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22000000015

第15章 说谎还是回忆——眼动告诉你

瞳孔放大或是缩小只是眼睛运动中极其微小的一个部分,只有眼睛转动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人的眼睛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即使是你在做梦的时候,眼睛同样也在运动,而且比白天我们工作时运动的频率更高并且速度更快。本节就让我们进入眼部微表情的核心内容:眼睛的运动。

中断眼神交流等于说谎吗

为了便于阐述,在本节中,我们把眼睛的运动简称为眼动。

如果我们要利用眼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该怎么做呢?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关于用眼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的方法。

在写本书之前,我的父母一直用眼动来判断我是否说谎,更具体些是在读大学之前。我的父亲一直认为当人说谎的时候,他会采取回避的目光而拒绝眼神交流。这一种说法流传了很久,许多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用这个方法来对自己的孩子测谎,并且在现实中运用起来屡试不爽。这种说法当然有其科学的理论根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一举一动都是内心世界的反应,为了防止自己的眼睛泄露内心的秘密,所以人在说谎的时候会拒绝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避免自己的谎言被识破。

方法有其一,自然也有美剧《Lie To Me》中不同的方法。《Lie To Me》为什么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部电视剧中的许多观点完全推翻了大众习以为常的观点,而大众也一直认为真理掌握在属于少数人的专家手中,于是他们习惯性地放弃自己的观点,并且对这些掌握在专家手中的真理坚信不移,即使自己本来的观点是对的。

《Lie To Me》中就存在着另一种与大众看法截然不同的方法,莱特曼博士提到避免眼神交流并不代表说谎,反而恰恰可能是他人正在回忆事实,在电视剧中有对应的情节。

人真正在说谎的时候反而会更加注意对方,因为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谎言是否得逞。

在美剧《Lie To Me》中詹姆斯在第三次回答莱特曼博士的问题时,并没有拒绝眼神交流而直接进行回答,这是典型的说谎。

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又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以上的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一面是生活经验,另一面是一部科学家指导的美国电视剧,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在以下的分析讨论中我们要引入一种哲学思辨方法:三段论。

三段论是一种把事实清晰展现出来的逻辑推理,大前提和小前提共同影响到最终的结论,结论也同时受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制约。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测谎方法用三段论的形式来展现。

在上面三段论的描述当中,大前提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认知代表着一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小前提指代的是具体情境,即具体发生事件时的情况;表中的结论则对应的是我们的判断。然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两种不同的结论下两者的小前提(即情境因素)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认知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说谎,而非说谎者本身。

很显然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因为根据这样的逻辑推断,他人是否说谎的决定权在你手里,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一个人是否说谎是由这个人决定的,外界环境或者他人不可能代替他去说谎。这样说来,如果我们的认知(大前提)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同一个情境(小前提)是无法判断别人是否说了谎的,所以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不太符合心意的结论:一个人在交谈中拒绝眼神交流无法说明他是否说谎。

但是,我们发现,所谓具体情境实在是太不具体了,而中断眼神交流到底能否作为一个人是否说谎的依据呢?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了?

首先,拒绝眼神交流的方法有很多,是在什么时候拒绝了眼神交流?又是如何进行拒绝的?这之间有较大差别。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就发现“拒绝”这个词带有典型的回避性,所以接下来我们用“中断”来代替“拒绝”,让表达更加中性而不带有感情色彩,并把可能的说谎者称为被观察者,交谈的另一方称为观察者。

那么类型一的中断会出现在怎样的情况下呢?我们可以制造一个具体的情景。

父母(观察者)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被观察者)是否说谎,就会要求孩子正面看着自己的眼睛回答问题。如果孩子说谎的话,眼睛会不由自主地中断眼神交流;在不中断眼神交流的情况下一般孩子就会产生不适感,不适感的强度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常说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正是因为孩子在说谎的时候比成年人更容易内疚,眼神的逃避可以安慰自己的心情,这就是视觉安慰反应。安慰微反应会在第六章第三节中具体提及。

由此看来,人民大众的测谎方法还是很科学的,具有可行性、反复实验无差错性以及一定的狡诈性。

我们发现了一个中断眼神交流的关键词:不适感。一个人是否存在不适感决定了眼神交流的中断与否,如果没有出现中断眼神交流,只是代表被观察者没有不适感,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说谎。如果被观察者没有中断眼神交流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如果对方已经预先编造好了谎言呢?这时候原来的被观察者(说谎者)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观察者,此时“观察者”(说谎者)需要知道自己的谎言是否得逞,反而会做更多的眼神交流,这就是类型二。但是出现继续眼神交流并不代表一个人在说谎,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说谎同样不会中断眼神交流。

如何在无中断眼神交流的情况下判断对方是否说谎?说谎者的眼神交流程度是关键。一般情况下,观察者在听完对方的回答后,因为回忆或者思考而会中断眼神交流,而这时候没有说谎的人一般也会中断眼神交流,但是说谎者则会为了得知自己谎言的效果而加强目光注视。

所以,一个人是否说谎并不取决于是否中断眼神交流,而取决于被观察者本身的说谎特性。

我们接下来讨论类型三和类型四,但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个实验。

首先,找一个你身边的人,例如亲戚或者朋友,随便问一个问题,例如上学期某门学科的成绩之类,然后观察一下对方的眼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99.9%的人会在回答问题之前中断眼神交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中断眼神交流,那他一定在说谎!当然这要排除答案对方本身就可以脱口而出的情况。

用眼动来测谎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如果一个人在回答问题前中断了眼神交流,也不代表他没有说谎。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分析:两个人交谈的时候提到了某件事情,被观察者突然回避目光(中断眼神交流),这里的“某件事情”是一个意外的刺激,当一个意外刺激呈现的时候,人不知道应该如何说出真相,又不知道如何去伪造事实,所以用中断眼神交流来获得自我保护,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中断眼神交流则说明人在说谎。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断眼神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能否根据不同的眼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当人中断眼神交流的时候,往左看代表在说谎还是往右看代表在说谎?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眼动方向——右脑想象,左脑记忆

在前面讲的测谎方法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了第三种测谎方法。

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要先进得多,这个方法的先进和高明之处在于眼动已经涉及到了左右脑的分工问题。第三种测谎方法是这样描述的:人在回答问题之前如果眼动方向为右,则说明人在回忆,如果眼动方向为左,则说明人在捏造事实或是编造谎言。

那么眼动方向是怎么和左右脑的分工联系到一起的呢?左右脑交互控制着人体,人的右脑负责想象,而左脑的工作是记忆。所以当人的眼睛往左看的时候,负责想象的右脑开始工作,他打算说谎;而当人在提取大脑内储存的信息时,他的左脑就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时候眼睛就会往右看。

嗯,的确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好像中间有那么一点纰漏。首先左右脑交互控制人体指的是位置而不是方向,应该是“左脑控制右眼”而非“左脑控制向右的动作”;并且,向右看的时候两只眼睛都在运动而不光是右眼。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理。

我们也可以用事实来证明这个测谎方法是不正确的。詹姆斯拒绝眼神交流进行回忆的时候眼睛正好就是朝左而不是右看的。但是也有人说,《Lie To Me》是电视剧,里面的情节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能作为参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想问题的时候眼动的方向自然也是因人而异,有人习惯往右,就有人习惯往左。比如说我的一些好朋友,有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往右看,有的则的确向左看,所以根据眼动向左还是向右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的话,那恐怕这个世界要黑白颠倒了。

但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是固定的,所以一个人思考问题时眼动的方向也应该是固定的,如果前几次的回答对方的眼动都是朝左,而问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对方的眼动突然朝右了或者是没有中断眼神交流,则其中必定存在蹊跷——对方就在说谎!这就是基线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违背基线反应的时候,是必然有问题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眼动远远比我们上述讨论的要复杂得多。人的眼睛是一个球,可以340度自由运动,其中左右各90度,上下各80度。眼动的过程,有时候是由于刺激源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分析眼动的原因:可能是疲劳,可能是回忆,也有可能是说谎。

在讨论完流传的第三种测谎方法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用眼动来测谎比较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的人真的可怕,他们能把错的说得让你相信是对的,其可怕程度远远比没文化的人要高出太多太多。

同类推荐
  •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

    本书不仅让读者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而且阐释了如何发挥性格优势,摒弃性格弱点,从而创造辉煌的人生。
  •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都是“语言”,聪明的女人总能够通过人的这些行为读懂那些“言外之意”。本书就是通过介绍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内心世界,引导女人充分发掘自身的细心、感知力等天生的性别优势来掌控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读懂他人的行为语言,从而成为生活中善解人意、举止有度的俏佳人。
  • 老年心理诊所

    老年心理诊所

    本书以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以散文笔法解读“空巢现象、再婚问题、代沟隔阂、退休综合症”等方面的心理困惑。
  •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心理保健:公务员的精神大餐;重构你的认知;做情绪的主人;管理你的意志;驾驭自我意识;轻轻松松与人相处;应对压力等。
  • 心理洞察术

    心理洞察术

    什么是洞察力? 洞察力是人们对相互关系的犀利观察,对行为动机的透彻分?,对大众心理的快速判断,它是一种心灵的能力,一种智慧的升华。 洞察力使我们看清形势,认识困难,权衡利弊,妥善规划,把握机遇,它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至一个单位、一个人,我们的洞察力如何,往往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它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项修炼。
热门推荐
  • 绝代佳人:西施

    绝代佳人:西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在深入挖掘和整理绝代佳人西施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倾世妖孽:夫君轻点爱

    倾世妖孽:夫君轻点爱

    一朝穿越,穿成爹不疼、娘不爱,姐妹兄弟个个来欺的废物。在这个以武为尊,光怪陆离的异世,她要如何生存?前身已死,异者入住,欺我?毁我?打我?骂我?很好!废物?真是好笑!她月尹晚终有一天要站在这大陆巅峰!藐视整个天下!有强者找来了?打不过!怎么办?呵,她身后的男人是吃素的?什么?居然有人看上她的男人!好!杀了!有人勾引她的男人?好!灭了!再不忌,她不是还有个护短的师傅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物买一赠一:霸道少爷独宠你

    萌物买一赠一:霸道少爷独宠你

    爱情不会是买卖。天生萌物遇上千年冰山,究竟是相爱相知还是互相折磨,那段忘不了的情,那段永远埋藏的记忆。会被挖掘,那是的他们又会如何?
  • 巫师威离

    巫师威离

    莘籽意外被龙卷风带入一个人类无法生存的魔法世界,为了活下来与恶魔巫师威离签下卖身契约。人类女孩遇上邪恶巫师,一场浪漫奇幻的爱情冒险。威离:“把那地拖了,桌子擦了,衣服洗了,去给我热洗澡水。”莘籽:“老板,你知道为什么小镇上的人那么讨厌你?”威离:“为什么?”莘籽:“太刻薄”
  • 血色之舞

    血色之舞

    一个女孩,到底是谁,一个惊天的家庭玄迷,与最爱的人相厮杀。她,到底该如何选择,妥协,还是战斗,还是说最终选择死亡。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令她深深地感动:“我,唐浅绘,绝对不会让我所想保护的人,受一点伤害。特别是你,罗卉,就算是我的家人伤害你,我也会一直保护你,一直。”
  • 独武为情

    独武为情

    若你死,我为武癫;若你生,我为情痴。无论这世间万物点头与否,在这万千世界中,我要用我的手,为你撑起一片天空!
  • 进化燃烧

    进化燃烧

    当传说再临,谁又能逃过命运的轨迹?不屈是我的信仰残忍是我的意志血与火的纷争中,进化在炙热地燃烧。唯有生存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那不一样的奇迹。
  • 天上飘散的那朵云

    天上飘散的那朵云

    从下笔的第一天到现在时间跨度很长,两年有余,虽然故事不长,但融入了我全部情感。是的,我爱她,爱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对,是她,飘散的那朵云。
  • 初史记

    初史记

    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仇恨的怒火,复仇的快意,大劫降临,江帆究竟是快意恩仇还是遵循初史的大流?
  • 娘子,为夫喊你回家吃饭

    娘子,为夫喊你回家吃饭

    顾云烟从小就暗恋柳轩,好不容易和他成亲了,却错嫁进了苏家,不晓苏华竟是对她一见钟情,顾云烟无奈,而苏华却又是一头腹黑的狼,不知不觉,顾云烟入了迷,陷了情,不料苏华却遇难失忆,好不容易找回了他,却只换回一句,“姑娘,你是?”原来他记住了所有人,唯独忘了那个她,她从未见过那样冷酷的他,冷淡如冰雪般,一次次挫败她本不坚强的内心,她,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