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学会自理能力的关键期,是最佳教育时机,而且它稍纵即逝,一去不返。我总结为,“幼时训练,事半功倍;大了再补,事倍功半。”如果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再教不迟,或因为怕累着孩子,而错失教育最佳期,那么孩子大了之后,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也就理所当然了。一旦此时大人又嫌弃孩子不会自理,孩子有可能会把自己定位为“笨”,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放弃尝试,最终导致责任感的丧失。
这些孩子极易懒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能力也没如大人所愿“树大自然直”,他们始终比别人笨拙、效率低。有的孩子值日也要家长代替,有的上了高中,甚至上了大学,都需要家长陪读。这种孩子,无论学识多高,都不是完整的人。
琪琪小时候,我就特别重视训练她的自理能力,甚至干家务的能力,所以她先于同龄人学会了诸多本领。我经常乐得做“甩手掌柜”,轻松惬意做妈妈。琪琪上幼儿园时,年轻妈妈们经常交流育儿经。当她们抱怨早上需帮孩子吃、穿、洗,恨不能变成“八爪章鱼”时,我非常理解她们。我的早上用来收拾自己、上早读、做早饭。至于孩子,我只在她遇到困难时搭把手,比如:头发太纠结时她梳不开,纽扣在后背上她够不到。就这些,已经忙得脚不沾地了,如果再“包办”孩子的吃、穿、洗、梳……
我在同情诸多希望生出“三头六臂”的妈妈的同时,经常“兜售”让孩子自理、甚至承担简单家务的理念。但得到的回复经常是“孩子太小了”,“让他自己做,还不如我自己做快呢。”“我倒是想让孩子干点家务,可他爷爷奶奶舍不得。”“你让孩子做,为的是自己偷懒吧。琪琪会不会认为你是后妈?”
家长这些回复让我思考良久。环顾我身边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小皇帝”。“四二一”阵型使孩子成为六个大人的生活中心。而且,我们60后以及我们的父辈幼年时,都遇到了姊妹众多、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今,孩子少了,条件好了,不舍得让孩子再遭受自己小时候的罪,希望包办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做一切事务。尤其是家中的老人,由于隔代亲的原因,更是对孩子过度爱护、娇惯,甚至溺爱。
作为高中老师,我接触的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可我依然能识别出谁在年幼时家长是过度爱护的。通过对其家庭背景的了解,屡屡证明我的判断。这样的学生往往怕苦畏难、消极懒散、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
亲眼看到这么多反例,难道还不吸取他们的教训,反而让自己的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吗?
琪琪是我的宝贝,也是全家的掌上明珠,我爱她胜过爱自己,但这足够吗?“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以视为动物的本能吧。只停留在这个阶段的话,则与动物的水平无异,远未到“家庭教育”的高度。
人是高级动物、万物之灵,不应该沉湎在“母鸡”的境界,应从“本能”中跳出来,学习了解些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我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同时,我明白,爱孩子要爱得理性。我要给爱插上智慧和责任的双翼,让这对强劲的双翼助推孩子飞得更高!
怎样培养自理能力呢?
学自理,要趁早。孩子越小,好奇心越强,越爱模仿家长。此时,家长顺势引导,孩子学本领就是“顺茬”,毫无阻力,孩子不认为是在劳作,而是做有趣的事。而且,越早学本领的孩子,未来动手能力越强,越不怵劳动、不怵学习新本领、不怵迎接新挑战,成为人们口中所说的“能干”的人。
我找到幼儿各年龄段生活能力一览表,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应该掌握的本领。然后在实际操作时,比一览表上列出的时间稍微提前些,尝试着看琪琪能不能学会。结果证明,大人教到哪儿,她会到哪儿。所以,日后我教她的每样本领,都比同龄孩子稍早。
降低难度,化难为易。为了让孩子顺利学会生活本领,我总是动脑筋,想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趣味化。让孩子不产生畏难情绪,顺利自然地学自理,高高兴兴地学本领。在她没意识到这是在学习时学会新技能。无痕而平稳地由“不会”向“会”过渡,最后顺利实现“单飞”。
教琪琪洗手时,提前和孩子一起读背书上的《洗手歌》,“哗哗流水清又清,快把小手洗干净。拿起香皂擦一擦,小手搓起泡泡花。再用清水冲一冲……”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总是喜欢的,很快就背过了。我说,“咱们边背边做好吗?”“好”。我领孩子到水龙头下,俩人一边背儿歌,一边做动作,打肥皂—搓泡泡—冲一冲。再背最后两句,“伸出小手比比看,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时,孩子高兴地举着小手喊,“我的最干净!我的最干净!”
帮助儿童自理的歌谣还有很多,如:刷牙、系扣子、叠被、扫地,既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在母女共同诵读、共同实践中,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会了本领。教自理,完全能“寓教于乐”啊。
琪琪1岁半时,学习自己穿鞋。当然从穿脱简单的鞋子开始,我找到她的一双有鞋襻、需用粘扣固定的鞋子。“琪琪,爸爸买了大西瓜。想吃吗?”“想。”“如果妈妈教你两遍穿鞋,你就能自己穿上,就奖励甜甜的西瓜一块。”“好。”我先耐心教孩子学会左右摆好两只鞋,“如果粘扣都在外侧,就是摆对了。把一只脚伸进去,踩到地上,这两块白色的粘扣对在一块儿,一摁,就穿好了,再用同样的方法穿另一只。”我做了一遍示范,孩子就要自己尝试,果然成功了。我赶紧夸奖,“只用教一次就会穿鞋了,宝宝真能干,咱们一起切大西瓜吧。”琪琪非常高兴。这种鞋子会穿之后,再逐渐提高“技术含量”,循序渐进教她穿带按扣的、系扣的、系鞋带的。学会新本领之后,有时带她去姥姥家,“表演”给老人看,老人的夸奖让她再次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下次再教新本领时,我就说,“咱学会了新本领,再去表演给姥姥看。”琪琪很享受这种有了新本事,然后炫耀的过程。
学穿裤子时,我就从膝盖上带图案、裤腰处有松紧带的那条裤子开始。先是大人做示范给自己穿上,然后边讲边做动作给孩子穿。“琪琪,你看,先这样站在床上,把裤子拎起来,使它像穿在身上的形状,平铺在床上,膝盖处有小兔子的这一面朝上。再坐下,双手抓住裤腰两侧,双脚往两个裤管里伸,用手帮助一下,一直到小脚露出来。然后站起来,抓住裤腰往上提,提到腰这个部位就行了。好学吗?”“好学。”“咱再脱下来,我看看能干的琪琪能不能自己穿上。”“能。”孩子穿上后,即使穿得拧巴着,也一定不忘夸奖。
琪琪3岁时,有一次,我搓洗大盆里的衣服,她跑过来玩盆里的肥皂泡。这不是教孩子洗衣服的机会吗?不容错过!我赶紧问,“琪琪,肥皂泡泡好玩吗?”“好玩”。“你知道洗衣服为什么要抹上肥皂吗?”“不知道。”“肥皂里有许多小分子,它们见了脏东西就愿意把它拉到水里,所以衣服变干净了,水变得不干净了。”“哦”。“你愿不愿意看看脏东西是怎么被拉到水里去的?”“愿意。”“现在,妈妈拿你的一只袜子做实验。你看,袜子的这一片最脏,咱先用清水把袜子浸湿。再用手托起袜子,平铺,抹肥皂,双手抓住两头,俩手对起来搓,搓啊搓,现在啊,肥皂分子正把脏东西一点一点地从袜子上拉下去。看,再用清水冲洗两遍,脏东西就漂到水里去了。然后,拧干,你看,袜子怎样了?”“干净啦。肥皂分子真把脏东西拉到水里去啦。真好玩。”“你用另一只袜子试试,让肥皂分子拉下脏东西好吗?”“好。”孩子亲身体验袜子由脏变净的过程,兴致勃勃。我又教她晒、收自己的劳动成果,她一直都乐颠颠的。下次轮到穿这双袜子时,我说,“穿自己洗过的晒过的收过的袜子,格外舒服、格外高兴。下次还洗吗?”“还洗。”
强化意识,解放家长。“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好头,孩子在自理的道路上就会越走越远。我和她说的最经常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要她能做的,我绝不代劳。自从她学会了穿鞋,我一次也不搭手。自从她学会了叠被,我一次也不帮忙。不是大人懒到不愿做“举手之劳”,而是强化一种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意识的强化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靠每天不间断的重复得来的,“习惯成自然”。
孩子年幼,肯定在能力上不及家长,甚至“帮倒忙”:手帕洗不干净,被子叠不整齐,择的菜尚有烂叶。此时,我一定是只表扬,不批评。因为强化干活意识、养成干活习惯比干活质量要重要一百倍!至于干活质量,那是完全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的。质量等得,而意识等不得啊!如果因为质量不高受到批评,甚至嘲笑,孩子很容易“甩手不干”了,这是最糟糕的结果。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此话不假。
夸完之后,大人做什么?趁孩子不在家,偷偷“返工”。手帕再洗一遍,被子再叠一遍,蔬菜再择一遍……也许比当初第一遍就由自己做还费时费力,但孩子强化了自理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了自理习惯—遇事先自己动手做。至于多浪费的时间,多浪费的气力,一个字,“值”!
就这样,琪琪在每个年龄段,都学会了与年龄相当,甚至超前的本领。
琪琪因为自己比同龄人干得多而失衡吗?不。这是因为,孩子天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试试。天生愿意追随模仿大人,有挑战新技能的兴趣,有独立自主的愿望,有经风雨见彩虹的渴望。所以孩子经常说,“我来我来”、“我刷刷”、“我扫扫”、“我也去”。大人只需因势利导,满足孩子的愿望即可。如果成人认为孩子自己穿衣服是受累,扫个地是吃苦,心疼不已,而去包办代替、越俎代庖,那么孩子这个可贵的独立愿望,就会被压抑。天长日久,这种愿望就会萎缩消失。
孩子自己洗手帕会累着吗?孩子搅个蛋液是吃苦吗?此类活动让孩子难以承受、痛苦不堪吗?超出孩子能承受的强度的事情,我怎么会舍得让她做呢?
相反,做这些事情时,孩子是自信的、快乐的。我相信,她相比被动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是幸福的。
发现自己能干,发现自己比同龄小朋友厉害,得到成人的赞许,这些成就感会激励她做得更好。被大人包办了一切的孩子,能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吗?
琪琪从小到大,关于自己的大小事情,均自己处理。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才向爸妈求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的事情,还写在日记里。(本书出现的日记,全部摘录于琪琪儿时日记,我全文照登,不作改动。有文笔幼稚、用词不当之处,望理解。)
1999年5月26日 晴
(7岁)
第一次扎小辫
今天,我自己扎了小辫。
我先把准备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把头发一一梳顺,我把卡子带上,皮筋扎上,最后扎上美丽的花朵儿。把头发整理好了以后,我去让妈妈看,妈妈说,“第一次扎小辫就能扎这样,很不错了。”我听了妈妈的夸奖,
心里十分甜蜜。
2001年2月19日 晴
(8岁)
擦自行车
我今天准备擦自行车。
我先准备一块干布,一把小刀。我先用小刀把干土全都刮掉。弄完了这里,弄那里,一遍又一遍,终于快干净了。我又用抹布擦了许久才干净。我心里说:累死我了。我一看,一点四十了,来不及了,我马上背起书包,骑上已擦干净的自行车,飞似的向学校骑去。
上高中时,每个周末放假,有的同学把攒了一周的脏衣服带回家,让家长洗。我觉得孩子高中课业紧,就告诉她也可以带回家脏衣服,由我洗。但她从未带回过,都在学校里换下来及时洗了。只有用手很难洗的被罩,才拿回家用洗衣机洗。我这个妈妈越当越省事了。
看到一则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学着用筷子夹盘子里的肉,但总夹不住,小姑娘失望地哭了。妈妈手把手温和地教她,终于夹住了。孩子开心地把肉放进嘴里,闭上眼睛,陶醉其中。那幸福满足的表情,打动人心。在我看来,那一刻,给小姑娘带来幸福的不仅仅是那块肉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自己从“不能”到“能”的成就感。
成全孩子的成就感吧!
孩子远离父母时,自理最体现其价值。2010年8月,琪琪踏入复旦校门,在“千里之外”开始了真正的独立生活。我有些忐忑,这些年我刻意培养的自理能力,能否经受住这么长时间长距离的考验?毕竟,以前再怎么会自理,也是父母陪伴下的自理。
我和任何一位大一新生的母亲一样,牵挂着孩子的一切。上海气温的升降,也牵动着我的心。孩子会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吗?吃得惯上海菜吗?住得惯集体宿舍吗?同学关系处的怎样?孩子,你在异乡还好吗?琪琪在电话里总是简单地说“还好”,是只为免我担心吗?直到三个月之后,琪琪寄来一封信,才抚平了我的忧虑,也验证了我多年培养她自理是多么必要!
对生活的安排,我好像已经有了洁癖。我生活的小区域,可以说纤尘不染,各种东西放得极其整齐,橱子里很满,装备很齐全,但是都摆在收纳箱里面。我的书分门别类地分区域放好,各种本子之类都有专门的标签,我的实验报告之类都包着透明的皮,而且好多次因为字写得不好看而重新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