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97500000012

第12章 烛龙

烛龙是中国四大神龙之一。在古代的各大文献中均有记载。在民间,有言:烛龙也称烛九阴,身长千里。烛龙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在混沌中孕育出来的神兽之一,其能力更是骇人。

烛龙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闭上眼睛,白天又变回黑夜。烛龙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砾石,成为夏天。烛龙在钟山上,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烛龙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衔烛之龙,烛阴,也写作淖龙。

烛龙是古代四大神龙之一,更位居四大神龙之首,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关于烛龙有三种说法:其一,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其二,烛龙即火烛说;其三,烛龙为开辟神。

最为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烛龙为上古神兽,掌握火的力量,其本身可以当做太阳,足见烛龙的强大和可怕。可惜的是,强如烛龙也不能长生不死,烛龙死后,其力量慢慢被分散,后来,其散落的神力被十只神鸟所吸收,化作十只太阳神鸟(后来化身为祸害人间的十个太阳)。《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也称烛九阴,钟山山神。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红色,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就北风呼啸,为冬天;呼气则赤日炎热,乃夏天。不喝水不进食,不睡觉也不休息。一呼吸就长风万里,它的光芒能照耀北极的阴暗。[2]

《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构成,烛龙仅见于《海经》之《大荒经》和《海外经》。

《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龙烛龙之为物,人面蛇身,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夏天,呼气为冬天,又能呼风唤雨,显系非凡之神物。

烛龙与烛阴显系一物,郭璞注“烛阴”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

其他典籍中

在早期典籍中,除《海经》外,烛龙神话又见于《楚辞》、《淮南子》和纬书: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楚辞·天问》)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

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2烛龙原型

极光说

逴龙也就是烛龙,所处的地方“积冰”、“不见日”、“天白皓皓”、“寒凝凝”,正是北极。

在极圈附近,昼夜以季节划分,分为“极昼”和“极夜”。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靠近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如漠河,“极昼”“极夜”是正常现象。而“烛龙”恰恰活动在这样一个地区。

综合已经得出的,古先民喜欢给自然景象作生物性的表记的习俗,便不难猜出这种极圈附近的景象是什么——极光。

极光的绚烂多彩,如长龙腾越天空一般的壮观,启迪了古先民的智慧,于是,“烛龙”随之诞生。验诸“烛龙”所描写的“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正是极光中的“脉动状”、“静止脉动状”,和杂有放射光的光现象。

烛龙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大陆上的古先民的足迹,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曾进入到西伯利亚及以北地区,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远古居民都比不上的。

约百年前,日本的神田选吉氏最早考证「烛龙」即北极光(AuroraBorealis)的现象。多年前大陆的张明华氏以为「烛龙」即「北极光」,他说:《山海经》中对于烛龙神的描绘,虽然渗杂了神话色彩,但与许多自然神话一样,多半是古人根据实际观察的现象而加以记录的,那它是种什麼自然现象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将我国古籍中关于烛龙神的形态和北极圈内所发生的昼夜变化,北极光等相比较,就会惊奇地发现《山海经》中对烛龙神的记述,正是对北极光最详尽生动的描绘。

在张氏文发表三年後,大陆的何新氏也出版了《诸神的起源》一书,其中第十三章「烛龙神话的真相」也同样提出「烛龙」即「北极光」,他说:诗中的『逴龙』,就是讲烛龙(逴、烛同音通假)。而最可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北方寒山,正是烛龙所在的羽山、幽山。而屈原说其地的景色是:『积冰』、『不见日』、天白皓皓(雪景),寒凝凝,是大地的最『北极』。最後一点极可注意。《文选·烛赋》(傅咸):『六龙衔烛于北极。』也认为烛龙存在於北极区。(由此看来,烛龙可以同时现形为六身。)在北极圈附近,昼夜以冬夏划分。夏至以後是半年白昼,而冬至以後则是半年长夜。所谓『司幽之国』,所谓『长夜无日之国』,正是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靠近西伯利亚和北极圈附近冬季半年的正常现象。而『烛龙』恰恰活动在这样一个地区。只要稍作思索,就不难找到这个谜的真相了。原来,所谓『烛龙』,并不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物,而是北极圈附近的一种自然现象--极光。所谓“身长千里,蛇身而赤”可能是罕见的红色北极光何氏论证烛龙即北极光,理由和张氏相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高雄澄清湖传习斋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中,大陆的陈钧氏提出「烛龙新探」一文,同样的把「烛龙」认为是「北极光」的曲折反映,其理由大体和张明华氏文相同。因此学界普遍以神田为最先提出「烛龙即北极光」的发现者。

反对观点

又有烛龙为北极光说,见秦建明《昆仑山为新巴比仑城考》(载《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6期)、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1页),按,此说最属无谓。盖北极光是实有之自然现象,但却只有在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才能目睹,中土之人安从得见,又安能载之于简册?此种用现代人才有的科学知识比附古代文献记载尤其是神话传说的做法,披上一层科学的外衣,却全不考虑历史背景和人情世故,最是误人

火山锥说

烛龙神话,实质上是描述的一种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或为熔岩流出)。它是像火烛那样燃烧着的一条巨龙。它燃烧的时候,时而浓烟蔽空,遮蔽大地,如同黑夜;时而又火光喷发,光照大地,使黑夜变成白昼。它的身体像一条火红色的长龙蜿蜓天际。“烛龙”的形象,我想以正在燃烧和爆发的火山形象来相比,是最恰当不过了。巧的是,在大同市东面30公里处却真有二十多个火山锥,但是这些大山锥在六万年前即已停止活动,已被我国地质专家确定为死火山。因此,火山爆发的情景,很难想象能流传五万多年而仍在先民传说中保留,从而形成烛龙神话。烛龙神话的形成必当另有原因。

1956年4月,前苏联地质专家列别金斯基考察了大同火山,他根据《水经注·漯水》中武州川水(今十里河)火山及火井的记载,作为大同火山在五世纪尚有活动的根据,得出“大同火山十分可能不是死火山,而是休眠火山,将来也许它的活动仍会复苏”的结论。他的观点得到中国学者曹家欣、曹婉如、王嘉荫、施丁的赞同和引用。1974年,《地理知识》刊登了柯秋弁《我国的火山》一文,采用了列氏的观点,进而作出“大同火山是活火山”这样一个惊人的论断,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不安。

苍龙星宿说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皆本自《山海经》,故稽考烛龙神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第三,烛龙之神异。《大荒经》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关注烛龙的要义所在。烛龙与时序之间的关系既为古人所盛称,则考究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就应由此着眼。

那么,这种身形蜿蜒如蛇、体长千里、烛然如火、呼吸吐呐关乎时序并且以“龙”为名的神异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种自然现象呢?只要对于华夏上古大火纪时的习俗有所了解,就不难由此联想到天上的龙,即逶迤于天际的苍龙星象。

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升龙,应龙为夏天之飞龙,烛龙为秋天之降龙,相柳为冬天之潜龙,《山海经》对于苍龙星象在每个季节和方位的星象形态和授时功用皆有生动的写照,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的龙星纪时习俗,为华夏上古天文学和历法岁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足供参证的史料,也为证明《山海经》与上古天文历法的关系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证据。

其他说法

烛龙纵观历来对烛龙之解释,关于烛龙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数说。

其一,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其二,烛龙即火烛说。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其三,烛龙为开辟神。袁珂《山海经校注》云:“说着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泣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反对观点

以上诸说实皆一面之词,俱不可从。

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海外北经》),有似于日,然《天问》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训》谓:“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龙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

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

第三,盘古为开辟神,《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称天地浑沌是由盘古开辟为天和地的。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溕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则谓世间万物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盘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海外经》所谓“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云云,也与创世无关,《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所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夜。”显系以意捏合盘古与烛龙,袁氏“烛龙为开辟神说”,正为此说所误。

3名字由来

“烛”字的本义最初可能就是指大火或龙星,“烛”繁体作“烛”,从火从蜀,会意兼形声。“蜀”本义指蚕,《说文解字》云:“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3]

《诗》

《诗》曰:‘蜎蜎者蠋。’”段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诗》曰:‘蜎蜎者蠋,烝在桑野。’似作‘桑’为长。”据《经典释文》及段注,《说文》“葵中虫”应作“桑中虫”,王先谦亦谓“葵”盖“桑”之误字(王先谦,1997:534),其说是。

《说文》

《说文》引《诗》出自《豳风·东山》,毛传云:“蜎蜎,蠋貌;蠋,桑虫也。”“桑中虫”、“桑虫”即蚕6。《说文》“蜀”字下引《诗》“蜎蜎者蠋”,则《诗》“蠋”本作“蜀”,王先谦云“蜀”当为正字(王先谦,1997:534)。则所谓“蜀”,本义即谓蚕。“烛”字谓龙星,其字从“火”,自是示其为火耕节令之标志,星见则出火,星伏则纳火;其字从“蜀”,蜀字谓蚕,则示以星之升起为蚕事之候。如上所述,龙星之东升为仲春和惊蛰的标志,仲春蛰虫咸动,蚕虫亦蠢蠢欲动,女功将起,《夏小正》云:“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月令》

《月令》云:“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具曲植籧筐。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三月采桑喂蚕,此前二月则育蚕种,《周礼·夏官》:“马质,禁原蚕者。”郑玄注引古《蚕书》云:“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种。”月值大火,谓望日的满月舍大火之宿,亦即月中黄昏时大火与满月同时升起于东方,时值仲春二月,正是浴蚕种的时节。

《蚕书》

烛龙古《蚕书》“蚕为龙精”云云,足证古人以龙星为蚕事的标志。龙星既为先民了解桑蚕时令的标志,据蚕事而命名之,故其字从“蜀”。“烛”字从“火”以示火耕,从“蜀”以示蚕织,一语而双关,正是男耕女织的生动写照,先民造字之妙,即此可见一斑。

《豳风·东山》

实则,上引《豳风·东山》诗“蜎蜎者蜀,烝在桑野”句之所谓“蜀”,正应解作星名,毛传解为蚕,是望文生义。兹引《东山》诗全篇如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为征夫思乡之歌,一、二两章述征夫夜行之苦况,三章遥想家中新妇独守空室之凄楚,四章则回忆新婚燕尔之乐事。首章云:“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蜀,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二章云:“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既云衔枚、露宿、宵行,并有鬼火明灭,则显然是在晚上,既为夜间,安从得见微细之蚕虫及其蜎蜎蜷曲之态?前人之所以径以“蜀”为蚕虫,盖见下文有“桑野”二字,然“桑野”既可特指桑树林,也可泛指东方之野乃至郊野,《淮南子·地形训》云:“东方曰棘林,曰桑野。”

《河图括地象》同,桑野即谓东方,《东山》诗之“桑野”亦然。明乎《东山》诗之为夜征者之歌,桑野之指东方,则知所谓“蜎蜎者蜀,烝在桑野”者,实谓蜀星升起在东方,“蜎蜎”指星象连蜷蜿蜒之形态,正是龙星之形象写照,“烝”,毛传无解,前人或释为“寘”,或释为“众”,或释为“久”,或释为“在”,或读为发语辞,都是瞎猜,《说文解字》:“烝,火气上升也。从火,丞声。”《左传·宣公十六年》:“原襄公相礼,肴烝。”杜预注:“烝,升也,升肴于俎。”则“烝”本义为上升,然则,所谓“烝在桑野”,谓蜀星从东方升起也。

龙星之谓“蜀”或“烛”的文献线索,除《东山》诗之外,他书中亦有迹可求:

《管子·水地》

《管子·水地》云:“龙生于水,被无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此能大能小、上天入地、凌云潜渊的神龙只能是星象之龙,其谓龙能化为“蚕蠋”,即体现了龙星与蚕蜀之间的联系。此其一。

烛龙《尔雅·释天》

《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尸子·仁意》云:“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艺文类聚》卷九十八引魏人何晏《瑞颂》云:“通政辰修,玉烛告祥,和风播烈,景星扬光。”玉烛关乎四时和畅,且与星辰、和风相提并论,暗示“烛”为星名。“烛”星的周天运行关乎四时之循环,故《尔雅》云:“四气合谓之玉烛。”“玉”则星光璀璨之意。此其二。《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等早期天文学著作皆不见龙星称“蜀”或“烛”的记载,其有案可稽者,则为《明史·天文志》,其书引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所修历书二十八宿星表中大火宿有星名“蜀”。徐光启精于天学,其星表必有所本,此“蜀”虽非指大火宿整体而言,而仅为其中一星,却足以暗示大火宿曾以“蜀”为名。部分之名引申而为全体之名,或者全体之名退化为部分之名,即所谓“提喻”,正是语言演化中的常例,正如大火既为心宿之名,又不妨用以泛称苍龙诸宿之全体。此其三。

综上所述,可知龙星原本又名为“蜀”或“烛”,而其得名缘于其为先民火耕、蚕桑之时令标志,可见此名之古。蜀为古人习见之虫,而龙则为虫之抽象和神化,且非指某种具体的虫类,据此推断,此星之被名为“蜀”或“烛”,或还在其星被称为龙星之前。其星既名为“蜀”或“烛”,又名为“龙”,故又可合称为“烛龙”,“烛龙”一名的来历,不过如此。

4烛龙外形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

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汉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晋陆机《演连珠》之三八:“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隋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所以也被称为衔烛之龙。

烛龙是古人对极光起的别称之一。

“山海经”中曾记载过这么一种怪物。烛龙,又名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人面,蛇身。

同类推荐
  • 剑傀

    剑傀

    圣龙剑气流入凡界,七把神剑掉入人间,灵气渗入。几百年过去了,新一代剑傀将背负起剑傀使命,寻找圣龙剑,打败祸害凡界的魔教。
  • 大道哀歌

    大道哀歌

    “不破翛然不破天”“一尘忘却凡世间”“入得神峰亦往前”“修得因果破尽仙”
  • 浩天魂道

    浩天魂道

    万年前天灵大帝横空出世。创立了大陆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帝国,天灵帝国。而这之后天灵帝国逐渐分裂,另外两个帝国屹立而起。现今帝国子爵,一代风云人物王水尹,正在谱写他的传奇,纵横浩天,成就无上魂道!
  • 泯仇

    泯仇

    平凡少年的成长之路,只为心中的召唤,千年时间的成长,能否成仙?元神为何残破!神体,斩天是何物?夜里总会莫名惊醒,看他如何恢复记忆,找回失去的一切。
  • 先天无上

    先天无上

    吾曾在小丘山上跪拜先生,默默拜服,学得修行。吾曾在止虚之地得遇神灵,倾绝天地,艳压无双。吾曾在驻神山巅华威磐石,日月星易,地覆天翻。吾曾在...........。无中而有天地始成万类矇矇衍化遂心万灵自由开源辟流言先天言无上
热门推荐
  • 系统之炮灰玛丽苏

    系统之炮灰玛丽苏

    小说简介关简,一名穿越专门清理猿(喂)而关简的主要任务,是把乱穿越,乱重生,还有玛丽苏给清理掉,文雅点,就是把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丢到他们原本的时空。人嘛,给点机会,╮(╯_╰)╭咳咳,请看一个受如何勾搭得到一个优质攻。本文1V1,谢谢观看哦~
  • 改变你的一生:经营自己的强项

    改变你的一生:经营自己的强项

    聪明的人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愚蠢的人总是因别人的智慧干扰自己的情绪。任何人都可以发掘出他潜在的能力,只要你有这样去做的充分欲望就行。
  • 香如故之往事依依

    香如故之往事依依

    想起几日前的大难不死,现在算不算是在阴沟里翻了船......她失去意识前,看见他喊着她的名字飞身扑过来......“别了”她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六合之尊

    六合之尊

    昭昭寰宇森罗万象世间一切的恨爱情仇皆有因果当幕炎为心中执念踏破轮回、站在巅峰之时才发现、一切只是又一个新的轮回
  • 倾城邪女

    倾城邪女

    我,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什么天下第一都得在我脚下!那个什么绝世妖孽都靠边站啊,我女王大人来了,还不快跪下,还要我动手么,哼!我就是绝世邪女!
  • 神行战纪

    神行战纪

    活着,成为传奇;死了,成为史诗;昔日,东陵府“苏氏”惨遭灭顶之灾,几个男子带着一群孩子远遁大山,躲避追杀;十多年后,一群为完成逝者夙愿的少年从远方而来,一不小心扰乱了天地。……少年苏宇,将携带着一群热血男儿谱写一段不朽的传说。
  • 傀儡人间

    傀儡人间

    第一个神话时代,神信大陆无敌存在风未起破空仙去,踏足神界,给神信大陆留下了无尽的传说。从此人间武道之风盛行,修炼者以成仙成神为己任。第一个魔幻时代,魔信大陆超级强者战轩辕修成魔身,入主幽冥,永生于天地间,魔信大陆沸腾。战轩辕之传说不胜枚举。又是一个无比纷繁的大时代。。。。。。武馆帮派林立,武学世家并起;成仙成魔已经成为修炼者最高的理想。绝世奇才层出不穷,武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破空仙去之人数不胜数。而所有修炼者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武破虚空,成仙成神。一位冉冉升起的武学新星,在无意中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所有破空仙去的人都从此销声匿迹,生死不明!这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那些破空仙去的人都去了哪里?成仙成魔是成就自己还是。。。。。。?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为了查明真相,朴汐踏上了一条奇幻之旅,在一场场纵横厮杀间,一段惊天大秘即将浮出。。。。。。
  • 霸气少爷爱上低调美女

    霸气少爷爱上低调美女

    低调美女从小就是孤儿,后来,被霸气少爷的母亲领回家后,霸气少爷天天欺负低调美女,不过,在外面见到有人欺负低调美女就会去保护她。
  • 刀剑之七濑梦人

    刀剑之七濑梦人

    并不是特别喜欢玩游戏,只不过是被隔壁的妹妹拉着一起玩了一下,谁知到这也能够陷进去。既然如此的话,不想死掉也只能通关这该死的游戏了。
  • 异族之战

    异族之战

    亿万年前的洪荒时代,辽阔的亚垩大路上繁衍着众多种族,其中以巴岩族、魔尼族两大族的势力最为强大,两个民族无休止的争斗下去,一方是为了使得自己的族众和领土不受外族的屠戮和侵占,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彰显正义的力量,一方却野心勃勃,为了能够占领整个亚垩大陆,能够成为天下的霸主,不惜挑起战火,屠害生灵。而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土地上的其他民族呢?他们或是站在正义一方,为正义而战,或是因为贪婪和畏惧而屈服于邪恶。于是一个个个性十足的人物被战争的大潮推到了世人面前,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故事为大家呈现出正义与邪恶在较量过程中的惨烈,一曲曲气壮河山撼天动地的英雄之歌回旋在大地之上。这必然是一部史诗巨作,同时也是一部史诗般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