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不是博通事理的人所写的书,就不要看;因为它们会遮蔽你的耳目,障碍你的智慧,破坏你善良的本性与志节,使你分不清是非曲直。
“注释”
圣书:圣是“博通事理”,博通事理的人所写的书就是圣书,多半是教人智、仁、圣、义、忠、和等六德之事。屏:此处读作“bǐnɡ”,排除的意思。视:看。敝:通“蔽”,遮蔽、障碍。聪明:指耳目。耳可以听其声察其意,目可以明察事物,所以亦有智慧的意思。心志:善良的本性与志节。
拓展故事
陶渊明忘食读书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儿时与母亲和妹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陶渊明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树下读书,总要母亲去找他回家吃饭。时间一长,母亲有些不高兴了,说:“读书不能不吃饭呀,难道书可当饭吃吗?”陶渊明说:“母亲,您不知道,书里的味道比吃饭的味道香多了!”正因为这样发奋读书,陶渊明成了东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有一天,有个年轻人向陶渊明请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大笑到:“天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全靠下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又用禾苗和磨刀石作喻,告诉年轻人“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年轻人恍然大悟,连忙再次向陶渊明行了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敢求学什么妙法了!”
申国家规
北宋的吕希哲,官封荣国公,他的母亲申国夫人教训儿子样样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吕希哲只有十岁的时候,无论寒来暑往,整日站在他的母亲身旁,母亲不叫他坐他是不敢坐的,每天一定要衣帽整齐才能见长辈。平常在家里,不管天气怎样热,在长辈身边,不准脱去头巾和鞋,衣服必定要整齐,更不准到茶坊酒馆里去,所以市井上不正当的说话,不正当的声音,吕希哲的耳朵里并没有听到过;不正经的书本,吕希哲的眼睛里没有看见过。因此后来吕希哲成了有德行的、与众不同的大人物。
“评析”
这四句话告诉我们选择读书的标准,要读好书,才能增长知识和才智;否则会影响你判断是非的标准,会遮蔽你的耳目,障碍你的智慧,破坏你善良的本性与志节,让你分不清是非曲直。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说明读书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给人的感觉很差劲,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需要,读书是极其重要的,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言:“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读书既然重要,那么我们就要“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之前一定慎重选择,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其间不乏低级趣味之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一定要慎重地思考,选择好书,用温家宝总理所言好书就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其实历史上,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留下来的书是不多的,这些书带有永久性,因为它经过多次淘汰而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往往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选择好书来读,做到“非圣书,屏勿视”,因为“非圣书”,“蔽聪明,坏心志”,污染心境。同时远离不良传媒,珍惜生命,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开卷有益中明辨是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雨果有句名言:“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这句话寓意丰富,的确,一部好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所以多读好书吧,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升自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考”
我们选择好书,反复熟读,才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常说“开卷有益”,你是怎样读书的?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读一遍书,我们就会加深对书中思想的理解,由浅入深,最后“其义自见”。书可以通读,但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名言欣赏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