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10800000006

第6章 写作与传播

第一节 敏捷与苦吟

唐代诗人辈出,禀赋天分难免千差万别。比如说,有些人是敏捷诗千首,有些人则是慢功出细活。那么,哪些人是快枪手,哪些人是慢功夫?他们又是怎么个敏捷,如何地慢功?这里就来做一些介绍。

敏捷诗人

唐代诗人中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作诗快慢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其中比较特别的诗人。他们不是特别快,就是特别慢,以至于有人在写书的时候,愿意记上一笔。

唐代的快枪手诗人为数不少,单是我们所知道的就有如下一些:

杨师道。有一次在皇家宴会上,唐太宗对他讲:“听说你每次酒喝痛快了,拿起笔写诗就如同事先想好似的?可否为我表演一下呢?”杨师道当即按规矩行过大礼——磕了两个头,马上就想好了一首诗,一个字都不必改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王勃。王勃写文章作诗,事先并不深思熟虑。每次动手前,总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然后上床,盖上被子,蒙头大睡。睡醒起来,拿过毛笔,一挥而就,不易一字。当时人说他那是打了“腹稿”。王勃的敏捷才华,在滕王阁上有过精彩的表演。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洪州(今天南昌)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自己姓孟的女婿准备了一篇描写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在宴会上假装即席创作的,以便出一把风头。到南边交趾(今天越南河内)看望在那里做县令的父亲的王勃路过这里,恰逢盛会。主人原本只是出于礼貌,假装客气,让王勃露一手,写一篇序文,千思万虑就是没有想到,王勃居然不加推辞,接受了虚拟的邀请,跑到隔壁抻纸捉笔,真的写了起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轸翼,地接衡庐……”,越写越好,终于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结束全文,把孟学士的风头抢得一丝不剩。但是,本来气得吹胡子瞪眼珠的阎都督,最后却也心服口服,忍不住赞美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并且马上将他请到宴席上,尽欢而散。

宋之问。一次众臣陪着武则天游览龙门,武则天下令大臣们作诗,谁先作成就赏赐谁一袭锦袍。宋之问虽然不是第一个作成的,但是,他的诗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因此武则天下令夺回已经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改赏宋之问。不用说,既然都是现场作诗,宋之问也不会太慢。

李白。李白的敏捷有两种证据,一种是他的朋友杜甫的诗句,“李白一斗诗百篇”,“敏捷诗千首”之类;另一种是酒后作命题诗歌。李白在朝廷担任供奉翰林期间,唐玄宗想听新曲子,就命令李白作一首《白莲花开序》和《宫词》十首。当时李白已经在街上酒馆里喝得烂醉,太监将李白带进宫,拿冷水浇他,这才稍微清醒一些。李白也不含糊,在皇帝面前,要过毛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诗就写成了。

孙逖。《旧唐书》本传记载,孙逖从小就有文采,十五岁的时候,有人让他写一篇《土火炉赋》,孙逖拿过笔,当时就写好了,而且“词理典赡”。

章孝标。个子矮小的李绅驻守扬州的时候,一次邀请章孝标以《春雪》为题赋诗,并且不容分说,把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只见这章孝标一点也不怯场,要过毛笔,手腕一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六出飞花处处飘,黏窗拂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诗写得灵动而有气韵,而且很切合当时情景。

温庭筠。温庭筠科举考试很不顺利,屡次落榜,但是他作诗是快手,每次都是在考场中按韵作诗,从不在蜡烛下起草稿。他总是笼着袖子,靠在几案上,两句诗,他吟一个节拍就成了。当时科举考试,作诗一般要求八韵(联),他完成考题只需要吟八个节拍,因此,被人称为“温八叉”,也有说,“温八叉”的意思是完成一首诗只需要搓八下手,还有说温庭筠的外号叫“温八吟”。总之是,他作诗速度快,需要时间很短。据说,因为他作诗快,在考场中经常替别的举子做枪手,因此又被人叫做“救数人”。

段维。很多人是少年时代出手敏捷,而这位段维先生却是晚年也文思泉涌,思维敏捷,词藻丰富,无人可比。他喜欢吃煎饼,一个煎饼摊成,他就想出了两句漂亮的诗。

跟贾岛同时并且名声相当的姚合,写诗速度却跟贾岛很不一样,这位著名宰相(姚崇)的曾孙是快手,不必苦吟,轻轻松松就能把一首诗写成,不过,风格相应地也就走了平和冲淡一路。

苦吟慢功诗人

做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唐代有个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作了一首题为《苦吟》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想出一个合适的字,竟然需要撚断好几根胡须作为代价。还有人更厉害,说: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贻钱塘县路明府》)

可以想象,唐代一定有许多作诗比女人生孩子还要困难的诗人。他们的速度,一定也比蜗牛爬行还要慢些。

说到慢功诗人,大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苦吟派代表人物贾岛。一点都没有错,贾岛是一位写诗速度很慢的诗人。他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叫《题诗后》,是这样写的: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说贾岛是慢功诗人,主要还不是根据他的这首诗,他另有慢功夫作诗的著名事迹。有多种文献记载,他有一次骑着毛驴,在长安城里的大道上行进。当时秋风刮得正起劲,黄叶满地。贾岛于是想起一句诗,“落叶满长安”。冥思苦想下一句,却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想出了“秋风吹渭水”可以作对,高兴得不得了。不知不觉就唐突了当时的京兆尹(长安城的长官,类似今天北京市长),结果被拘留了一夜,第二天才给释放出来。还有一个故事,说贾岛一次骑在毛驴上想出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但是,他又想“敲”字可能比“推”字更好。难以抉择,于是就在驴背上推敲起来,不时辅以手势。用心太专,无暇顾及道路交通,于是就冲到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里。这一次贾岛的运气比较好,韩愈本身是诗人,也很爱才。韩愈不但替他出主意,决定了用“敲”字,而且还邀请他一起回府,谈论诗赋,结为布衣之交。从此,韩愈指点他作诗的方法。

既为慢功派诗人,推敲是很辛苦的。因此,贾岛的诗中就几次出现“苦吟”字样。请看:

苦吟遥可想,边叶向纷纷。(《寄贺兰朋吉》)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晚唐张祜也是一位苦吟诗人。《云仙杂记》卷五记载,张祜用心吟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孩子叫唤他,他是不会答应的。家人责备他,他就说:“我正在口吻生花,怎么会想得到你们!”苦吟至于家人都不要了,可知入迷程度很不一般。

据《唐才子传》卷第八记载,陆龟蒙也是一位苦吟诗人,他的诗句风格是清丽的。

贾岛的崇拜者李洞,也是一位苦吟诗人。

根据诗人自己的诗歌,有许多著名诗人似乎也应该属于慢功苦吟派诗人,例如: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朱庆馀、许棠、杜荀鹤、韦庄、贯休、齐己等。他们都两次以上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用“苦吟”二字形容自己作诗的情形。当然,这其中有些人可能是谦虚,未必都真的属于慢功派诗人。

两位被误认为是苦吟派的诗人

作诗当然是辛苦的,这个辛苦不一定源自灵感枯涩、思维迟钝、语言贫乏,不都是因为禀赋不够,需要勉为其难。也可能是诗人的目标太高远,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对诗艺讲究太精益求精,或者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甄别的问题:苦吟分两种,一种是禀赋所限的无奈,一种是苦心经营的情愿。有两位著名的诗人,原本是属于后者的,却被有些人误认为是前者。他们是崔颢和杜甫。

《唐才子传》卷第一记载,崔颢作诗很刻苦。有一次病后起来,身体羸弱,病容满面。有个朋友就开他玩笑说:“你不是因为生病才变成这样,而是因为苦吟才变成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口实,崔颢百口莫辩。

李白、杜甫有一次在一个叫饭颗山头的地方相见,李白写了一首诗,拿杜甫的打扮、相貌开玩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结果,很多人就据此以为,杜甫属于贾岛那样的苦吟派;情形就如同杜甫有好几首诗赞扬李白的敏捷诗才,使得许多人都误以为李白作诗不费吹灰之力。其实,只要对杜甫诗歌稍微有些了解的人,甚至只要读过几首杜甫排律的读者,都不会有这种误会。杜甫语言的铿锵有力、千变万化,杜甫排律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贾岛跟他根本不是一个路数。贾岛不过是草虫低吟,而杜甫却是江海奔腾。杜甫之诗才,不在李白之下。

第二节 唐代诗歌在唐代的传播渠道

唐代没有“作协”,没有“文联”,因而没有“作协”“文联”属下的宣传出版机构,没有发表诗歌的刊物和报纸;那时候网络还没有诞生,自然也没有BBS,没有博客。那么,唐代是怎样传播诗歌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有兴趣了解。

唐代的诗歌传播渠道很畅通

今天虽然有发表诗歌的各种报纸刊物,有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诗歌作品的网络BBS、博客,但实际上,今天的诗歌传播渠道,远远没有唐代畅通。

先来列举一些唐代诗人描述同行作品传播情况的诗句吧。任华说李白:“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任华说杜甫:“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杜甫说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韦迢说杜甫:“新诗海内流传久,旧德朝中瞩望劳。”钱起说郎士元:“诗传过客远,书到故人稀。”白居易说令狐楚:“新诗传咏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许棠说栖白上人:“新诗华夏外,偈布市朝间。”朋友之间,不排除客套成分,但是,他们的诗歌被到处传诵,肯定也是事实。

唐代诗歌的传播渠道是那样的畅通,以至于皇宫大内、江湖山野到处都有了解诗歌、倾慕诗人的读者。李白诗歌的读者中有皇帝、宫女,任华已经说过了。这里再举一个皇帝了解诗人的例子。

宣宗时,宰相令狐绹上书推荐李远担任杭州刺史。宣宗说他知道这李远有两句诗,是“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销一局棋”。宣宗据此认为,如此疏放之人不能管理郡县百姓。令狐绹就说,那是诗人假装那样以表示自己兴致高远,并非真实心情。宣宗只得勉强同意。李远做了杭州刺史之后,果然很有政绩。这是皇帝通过诗歌,错误判断诗人才华的例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宣宗是李远的一个读者。

如果说唐代的皇帝大多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空余时间阅读诗歌不足为奇。那么,我们也可以举出若干江洋大盗、市井无赖都是诗歌的读者、诗人的敬畏者和崇拜者的例子。

诗人李涉有一回路过九江皖口,夜晚遇到一伙剪径的强人,他们问他是什么人,李涉就如实报上自己的姓名。强盗头子一听,马上下令手下不得抢夺他的财物,说自己久闻李涉诗名,要求李涉给他写一首诗。李涉根据当时情景,写了这样一首诗:“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头子得诗大喜,招待李涉牛肉老酒之后,又赠送他许多礼物,“再拜送之”。

唐代虽然没有现代这些快捷的通讯设备,但是诗歌传播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新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每写出一首诗,就有好事者广为传播。另有文献记载,高适的诗歌作品,那是“佳句朝出,夕遍人口”。早上写出来,下午就已经人人背诵了。晚唐诗人周朴也有类似的情况。周朴写诗,慢工出细活,精雕细刻,当时人们就称周朴做诗是“月锻季炼”。因此,往往是周朴诗歌还没有完篇,大街小巷已经都在背诵了。

唐代诗歌之所以传播渠道畅通,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整个社会最喜欢诗歌这种文体,诗歌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谋生手段,一块敲门砖,一种消遣娱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

口耳相传

近些年,文化界流行一个词叫“口述”,有“口述文学”、“口述历史”之类。其实,唐代的诗歌,早就在那里“口述”着了,完全可以叫“口述诗歌”。

作诗也叫“吟咏”,两个字都是口字旁。这说明中国诗歌的传统,整个都是口述的,唐代怎么能够例外呢?

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中年被害之后,他生前好友卢藏用替他编辑文集。卢氏在《陈氏别传》中叙述文集的编辑情况,有这样一句话:“其(陈子昂)文章散落,多得之于人口……”也就是说,编辑陈子昂文集的时候,陈氏的诗歌作品已经有许多没有书面记载了,需要一些人来口述。不用说,这些人都是陈氏诗歌的爱好者。上文提到过的任华说李白诗歌“新诗传在宫人口”,也是诗歌口耳相传情况的一个明确记载。

可以想象,朋友聚会,驿站相遇,长亭短亭,灞桥南浦,送往迎来,举凡一切人间场合,只要喜爱诗歌的人碰在一起,都可以通过口耳传播诗歌作品。种种情形,难以缕述,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杜甫《遣兴》诗写他小儿子宗武有这样四句:“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诗人咿呀学语的儿子,竟然已经可以向客人们背诵他爹的诗歌作品,扮演口头传播者的角色了!

诗友酬唱

唐代诗人,结对吟咏之风非常流行。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自己唱和诗歌的“吟侣”。例如,王维前后就有祖咏、孟浩然、丘丹、裴迪、崔兴宗等“吟侣”。孟浩然隐居鹿门的时候,也跟张子容互为吟侣。

相互酬唱,论持续时间和作品数量,元稹、白居易无疑是冠军。白居易自己在《祭元微之》一文中说,他们两人定交之后,“死生契阔者三十载,诗歌唱和者九百章”。

杜甫有诗句曰:“何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其实,唐代诗人通常是“时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的。论文者,切磋诗歌创作也。

当然,吟侣也不一定限于两位,可以三位乃至更多。晚唐咸通(公元860—874年)年间,郑谷、许棠、任涛、张蠙、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唱符等十人,就常常在一起互相酬唱,他们因此被称为“咸通十哲”。

翻开任何一位唐代诗人的诗集,不难发现,其中都有大量的酬唱之作。酬唱既是创作活动,同时也是传播过程。创作的同时,必然互相观摩,这个观摩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谁的诗写得好,传播的范围就大;一旦有名句名篇产生,就会被传得很远,乃至家喻户晓。

筵宴聚会

跟诗友酬唱类似,诗人们常常会在游览、庆祝、饯行等社交场合作诗。这种场合所作的诗,也等于一开始就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当然,京城的社交圈是诗歌最好的传播聚会。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冷朝阳进士及第,没等封官,他就告假回家省亲。离京之日,状元以下,一些著名的士大夫,诗人李嘉祐、李端、韩翃、钱起等,都纷纷参加饯别赋诗。一介布衣,吸引了那么多的名人,人人羡慕。其实,冷朝阳才名高、人缘好固然是一个原因,同时也不能否认另一个可能:大家都想利用这种聚会作诗扬名。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种聚会乃是传播诗歌的一个绝好机会。当时有谚语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

名人表扬

名人的表扬历来是绝好的广告。一首好的诗歌,假如能够得到名人的表扬,自然就会如虎添翼,不胫而走。唐代有不少这样的佳话,前文已多次提到,不再重复。

谱曲歌唱

原始诗歌是跟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的,后来舞蹈渐渐分离出去;再后来,音乐也渐渐分离出去,诗歌从“歌诗”变为“徒诗”,只供人们阅读背诵。但是,诗歌跟音乐是随时可以发生关系的,只要有人谱曲,任何一首诗歌都可以合乐演唱。实际上,唐代不少诗歌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绝句名篇,就曾被配上音乐演唱过。不用说,配乐演唱,是诗歌向大众传播的一种好渠道。它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面之广,都可能超过文人士大夫的口耳相传。

《唐才子传》记载说,著名诗人王之涣每次写出新作品,乐工都会马上拿去谱上曲子。不难想象,接下去就是艺人演唱、街巷传唱,遇到成功的作品,便会唱遍大街小巷,妇孺皆知。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做“旗亭画壁”,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一些诗歌被谱曲演唱的情形。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诗名相当。一个下着小雪的大冷天,三位诗人一起去酒楼饮酒。出乎意料,那天有十多位梨园伶人到那酒楼登台演唱。三位诗人于是找了个角落,围着火炉,一边烤火,一边观看。不一会儿,陆续到了四位美貌的艺妓,靓妆丽服,光彩照人。旋即,音乐响起,演奏者全是当时著名的乐手。王昌龄等人于是悄悄相约:“我们几位都各有诗名,自己也定不出个高下优劣,今天可以悄悄观察这些伶人的演唱,谁的诗被谱曲演唱得多,谁就是优胜者。”结果,第一个演唱的艺妓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于是在墙壁上画了一横,嘴上说:“一首绝句。”接着,另一位艺妓唱了高适的一首,“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一作:今]寂寞,犹是子云居。”(《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伸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第三位艺妓唱的又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强[一作: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怨》)王昌龄于是又伸手画了一道,说:“两首绝句。”王之涣认为自己成名较早,就对其他两人说:“这几个都是潦倒歌手,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歌曲,哪里是阳春白雪之曲,俗人是不敢接近阳春白雪的!”于是指着四位艺妓中最漂亮的一位说道:“等一下看那位演唱什么,如果还不是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敢跟各位竞争高下了。万一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得在我面前下拜,承认我的诗是最好的。”他们笑着等待那位艺妓开腔。过了一会儿,这位佩玉留双鬟的绝色艺妓果然一开口就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当然非常得意,笑骂其他三位是“田舍奴(乡巴佬)”。艺妓们得知他们三位都是作者之后,就在一起喝酒联欢,“饮醉竟日”。

墙壁题写

中国文人士大夫,历来有在名胜古迹、寺庙楼阁壁上刻划题写的传统。不会作诗的,有人写几个字显示一下书法造诣,有人撰一两幅对联转一转文史知识;会作诗的,自然是要按律押韵,即景抒怀。在这些地方题写诗作,自是一桩风雅韵事,但实际上,那也是古人发表诗歌的一种方法。名胜古迹、寺庙楼阁,络绎不绝的游客中,不少人都会成为这些壁上诗歌的读者。

唐代诗人崔颢游览武昌,登上黄鹤楼,一时感慨中来,就写了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以《黄鹤楼》为题的诗歌,不知道是崔颢自己当时就乘兴题写于楼内壁上的,还是楼的主人闻知诗人大名,盛情邀请诗人留下墨宝,抑或是事后地方长官跟后来的宋人滕子京似的,修理楼阁之时下令“刻今人著作于其上”,反正,不久之后,当李白也登上这座黄鹤楼的时候,崔颢的诗已经在楼内壁上了。看过崔颢的诗,“敏捷诗千首”的李白,居然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诗句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留下诗作就离去了。

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也是一个有名的发表诗歌作品的地方。岳阳楼壁上最有名的是两首唐诗,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另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首诗,都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气势,可以说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冲击力。后代爱好诗歌的人们,游览至此,无不反复吟诵,遥想大唐诗国盛况,缅怀诗人,品评艺术高下,徘徊不忍离去。

最为有名的唐人发表诗歌的地方,当然首推长安的大雁塔——唐代也叫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唐代举子及第之后的题名塔,也是文人士大夫喜欢题写自己诗作的场所,景象十分热闹。别的不说,光是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季的某日,就有高适、杜甫、岑参、储光羲、薛据一行五位诗人,登塔之后每人都作了诗。其中,杜甫、高适、岑参的诗,都堪称佳作。前后究竟有过多少诗人在大雁塔题写过自己的作品,恐怕是永远无法统计的了。因为,这中间曾经经过多次的铲除。其中有一次铲除,就是元稹、白居易叫人干的。元稹、白居易到那里游览,看到重重叠叠的前人题诗,章八元的一首也在上边,其中有这样两句:“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他们都认为是佳句,吟哦良久,发出了“名下无虚士”的赞叹。因此,单单留下章八元的那一首,其他的统统铲去。由此不难想象,这大雁塔当年真有点像今天的网络论坛,谁都可以在上边发帖子——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网管斑竹还可以删除他人的帖子。

有些诗人,对待题壁诗是相当重视的。任蕃落第后南归,途中游览了浙江天台山,在巾子峰寺庙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游完离开,走出一百多里路时,忽然觉得“一江水”不如“半江水”。于是又折回去,准备修改一下。不料,到了那里一看,已经有人这样改了。后来也不知道谁,在旁边题了这样两句话:“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任蕃的认真,简直是可歌可泣。

在壁上题诗发表,有时候也有类似“干谒”的效果。前蜀后主王衍有一回携徐氏皇后游览大慈寺,看到墙壁上有两句诗:“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很是喜欢,经过了解,得知是张蠙的作品。于是写了个条子,让张蠙进呈诗作。张蠙就献上二百首作品,王衍很欣赏,准备任命他为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员。后来因为有大臣认为张蠙为人傲慢,阻止了这事,只赏赐张蠙一些银子了事。

刊印诗集

上边所说的种种传播渠道,都相当于零售。实际上,唐诗还有一种批发式的传播,那便是抄写、刊印诗集。诗集的抄写、刊印,分两种情况:总集(多人选集)和个人别集。

唐代编选诗歌总集的风气比较盛。根据文学史专家的估计,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过三十多种唐人选唐诗的本子。其中二十余种已经散佚无存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十余种,这其中比较重要的选本有如下几种:

《河岳英灵集》,殷璠编选。

《国秀集》,芮挺章编选。

《箧中集》,元结编选。

《中兴间气集》,高仲武编选。

《御览诗》,令狐楚编选。

《极玄集》,姚合编选。

《又玄集》,韦庄编选。

《才调集》,韦縠编选。

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选本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或者该选的没有入选,或者选诗范围太窄,等于是同仁诗集,或者所选数量太少。但是,毫无疑问,它们在传播诗歌上都起到了各自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起编选总集来,别集的编辑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较有名的诗人,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诗集传世。只不过,这些个人别集的编辑情况各不相同,其中也不乏遗珠之憾。下边选几个著名诗人的别集编辑情况,简略地说一说。

陈子昂被害之后,卢藏用为其收集诗歌作品,编为《陈子昂集》。虽然颇多散失,毕竟编选者跟诗人是生前好友,编辑时间距离诗人死去不远,情况应该不是太糟糕。

王维一生富贵,官至尚书右丞。王维更有一位飞黄腾达的弟弟王缙,做到宰相。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就交了好运。去世不久,唐代宗李豫就下令让王缙搜集乃兄作品进呈。于是,王缙就访问王维生前友好,整理王维遗留的箧笥,全部诗文编辑成十卷,进奉皇帝,因此王维的诗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李白现存诗歌一千余首,但是,据李白临终前投靠的同族、当涂县令李阳冰说,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动荡,李白到庐山一带避难八年,他的作品“十丧其九”。李阳冰勉强代为收集起来的,也大多来自于第二手渠道。因此,今天的李白诗集,有些作品不但系年相当困难,就是真伪也往往成为问题。

杜甫诗歌的保存、传播情况要好一些。按樊晃的说法,早在杜甫生前,就有六十卷的杜甫诗集在“江汉之南”流传了。杜甫现存诗歌一千四百余首,几乎全部作于四十岁以后,四十岁之前的作品没有几首。可以肯定,杜甫青年时代的许多作品都失传了。但是,从其后期作品的齐整情况看,杜甫晚年有可能是编集整理过自己的作品的。早年的诗作,不排除是他自己删除掉的可能。

唐人诗歌作品编集、保存最好的是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懂得保护自己作品的诗人,他生前就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过多次的编集、整理,分门别类。最后一次整理,在他临终的前一年。他请人将编好的诗文集抄写了好几份,分送国内几处著名寺庙收藏。后来虽然经过兵燹,有所亡佚,但绝大部分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抄写、刊印,是最为可靠的传播渠道,它能使诗歌作品原貌得到较好的保存。

亲自散发

诗歌最初始、最常见的传播渠道,恐怕是作者自己抄写若干份,赠送亲友。但是,寻常的赠送,影响总是有限。只有别出心裁的赠送,才会出奇制胜,收到理想的效果。

陈子昂的借“千金碎琴”之际,当场散发诗歌作品,要算是唐诗传播史乃至中国古代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壮举,一个成功典范。

陈子昂家在四川射洪虽然是富豪,但是,他当初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却不过是一介无名书生,在大街小巷转悠,也没有一个人认得他。一天,他在街上转悠的时候,就碰到了一个卖胡琴的人。这人有一把好琴,但是索价百万钱。天价面前,自然是无人问津。陈子昂只是随便看了看,也没有讨价还价,就大张旗鼓地让随从的仆人用车子载来上千串的铜钱,买下了这把胡琴。

陈子昂的这个豪举,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好奇,七嘴八舌问他为什么出这样的高价买琴。陈子昂淡淡答道:“我善于拉琴。”众人一听这话,自然是异口同声地要求他当众拉一曲。陈子昂就说,想要听他拉琴,第二天去他居住的宜阳里。

第二天,一传十、十传百,听到消息的人都纷纷向宜阳里汇集而来,准备听陈子昂用一百万钱买来的胡琴拉曲子。到了宜阳里一看,陈子昂早就准备下了美酒佳肴,来人一概邀请入席。酒过数巡,陈子昂拿出那把价值不菲的胡琴,大声冲众人说道:“四川人陈子昂,有诗文上百轴,没有人知道。这把低贱的工匠制作的玩意儿,不值得如此关注。”说罢,举起胡琴,摔了个粉碎。然后将那一百多轴诗文赠送给了所有到场的人,每人一份。

不难想象,陈子昂那一百轴诗文,当天就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到处传阅。结果,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京城长安。

粉丝宣传

晚唐有一位叫李洞的才子,是苦吟派代表诗人贾岛的超级粉丝。李洞实在是太崇拜贾岛了,因此找人铸了一尊贾岛的铜像,整天带在包袱里。他平常总是手捏数珠,念贾岛佛,可能是“南无阿弥陀贾岛”之类,一日要念上千遍。遇到有喜欢贾岛诗歌的,李洞一定亲手抄写贾岛的作品相赠,并且一再叮咛对方:“这些诗,跟佛经没有区别,回家以后,要焚香跪拜。”

粉丝粉到李洞这样程度的诗歌爱好者可能不多,但是,因为喜爱、崇拜一个诗人,便到处宣传、抄写了他的作品随时赠送的人,应该是有过不少的。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唐诗粉丝圈传播唐诗的历史功绩。

漂流葫芦

唐末隐士、成都人唐求,喜欢吟诗,每有所得,就将诗稿捻为丸状纸团,塞进一个大葫芦中。前后二十多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大葫芦中究竟塞了多少诗稿。后来,他那些送别和邮寄远方亲友的诗,被人们口口相传着,葫芦中的诗却无人知晓。唐求晚年卧病,临终之际,找出大葫芦,抛入江中,说:“这些作品若能不沉没于水中,后人得到它,才会了解我曾经苦心吟咏。”大葫芦漂到新渠江口,有认得大葫芦的人说:“这是唐山人的诗瓢。”于是捞了起来。结果发现,由于在水中浸泡太久,里边的诗稿已经严重损坏了,只有二三成还能辨认,一共是三十余篇。这三十余篇诗,于是得以流传于世。

这是一个特别的故事,传播的效果也不太好,损失太大。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一种传播方式。

出口国外

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军事最为强盛、经济最为繁荣、文明最为先进的国家。许多事情的影响,都是国际影响。文学艺术,就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国家。

文献记载中,唐代文学艺术影响周边国家、向周边国家输出的例子很多,这里要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白居易诗歌出口朝鲜半岛的鸡林国(属于今天的韩国)。白居易的终生朋友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鸡林国有个商人,经常很迫切地求购白居易的诗歌新作。据那商人自己说,他们国家的宰相,非常喜爱白居易的诗歌,愿意以百金购买白居易的一篇诗。重金之下,免不了有人拿别人的作品冒充白居易的诗。那宰相因为熟悉白氏诗歌,也能辨别出一些不太好的假冒之作。《新唐书·白居易传》也记载了这个事情,只是价格上有出入,《新唐书》说是“篇易一金”。

唐诗在世上传播,对于读者是免费的。鸡林国宰相重金购买,大约只是为了最先读到白居易的诗歌。据此可以想象,这位宰相喜爱白居易诗歌的程度非常人可比,也可以推测,当时白居易的诗歌在韩国是非常受欢迎的。

白居易的诗歌卖了钱(用今天的话说是:创汇),又远播外国,这是唐诗诸种传播渠道中最为实惠的一种传播。

上述十一种传播渠道,肯定没有囊括实际发生过的所有传播渠道。但是,通过本文介绍的这些情况,一般读者读了,对于唐诗的传播情形,应该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

同类推荐
  •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本书是一本反映农民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的散文集。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

    文选含选主小传、导读(概述)、正卷(哲学;人生卷与艺术;文学卷)三部分。在时间上限各选主49年前的论文。编选思想上着重突出他们的人生美学特色。力求雅俗共赏、学术与市场兼顾。
  • 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

    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

    《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是一本关于职场、专业、人生、励志内容的书。实而空灵,是其突出的行文特点。真而直率昭示的是做人的意义。忠诚与敬业,彰显的是职业的操守。世间万物。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想,有追求。这种追求的可贵之处,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出自本愿,一点一滴地去修为。作品中,读者会看到一个追求情义的人,一个爱憎分踞的人,一个渴望完美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一个职场想做成一点事几的人,一个想活得单纯、潇洒一些的人……矢志不移,初衷不改,此为本色。 《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由韩亚君编著。
  • 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

    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

    岁月如歌,让我们点燃记忆之灯;蹒跚学步到懵懂无知,从初入社会到感慨万千,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无数的感悟,感悟真情,感悟智慧,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分享感人的故事,咀嚼震撼的心情;品位优美上进的文章,体验别样精彩的人生。感悟系列丛书用不一样的感动,带给我们一样的感悟,直接撞击我们的灵魂深处,激励我们奋发图强,铸造我们的高尚人格。《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震撼心灵的世间真情,刻骨铭心的温馨感动!
  • 啊,桑梓

    啊,桑梓

    郑通和编著的《啊桑梓》为散文集,分两部分:前部分《桑梓的年轮》为主,是系列散文,写作者家乡龙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史迹。后部分写家乡的人事物。《啊桑梓》从内容到语言,都具乡土色彩、地方个性。反映桑梓的风物及其艰难的历程,注意史料的准确性,又注意散文的真实性、形象性。都是作者亲身察访、查考,并经历的。
热门推荐
  • 医妃治病:王爷乖乖躺下

    医妃治病:王爷乖乖躺下

    一朝穿越…一道圣旨把她指给当朝最无能的“病”王爷…洞房花烛夜,某王把她压在身下,她惊,他不是身怀绝症?难道他不怕就此一命呜呼?“王爷,你干嘛呢!”“洞房…”“你有那个能力?”话一出口,她便后悔了,虽说他有病,可这话未免也太伤人自尊心了,特别是个直直的男人…果然,某王脸都黑了,转而邪肆地笑着说,“本王行不行王妃要切身体会体会才知道…”“喂!你…唔…”可恶!结果,某人被折腾地连连求饶,“呜呜呜,不要了…放过我吧!你行,你很行,你非常的行!”某王挑眉“迟了…”天哪!一刀杀死她吧!某人心中哀嚎,他丫/的骗子!【男女身心健康,一对一宠文】
  • 致命列车

    致命列车

    从人界驶向死亡世界的列车逃脱这死亡的束缚新生由此而始欢迎大家收看《致命列车》郑重声明:本小说完全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 溺终时空之腹黑男宠大人偏爱

    溺终时空之腹黑男宠大人偏爱

    她是阴司层的大人,背后故事一如人前华丽精彩;手下男宠无数,却也身份各异,她心系儿时青涩的初恋,闲时却不忘调教(xi)调教(xi)新来的萌物;某次任务,他阴差阳错的从最得意宠一跃变身大人的专属暖床宠,本以为终可将大人华丽丽的推到,未料想大人魔高一丈…阴差阳错…是意外还是精心设计
  • 腹黑帝凰

    腹黑帝凰

    睁开清眸,从女人变男人,又从男人变女人,迷离的身世,血海的深仇。王府家斗、宫廷秘闻、神秘宗族、韬光养晦、步步惊心!看宫九奕如何呈现精彩,玩转家斗,惊世江湖,凤凌九天!极品妖孽,桃花魅人的伶人馆老鸨竟是草包花痴女的宿命护卫。嫁给文采平平,武功平平,无大志,无谋略的闲散王爷?虽说是个美男,但收不收,决定权还在于老娘。孰不知这也是位腹黑的角色,心机处事如雾般令人难以捉摸,更如大海般深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循

    幻循

    幻中寻真迹,如梦如幻,如真如假。看主角焚林如何一步步踏破这万中千幻。一曲《幻循》断肠寸,一切竟如梦。
  • 在那时空静止的世界

    在那时空静止的世界

    她意外闯进了一个时空静止的世界,至此颠覆了整个世界观……但故事远不止于此,不知道聪明如尔,能否读懂、最后的结局?
  • 双神战纪之种族之战

    双神战纪之种族之战

    此作品继双神战纪1。朵拉格的死敌镜魔因黑暗之神的计划失败,镜魔派遣新手下寒抑前往地球,水种源是太阳系中水的来源,镜魔想找到它再集齐其他四个种源再召唤魔神,朵拉格在最后发现他的家族和镜魔的家族在七千年前是世交。。。。。。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步步婚宠:凶猛老公停一停

    步步婚宠:凶猛老公停一停

    曾经叶瑾茉以为自己拥有全世界,直到亲眼撞见男友与闺蜜的好事。“我们结婚吧!”这是什么鬼?被前男友哥哥禁锢,签下百天婚约。婚后,他宠她无度,倾其所有只想要给她幸福。“老婆,今晚月朗星稀,如此良辰美景就这么坐着,岂不是有些浪费?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做着……”叶瑾茉眨巴着一双灵动的眼睛,茫然的盯着穆修凡,疑惑的问着:“我们现在不就坐着吗?”某男抓狂,扑倒,扑倒这个词语一直在他的内心泛滥。庞大的身体往叶瑾茉身边凑过来,声音魅惑的说着:“你应该很清楚,我的意思是做功课……”“你公司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吗?”某男被彻底凌乱。扑倒,扑倒,一定要付诸于行动,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个笨女人。
  • 风忧古琴

    风忧古琴

    这是一本关于远古争霸的小说,主要讲述男主如何战胜各种困境,与魔界宿敌展开一场厮杀。在最后拯救世间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