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82400000038

第38章 史弘肇轻视文臣

史弘肇,农民出身,既不喜欢下地干活,又不爱经史子集,只知道耍弄拳棒。在战火连绵的五代时期,暴力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主要方式,史弘肇依仗自己出色的武功,成为当时的著名将领,深受君主器重。特别是他投奔刘知远之后,为刘知远建立帝业立下了不少功劳,他的官职也不断地被提拔升迁,后来一直做到同平章事。刘知远弥留之际,还特意将儿子托付给了史弘肇、杨分、苏逢吉、郭威等大臣。史弘肇也不负众望,很认真地担当起了辅佐幼主的责任。在他掌管禁军期间,把京师治理得井井有条。朝野上下对他的能力也是有口皆碑。

但是,史弘肇却有一个公开的缺点,那就是重武轻文。他鄙视文臣,不喜欢和文人来往,经常说:“这些文人让我无法忍受,他们总是轻视我们这些武将,说我们是小卒子,真是可恨!”在朝廷上,他对武将出身的郭威极力拉拢,凡事都尽量和郭威他们站在一起,但主政大臣中的苏逢吉由于是文臣,史弘肇就和他过不去。

有一次,郭威领兵出征到北方,史弘肇固执地要让郭威带走枢密使的官衔,苏逢吉不同意,认为这样无限地扩大武将的权力会影响皇权的巩固。但史弘肇却为郭威辩解说:“领枢密之职可以便宜行事,能使将士们服从命令。”由于他的一再坚持,最后皇帝也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

第二天,大臣窦贞固出面设宴为郭威饯行,文武大臣们都来了。正当大家欢饮的时候,史弘肇却突然讽刺在座的文臣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指毛笔),又有什么用?”在场的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章听了很不高兴,就反驳他说:“光有长枪大剑,没有毛锥子,那军队的物资给养从何而出呢?”闹得宴席不欢而散。

没过多久,王章在他的府第也设宴招待大臣们。在酒席上,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就行起酒令来,史弘肇不太擅长,而内客省使阎晋卿坐在他的旁边,几次教他,苏逢吉借机逗史弘肇说:“旁边有姓阎的人,就不必怕罚几杯酒了。”这一句将史弘肇惹恼了,因为他的妻子正好也姓阎,而且原来是个酒妓,史弘肇以为苏逢吉是在讽刺他,于是大骂苏逢吉。苏逢吉没有想到会惹下史弘肇,但他也没有示弱,史弘肇更恼火了,甚至动起刀剑。虽然两人被劝住,但将相之间的矛盾激化,关系形同水火。

他们之间的矛盾,使皇帝和在皇帝身边的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皇帝的舅舅李业等人因为受史弘肇的压制,做不了高官,就在隐帝面前寻机挑拨,而隐帝刚刚成人,也想自己主政,摆脱史弘肇这样的大臣的控制,这样一来,甥舅之间一拍即合,准备除掉史弘肇。内客省使阎晋卿在察觉了这一消息后,冒着杀头的危险急急忙忙去给史弘肇报信,但史弘肇觉得他是个文臣,竟以有他事为借口不见,第二天他就中了伏兵,身首异处。而史弘肇死后不久,他所看重的武将郭威就起兵造反,自立为王了。

——选自《新五代史·汉臣传第十八》

【智慧心得】

不可心存偏见

史弘肇与苏逢吉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发生矛盾冲突,除了政见不和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弘肇对文官存在着偏见。偏见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是十分普遍的。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的民族、种族之间,不同的职业之间,不同的地域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见。但是,不管是哪一方面存在的偏见,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谓的偏见,是一个人对某一人物、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等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对一个人的素质提升和事业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冲击。

我们都知道是否具有是非辨别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拥有准确的是非辨别能力,除了先天的智商以外,更需要科学而客观的思维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心存偏见,当他面对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问题时,必然就缺乏缜密的理性分析。有人曾经形象地说过,“所谓的偏见,是在一个人的大脑处于休假期的时候进行的判断。”无疑,这样的判断是经不起推敲、不够准确的。

比如,郑和七下西洋,在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了不起的壮举。但是,我国史书对他的记载仅有区区700余字。原因何在?就在于当时的史官受过去先辈经验教训的影响,产生了宦官几乎没有善良忠厚者,大多为奸诈之徒的偏见,才有了如此不负责任的历史记载。

再比如,鲁迅先生当年因为遭遇庸医,使患病的父亲没有得到有效医治而亡故,所以他对中医心存偏见,再加上后来赴日本学习了西医,就更加深了这种错误的认识,曾经片面地认为中医毫无价值,是十足的糟粕。这明显是一种不幸的经历使人心中有了偏见而产生的错误判断。后来,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偏激的想法。如果我们也如前人一样,跳不出习惯性思维和自身经历为我们设置的障碍,同样会形成偏见,无法对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很多变化做出准确的辨别。

特别是对于那些掌握重要权力部门或者处于重要位置的决策者来说,就更需要杜绝偏见了。因为这些人会经常面对重大问题、重要方针的决策。一旦他们在没有摒弃偏见的前提下进行判断,制定决策,那么很可能就会作出失误的判断,从而丧失发展的机会,使自己的事业受挫,甚至一败涂地。有时还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如果心存偏见,会使我们失去掌握真理的机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某个群体有了偏见,造成的害处也不容忽视。它首先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陷入十分紧张的境地。这是因为,偏见的存在容易造成误会。比如,两个人之间如果素无瓜葛,一方的一举一动,在另一方眼里都是正常的,可是一旦一个人有了偏见,情形就有了变化。他会变得十分敏感,觉得对方的举手投足都不顺眼,对方的一颦一笑似乎都在传达着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这样一来,即使原本没有误会的两个人之间也会产生出误会。

比如,大清朝被称为“模范疆吏”的田文镜,十分厌恶科举出身的官员。有一天,他忽然问手下的一位县令是什么出身。该县令知道上司的脾气,就皱着眉头,结结巴巴地说:“不才是某科的翰林。”这样一来,反倒使田文镜产生了误会,认为属下这样回答,分明是有意讽刺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于是,就想方设法找对方的麻烦,想将其罢免。这极大地影响了“模范疆吏”的形象,令世人颇有微词。

对人有偏见的危害还不仅如此,还可能造成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有失公允。本来,两个人的成绩相似,能力差不多,可是就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对其中的一个心存偏见而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不仅对个人不公平,也是对集体的不负责任。在宋朝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通过科举进入朝廷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到了宋朝,中国南方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同时带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考中进士的南方人越来越多。

可是,有些北方出身的朝廷重臣挟传统之优势,对南方士人怀有偏见,在政治上排挤南人。宋真宗朝的宰相寇凖就曾极力反对让南方人参政,并讥讽南方为“下国”。这实际上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误导而产生的偏见,直接体现了寇凖等人见识不高,不能看到时代的发展。其实,北宋时期,许多著名的大臣,如蔡襄、曾公亮、李纲等人都是由科举起家的南方人,他们的政绩是十分突出,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如何从固有的偏见之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公允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去对事、对人呢?关键在于排除外界和固有信息的干扰,同时注意相互沟通,加深理解。

为什么知识分子一见到扛枪的,就武断地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是因为故纸堆里对武人的种种歪曲还留在他的脑海里。为什么外国人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就认为中国对世界构成威胁?是因为他们接触的媒体或者人群所传播的歪曲中国的论调时常在耳边响起。为什么男人偶尔受到异性的伤害,就整天念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因为过去的不幸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同时,话不说不透,理不讲不明,在认识到偏见产生的病因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交流,多大的隔阂、多大的成见,都会冰释消解。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中国各民族间的偏见很深,有时候甚至出现尖锐的矛盾。可是,在唐朝中国各民族之间却能够和睦共处,进入了大融合。这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像过去的统治者,贵华夏而贱夷狄,无论胡、汉他都一视同仁。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李世民又带头鼓励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成为好友,将文成公主下嫁到吐蕃。有他的带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就变得活跃起来,民族偏见日益消除,民族矛盾也就在无形中得到化解。试问天下还有哪一种偏见有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偏见最深,还有哪一种问题比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更为纷繁复杂?如果我们能够如李世民那样不受传统观念的羁绊,加强沟通和交流,就一定能够摒弃一切偏见,为人处世,皆有所成。

同类推荐
  • 明朝官家子弟

    明朝官家子弟

    孤儿楚颜阴差阳错穿越到明朝,初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为了家族;为了亲人;为了朋友;为了国家;为了心底坚持了两年的那一丝人性温暖,看楚颜如何广告美食开酒楼,费劲脑汁救家族,鲜花香水泡美女.......看楚颜如何改变一个时代,成为大明朝的一个传说。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莫名的黑洞将一名新兵吸入了东汉末年,没有好的身份,没有厉害的技能点,有的只是比古人多了近两千年的眼光与见识,还有半桶水般的后世知识。看后世的新兵怎样在古代成就一番伟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当翻开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古老中国的沧桑与恢弘就一次次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愚昧与觉醒、压迫与抗争的历史,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局面,而发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义,则以它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其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铭记。
  • 唐途风月

    唐途风月

    “我跨越千年只为了轻声吹响,那悠悠的牧笛,夕阳夜色,斜风细雨;只为了亲眼见证,那万国来朝时的鼓磬笙歌,黄钟大吕;只为了,在战马嘶鸣狼烟滚滚中,亲手擂响那激荡千年的隆隆战鼓,嘶吼那回响万代的铁血战歌,掀起腥风血雨!只为了……只为了追逐你,掩映在花枝绿叶间的白衣飘飘,青丝如墨,让那如晨露般娇嫩含羞的明眸,在夜幕中,闪耀在我每一个梦里……”让我们一起,拨开千年沉寂的层层迷雾,去探访,那炫目而又鲜活,如梦幻一般精彩的……大唐!
  • 霸王过江之卷土重来

    霸王过江之卷土重来

    得一可安天下的伏龙凤雏穿越秦末,共同辅佐西楚霸王。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的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以及玩弄阴谋诡计于手掌之中的陈平分庭抗礼。究竟谁能略胜一筹,平定天下。喜欢霸王的朋友们,请多多指点!
热门推荐
  • 雷州志

    雷州志

    改编自嘉庆末年,广东省古合州著名抗清英雄「麦老二」隋唐时期的「陈文玉」亦历史上有名的洋盗「五色帮」的传奇生涯
  • 娃娃的生日PARTY(百万理财教育成长必备)

    娃娃的生日PARTY(百万理财教育成长必备)

    娃娃的爸爸是一家企业的中高层主管,因此他擅于规划并且有效执行项目,他传授给娃娃的一朵花,是成人世界解决问题时重要并且十分实用的工具,凭借这一朵花,孩子就可以靠自己提问和找答案,从全面性的思考练习开始落实效率执行,打下孩子日后管理能力的基础。理财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学习钱的管理,而钱和生活大小事都密切相关,因此父母可以仿效故事中娃娃的爸爸,利用生活中的事件,交付给孩子一个小小的项目,并从旁协助孩子计划与执行。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销魂大道

    销魂大道

    大道之行,损有余而补不足。一介穷酸书生,在梦境与现实中摇摆不定,一路坎坷,满身伤痕,终到人生之颠,俯瞰人生起伏,暮然回首,却发现已无路可退。
  • 我们一起,无谓岁月

    我们一起,无谓岁月

    他和她相遇在最好的年华,淡淡而又幸福的爱情散落在他们的青春里,恬静美好。可因为家世的原因,他俩不得不分开,不过幸好,他们两个有着同一种执着,同一种信念。“人的一生总得疯狂一次,否则怎么对得住自己。”“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遇见你;我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情,莫过于等到你。”那年那天,阳光正好,青春正飞扬
  • 游山玩水上北大:亲子旅游教育笔记

    游山玩水上北大:亲子旅游教育笔记

    本书是一部亲子旅游史,也是一部孩子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史!一位武大母亲,一位北大儿子,母子俩在游山玩水中,实现了最佳的“行知教育”;实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老哲理。母亲在陪儿子近二十年的行走中,发现了一个教育秘笈: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行知,知行,行促知,知促行——一就这样,一个塞在旅行箱里的北大资优生诞生了!
  • 重生之幽羽冰心

    重生之幽羽冰心

    她,曾是天之骄女:却在最美的年华失去生命,可亲人无情的眼神和话语,才是她心中最深的伤;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才发现——这一世活得太累,死或许也是解脱。当时间逆转,那颗早已冰冷的心是否会再次融化,重活一次的她应何去何从???
  • 舞魂

    舞魂

    如果能在另一个世界找到幸福,那么穿越又有何妨?如果只有为你亲手带上耳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终身的依靠,你又会选择谁呢?一个是拥有绝世武功冰冷孤傲的前朝皇子,隐姓埋名只为报国仇家恨;一个是温柔执着的突厥王子,只愿为一人倾心;一个是手握重兵的护国将军;一个是指腹为婚的内定夫君。谁才是为她戴上耳环的人呢?又有谁能陪她舞尽此生?
  • 错嫁王爷

    错嫁王爷

    我穿了,我竟然真的穿了,还直接被架着去拜堂,新郎却是一只猪?!老天,我竟然沦为猪的新娘,不要开这样的玩笑吧?半夜醒来,猪相公却摇身一变成为绝世冷美男,这……这是怎么回事?
  • 爱的思维灵学

    爱的思维灵学

    青春校园,屌丝的逆袭。为了她而战,为了她而毁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