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74200000016

第16章 记事(9)

我在《长江文艺》编辑生涯中所编发的作品中,我最满意的是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桃花灿烂》。记得1991年底,编辑部讨论选题计划时,拟请方方、池莉、沈虹光各写一部中篇小说,集中一期推出。年初在一年一度的迎春茶话会上,我向方方、池莉约稿,她们欣然应允。不久,我特地去沈虹光家约稿,她也欣然应允。方方大约在三月下旬就将稿送给我,我即请小说组长吴大洪作责任编辑,请他立即写审读意见。很快,他将审读意见送我后,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6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读后我异常兴奋,并与方方交换意见,请她删削一些过多交代性叙述的枝蔓,将笔墨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一个星期后,方方将修改后的《桃花灿烂》交给我,我读后即请青年评论家童志刚写了一篇《“泛悲剧”意识与第三种声音》的评论,配发在《桃花灿烂》之后。清样出来后,我请印刷厂多打印了一份,即寄《小说月报》,不久《小说月报》即给我回信,告之《桃花灿烂》将在《小说月报》第9期选载。在我的印象里,这怕是《长江文艺》所刊作品被选刊所选作品时间最短的一部作品,也是《长江文艺》自创刊以来所发作品最长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后获《小说月报》1991——1992第5届百花奖。

我在《长江文艺》还有一件可提及的事,那就是1992年的封面设计。记得1991年10月,编辑讨论1992年的封面设计时,美术编辑虞小凤作了几种设计方案,其中有一种就是以湖北藉和在湖北工作的前辈作家的照片作封面。我将编辑部讨论的意见向主编洪洋同志汇报后,他觉得这个设计不俗,并提出一二三期以徐迟、碧野、曾卓顺序安排,同时指派我尽快去北京组稿。

1992年1月初,我只身去北京组稿,先后拜访了前辈作家诗人曹禺、姚雪垠、张光年、叶君健、泰兆阳、陈荒煤、严文井和邹获帆等。曹禺先生病重住院,我去北京医院看望他,其他几位我都是一一去他们府上拜望,和他们谈文学、忆往事、话乡情,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我去姚雪垠先生家中拜望他时,这位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的老作家,最关切的是湖北文学的繁荣发展和青年作家的成长。这次拜访几位前辈作家诗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于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留下遗憾——我的摄有与这几位前辈作家诗人合影留念的照相机,不幸在挤公共汽车时被人偷走。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先后应《文学报》和《湖北日报》之约写了八篇印象记,用文字留下了这几位我敬重的前辈作家诗人的音容笑貌。

4

从我16岁认识《长江文艺》,《长江文艺》那时是我一个遥远的梦。1978年,我已31岁了。自从1972年我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开始发表诗作后,我已发表了近两百首诗歌。当我看到重新复刊的《长江文艺》后,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亲切而激动。我不仅重新订阅了《长江文艺》,旋即又将我反映部队生活的一组诗稿寄给《长江文艺》。这是我在《长江文艺》重新复刊后第一次寄稿,不久,在《长江文艺》1979年第1期和第8期上,发表了我的这组诗中的两首诗。从此后,《长江文艺》就仿佛一片沃土,当我将诗的种了撒向她时,总能萌生一片绿油油的叶子。

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我的不少组诗就发表在《长江文艺》上。例如:《校园,那片相思林》(1986年11期、1988年12期)、《人生》(1989年10期、1990年12期)、《独坐爱情之外》(1993年5期)、《芳草萋萋》(1998年2期)、《艺术之光》(200年5期)、《中国诗人》(2001年12期)《生命之舞》(2002年10期)等,这些诗发表后,不少诗被《诗选刊》、《诗刊》选载,有的还选入多种诗集,组诗《芳草萋萋》还获《长江文艺》1998年度优秀作品奖。

《长江文艺》,还是我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驿站。自1986年至1994年初,也就是说,我39岁至47岁这段人生中年富力强的岁月是在这里渡过的。在这个集体里,我忘不了老同志们对我的爱护、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感染过我,激励过我在编辑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我也忘不了年轻的同仁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出主意想点子,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出新人新作。也就是在这里,我结识了全国不少知名作家,而结识更多的是湖北地区的青年作家和文学青年,每每收到他们寄来的新作时,我都要精心阅读,能采用的着力推荐,不能采用的,就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做了一个编辑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为这些青年作家和文学青年,他们大都生活在基层,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写作也很勤奋,也富于朝气,正处于突破自己寻找新的境界阶段,推一推帮一帮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文学成绩。因而,这也是我们编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当他们的新作有了新的起色,我还撰文评介他们的作品。

2001年11月,距上一次代表大会十一年之后,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我被选为副主席。根据党组分工,我分管《长江文艺》工作。自16岁结识《长江文艺》,到在《长江文艺》工作了近八个年头,如今我已56岁了,这辈子就这样与《长江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3.8.武昌。

贾平凹印象

和路遥握别后,我便和友人李志清一道朝贾平凹家走去,好在西安我是故地重游,路还熟悉,转两趟车,再走十几分钟,便到了一条小巷。

敲了两声门,门开了。开门的正是贾平凹,看上去大约二十八九岁的样子,面目清瘦,身材不高,文文静静,仿佛一篇秀美的散文诗。他听说我从武汉远道而来,忙将我和志清让进他的书房。

书房显得很暗,大约是毗邻的楼房太高的缘故吧。书房看上去也很小,大约六平方米的样子,两排书架林立着各种版本的书籍,一张行军床几乎占了书房的一半,再就一张定字台,摆满了刚写的稿纸。他正在为《十月》杂志赶写一部中篇小说。

书房里几乎不能再多放一把椅子,志清只好坐在行军床上,我们便聊开了。他从桌上掏出烟来递给我,我忙摆手,志清忙说:“克强不会抽,像我一样,怕也是患了气管炎哩!”一阵笑声,催得一个一个谈蓝色的烟圈从他嘴里悠悠往外吐。据说,平凹的烟瘾不小,有时抽起来一支接一支地抽,还能喝一点酒。怪不得平凹的文章写得那么好,诗也写得那么美,莫非真是烟出文章酒出诗么?!

其实哪有那么回事。早在他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工农兵学员时,当时社会和学校正乱哄哄一片,他就开始躲在图书馆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偷偷地写起东西来。1975年夏天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作小说编辑,八小时之外,便躲在六楼一间单人宿舍里拼命地写。那时,他寄出的作品,常常遭到退稿,他便把退稿笺一张张贴在宿舍的墙上,出门看一眼,进门看一眼,发誓要冲出潼关,到北京、上海、天津去逛逛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写于是1977年的短篇小说《满月儿》在全国获奖。接着他的《山地笔记》、《兵娃》、《早晨的歌》、《姊妹本记》、《贾平凹小说新作选》、《月迹》等十几部小说、散文集相继出版,接着又有《商州初录》在《钟山》获奖,又有饮誉文坛的中篇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等,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惊讶。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还是《长安》的小说编辑。过了不久,鉴于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热情,有关部门才将他调离《长安》,成了西安市作家协会唯一的一位专业作家。

谈着谈着,我向他说起说起此行的来意,受编辑部之托前来约请为我工作的大型文学刊物《长江》撰稿。志清一旁插话:“平凹欠的债太多,他住在西安,《文学家》几次约稿,他不在西安,人家就找他爱人要哩,至今还没给哩!”我笑了笑说:“先远后近嘛!”志清又说:“平凹不会叫你空手回去的,他桌上就有一部中篇。”平凹忙摆手:“这我答应了北京的《十月》,明天我就上北京,参加他们讨论我的作品的研讨会。这样吧,我有一篇报告文学,是写画家李世南的,如今孔雀东南飞了,从西安飞到你们武汉了。”我理解他的用心,便把这篇报告文学带了回来,这便是后来发表在《长江》1985年第一期上的报告文学《苦恼者》。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起身告辞。当我走出那间门上写有“静虚村”的小书房,回头与他握别时,我想起了著名老作家孙犁先生在给《贾平凹散文集序》中的一段话:“贾平凹是有根据地、有生活基础,有恒产,也有恒心的。他不靠改编中国的文章,也不靠改编外国的文章。他是一边学习、借鉴,一边也进行尝试创作的。”“他在自己的耕地上,广取博采,仍然是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不失信心地耕作者。”

是的,这就是著名青年作家贾平凹给我的印象: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1984.10.1.汉口

六十而立——忆念徐迟先生

孔子曰:三十而立。徐迟先生曾经却不无幽默地说:我是三十公岁六十才立啊!

1996年12月12日,是先生的祭日。时间流逝得真快,他老人家离开这个世界已整整十年了,随着时间的远逝,他对我说这话的情景却越来越清晰,印象也越来越深刻。

那是1995年12月22日。那天上午,他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到他家里去一下。我怕先生有什么要事找我,便匆匆忙忙赶去。落座之后,先生对我说:我的这套四卷本选集出版,你们帮了不少忙,送你一套留作纪念吧!我有些受宠若惊,忙伸手接过他递给我的精装本《徐迟文集》。

我知道先生已经编好他的十四卷本文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方面一次不能出版,只得先期出版四卷。我捧着先生的文集对他说:“这是您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先生摆了摆手说:“检阅我这一辈子,也没写什么好东西,遗憾的是我是三十公岁六十才立,能让人记住的恐怕也就是六十岁之后写的一点东西”。先生说这话时不无幽默,又有些沉重。

我有些疑惑不解。他见我一脸疑虑,便给我讲起那些不愉快而又愉快的往事——

“文化大革命”中,徐迟先生和所有的中国作家一样,被剥夺了手中的笔,失去了写作的权力。在那些空旷而荒芜的日子,痛苦和寂寞齿噬着他的心。后来,他被派到“五.七”干校劳动。他的任务就是放牛,有时牛儿吃着青草悠闲自在,他也忙里偷闲坐在草地一角看书。他说,为了排遣寂寞和失去写作的痛苦,就找书读,其他的书不能读,他就读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他就是在“五七”干校读完的,不仅是读,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写下不少读书札记。

1975年7月,徐迟还在“五七”干校里,有关方面通知他不再另行分配工作,要他准备退休。从1966年到1975年,快十年的光阴,这正是先生生命的黄金时期,挨批挨斗不说,最痛苦的是手中的笔被剥夺了,不想现在就要退休了。他有些怅然,也有愤愤然,便对有关负责同志说:“那么好吧,要退就退回原籍去,那倒是我素来的愿望。”这年夏天,他来到湖州,住在他的学生施振华家里,忙于奔走在南寻、湖州和杭州之间,寻找人生最后的驿站。

真是世事难料。1975年正是风云变幻莫测的时候,有关方面又重新分配了他的工作,并限期报到。不久,他带着书和简单的行李,从“五七”干校回到湖北省文艺创作室。又过了些日子,横行一时的“四人帮”被打倒,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百业待兴的局面,诗人徐迟似预感着要发生什么,他也“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不由“心潮澎湃,不能自己”,那胸中压抑太久太久的激情需要喷发啊!于是,家还没来得及安好,他就深入到江汉油田采访。1977年元旦,他兴致勃勃地登上江汉油田320米钻塔的塔顶。站在塔顶,迎着新年旭日的朝辉,他深情地朗诵着诗人臧克家的诗:“天高地回势巍峨,斗室谁肯坐婆娑。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闻鸡志壮犹起舞,引吭兴豪欲放歌。四海翻腾风雨骤,思投碧浪叱微波。”这时,他已六十二岁,“余年不计去时多”,“引吭兴豪欲放歌”,先生正是借诗言志啊!不久,他很快写出了反映石油战线王铁人模范事迹的报告文学《石油头》,接着,他“先是在地学、地质力学的领域里跋山涉水”,“后来在数学、在解析数论的王国里,探索隐微”,再后来,流体力学、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古动植物学等领域他都去“奔波一番”。他的脚步走到那 里,那里就留下他深刻的脚印。就这样,他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先生之树常绿》、《在湍急的涡旋中》……为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

事后一想,也真是,如果没有六十岁之后的徐迟,徐迟还是今天的徐迟吗?!

日子一晃,我也年近花甲了,我在想:六十之后该立点什么呢?!

期2006年12月12日

同类推荐
  • 书林佳话

    书林佳话

    往昔袁叶劝学文曳唱道,院野娶妻莫恨无良媒袁书中自有颜如玉。曰富家不用买良田,袁书中自有千钟黍曰。安居无需架高堂袁,书中自有黄金屋遥冶。其实,袁读书本身就有。福袁何必拿书去做名缰利索,遥倘若达不到这种境。
  • 自由谈文学

    自由谈文学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难得潇洒》、《“好汉奸”论》、《文人风骨》、《街上流行》、《文人的怪》、《话说王伦》等三十余篇文学评论。
  •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十一五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是一本文学评论写作的入门教材,全书分理论篇、实践篇、欣赏篇三部分。理论篇介绍了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理论;实践篇精选了全国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评论写作部分的试题材料六篇进行解析,配以范文和学生的优秀考场文章;欣赏篇精选了111篇中外文学评论名篇,并配以导读。通过《十一五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的学习,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开阔学术眼界,提升文学素养,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练习提高文学评论写作能力。
  • 拥抱与决裂

    拥抱与决裂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描述手法,向人们展现了张国焘如何由一名马列主义者蜕变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中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更是令人深思。如毛泽东的妻弟在毛尔盖被击毙,成为党内严酷斗争的牺牲品;廖承志靠一杆铁笔和一杆画笔保住自己脑袋没有“搬家”;为实现会师,毛泽东下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赌注。
  • 最经典的外国散文

    最经典的外国散文

    本书精选了100余篇外国最经典的散文,并配以精炼的解读,立意在于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
热门推荐
  • 起凡纪

    起凡纪

    ”有些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 我的世界传说的冒险

    我的世界传说的冒险

    一个人,一个世界,一个穿越来的人,即将掀起一场风暴
  • tfboys之冷魅三公主

    tfboys之冷魅三公主

    当冷魅的三公主遇上冷魅的三王子,会发生什么呢。当他(她))们知道这件事情时,又会作何选择?命运让他(她)们相遇,又是命运,让他(她)们分离。真是可笑,我们无从选择不是么?一切,都交给叫命运的东西吧。“你输了呢。”“是啊,没想到这孩子毅力会如此之强”黑暗中,两个人。。。。“耶!”光明中,一群人。。。。是他?是她?还是……这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讲起。禁忌?失忆?意味着分离?还是更坚决的回应?一切,让我们从头开始。
  • 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

    嘈杂社会,各色凡人,家国情怀,担当之下,暮然回首,才发现五蕴皆空。
  • 欲纵娇妻欠扑倒:总裁大人请准备

    欲纵娇妻欠扑倒:总裁大人请准备

    第一次见面,她吐他满身,他记住了。第二次见面,他害她出洋相,她恨住了。第三次见面,她眼里喷发的火花噼里啪啦的溅满全场……他却眯起漂亮的桃花眼盯着她兴趣浓浓。她是一个典型的女汉子,长了清纯童颜萝莉身材却总是被人说成小孩子,她表示内心好忧桑。斗贱人,撩汉子,耍心计,撒娇卖萌毒舌加腹黑。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她让他怎么不爱?让他怎么不珍惜?但在某一天,他却亲自逼走了她。有人问他:“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他反问:“你吸过毒吗?”这人摇头再问:“忘记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他又反问:“你戒过毒吗?”【女主作死男主宠上天,身心干净一对一】
  • 爱如此美丽

    爱如此美丽

    本剧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杨若琳因在三年前刚入学时得到了男主角陶业的帮助,对于初到一个陌生环境的女孩子来说,一点小小的感动,就使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长得看起来有点忧郁神情的陶业,她本以为陶业已经毕业离开了学校,没想到在三年后的一次邂逅,这让她重新燃起了对陶业的爱慕之情。陶业的女朋友因在一次车祸中伤意外身亡,陶业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杨若琳并不知情,开始主动接近陶业,陶业的冷漠也没有使杨若琳停下追求他的脚步,未及……敬请关注。笔名:灏然2010年2月18日12:20:45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世家之我们的爱

    世家之我们的爱

    她们是亲生被父母丢失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她们的母亲告诉她们她并非是她们的亲身母亲,父亲也是如此,她们是她捡来的,她们决心要找自己的亲身父母,可是,在她们在寻父母的过程中得到了爱,她们也成为了黑道中的霸主,建立了自己的仙灵阁,事情过后已久,她们终于找到自己的生父生母,没想到他们竟是轩辰的父母...........他们的好朋友好闺蜜却背叛了她们,并与她们为敌,难道就是因为那个男生?是的,没错。
  • 翼萧晨

    翼萧晨

    无人愿意跟他在一起,他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灾难。但是,世间有情,敢问是否会爱?
  • 瓶邪之十年因缘

    瓶邪之十年因缘

    “如果十年前我没有再回去寻找他,那么我就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吗,陌。”“吴邪,没事,有我在你身边………”新创的群号:28586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