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02600000007

第7章 海上马车夫的崛起和溃灭

了解一下荷兰的崛起,就可以知道海洋和贸易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何等的福祉。结合葡萄牙的遭遇,我们更可以了解到,对于至关重要的海权来说,一个坚不可摧的陆地基地的重要性,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现代的荷兰,国土面积仅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五百万,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低地小国,但在历史上却有过一段显赫的辉煌。同样的问题依然是,为什么是荷兰?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随着北欧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欧洲的经济重心出现向西北方转移的趋势,大西洋航线的开辟加速了这个过程,欧洲从地中海时代进入了大西洋时代。由此,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以及后来的荷兰和法国,互相之间都成为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劲敌。其实欧洲的经济中心从意大利北部城市,到伊比利亚,再到低地国家和英格兰,本身就能说明欧洲经济重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由南欧转向北欧的总体趋势。

简单回顾一下荷兰的历史。15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退位,将西班牙和低地地区尼德兰(当时称为北方省)分封给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将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地区分封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这样,北方省属于西班牙王国。

现在荷兰的英文还保留两种译法,一是Netherlands尼德兰,二是Holland荷兰。尼德兰意为欧洲的低洼地区,因为这个地方位于北海沿岸,多有江河入海,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东北部分。这部分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极其有钱,是西班牙帝国的财源之地。

尼德兰是个好地方。荷兰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莱茵河作为欧洲的母亲河,流经奥地利,法国,德国,最终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马斯河作为欧洲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上马恩省朗格勒高原,流经比利时,最终在荷兰注入北海;斯海尔德河发源于法国埃纳省,流经比利时,最终在荷兰注入北海。

这些河流意味着荷兰可以通过内河航道深入欧洲腹地,极其适合开展贸易活动。同时,荷兰位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两大贸易圈的交通枢纽位置。利用这些有利的交通环境,荷兰人用当地渔业捕捞、加工获取的咸鱼,交换地中海国家的酒,英国的纺织品,北欧的金属制品,以及波罗的海的粮食、造船补给品,运送到各地贩卖,获取了惊人的利润。

低地国家的工业发展也非常不错,造船业和纺织业非常兴盛;为了跟意大利北部城市竞争,各种城市银行开始建立起来,在16世纪低地地区已经成为欧洲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尼德兰之于欧洲,就好比长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之于中国。

尼德兰以自由著称,宗教自由,贸易自由,这极大地促进了荷兰的发展。直到现在,荷兰在各种触及社会伦理底线的法律方面依然走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前列,同性恋结婚合法,吸食大麻合法,安乐死合法,卖淫合法。

16世纪,新教在北欧开始兴盛起来,后来发生的尼德兰革命一般被认为是宗教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当时新教在荷兰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这个地位是荷兰独立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尼德兰革命之前的尼德兰社会,还是以天主教为主。

在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地方,政治和宗教总不可避免地趋向宽容,因为没有人会对资本和市场过不去,在之前的天主教徒威尼斯也是如此。问题在于,西班牙国王认为尼德兰的天主教徒必须跟新教徒作斗争,而不是跟异端蛇鼠一窝做生意。与此同时,西班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惜采取了激进政策,引发了尼德兰地区普遍的不满。

查理五世时期,西班牙开始进入帝国辉煌时期,一个强大的西班牙出现在欧洲,却让法国感觉到危机重重。法国除了西面的大西洋之外,其他三个方向几乎都在西班牙帝国的包围之下。法国和西班牙成为死敌,为此法国不惜跟奥斯曼帝国联盟,以在地中海和东南欧战场牵制西班牙,后来又在三十年战争中与新教联盟一起对付哈布斯堡帝国,法国人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全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国家主义。

西班牙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帝国,无论是查理五世还是菲利普二世时期,对外征战极其频繁,作战对象包括教皇,法国人,德国人,尤其是土耳其人,这些战争都是以反对异端和异教徒为名,但是在西班牙国王的心目中,宗教目的并非神圣使命,后世存在严重的误解。路德本来应该象一百年前的胡斯那样被烧死,但是查理五世并没有那么做。查理五世时期的宗教裁判所,针对的只是西班牙国内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并不针对新教徒(这是他儿子干的事情)。相反,查理五世一次又一次对德国新教诸侯让步,以换取他们的军队,发动针对法国和奥斯曼的战争。

尼德兰地区仅仅是西班牙帝国的一小块区域,但却是西班牙帝国财政的核心。查理五世时期,尼德兰地区的税收占西班牙国库收入的一半以上,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同时,尼德兰位于法国的北方,对法国具有很强的战略牵制作用,防止法国人有剩余精力用以进攻意大利。

但是西班牙的帝国伟业很难牵动尼德兰人民内心的感情。帝国的代价是依靠美洲的金银以及富裕地区的税收来承担。但是对于尼德兰来说,国王发动的战争毫无意义(因为战争的对象大都是低地国家的商业伙伴),为此负担高额军费更是令人不满。

西班牙要维持偌大的帝国,对抗的是欧洲长期以来的分裂传统,必须依赖于宗教的正统性,比较类似的就是奥斯曼为了维持多民族帝国所强调的伊斯兰正统。但是宗教正统性的坚持,无论是出于任何目的,却与方兴未艾的宗教改革相违背。

1556年菲利普二世上台之后,情况出现了诸多变化。跟他出生于尼德兰的父亲查理五世有所不同,菲利普完全成长于西班牙,尼德兰因素少而西班牙因素多。因此,他对尼德兰执行歧视性的税收和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在公债方面不负责任的态度也让尼德兰金融贵族苦不堪言。在自治问题上,尼德兰和西班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而菲利普对尼德兰贵族的请愿活动置若罔闻。

1566年的圣母升天日(这个日子总是很敏感),尼德兰的加尔文教徒发动摧毁圣像运动,冲进教堂砸毁天主教圣徒的画像和雕塑,劫掠教会财产,尼德兰形势失控。菲利普毫不犹豫地武力镇压。

1567年,菲利普二世任命阿尔瓦公爵担任尼德兰总督,率领大军进入尼德兰,实际上就是负责镇压尼德兰革命。阿尔瓦公爵抵达尼德兰之时,奥兰治威廉一世等贵族避走德国,技术工人四散逃难。阿尔瓦公爵战功卓著,手段强硬,他立即设立平叛委员会,执行血腥政策,大肆屠杀加尔文派新教徒以及对新教抱同情态度的天主教贵族和平民,大约超过一万八千人不幸罹难。同时在尼德兰执行掠夺性的税收政策,搞得天怒人怨,最后不得不收回成命。至于阿尔瓦公爵和英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但令尼德兰的贸易损失惨重,更让西班牙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彻底搞僵。一时之间尼德兰哀鸿遍野,产业凋敝。

菲利普二世当然无法容忍荷兰的独立倾向,对于西班牙来说,这是一场关系国家统一的战争,但是时局纷繁,这时候必须关注英国人态度的变化。

英国人在意大利战争时期并非一个重要角色,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国人,英国人和西班牙人其实处得还非常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对西班牙以及低地国家的态度却逐渐发生了变化。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开始了其几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在执政的时间跨度上基本与菲利普二世一致。该年年初的时候,英国在欧洲大陆唯一的地盘加莱,被法国人夺走,这使得英国的国家安全在地缘政治方面严重恶化。对于英国来说,随着加莱的丢失,英国的防御阵地收缩为一条狭窄的海峡;如果北海的对岸控制在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手中,并试图在欧洲建立单一政权,那么英国就完蛋了。现实情况是,如果尼德兰继续被西班牙所控制,就会对英格兰造成威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参与欧洲均势的必要性已经出现了。

对于西班牙来说,英格兰位于西班牙到尼德兰的海上交通线的一侧,在反对尼德兰自治的战争中,西班牙必须得到一个友善的英国。更重要而且最危险的是,西班牙要收复尼德兰,必须进一步控制北海;但是英国绝对不可能接受这一点。

这是个无解的矛盾,而正是这个矛盾,决定着未来很长时间之内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政策走向,最后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战争来加以解决。其实后来英国跟荷兰的矛盾也是如此。

而且随着英国工商业的持续发展,英国试图挑战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念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遏止了。1562年,霍金斯在一些财力雄厚的商人的赞助下,开始了第一次贩奴贸易。他们从英国出发,先到非洲利用廉价欧洲工业品换取了三百名黑人奴隶,然后运到美洲贩卖给西班牙殖民者,购回美洲的特产如贵金属和调味品,最后返回欧洲。就这样,英国最早的三角贸易诞生了,霍金斯一夜暴富,声名显赫。

西班牙禁止外国参与殖民地贸易,英国人的做法是非法的,如此一来,英国就和西班牙的贸易政策发生了直接冲突。1565年霍金斯启动第二次三角贸易的旅程,依然是大发其财,为后来的英国海盗商人树立了样板。结果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据说女王在道义上不赞成罪恶的奴隶交易,但是三角贸易的回报率实在是太高了,况且女王的日子一向拮据,长期欠债,她完全不能抵御利润的诱惑。很快霍金斯说服女王同意启动第三次贩奴贸易,不但如此女王还借给霍金斯一条“耶稣号”帆船入伙,以便事后分成,女王的小算盘真可谓打得噼里啪啦响。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次走私贸易中霍金斯带上了自己的表弟,他名叫德雷克,注定要青史留名。可惜买卖进行得很不顺利,返航途中他们在墨西哥湾和西班牙人发生了武力冲突,损失惨重,船队的五艘帆船中三艘被俘获或者击沉,死伤船员三百多人,最后霍金斯和德雷克各驾一艘船侥幸突围而出。

1568年12月,英国私掠海盗打劫了热那亚银行为在尼德兰作战的阿尔瓦公爵运输金条的货船,阿尔瓦公爵立即加以报复,没收了英国在尼德兰的船只和货物;而英国则如法炮制,同样没收了西班牙在英国的船只和货物。次年一月,霍金斯返回普利茅斯,美洲的消息传回英国,女王的入伙本钱“耶稣号”丢了。

两个不祥的事件先后爆发,结果英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宣告结束。菲利普二世宣布支持英国的天主教徒,酝酿了不少政治阴谋和宫廷政变试图推翻伊丽莎白;而英国则大开国门接受从荷兰逃难而来的新教徒,并出钱出力,支持尼德兰的叛军。

看到阿尔瓦公爵把尼德兰搞得乌烟瘴气,奥兰治威廉一世认为有机可乘,遂返回尼德兰试图驱逐令人厌恶的阿尔瓦公爵。1568年,尼德兰北方省反抗西班牙国王集权统治和宗教迫害的八十年战争爆发。奥兰治威廉一世还想办法搞了一支舰队,号称“海上乞丐”(这是因为当年威廉到尼德兰总督府请愿的时候被称为乞丐),这是荷兰海权的开始。他们不但在北海沿岸深入广泛地开展私掠活动,还参与了陆地争夺,英国则暗中为他们提供港口进行必要的休整。

由于这个时期西班牙受地中海战场所牵制,尼德兰的兵力不足,形势颇为被动。勒班陀海战结束之后,西班牙立即调兵遣将,增援尼德兰。在阿尔瓦公爵的率领下,西班牙军队收复了部分失地,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但是由于缺乏海军的支持,北方的失地始终无法恢复,1573年菲利普二世召回阿尔瓦公爵。

美洲的金银填不满西班牙的财政窟窿,1576年菲利普二世财政吃紧,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得知菲利普政府破产,军饷没有着落,立即哗变。缺乏军饷的军队在纪律方面跟强盗没有区别,在劫掠方面甚至更有组织。西班牙军队洗劫了安特卫普,给这个位于尼德兰南部的繁荣商业金融中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损失程度远远大于他们应得的军饷,宝贵的技术工人和金融资本都流向了北部的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杀死了下金蛋的鹅。

1579年尼德兰南部的贵族组成阿拉斯联盟,企图联合西班牙军队进攻北部。尼德兰北方七省则成立乌得勒支联盟,反对西班牙统治,1581联盟发表“弃国誓言”(这一文献的精神,与后来的美国独立宣言息息相关,被称为“独立宣言之母”),正式宣布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在北方各省中,荷兰地域最大,经济也最发达,也是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又称联省共和国为荷兰共和国。荷兰人的宣言完全颠覆了君权神授的逻辑,认为人民有权废黜无道的昏君。荷兰人的壮举为后世北美和欧洲大陆的进步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尼德兰南北正式分裂,北部逐渐形成独立国家,并发展为新教国家;南部信仰天主教,继续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不过按照当时社会的理解,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是问题在于,联盟邀请不到合适的贵族担任国王,因为强大的西班牙国王可不是好惹的,比如说荷兰人称心的伊丽莎白就不敢到荷兰兼职。合适的人邀请不到,邀请到的人不合适,最后荷兰决定玩共和吧。

瓦解一个帝国的最佳办法,永远是肢解它的领土。英国人一直在暗里地支持尼德兰地区的独立运动,但是迫于西班牙帝国的压力,不敢明目张胆而已,但是现在不同了。奥兰治威廉一世于1584年被刺杀,伊丽莎白提供军队,帮助荷兰维持秩序。威廉的儿子拿骚的莫里斯不久之后继承父业,于1585年当选为荷兰执政,并于1587年成为荷兰军事力量的统帅。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莫里斯展现了一位军事天才的才华,荷兰在陆地上屡战屡胜,贸易和航运事业蓬勃发展,荷兰逐渐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1580年德雷克完成全球航行的壮举(作为船长完成全球航行全程,德雷克实为第一人,麦哲伦航行到菲律宾就殒命了),一路打劫,收获颇丰,同时对西属美洲完成了火力侦查。到港之后,女王在著名的金色雌鹿号帆船的后甲板上册封德雷克为爵士。1584年女王因为与西班牙产生外交纠纷,于是授命德雷克在西印度群岛给西班牙找不痛快。1585年德雷克欣然出发,在加勒比海执行三光政策,为所欲为。英国的私掠船主在女王的支持下,在大西洋肆意开展业务,劫掠西班牙的运宝船。

无敌舰队入侵英国,并非西班牙征服世界的狂妄,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尼德兰。英国人的做法让菲利普二世认识到,不征服英国,收复尼德兰是不可能的。打击海盗的真正办法不是在海上漫天撒网,而是要直捣他们的老巢(写到这里我想到现在的索马里海盗,正为中国海军打怪升级默默地作着力所能及的贡献,个人认为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从西班牙开始,欧洲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要想在欧洲大陆建立秩序,就必须征服英格兰。但是这个任务如此艰难,以至于欧洲大陆的统治者无不功败垂成。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自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之后,就再也无人能够跨越。

而西班牙在1571年赢得勒班托海战之后,又经过几场海上大战的考验,建立了海上无敌的神话,据说还是最幸运的,可见总有倒霉的一天。西班牙舰队战舰数量惊人,吨位庞大。当时的海军的作战方式除了直接的撞击之外,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运载陆军,将海战通过近距离的接舷战术而尽可能地演变为陆战。双方战舰首先在海上合体,然后通过火枪,弓弩以及刀剑决出胜负。按照这种作战方式,西班牙战舰高耸的船楼结合英勇善战的山地战士,是传统海战无敌的组合。

1580年西班牙兼并葡萄牙,在全盘接受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遗产和海上力量之后,西班牙的优势地位以及欧洲均势之不可维持让英法感觉惶恐。西班牙有理由相信,从海上进攻英国是可以成功的。一旦西班牙无敌舰队帮助由帕尔马公爵法尔内塞率领的西班牙陆军登上英格兰,那些民兵组成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西班牙步兵团的对手。英国的职业陆军红衫军还要在下一个世纪才出现。

但是大西洋上的英国已经不接受地中海模式的海战逻辑了。

西班牙发现美洲之后,大型的克拉克船由于重心较高,不适合远洋航行;而小型的卡拉维尔船的运载能力较低,无法承担大西洋之间的货运任务。于是西班牙糅合了两种船型的优点,设计出了西班牙盖伦船。

不同于西班牙的大型盖伦船,英国设计了一种更加适合海上炮战的轻型盖伦船。这种船船吨位减小,大概在五百吨到六百吨之间,长宽比增大,以保持海上的机动性;同时削平了高耸的艏楼,降低重心,通过舷侧布置的重型火炮远程攻击,意在击毁敌舰,而不是使用在船楼发射的轻型火器或者弓弩杀伤敌舰的战斗人员,更不依赖于接舷战术。英国舰队完全由适合海上作战的盖伦船组成,再配合16世纪出现的威力大、射程远的前膛铸铁大炮,此后三百年全球各大海域海战的基本模式已经成型。虽然当时的战舰火力还不足以在海上毁灭一支舰队,但是革命性的变化已经出现,海战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之外)。

遗憾的是西班牙依然沉浸在地中海的辉煌中,而觉察不到时代的变革。无敌舰队依然由大大小小、船型不一的战舰组成,主力战舰虽然拥有不少超过千吨的巨舰,但是动作笨拙迟缓,无法对快速机动的英国战舰构成威胁。一旦英国人拒绝合体,西班牙人便束手无策。这等于说英国人可以主动选择作战方式,包括攻击或者俘获,而西班牙人则不行。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英国当时并不存在一支职业海军,陆军也通常是由临时征召的民兵所构成。建设常备军队需要大量的钱,这是英国议会和女王最为头疼的事情。不花钱而利用海盗来作为自己的海上力量,显然是一个非常可以接受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私掠性质的海上作战方式,在大规模职业海军出现之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一旦当后者出现的时候,试图依靠私掠船队打击敌方贸易的廉价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业余选手总是干不过职业选手的。

经过漫长的筹备,克服了无数困难(包括德雷克偷袭加迪斯和里斯本,使得舰队的起航一再拖延;经验丰富的海军主将圣·克鲁斯伯爵身亡,没有海上经验的西多尼亚公爵接任),1588年5月由一百三十艘战舰组成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终于从里斯本启程了。出发不久舰队在拉科鲁尼亚避风的时候,西多尼亚发现补给严重不足,而且质量低劣,但是菲利普二世不同意停止远征,这让我想起后世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远东。

7月下旬,英国舰队和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普利茅斯到格拉芙林附近海面展开激烈厮杀。由于英国舰队的帆船性能明显优越,水手的操船技术同样如此,英国可以自由选择作战方式从而拒绝接近,西班牙人不习惯这种战法,舰队所携带的陆军士兵成了海上战场多余的看客。

德雷克指挥的英国舰队已经发展出海上的“线列战术”,各条战舰首尾连接,一字排开进入战场,以便充分发扬舷侧火力。两只舰队发射了无数的炮弹,可是真正依靠炮弹直接取得的战绩几乎没有,双方只得通过疯狂发射炮弹为自己减压,后来英国人甚至不得不依靠利用商船临时改装的八艘火攻船才得以打破战场的僵局。

这是因为当时的海军战斗还不存在必要的训令,缺乏严格约束的舰队很容易陷入一场海面混战,导致舰炮的威力无从发挥,这种遗憾将在未来的英荷大战中得到修正。其实陆地会战也是如此,欧洲的热兵器战争在进入排枪时代之前,枪弹造成的杀伤其实并不严重,总体的战斗减员也不大。进入排枪时代之后,会战才带有可怕的屠杀性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要作战装备的火枪的性能其实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变化的是人的组织方式。

8月9日,西班牙无敌舰队由于在战场附近缺乏补给基地,弹尽粮绝之下,决定脱离战场,但是南风强劲使得西班牙舰队没有办法沿着老路回家,只得冒险从北面绕过不列颠群岛返航。结果大西洋的风暴比英国舰队的炮弹更加厉害,许多船只不幸沉没,最后只有四十三艘在九月底得以返航。

从战术的角度分析,西班牙帝国只不过是损失了一支舰队,但是正如勒班陀海战终结了奥斯曼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无敌舰队的覆灭无疑是对西班牙帝国无敌神话的一个沉重打击。海战的胜利挽救了英国,西班牙则走上了盛极而衰的帝国夕阳之路;这条路或许还很漫长,但其下落之势已经不可遏止了。

西班牙是一个非常令人惋惜的帝国。我们知道,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荷兰存在不可克服的地缘政治障碍,但是西班牙不同。它的核心地区几乎独占整个儿伊比利亚半岛(1580到1640年之间是全部),三面环海,直面宽阔的大西洋和地中海,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易守难攻,同时在大航海时代捷足先登,遥遥领先,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优势,拥有成为海权大国的一切条件。

不晓得是否因为西班牙步兵团过于强悍,西班牙一直钟情于陆地战争,表现为干涉欧洲政治,和法国人打王朝战争,在德意志镇压新教势力,在东南欧跟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对抗;海上的战争一般发生在地中海,不过那是过时的战争,不足以为大西洋上的海战积累作战经验。

当然我们不能说大陆国家必须放弃陆地发展,否则就是愚蠢,显然这是不公平的。法国其实无法做到这点,法国与周边国家(除了西班牙)不存在天然疆界,为了寻求安全感,它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地理扩张,并且坚决干涉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事业(前者或许可以适可而止,但是后者不能不做)。在成功做到这点之前,法国一直是西班牙之后最强大的欧洲大陆国家,并且是英国人合格的对手。真正的问题在于德国人逆天统一,法国人的噩梦随之而来,这比英国人的舰队还要可怕。

西班牙不同于法国,正如前所述,它北有比利牛斯山脉天然疆界,三面环海,虽是半岛国家但是具有典型的岛国特征,拥有发展海权事业的极为优越的先天地理条件。

尼德兰成为西班牙帝国的泥潭,本来这不应该发生。尼德兰不是越南,背后不存在陆地强国的全力扶持。它是一个极端依赖航运贸易的国家,只要掌握了海权,根本不怕荷兰人不乖乖就范(这点在未来的英荷冲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西班牙一直没有办法在北海做到这点,最后只能在陆地上的尸山血海挣扎(当前的中国尤其要注意着一点;动用海军可以认为是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海洋是自由的;动用陆军越过国界则是轻佻、轻率)。

其实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更需要依赖西班牙的海权进行维持,可惜大西洋成为荷兰和英国海盗的天堂。据说英国人想要寻找荣誉和财富,最佳的办法就是打听西班牙人在哪里。西班牙过于轻松地拥有了海洋,但是遗憾的是却不懂得紧紧抓住海权,所以导致无敌舰队的失败,乃至丧失了整个帝国。

西班牙曾经拥有宝贵的战略选择机会,但是选错了。相反,英国自从失去加莱以后,便放弃了在欧洲大陆据有领土的虚耗国力的血腥政策,全力转向海洋发展,正确的战略选择奠定了英国在欧洲的独特地位和未来世界主宰者的根基。。西班牙的可惜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走,但却没有走英国人的路。要知道,大多数国家是不存在这种选择性的。

近代欧洲的动员形式是依靠民族国家。西班牙试图在天主教正统的号召下巩固其多民族帝国,遇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西班牙核心地带之外的庞大帝国疆域不但没有成为其优势,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为西班牙的负担。这说明在十六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在近代民族主义发源地的欧洲,多民族国家在动员和组织方面是行不通的。在接下去的几个世纪中,奥斯曼、奥地利乃至苏联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西班牙仅仅是一个伊比利亚国家,就不会招致那么多的嫉恨,也不会挥霍那么多的金钱,西班牙的辉煌或许还要更加持久一些。

在这里另外说一句,现在一般认为狭隘的民族国家概念是对一个统一国家的挑战。但是欧洲的中世纪如果按照不同的标准,存在着两百个到八百个公国,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通过皇族联姻或者战争),欧洲通过民族国家的形式将国家数量迅速减少到两位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甚至只有十多个国家。就中世纪之后的欧洲而言,民族国家实际上是建立统一国家的一种形式,民族国家是一种历史进步。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国家又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欧洲进一步实现统一的努力。

宗教战争或者常年的穷兵黩武或许是西班牙陨落的根源,但也仅仅是或许而已。帝国的雄图霸业都是打出来的,后来的荷兰、英国个个身经百战,美国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出来的,直到现在依然常年在海外征战不休。目的明确的战争基本无损于帝国的事业,有时候还颇有收益,但是目标和手段分离、收支无法平衡的战争则不然。

近代欧洲的战费来源,大致来说,一是来自税收,二是来自发行公债(这点迥异于东方的历史)。事实上欧洲国家都是这么干,但是为何优势最大的帝国反而过早衰亡了呢?

西班牙在税收这块的基础应该是非常好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欧洲最富的两个地区意大利和尼德兰都在西班牙帝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但是不幸的是尼德兰出了问题,财神变成瘟神,金山变成泥潭。同时也可以看出,没有征得人民谅解的横征暴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国家的征税能力。

战争的胜利除了依靠军事组织和创新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筹措金钱,在资本主义时代更是如此。但是战争所需的金钱往往呈现爆炸性,依靠稳定的税收一般来说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数目庞大的战争费用,这时候就不得不依赖于公债制度。

意大利人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通过销售长期低息债券解决公共开支尤其是战争经费的问题。低地国家在威尼斯时代就已经发展为欧洲的二级金融中心,在这方面也颇有经验,金融创新不断,发行的公债如此稳定以至于购买者最为担心政府偿还本金。这种优良传统后来渡海到达英国,也焕发出伟大的力量。

西班牙人当然愿意分享意大利人的成功经验,但是他们忘记了意大利人成功的前提是按时支付利息,而且几百年如一日。西班牙的公债主要依靠美洲的金银加以维持(外加出让政府未来的征税权,卖官鬻爵等),在美洲金银狂涌而来的时候,一切自然不成问题。但是一旦美洲金银的产量不稳,或者海上的运宝船出了问题,西班牙的信用就难以保证了。

英国人的做法相同,但是具体操作远胜西班牙。战时的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筹集战费打赢战争,战后通过殖民地收益清偿贷款。但是不同于西班牙的是,英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非常强大,从国外(后来是殖民地)输入廉价原材料,加工成为工业品之后输出,利润倍增。这就是新生的工业资本的威力,它必将战胜荷兰式的商业资本,更不用说西班牙不可持续的贵金属资本了。

英国的战争手法纯熟老练,金融信用卓著可靠,所以从公债制度建立开始,英国人一直笑傲欧洲战场,在欧洲即世界的时代,即称霸全球。英国霸权的陨落,并非欧洲大陆的挑战使然,而是美国的威尔逊主义瓦解了英国人的殖民地体系,这是后话。

反观西班牙,再多的金钱也架不住耗时漫长、战线林立的帝国战争的消耗。看似强大的西班牙曾经无数次宣布国家破产,可见西班牙公债制度的混乱和国内工业发展的落后。

事实上西班牙军队之所以毁灭富有的金鹅安特卫普,就是因为他们在得知菲利普在1575年破产之后军饷没有着落而产生了失控。对于帝国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帮助查理五世赢得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富格尔家族,也随着西班牙的破产而破产。

我们知道,依赖劫掠或者不可再生资源带来的财富只能享受一时,一个国家的财富归根结底是依赖于国民的劳动。西班牙犯下的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不事生产(这或许是伊比利亚国家的共同特征),他们竟然连海外殖民地所需的制成品都无法供应,而不得不仰赖于西北欧国家和中国,导致大量的贵金属流失。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西班牙从美洲输入了大量的贵金属,造成物价腾贵,导致工业生产成本过于高昂,制成品失去了商业竞争力。在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西班牙国内的纺织业甚至受到了中国的竞争,本来笃定的美洲殖民地市场基本被更加廉价和优质的中国的生丝以及纺织成品所占领,导致西班牙国内纺织业由盛转衰。中国的制造业传统无比强大。

导致西班牙丧失生产力的原因,则是不明智的宗教以及民族清洗政策。西班牙开设的宗教裁判所,屠杀、驱离了伊比利亚最勤劳、最智慧的技术性劳动力,那些曾经帮助伊比利亚崛起的犹太人和摩尔人(当然新教学者对此有更多的解释,比如说拉丁人懒惰,挥霍等等,反正是从头到尾的劣根性使然)。

伟大的军事历史学家富勒在评价1588年英西海战的时候,指责伊丽莎白“毫无侠义和伟大的气概”,对取得丰功伟绩的英国海员缺乏应有的照顾,相反菲利普二世却对失利的将士多有抚慰。但正是这种精打细算的可以用吝啬苛刻来形容的财政管理制度,使得英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滚滚而来的金银并没有肥沃西班牙的土地,反而使得西班牙成为工业的荒漠。最后出现了一段令人尴尬的历史陈迹:西班牙从美洲获取的贵金属居然辗转成为西北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国家丧失了信用,国王没有钱,自然打不起战争(拉丁人不善管理国家的恶劣形象,或许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帝国就无以为继了。西班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它的丰厚遗产成为新生列强的争夺对象。

西班牙后来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全面击败,丧失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如此得天独厚、国力强盛的帝国居然如此之快地陨落而无法更长时间地照耀历史,实在可惜。由此可见,成熟的政治理念和正确的战略规划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英国在16世纪末期挫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夺取了大西洋海权,从而不断骚扰西班牙海岸,并开始争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打破了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殖民垄断局面。英国脱颖而出,迅速发展为后起的强大的殖民主义帝国。不过令人奇怪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英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不是英国反而是荷兰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位置?

这是因为当时荷兰拥有欧洲最为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可以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提供大量的资本,而且能够先后对抗几大欧洲强国而毫无惧色。在这方面,英国人要在一百年之后才能赶上来。

前面已经述及,荷兰在莫里斯亲王的领导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大量受到宗教压迫的新教徒带着技术和资本来到荷兰,促进了荷兰的工商业和航运事业的发展;作为杰出的军事改革家,莫里斯不但善于操练士兵,挖掘土方,更能在实战中御敌于国门之外,此后战争多在荷兰国土之外爆发,使得荷兰本身的繁荣不受影响。而西班牙在无敌舰队溃灭之后急需重建海军,也减轻了荷兰的压力;同时法国也向西班牙宣战,西班牙不堪重负,在1595年不得不再次宣布破产。

但是荷兰也无力收复尼德兰南部,而来自西班牙政府支持的敦刻尔克私掠船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荷兰松散的议会政府艰难取得一致,决定投资建设一支真正的海军以保护荷兰的贸易航运事业。从此一支能征惯战的荷兰海军出现在海洋上,它给西班牙带来了耻辱,也终将给英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609年荷兰南北两部分进入休战期,西班牙很大程度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地位,史称十二年休战期。但是在这段时间,荷兰跟西班牙在宗教自由以及贸易政策方面始终谈不拢,在美洲以及远东的殖民地问题上更是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冲突。西班牙对独立的荷兰不搞歧视了,他们直接禁止荷兰进入自己的港口开展贸易。荷兰损失了西班牙市场之后,只得另行开辟远洋航线,谋强图存。

1595年荷兰首次绕过非洲,开始侵入葡萄牙的东方势力范围,结果发现同样来自欧洲的对手并没有枕戈待旦,而是已经虚弱不堪。荷兰人很好地利用了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衰弱,他们雇佣了葡萄牙水手,组织商船到达果阿、爪哇和香料群岛等地。

1602年,荷兰建立资本雄厚的东印度公司,在南亚迅速扩张,建立起一批武装商站。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为了最大限度集中有限的资金开展贸易,公司成立十年之内不考虑分红,但是1609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帮助股东随时可将股票变现,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同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为荷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有效的金融创新是荷兰作为低地小国长期对抗大型民族国家的最大资本。

1603年在爪哇,1606年在马六甲,荷兰先后击败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军,并于1619年在爪哇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然后由爪哇向西侵占苏门答腊岛,向东从葡萄牙手里夺取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还相继侵占了马六甲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1621年荷兰在美洲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后被英国侵占,改名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

1618年蔓延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爆发,荷兰跟西班牙重开战火,在陆地、海面以及殖民地多个战场爆发冲突。

1624年荷兰侵略者在台南附近的台江登陆,侵占台湾南部地区。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基隆。1642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北部击败西班牙殖民军,霸占了整个台湾。1642年是一个很有趣的年份,正值荷兰在1639的唐斯海战中击败西班牙收复尼德兰的最后一次尝试,西班牙帝国海陆战场全面溃败之际。而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之时,恰恰又发生在英荷大战的间隙。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如此紧密过。

残酷漫长的三十年战争并没有爆发在荷兰本土,荷兰只不过是出钱雇用军队打仗,损耗不大,并在多次海战中击败西班牙海军,捍卫了自己的独立。由于丧失了海权,远征尼德兰的西班牙陆军不得不在陆地上长途跋涉才能赶赴战场,而后勤补给的运输甚至不得不依赖于荷兰的船队,战争史居然出现如此荒谬的场面,真是难以理解。西班牙可笑的做法使得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阿姆斯特丹银行,为荷兰提供了资本。

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彻底承认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独立。1648年,荷兰占领了好望角,在非洲南端建立起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殖民据点,并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开辟种植园,保证过往船只的淡水、粮食的供应。

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荷兰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同时控制了汉萨同盟传统商路,短短几十年间就发展起来,成为欧洲强国。原先尼德兰地区就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商业,独立之后这些产业更加兴盛。荷兰的造船业极负盛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几十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而且船只造价比技术先进的英国还要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荷兰很快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法国、俄国纷纷到荷兰订购战舰,学习造船技术。

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张、保险业的兴起,荷兰造船厂设计了一种船身宽、船底平、吃水浅、货舱空间大、上甲板收拢变窄的三桅商船,不但载货量大而且容易操控,可以有效减少船员人数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于这种货船的甲板较窄所以税费较低,因为当时的关税是按照甲板宽度为标准的。而且这种船不考虑布置火炮,不需要做得很结实,所以用料单薄,造价很低。这种船型代表着当时海洋航运的一项重大技术进步。不但如此,荷兰为了发展可靠的跨洋贸易,还设计制造了一种结构坚固、适合远航的武装货船,既可载货,也能架设大炮,可以有效地对付沿途的海盗。

跟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不同的是,荷兰是依靠大宗物资的长途运输发展起来的。那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交往主要依靠海上交通。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毛皮、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都由荷兰商船转运,再经荷兰商人的中介转手销售。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鼎盛时期荷兰的商船队拥有1.6万余艘船只,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世界运输船只的三分之一,荷兰的商船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商船数目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虽然荷兰从西班牙独立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国家危机的警报始终无法解除。当时荷兰人口仅为三百万,国土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却深陷几个欧洲强国的包围之中。我们知道在三十年战争中,荷兰的死敌西班牙被严重削弱了,但是这并没有保障荷兰的安全,英法两国却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比西班牙还要危险的敌人。

法国作为反哈布斯堡帝国的主要国家,在三十年战争之后获利甚多,胃口越来越大,法国人希望得到西属尼德兰。而英国则已经摆脱了国内政治的混乱(这也是荷兰得以坐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腾出手来觊觎荷兰海洋贸易的霸主地位。荷兰面临的是频海国家经常需要面对的海陆夹击的地缘政治困境,由此可见岛屿国家在争夺海权方面的天然优势。

英国和荷兰这两个国家的特质太相似了,而且隔海相望,必然导致利益冲突。不但如此,当时的荷兰到处排挤英国商人,更加激化了矛盾。在俄国和波罗的海国家,在北美殖民地和东亚各国,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荷兰人倚仗资本雄厚,基本上垄断了各国的贸易。1649年,又与丹麦签订条约,获得货船免税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从而掌握这一地区的贸易优势。更令英国人无法容忍的是,荷兰竟然在英国海域大肆捕捞,甚至把水产品拿到英国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厚利,激起英国人的愤怒。当然说到这里个人认为已经表白过度,直白地说就是英国嫉妒荷兰的贸易,一门心思试图取而代之,即使发动战争也在所不惜。

1649年克伦威尔打败国王军,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一旦国内局势稳定,克伦威尔立即决定着手对外扩张,支援北欧新教势力,试图在欧洲建立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新教帝国。

克伦威尔的军事遗产,一是强大的红衫军,此后英国的陆军就是以红衫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二是在查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完全放弃临时征召的武装商船,而以专门设计建造的盖伦型战舰为基础组建。为了在海上打败航海技术更加优秀的荷兰舰队,陆军出身的英国海军主帅将在陆地上行之有效的作战方式带入了海洋世界,引发了海战模式的剧变。

经过整军备武之后,英国首先向荷兰发动了政治攻势。1651年2月英国向荷兰派出大使,提议英国和荷兰合伙瓜分世界(对于较弱的英国而言,就是要分享荷兰的海上贸易帝国),荷兰的三级会议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听从英国议会的安排。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已经身强骨壮的荷兰人自然不会答应。

作为报复,1651年10月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新《航海条例》。《航海条例》条件极其苛刻,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也就是说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同时英国要求所有的船只包括舰队,在通过英国海域时,必须向遇到的英国军舰行“升旗”礼。荷兰当时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著称,是贸易中介国家和欧洲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新航海条例显然直接针对荷兰,是对荷兰海上帝国的公然挑衅,荷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

与此同时,克伦威尔为使《航海条例》具有实效而不是一纸空文,如前所述已经完成战备,而且全面更新了海军战术。荷兰为了维护性命攸关的航海贸易,也开始组织军舰在关键海域护航,与英国对抗,并大力发展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已有86艘大型战舰,多为一千吨以上的双层甲板帆船,装有60~80门火炮;而荷兰已有大约60艘大型战舰,不过吨位略小于英国,每艘只装备40~60门火炮。除此之外,双方都动员了大量武装商船,以协助舰队对商船进行护航。如此一来,英国和荷兰之间爆发战争只是时间问题了。

1652年5月29日,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率领护航舰队40艘在多佛尔海峡遭遇布莱克率领的英国巡逻舰队25艘。按照惯例英国海军要求荷兰海军降旗以示敬意,并开炮示警,但是荷兰人回敬以炮弹。结果一场遭遇战在多佛尔海峡打响,这也是英国和荷兰长期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双方对射四个小时,荷兰损失2艘战船,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7月28日两国正式宣战。

第一次英荷战争进行了九次大小规模的海战。一开始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1653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最后英国控制了制海权,封锁荷兰海岸,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陷入停顿。于是荷兰不得不在1654年4月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承认英国颁布的新《航海条例》,等于变相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在这里,有必要把话题引开,讲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对欧洲崛起的认知,很大程度停留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乃至未来的工业革命等方面,但是比较容易忽视欧洲在社会管理以及人力组织方面的革命性的进步。

荷兰为了在陆地上对抗强大的西班牙步兵团,不得不对有限的人力进行重新组织,这个结果对历史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拿骚的莫里斯即奥伦治亲王在军事改革方面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步兵操典,方阵革新,土木工程等方面)。由此引发的操典革命,造成“这样一个新利维坦(New Leviathan)的诞生(或许一半是出于无心)无疑是17世纪的主要成就之一,这一成就的显著程度不亚于近代科学的诞生或者那个时代的任何其他重大突破。”

经过近代操典训练而成的欧洲士兵,是传统国家的封建军队所不能击败的,即这支军队的忠勇不容置疑。位于队列中的士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士兵,义无反顾,令人动容。随着滑膛枪性能的改善,以及火枪手操典革命的演变推进,步兵方阵趋向扁平化,最终向线性队列过渡。

——

16世纪初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型城防工事使得大型会战的可能性急剧降低,投资巨大的能够防御重炮的棱堡建筑在低地国家迅速普及,并使得西班牙收复尼德兰的战争成本完全失控。围绕拥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城市进行攻防,取代了野外的大型会战,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战争模式。我们还将看到,欧洲的战争经验将随着传教士的脚步带入中国,结果水土不服,造成了极为惨痛的历史事实。

所以对于莫里斯这样子的创新型主帅来说,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赶上大型陆地会战的时代。在莫里斯的时代,沉闷的围城战是主流,荷兰军阵大成却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莫里斯只好保持一位军事革新家的形象留给后人,而无法成为象古斯塔夫、腓特烈二世那样的一代名将。但是后世的欧洲名将都在莫里斯的指引和激励之下,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生动的战争活剧。

我们知道舷侧火炮在16世纪已经出现,并逐渐开始完善,但是合适的海军战术并没有顺利出现。在风帆战舰时代,掌握海风和洋流的走向以及熟练操作帆舵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所在。而在这方面,荷兰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水手,这也意味着荷兰在海战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对于操舰技术落后的英国舰队来说,一场海面的混战对自己非常不利。短时间内提高水手的航海技术水平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这势必要求英国在舰队指挥和控制方面提出更加合理的规划。就比如单论马上技术和弯弓搭箭,定居民族永远无法跟游牧民族相比。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可以做到保持队形、步骑协同和集体攻防的骑兵,却有很大的把握击败游牧民族。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军委员会下的三位主要将领,都是陆军军官出身(北洋水师的军官也是陆军出身,却被指责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的大陆主义),其实尤以布莱克对海军的战术和指挥有重要影响。在刚刚结束的三十年战争中,古斯塔夫改革了莫里斯方阵,线式队列火枪兵开始横行欧洲大陆,这对海军来说不可能没有影响。于是,经过陆战验证的线性队列战术被引入了海洋世界,从而改变了海上的竞争模式。

1653年英国海军小组委员会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时期,颁布了两个在海军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件:《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和《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舰队在航行和战斗中的队列秩序,战列线战术真正诞生了;同时确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包括火炮、旗语、灯光为手段的联络、指挥体系。

战舰纵队中如果存在薄弱环节,一旦被敌方垂直突破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整个战列线一般以性能接近的战舰构成。所以武装商船以及小型的战斗舰被淘汰出战列。英国将各式战舰分为六个等级,能够组成战列线的军舰,都是拥有两到三层甲板,五十门以上火炮的一级到三级战舰,一般被称作战列舰。这些卓有成效的海军组织和作战模式在欧洲被迅速推广。

第二次英荷战争发生在1664—1667年。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登基之后将克伦威尔曝尸示众,算是为父亲报了仇。紧接着英国颁布更为苛刻的新《航海条例》,同时继续向荷兰的海外殖民地发动攻势。但是此时的英国与之前有所不同,克伦威尔时期对内镇压造反,对外常年用兵,导致英国欠了一屁股债,海军拨款大受影响,战舰年久失修,海军士气涣散,战斗力今非昔比。

荷兰则卧薪尝胆,在天才的海军将领赖特率领下图谋卷土重来,夺回制海权。荷兰改变了过去的思路,认为单纯的护航作战不足以击败英国,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海上决战,才能真正解除英国的威胁。荷兰加大海军的投资,大力建造巨型战舰,准备跟英国在海上一决雌雄。

导火线源于1664年4月英军攻占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现纽约),荷兰反击,于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1月24日荷兰向英国宣战,法国、丹麦与荷兰结成三国反英同盟。

英荷这两个海权国家之间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在海上进行的。1666年6月11日~14日著名的“四日海战”爆发,荷兰重创英国。1667年6月19日荷兰舰队实施了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作战计划,突入泰晤士河奇袭伦敦,歼灭了驻泊泰晤士河的英国舰队,破坏了船厂,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英国则是流年不利,之前伦敦瘟疫、大火不断,经此一役更是无力再战。1667年7月31日,英国被迫签定《布雷达和约》,在贸易权上作出了一些让步,并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规定英国占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

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双方都采用了严格的战列线战术,尽可能争取近距离密集火炮攻击,火炮的威力成倍放大,由此造成的战舰损毁和人员损失程度,比之过往严重了很多。此后战列线战术被欧洲各国列强所效仿,但是任谁也没有英国人玩得熟练。

第三次英荷战争发生在1672—1674年,这本来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战争,不过是之前两次英荷战争的加时赛,或许还将成为没完没了的肥皂剧,因为双方如此势均力敌,以至于决定性的胜利迟迟无法出现。

1672年3月23日,英国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就攻击了一支荷兰商船队,3月29日英国国王宣战。正当荷兰海军厉兵秣马,准备重新教训一番英国佬的时候,从法国传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4月6日路易十四向荷兰宣战,并亲自担任法国陆军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原来法王路易十四重金贿赂英王查理二世,英法订立密约,联合攻打荷兰。

英法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赖特指挥荷兰海军可以跟英国海军周旋,但是荷兰为了跟英国在海上对抗而大规模压缩陆军,仅有两万兵员严重不足;三十年战争之后的荷兰陆军年久失训,素质堪忧,而且大批军需物资已被欲壑难填的商人盗卖一空(销售对象就是法国),昔日坚不可摧的荷兰国境线现在已经变得不堪一击,根本无法抵挡欧洲最为精锐的法国陆军的进攻。荷兰被迫掘开穆伊登堤坝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6月~8月,荷兰击退英法联合舰队登陆作战,基本解除了海上威胁,来往于荷兰与东印度之间的护航船队可以安全行驶。英国发现法国舰队不但在海上会战的时候积极跑路让英国出生入死,而且一旦荷兰衰弱之后法国必将成为一个比荷兰更加危险的对手,于是决定退出战争,于1674年2月19日与荷兰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重申1667年《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于是战争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1672年7月奥兰治威廉三世担任荷兰执政官,兼任陆海军统帅,并通过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击退了法国人,但是法国通过《尼米根合约》得到了西属尼德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阿尔萨斯、洛林以及弗朗什孔泰等城市。1677年11月,为与英国结盟,威廉与表妹英国玛丽公主结婚。1689年他受邀登陆英国成为英王威廉三世。无论在荷兰还是在英国,他一生都在反对法国,反对路易十四。荷兰从此成为英国的附庸,荷兰舰队也几乎成为英国舰队的一部分。

荷兰和英国结盟之后,英国削弱荷兰不遗余力,不仅规定英国和荷兰的舰队比例为五比三,而且要求荷兰维持十万人的陆军规模,极大地损耗了荷兰的人力和财力,荷兰在陆地上消耗越多,在海洋上的投入就越少。此消彼长,荷兰的海上贸易帝国的位置被英国继承了。

威廉登陆英伦,为英国带来了荷兰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威廉继位不久就面临着财政方面的窘迫,于是在荷兰的那一套,包括长期借贷、终身年金、发行彩票以及建立英格兰银行等一系列办法都在英国按部就班落实。英国对国债的操作完全借鉴了荷兰的方式,欧洲的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变成伦敦(当然这个历史过程极为漫长,阿姆斯特丹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当荷兰的制度结合英国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英国已经注定在未来两百年的争霸事业中无往而不胜。

英国通过三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国力,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继承了荷兰海上贸易帝国的遗产,建立了完整的包含“海权-殖民地-贸易-金融”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帝国主义模式,成为欧洲最为显赫的海权国和贸易国。

英国人有一句话,可以保护大英帝国的国家,也可以摧毁大英帝国。这句话还没来得及应用在英国自己身上,却先在荷兰身上应验了。英国用一场葬送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保卫了荷兰的独立,也能用三场英荷大战摧毁荷兰的海上商业帝国。

路易十四的在法荷战争中的做法是极其短视的。荷兰是当时欧洲唯一可以跟英国对抗的海上力量,路易十四违背了黎塞留的政治传统,从陆地上削弱了荷兰,唯一的后果就是将海权拱手让与英国人。最后,打败荷兰的胜利果实大部分都让英国人拿走了,路易十四为法国本来可以更加辉煌的18世纪制造了一个无法战胜的伟大的竞争对手。

同类推荐
  • 中国大参考(2013-2014)

    中国大参考(2013-2014)

    本书设有趋势报告、政策报告、案例报告、智库报告、舆情报告、数据报告六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新”格局下的大国博弈中国版“NSC”:大国安全标配全球化2.0版:美拟借“一体两翼”战略重塑世界格局“习氏风格”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战略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形态的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建构的原则方法与结构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 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翻阅全书,我认为这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宣传了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来,有关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著述不胜格举。该书在大量吸收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推进。其最引人注意之处就是把邓小平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近150多年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近20年跌宕起伏、空前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我国近20年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实践
  •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本书分为时局与对策、发展与改革、政党与政府、思路与对策、决策与战略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改革进入新周期、加紧构筑社会建设和管理升级版、法治政府建设三大“样板间”等。
  • 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近20年来,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资本超越国界,把全球作为一体,对资源加以重新整合配置以求得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最大化,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全球经济结构。
热门推荐
  • 三世爱恋,凤染三界

    三世爱恋,凤染三界

    “你,还爱我吗?”这句话仿佛说了千万遍,她又会如何选择。当经历了三生三世之后,这份爱还可靠吗?黎星大陆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 九劫仙戒

    九劫仙戒

    “千万别惹我,否则你们会死得很难看!”作为一个在下界重生了八次,又修炼了八次的仙界小兵,李灵墨在阵法、丹药、符篆、炼器、御兽等方面能力已经达到下界巅峰,无人能及!在我面前布阵,简直是自寻死路,我分分钟就破掉你的低级阵,而后用九阶阵反杀你!六品高级丹药就被你们争得你死我活,我就不拿九品仙丹来打击你们了!九阶符篆一出,什么魔皇、妖帝、人主,都给我乖乖的趴在地上!天地异变有什么好奇怪的,不就是我又炼制出了一件九阶极品法宝吗!忘了告诉你们,那几只称霸妖族的九阶凶兽,是我精心培养出来的灵兽……
  • 蕉轩续录

    蕉轩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御兽之灵

    御兽之灵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一位背负重剑的黑衫少年自偏僻地方而出,骑着青龙闯向纷乱的五彩世界。新书Q群:569559571欢迎大家加入交流
  • 霸道男神的唯爱

    霸道男神的唯爱

    王俊凯,腹黑男神;王源,萌系正太;易烊千玺,高冷冰山,女主(毁若萱&归晴雨)前世受情伤,转世在遇真爱,王俊凯和女主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敬请期待夕雾荼蘼的处女作——霸道男神的唯爱!
  • 腹黑总裁,独宠异能娇妻

    腹黑总裁,独宠异能娇妻

    因w星球的奇怪规定而来到地球体验生活的茶猫和茉莉,阴差阳错来到开尚公司,由于外星人的特殊能力与体质为她们招来了不少麻烦,当你怀着对一个人的爱意去拥抱对方,对方对你却没有这个意思时,你将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个如噩梦一般的诅咒让茶猫和茉莉对外界小心提防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彼此,可是当一个又一个真相浮出水面,当他们懂得了爱,当他们在地球体验的时间快到期,他们会如何?“我可以抱一下你吗?”“可以。”“我会死吗?”“不会。”“骗子。”
  • 星空下的约定:唯美爱恋

    星空下的约定:唯美爱恋

    刚开学不就和学院三王子住在一起,同样的搞怪叛逆,那种无法用语言诠释的青涩青春有个说法二年A班里有着萌宝一对的沐影枫、顾晓然有着欢喜冤家一对的子叶辰、黎萌兮还有着青梅竹马一般的叶承天、尹飞雪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轩梦神妃魔帝快来

    轩梦神妃魔帝快来

    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生活,站在巅峰练着丹逗弄神兽,你是谁?哎哎哎谁和你命中注定。
  • 嫡女重生之盛世王妃

    嫡女重生之盛世王妃

    前世,在她五岁时,她的娘亲就去世了,但是她的娘亲临死前和她说让她做人要宽和温婉,可谁知,却常常被同父异母的姐姐欺负,不知何时,她从自己闺房中找出一颗幻彩琉璃珠,据说,那颗珠子只要好好利用,拥有者将可以主宰世界,她的姐姐得知那颗珠子,便一心想得到它,她的姐姐设计她,让她死无葬身之地!谁知,上天垂怜,让她重生,今世,她还是宽和温婉,只是,对她的姐姐狠下了心,她发誓,也要让她姐姐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