次修改,终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神经外科显微镜。虽然看上去笨拙,但是能看清楚的要求还是达到了,具备了开展显微外科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显微镜并不等于显微外科,还需要配套的器械和医生的操作技能。显微外科跟普通外科有差别,眼手配合很重要。这一点,周良辅得到了老师史玉泉、蒋大建的支持,他们鼓励年轻医生大胆探索未知的领域。周良辅就到上医借来解剖显微镜,在镜下缝纱布,练习手术技能,没有手术器械,就到眼科、五官科把报废的镊子拿来,在车床上磨细,在解剖镜下练眼手配合,做实验小老鼠颈动脉缝合等手术。那时周良辅一有空,就跑到动物实验室,周末更是一整天泡在实验室,苦练手术技能。经过半年多的训练,操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显微外科也就逐步开展起来。周良辅自豪地说:“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显微外科的,这一点不假,因为我文章发表的最早,我们也做出一些成绩,这是大家公认的,”他又马上补充道:“但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是集体的事情。我很感激我的老师,老一辈医生没有压制你,不准你搞,怕你超过他,而是鼓励你,这是上医传统,社会的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肯定的,压是压不住的,必须要诱导他们,让他们学新东西,这是我的老师们的优点,也是上医的优点。”

挑战顽疾无所惧,关怀病人有真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巨大脑动脉瘤被医学界认为是“绝症”。周良辅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动脉瘤直接切除 +载瘤动脉端端吻合”的血管重建技术(1983)和“载瘤动脉孤立 +颅内外血管搭桥”新技术(1981)治疗不规则形及巨大动脉瘤获得成功。1984年,他的“经一侧开颅手术,一次同时切除两侧大脑深部五个动脉瘤手术”再次获得成功,避免了多部位分次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风险,为广大动脉瘤病人带来了福音。新技术在美国著名的 Mayo clinic等三个医学中心交流推广,反响强烈。从此,动脉瘤不可治愈的传说被中国人彻底打破。

脑肿瘤病死率在人体肿瘤中排名第 4位,而颅底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四分之一。由于颅底位置深而且结构复杂,有重要神经血管穿行,缺乏合适的手术入路,在 20世纪 80年代前,颅底被认为是手术禁区。1985年,周良辅率先通过扩大经颅底脑硬膜外手术入路,增加术中肿瘤暴露,避免了颅底血管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疗效;而他独创的“三明治法”,即“自体脂肪填塞 +筋膜覆盖 +带蒂骨膜”颅底缺损修复术,不必植骨,便能防止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国际神经外科权威杂志 Surg Neurol的主编 Ausman对此不吝赞美之辞:“通过独特的入路微创全切除肿瘤,是我见过的最精细的颅底外科技术之一。”然而,这些复杂技术背后,是周良辅数十年的辛勤汗水和忘我付出。

由于脑部结构十分复杂,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一直是困扰医生的大问题,而诊断水平的提高依赖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我刚到神经外科的时候,设备很落后,没有 CT,也没有磁共振,检查要靠气脑脑室造影。 ”周良辅回忆道:“就是在头上打洞,然后把空气打进去做造影剂,拍 X线片,用空气来衬托肿瘤的图像。这个检查病人非常痛苦,因为脑瘤病人一般都有颅内压增高,再往脑子里打空气,等于火上浇油,病人常常头痛得厉害,大汗淋漓。医生也很痛苦,片子拍出来常常效果不好,看不清楚。”影像学一直是周良辅关注的领域,从 2000年起,周良辅带领的小组就开始研究用多影像融合与神经导航定位相结合的手术新方法,治疗颅内难治部位病变。把诊断图像搬到手术室,是个高难度任务。简单来说,就是把三种图像 —显示肿瘤的图像、显示功能皮层的图像和显示传导的图像—融合到一起,这叫多图像融合。“多图像融合一定要准确,因为三种拍片的条件不同,我们就经过基础研究,把三者融合以后,证实误差很小,然后再跟神经导航结合。”2007年华山医院在国际上率先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施的 23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使胶质瘤的手术全切率提高到88%,无手术造成的死亡率,术后病残率明显降低。2009年,“外科新技术治疗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 Black称赞道:“这是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象征逐步崛起的中国神经外科力量。”

时光如匆匆流水,回忆似暖暖春风。回顾自己 40余年的探索创新之路,周良辅这样总结:“我觉得,医生的成才比较晚,三十几到四十几的年轻人胆子大,没什么畏惧,敢闯,这是优点,到四五十岁更有经验,是黄金时期,青年医生一定要抓紧这段黄金时期。第二要结合临床结合实际做科研,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做不出来的,根据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临床医生所要做的事情。第三就是团队,因为外科不可能是一个人做,必须要有助手、麻醉科、护士、放射科,一个人不做好团队工作,得不到团队支持,肯定做不好。”作为神经外科方面的专家,周良辅感触尤为深刻,“神经外科手术风险很大,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承受得了压力;神经外科也很苦,不要怕吃苦,不要贪图安逸,否则这个医生做不了;不怕压,能吃苦,这是我在上医培养出来的,这是上医的传统。”

爱家爱生爱患者,敢想敢干敢争先

1984年,华山医院在全国医疗系统中率先进行人事改革,提拔了一批中青年医生,周良辅也是其中之一。“那要顶着很大压力的,我比较幸运,给点到了,做主任。以前做主任必须得有相当的年资,我前面比我年资高的好几个了,但是当时得到了这些老医生的支持,这个很要紧。 ”刚上任时,神经外科只有十几个医生,60张床位,年手术量 600台,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很多病人常常因为一张床位要等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周良辅非常心急。当时的医院手术室也不够用,科里十几个医生,一天只有两间手术室可用,其他医生闲在那里没事做。

针对这种情况,周良辅想出了高招 —分院制的方法。“1990年,我们向卫生局提出申请,希望搞分院,就是华山医院把病人收到分院,派医生过去给病人手术,并进行术后治疗,直到病人出院。分院业务归我们管,行政两个医院共管。”例如与附近的静安区中心医院合作,“我们过去几个医生,护士是那边的,辅助科室也是那边的。我们提供一定经济补偿,鼓励医生过去做,也提高那边医生护士积极性,这样就搞活了”。试点成功后,一家家分院先后建立,病人花二级医院的钱,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技术。这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病人长期以来看病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年轻医生培养问题,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医疗卫生系统十大成就之一。经过 20多年的发展,神经外科在“船长”周良辅的率领下,从一条“小渔船”发展成“万吨巨轮”,成为拥有一流的诊疗设备和设施、110位医生、600张床位,年手术量16 000台的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之一。

身为舵手,周良辅清楚地知道,一个人水平再高,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带出一批出色的医生,影响面则是巨大的。因此,带教青年医生,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成为周良辅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加快青年医生成长,他在科内开展每月一次的青年医生读书报告会和每周一次的脑血管造影读片会,并以主任基金奖励医生发表论文。

在培养年轻人的过程中,周良辅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上医精神贯穿始终。他常常对学生讲:“相比过去,你们真是太幸运。手术技术越来越完善,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如果你们再做不好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太没有理由了!”周良辅看来,在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面前,严格和严谨才是对学生的真正爱护,也是对病人的最大贡献。

对于这一点,周良辅的学生,已是神经外科专家的毛颖感触特别深。“周老师常常手把手地教我们。每次做手术前,周老师都会问我 4个问题:昨天晚上有没有仔细看过手术图谱?手术要分几步走?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国外的同类手术最佳效果是怎样的?这 4个问题都过关了,他就甘当我的助手,让我在主刀镜下完成手术,他则在助手镜下辅助。如果我对手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一定不会让我贸然动手。”

几十年来,周良辅已是桃李遍天下,培养博士、博士后 36名,硕士37名,还有难以计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进修医生,他们当中近千人成为全国各地的颅底外科高级人才。他们不仅促进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还将周良辅“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的职业操守传遍各地。

周良辅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神经外科事业,而自己过着简朴淡定的生活。已经是科室主任、著名教授的他,仍住在当年医院分的那套老房子里,几年前 60多岁的他还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周良辅虽然工作很忙,陪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家人对他全力支持。“我很幸运,我的太太支持我,神经外科医生工作没有白天晚上,没有周末。”因此,为了答谢家人的支持,为了和谐科室,周良辅创导科室的“亲子”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次活动时,神经外科医生必须邀请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一起参加,利用周末,到郊区或郊县活动;每次活动时,数百人的车队蔚然壮观,奔向公路,奔向未来。

(采写:郑善博王天汪敏陈文婷)

同类推荐
  •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本书为“大唐才子系列”中的一本,评述了实现李白豪放洒脱却又坎坷悲情的一生,书中结合他的诗作,为读者展现了少年意气风发,追求梦想,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狂放不羁,官场失利,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当代人的感慨和反思,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读物。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作家忽培元,能文能诗能画,与传主有心灵契合,故下笔如有神。本书着重刻画了传主的耿耿风骨和多方面才华,从社会历史和人物关系中,注重细节的递进和语言的文学情味。清代乾隆年间,“独领明月清辉”、人文荟萃的扬州,画坛中八个画家横空出世,一扫画苑中的陈腐气息、匠人气息,作品张扬个性,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虫鱼,均与前人迥异,让世人惊骇,惊叹出了“扬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郑燮,字板桥者。此人不仅在三百年前,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诗词——尤为道情十首,名重当世,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以他的画竹,及含义无穷的“难得糊涂”的四个大字,几乎家喻户晓。
  • 龙行天下:忽必烈

    龙行天下:忽必烈

    《历朝开国皇帝大传丛书·龙行天下:忽必烈》为您讲述忽必烈这位来自大草原的真命天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龙行天下的,他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调整统治政策,指导农业生产,统一多民族国家,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徙,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渠和通惠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具有消极影响。
  • 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

    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从一根独木舟开始

    从一根独木舟开始

    从仙根独木舟到巧夺天工的魔改宝船,从神木做的筏子到核动力炼金航母,他知道,这远远不是他的极限,御龙空天母舰,血祭星际飞船,作为忒修斯之船上唯一存在的不朽之物~郑元的未来,是那广阔的星空大海,是那了无尽头的森罗万界。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舰男的故事。
  • TFBOYS之永远爱

    TFBOYS之永远爱

    三位千金遇到TFBOYS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凌薇也是第一次写,如果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联系方式:QQ:2939968171手机:13710955153
  • 一切从赞美开始:无往而不胜的销售宝典

    一切从赞美开始:无往而不胜的销售宝典

    赞美是一切人际沟通的开始,俘获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赞美他,以赞美为首要手段,辅以与人沟通的其他技巧,那么你将无往而不胜。本书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高度,又有作者生动翔实的销售经历,每个销售故事都作了简洁的点评和提长,使本书既趣味横生,又充满了哲理和智慧,是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必读的销售圣经。
  • 非昔是今奈为何

    非昔是今奈为何

    为了心底那份执着的记忆,为了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微笑,心心恋恋了那个男生六年。我不信一见钟情,若是信,为什么只有我一个固执守候?为了却心事,我回到那个男子生活的城市。在这里,我又一次失业了,慌不择路的我终于鼓起通气去见那个男子,却发现那个一直在心底的他已经为人父了,所有的信念刹那间崩塌。好友被同居人抛弃,无奈之下带她去医院引产,老板在其间帮的忙铭感于心,渐渐打心里试着接纳这个优秀而又神似心底那个人的尹振豪……
  • TFboys之风之诺言

    TFboys之风之诺言

    冥冥之中,只为遇见你。既然上天非要我们相见,为何要逃避?最美的乐章,无非就是我们的恋爱进行曲,在风中弥漫……
  • 古剑奇谭之风云之苍

    古剑奇谭之风云之苍

    相信大家都很期待古剑2,本小说为作者虚构想象,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在小说里晴雪和屠苏会发生怎样的爱恋呢?大家敬请期待吧。
  • 盛世新月

    盛世新月

    凤凰花又开,又是一年毕业季。这一年,谢翱毕业了,同时也失业了。考研失败,公务员考试面试被刷,找工作屡屡被拒,和室友一起开店最后无疾而终。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万万没想到,一次简单的旅行,却穿越到唐初日本商船上,于是他开始搏击风浪,勇斗鲨鱼,历尽劫波终于开启了盛世的大门:一幕幕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大唐《清明上河图》呈现在我们面前……阳光宅男谢翱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像一轮孤悬盛世的新月,散发着淡淡的光和热。且看他如何一步步出任大唐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PS:书友群:528532821(本书定位:相对严谨的历史小说。)
  •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城市社区、乡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人大选举政府官员的改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都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是抓紧时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考虑出发,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研究,就选举制度的改革提出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进一步改革的想法。
  • 蜜恋守则:亲亲小甜心

    蜜恋守则:亲亲小甜心

    推荐新宠文《甜宠似锦:恶魔有点坏》那次,只是因为她走错了门,阴差阳错的认识了叶晟羽,叶晟羽也自然的认识了她,苏晗璐。或许孟如梦这个名字不该存在于叶晟羽的心里,苏晗璐才是该存在的……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错过?
  • 九日谈:赤血王妃很嚣张

    九日谈:赤血王妃很嚣张

    持恒天下的凤凰血族不惧怕阳光,不渴望鲜血,食用人类食物,接近神的存在。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捅刀,无意间穿越的魔法大陆最无用的废材小姐身上。无用?这大陆最无用之人是自己的老祖先。好嘛,欺负自家祖奶奶的人都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