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9300000025

第25章 杜甫(九首)(3)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九日,镇守东北边疆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在范阳(今北京附近)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当时,中原地区数十年没有战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毫无应变的准备。叛军很快便占领了洛阳(东京),次年六月又攻陷了京城长安,此时唐玄宗已仓皇逃往蜀中(四川)。诗人杜甫是京城沦陷的前一个月离开长安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探亲的。诗人把家人由奉先送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又由白水送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听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便于八月离开妻小,只身投奔灵武,途中不幸被乱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那里,诗人亲眼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悲惨景象,亲自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写下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春望》便是他陷身长安第二年(757)春天所写的一首名作。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紧扣题目“春望”,以沉痛的语言写出被陷长安的惨状。“国”,国都长安,兼指祖国。一个“破”字,使人想见叛军烧杀掠夺的情形,平时繁华热闹的国都,现在已被他们摧残得破损不堪,万事全非。“山河在”,司马光说:“明无余物矣。”(《温公续诗话》)意思是说,除了山河之外,什么都没有了,真所谓洗劫一空。“城”,长安城。“春”,点明季节,说明是春望,望的是春天的长安城。“草木深”,司马光说“明无人迹矣”。(《温公续诗话》)春天的长安城,本来格外美丽,而现在却变得草木丛生。一个“深”字,不仅写草木的茂密,而且勾勒出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长安是唐代最繁华的城市,是祖国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由于叛军的洗劫、破坏,已经不成样子了。面对这种情景,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怎能不感到悲痛呢?从这深沉精炼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是在为人民的苦难叹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正是全诗的主题。下文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所以这两句起了总领全篇的作用。从总的方面、大的方面加以概括,虽然是写景,但景中已有了情,诗人那种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情已经油然而生了。

于是,诗人接着在颔联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对景伤情。“感时”是对国事的忧伤,“恨别”是对家人的怀念。“感时”是承前“春”字而来的。春花本来是美丽的,是人们所喜爱的景物,但因感伤国事,心情沉痛,反而使人见了更觉伤心,以至流泪。“恨别”是承“国破”而来的,国破而家亡,家亡而恨别。“恨别”二字,不仅是对亲人的怀念,这里面还有深深的担忧:自己身陷叛军之手,生死难料,更不知家人的命运如何!所以,这悦耳动听的鸟鸣声,使人听了反而感到心惊。所以司马光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人说这两句是以花鸟拟人,“感时”连花都为之“溅泪”,“恨别”连鸟都为之“惊心”。花鸟本是无情之物,尚且如此,人就更不必说了。

笔者以为,这两种解释都不影响诗的精神。前者是触景生情,后者是移情于物。向来有“诗无达诂”之说,好诗往往可以作亦此亦彼的理解。

这两句写得情景交融,互文见义,诗人把“感时”与“恨别”,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真切感人,深化了诗的主题。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紧接上两句而来。“烽火”,古代边境上遇到敌情,就燃起烟火来报警,这里借指战争。“连三月”,指连延两个三月,是说仗从去年三月(至德元年)一直打到现在(至德二年)。另一种解释,说是指至德二年春季的三个月。笔者以为第一种说法较为符合事实。杜甫于至德元年(756)八月被押送到长安。据《唐书·房琯传》记载,这年十月,房琯和安史叛军于长安附近的陈陶斜和青坂进行两次激战,结果都是官军失败。为此,诗人写下了《悲陈陶》、《悲青坂》两首诗,记叙了这两次战役,诗中对卫国阵亡的将士寄寓悲悼。十一月,郭子仪又和安史叛军战于榆林,因而何止春季三个月。这句是写战争之久,紧承“感时”,也与“国破”暗暗相应,又与下句“家书抵万金”成因果关系。正因为战争久而不息,消息隔绝,所以诗人才感到“家书抵万金”。“抵”,是抵当、值得的意思。“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这句是说家书难得,表现出诗人久望音讯不至时的“恨别”之情,写得深沉而具体。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这既是诗人心中所想的,也是广大人民所想的。在这困居长安,亲眼看到长安人民遭受惨祸、国破家亡的特定环境里,如果诗人只为国家前途担忧,而不为被抛在鄜州的妻子儿女挂念,反而不能令人信服。在这里,诗人伤国和怀家的两重感情一并抒发出来,显得真挚动人,有血有肉。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是极写忧伤。“白头”,就是白发,白发是因内心忧烦而生,不说“发”而说“头”,是为了讲究平仄。“短”,指短少。“浑”,简直,全、都的意思。“浑欲”,是“差不多要”、“简直要”、“都要”的意思。“胜”(shēng),经受得住,承担得起。“簪”,簪子,这里当动词用。古代男人留长发,到成年后,把头发束到头上,用簪子别住。鲍照《行路难》:“白头零落不胜簪。”这两句是说,头上白发本来稀少,现在因忧愁就更短少了,简直连簪子都别不住了。搔首,是人在急切不安时的一种习惯动作。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来表现内心活动的,其忧国念家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若非作者亲身体验,又怎能写得如此深刻逼真、如此生动形象?正是因为有这一沉重叹息的结尾,全诗的气氛也更加浓郁,因而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调,通过对被沦陷长安的悲惨景象的描写,揭露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关心时事、忧国念家的沉痛感情,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精神。

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恨别”,诗中忧国的思想因素是次要的,不是全篇的宗旨(傅庚生《杜诗析疑》)。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后来诗人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大约写此诗一个月以后,诗人终于逃出了长安。这时,肃宗的反攻前线已经转向凤翔了,诗人顾不上回羌村看望久别的妻小,就间道奔至凤翔(陕西凤翔县)。长安到凤翔有三百余里,又是两军对垒的危险地带,艰难险阻是不难想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家和个人的利益上,杜甫是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的,所以这首诗的主题也应该是以忧国感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

这首诗不仅有高度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是高超的。首先,诗人在诗的结构上是经过匠心安排的。首联借景抒情,是总写;颔联对景伤情,是暗写;颈联直接抒情,是明写;尾联以白发稀少“不胜簪”终篇,是总收。诗中“感时”句承“国破”句,“烽火”句和“感时”句相应,“恨别”句下启“家书”句,又与“感时”句密切关联,使全诗环环相扣,上下呼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显得沉郁婉转,真挚动人。

另外,语言精炼,声调和谐,对仗工整,此诗的确是杜甫五律中的上乘之作,历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的统一

——读《羌村三首》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杜甫带着妻子儿女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城北的羌村。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只身北上,欲投奔李亨,报效朝廷。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直到次年(757)四月,才冒着很大的危险逃出长安,来到肃宗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杜甫有两句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说的就是当时情景),被任为左拾遗,做了侍从皇帝的谏官。但不久却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几遭杀身之祸;幸亏新任宰相张镐营救,他才得到放还省亲的从宽惩处。这一年的闰八月初一,诗人不得不怀着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和忧国、思家的矛盾心情,徒步回到了羌村家中。《羌村三首》就是他到家后所写的一组叙事组诗。

“其一”可以看作整组诗的序曲,主要描写诗人刚到家时与家人相见悲喜交集的情景。

开头四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勾画出一幅荒村晚景:天际是那重峦叠嶂一样的通红的晚霞,地面上是那从云缝中照射下来的一束束夕阳的余晖。十分简陋的柴门外,响起了归巢鸟雀叽叽喳喳的喧噪之声。就在这时,千里之外的客子——诗人杜甫,终于风尘仆仆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四句诗交代了到家的时间,渲染了羌村的环境。《杜臆》评曰:“荒村晚景,摹写如画。”说得极是。“日脚下平地”的“下”字用得颇妙,夕阳徐徐而落,有一种由高而低、由远而近的移动之感,烘托出诗人归心之迫切。《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几句诗,意思是鸡回窝了,太阳落了,牛羊下山了,表现一个妇人倚门远眺,等待丈夫回家的心情。这首诗的景物也是由上而下、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两者相比,可见异曲同工之妙。言“柴门”,有村落如在目前;“鸟雀噪”,以动衬静,反衬出乱世中农村的凋敝与寂静。而“归客”二字,则又从诗人自己的角度来写羌村的荒凉。羌村的荒凉使返回家乡的诗人感到陌生,不由得产生客居他乡的感觉,所以诗人才有了“归客”的自称。“千里至”三字既突出了路途的艰辛,又透露出终于归来的内心喜悦,同时也掺杂着几分临近家门的忐忑不安。

五、六句“妻孥(nú)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乍见情态。“妻孥”的原意是妻子儿女,这里侧重指妻。“怪我在”,一个“怪”字,含有多少惊异。从妻子的角度讲,她以为杜甫陷于贼手,必死于忠义,故而对他的生还感到奇怪。从诗人的角度讲,逃出长安,颠沛流离,实在料不到自己会活着回家。由“怪”到“惊”到“拭泪”,写出了感情发展的逻辑过程:“怪”是怪其突如其来;“惊”是惊其喜从天降,当妻子认清踏门而入的“归客”,确实是她日夜思念而久无音讯的丈夫时,不由得惊喜万分。“惊”后添一个“定”,可见吃惊不小。当她终于平静下来的时候,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终于流下了悲喜交集的眼泪。

七、八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说明了之所以有五、六句中写的那种乍见时情态的时代和心理上的原因,补足了前两句的诗意。“生还偶然遂”的强烈慨叹,强调了“生还”的不易。而从这感慨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高尚伟大的心灵。正是因为诗人忧国忧民而将自己置之度外,他才把能活着回家看作很偶然的事情。而这“生还”的偶然,又说明了多少人不能生还、家人分离的社会现实。

九、十句“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xūxī)”,宕开一笔,忽然跳到“邻人”身上。诗人的生还并不仅仅使妻子感到惊奇,邻居同样也感到奇怪,他们纷纷前来看望,以至围满了墙头。一个“满”字,下得极显出邻人之多与关怀之切。他们为这一家团圆感叹悲泣。这中间自含有触景生情的意味,由诗人的生还而想到他们自己的亲人不能生还,从而渲染了乱世的悲剧气氛,涵括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最后两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mèi)”,作者的笔锋再次转回诗人家中,写夫妇痴坐相对、信疑参半的情状。夜深了,四周万籁俱寂,邻人早含泪回家了。但诗人简陋的小屋还亮着灯火,灯影幢幢,照着诗人一家。他们相对无语,竟不敢信以为真,反而疑心是梦。这种如真如幻的写法,把动乱中人们的心理真切入微地表现了出来,意境十分深远。

“其二”写回家后的感受和复杂心绪,在内容上是承接第一首而来的。

同类推荐
  • 旁观集

    旁观集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 我是60后

    我是60后

    60后,不前卫、不反叛、不颓废、不张扬。我们是渴望温情的一代,因为我们成长于只有热情没有温情的年代。我们是充满理想的一代,因为我们总是爱听英雄的故事,过早地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我们是内心保守却又渴望变化的一代,因为我们的青春,刚好赶上了祖国万花筒一般的变幻。我们是刚展开青春的羽翼就被生活的齿轮碾得粉碎的一代,我们被巨变的年代裹挟着,刚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喘口气,却发现周围大兵压境,已经是80后、90后的天下了。
  • 巧断珍宝失窃案

    巧断珍宝失窃案

    比尔巴是印度民间故事中的著名机智人物。他实有其人,生活在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莫卧儿帝国(1526—1858)的全盛时期,是莫卧儿帝国最有名望的君主阿克巴(1556—1605在位)的重臣,官至宰相。他聪明过人,阅历丰富,能言善辩,是阿克巴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数量甚多,内容涉及宫廷生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他与阿克巴的趣闻、轶事最有代表性。它们在印度,尤其是北印度广为流传,历久不衰。
  • 血战沙漠核鼠

    血战沙漠核鼠

    《血战沙漠核鼠》是一部故事作品集,作者杨永汉倾多年之力勤奋笔耕、勇于探索,以自然朴实婉转慎密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幅或世态、或哲理、或谐谑、或传奇的画面,相信读者看过后将会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顿悟。这本《血战沙漠核鼠》是“巅峰阅读文库”系列中的一册。
  • 禅意心画

    禅意心画

    自古至今,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前哲对“禅意”、“心画”“、篆刻”都有精辟的论述,谨抄录几则,作为本书引论。
热门推荐
  •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幕传

    天幕传

    天幕元年,幕府纨绔洛凡遇到春风化雨的宁先生,桃花朵朵的桃花夫人……天幕元年,幕府书斋中的天书上多出一笔……天幕元年,落城中响起一声龙吟……然而,洛凡最在意的是,天幕元年,他看到了铺在身前的修行大道。
  • 我的靠山是天庭

    我的靠山是天庭

    有了神仙红包群,小农民要逆天了。瑶池仙露来灌溉,山神土地忙耕田。王母吃过我下面,玉帝赞我桃子大。八戒悟空是我哥,胯下天马当坐骑。打脸富二代一次不过瘾?时间倒流再打一次!新时代小农民的浪漫!
  • 绝世狂医倾城大小姐

    绝世狂医倾城大小姐

    她从小就被关在实验室里做各种丧心病狂的实验,看着母亲把刀刺入一个活着的小女孩身上。她实在是受够了,一把火烧光了这一切。醒来,她穿越了,一身伤,在这个世界第一次见到的人是一个变态!无时不刻的挑逗她!伤好后一个多月未婚夫居然带着别的女人要退婚?呵呵呵我才不稀罕你呢!动动手就灭你全家懂不懂?看女主逆袭成王!让你们后悔去吧!
  • 王大宝的背尸工生涯

    王大宝的背尸工生涯

    王大宝,一个三线城市的屌丝宅男。大专毕业因学的商务管理在家乡找不到工作,远赴千里求职,却阴错阳差的应征到殡仪馆当了一位背尸工,从此他的人生观彻底颠覆,随即发生一系列爆笑,诡异,超自然的事件!
  • 正太保镖和萝莉

    正太保镖和萝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龙大少曰:“看女看大小,选女需选强!嘿嘿!”
  • 我和校草的恋爱约定

    我和校草的恋爱约定

    林果果的妈妈在生下自己后去世了,此后爸爸带了个后妈回来,还给自己带来了一个妹妹“林星星”,这个妹妹从小和后妈欺负自己,在林果果满了十七岁后,后妈便想把她嫁给一个村子里的土豪,林果果因为不愿被逼婚,毅然离家出走,却不小心惹上了一位校草与他签订了恋爱合约.....
  • 传说再临

    传说再临

    一万年后,人类从星空坠落大地当历史以新的方式再次重演之时新的传说再次降临!不一样的大时代,一样的热血沸腾!今生必将化作传奇,永留传说!***************************************这是一部超级正能量的小说!我是24K真新人!卖萌打滚求推荐!收藏!
  • 非你不可:邪王绝宠妻

    非你不可:邪王绝宠妻

    她是和亲的皇妃,却在抵达天玄国之日被指婚给摄政王——君天羽。天玄国的用意她又怎会不知,无非是想要侮辱她罢了,殊不知她本就无意关心自己所嫁之人是谁,只要她的义父和师尊可以安然无恙,只要她在乎的人可以平安无事就好。她以为自己不会爱上任何人,可是为何自己所嫁的人却屡屡招惹自己,非要将自己惹怒不可呢!她是他见过最能忍的人,亦是最让他心疼的人。从最初的厌恶到最后的相知相许,她早已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存在。爱上她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在独善其身。如果只有天下大统才可以保护她,不让她受伤,那么他就为其争那天下。待到天下归一之际,带她遨游四方。
  • 女神的超能护卫

    女神的超能护卫

    脑海有一棵智慧树!让他异军突起,力挽狂澜于危局!从此,敌人愁眉苦脸,束手无策!而各种不同风韵的漂亮女人对他情有独钟,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