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9900000015

第15章 时态透析

“原文”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①,神忽他往②众言称言③,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④,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①方有对谈:方,正,正在;对谈,面谈。

②他往:指目光移往别处。

③众言称言:指众人言笑正欢之际。

④关情:牵动,感动。

前一章所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态,称之为“恒态”。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情态,是不经常出现的,称之为“时态”。如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见这种人毫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见这种人冷峻寡情。这类人城府深沉,居心险恶,不能跟他们建立友情;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在一旁连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这个人打交道,他却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足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这类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足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他却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足见此人缺乏理智。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能跟他们推诚交心。然而以上三种情态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果能够反以上三种人而求之,那么就几乎可以遍交天下之士了。

“智慧解读”

“方有对谈,裨忽他往”,正在与人交谈时,他却随便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或者一个话题正在交谈中,他却突然把话题转到与此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上去,可见这种人既不尊重对方,又缺乏诚意,心中定有别情。

“众言称言,此独冷笑”,大家正谈得笑语嫣然,兴致勃勃之时,唯独他一个人在旁边做冷然观,无动于衷,可见这人自外于众人,而且为人冷漠寡情,居心叵测。

以上两种情况均与正常情态相悖,不合常理。如果不是当时心中有什么其他急事,导致他失常的表情,那么这种人多半是属于胸怀城府,居心险恶之人。这种人与他人建立良好友谊不容易,别人对他也敬而远之。因此,曾国藩评论为“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前面谈到要从细处分辨,以上两种情形不细心,是不易察觉到的。粗者粗处看,细者细处看。曾国藩的价值取向和审慎之处就在于此。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别人发表的观点和见解未必完全正确,未必十分精当,他却在一旁连连附和,高声称唱,一味地点头“是,是,是”。这种人如不是故意的,定是一个小人,胸无定见,意志软弱,只知道巴结逢迎,投机取巧讨好别人。这类人自然当不得重任。

“未交此人,故意诋毁”,不曾与人交往,对人家全然不了解,全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主观想像,就在人背后蜚短流长,说人坏话,故意恶意诽谤他人,诬人清白。这种人多半是无德行的小人,无学无识,又缺乏修养,既俗不可耐,又不能自知。

以上两种人,由于品格卑下,又无识无能,庸俗无聊,鄙贱无耻,既不能与之共事,更不可与之为友。立身端正的人,应与这类人划清界限。当然,如果他们知而能改,又当别论。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做事只知因循守旧,而不知人有创新,陈规当除。因此,他们既缺少雄心壮志,又没有什么实际才干,动手动脑能力都差。遇事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挑工作重担。因而,他们什么见解也没有,什么事也做不成,徘徊迟疑,犹豫不决,空老终身。

“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指生活中那类多愁善感的人,他们内心世界很丰富,也非常敏感,见花动情,闻风伤心,如病中的小女人,软弱憔悴。凡遇事情,不论与自己相不相关,都一副泪眼汪汪的样子,一种病中女儿态。

曾国藩对以上两种情况一言评之为妇人之仁。这个评断正确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可以讨论。但文中所指的两种类型之人,确是存在于生活中的,要与这种人交谈共事,的确很让他人为难。须眉丈夫,整天如小女儿一样扭捏垂泪,谁能长久持之?这种人要去办什么事情?没有意志、没有头脑,全凭“夫君”做主,能有成就么?因而作者说不足与之论心。

以上几种情况,作者评为“时态”。我们知道,人的气质、个性、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一变俱变,因而曾国藩最后一句“三者不必定入终身”,足见他的客观公正。

中国古代对人的性格气质等都有所研究,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多散见于各种著述之中。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是不是一成不变呢?不是。曾国藩体情察意,明确认识到性情气质不是固定永恒的,都是会有所变化的。更进一步说,作者已经明确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性情、人格情操、言谈举止,跟他的命运好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会决定人的终身命运。验之,可以发现。一个奸邪的小人却能身居高官显位,而一个正人君子却功名难求;贤相良将常常过早身首异处,巨奸大猾往往能够得享永年。“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屡见不鲜,不算什么怪事,因为社会生活太复杂了,没有固定不变的公式。

“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古人讲求学以致用,三种“时态”分析已毕,又该如何呢?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在生活中可以去发现那些为人真诚,不饰虚伪,勇敢果决,敢作敢为,立场坚定之士,与他们交朋友,共谋大事,可以成功。反之,则不可与小人交往,以趋吉避凶。这实际上是衡量、检验选择人的标准,以此来评判所遇之人,自然可以确定哪些能成为亲密战友,哪些能同甘共苦,哪些人只能敬而远之,以此结交天下之士,可保无误。

但是不是就确保无误了呢?不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固然是识人,然而最困难的也是识人。人人不同,就像各人的面目都不相同。外形相似的人内心世界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古人常有“贤不可知,人不易识”的感叹。

“智慧应用”

鉴别人才,不宜武断

鉴别人才,不宜武断。人终有所长,就终有所用。用人者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其长处,使用其长处,而回避其不足。这于人于己,都是一件有功德的事。而人的缘分有尽不尽之时,因此也不宜刻意去求每个人的长处。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勿需再多言矣。

明朝人周文襄任江南巡抚期间,正值宦官王振当权,周文襄怕王振借机刁难,因此当王振兴建宅第时,周文襄事先要人暗中测量厅堂的大小宽窄,然后命人到松江按尺寸定做地毯送给王振作为贺礼。

由于尺寸大小丝毫不差,王振非常高兴,以后,凡是周文襄所呈报的公文,都在王振的赞同下顺利通过,江南的百姓因此蒙受福泽。

秦桧修建格天阁时,有个任职江南的官员,想别出心裁,好好巴结秦桧,使用了类似的方法。由于绒毯的尺寸大小恰到好处,秦桧认为这名官员打探他府中隐私,非常生气,常借事斥责这名官员。

同样是呈献绒毯,结果却一怒一喜,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这是忠奸不同,所以各得其不同的报应。却不知,王振虽然骄横暴虐,但并不深沉,秦桧则阴险狡诈心机重;王振喜欢招抚君子获致名声,秦桧却是怕遭谋刺,所以以小人之心严防众人,这才是结果不同的原因!

善于揣摩他人心思,如果不知进退,处理不当,则祸从中来矣。

战国时期,齐人隰斯弥去拜见田成子。田成子邀他一起登台远望,脸有沛然之色。看到三面视野辽阔,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林子挡住了,田成子没有说话。

隰斯弥回到家后,立刻派人去砍树,但刚动斧头,又传命停止。他家长者奇怪他翻覆举止,他说:“俗话讲:‘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成子将有所行动,如果事情重大,而我却表现出预知征兆,那就危险加身了。不砍树,还无罪;一砍,他就明白我知道他心中所想,那罪就大了,所以不砍树。”睿宗: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提到妇人之仁,可能有点轻视女性的意味,首先我们要讲讲什么是“仁”。

在《孟子》一书中,有个关于一头牛的故事,正好解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凡是谈到君主帝王,大多都以龙来作比拟。但孟子和齐宣王见面,却大谈其牛,这是历史上较为有趣的事。

然而这次谈话中,讨论的是齐宣王不忍杀一头牛而改杀羊的事情。

从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仁爱是领导人行仁政的基本方法,但我们所提倡的仁爱是大慈大悲,而不是妇人之仁。

当时齐宣王看到一头牛在被杀前瑟瑟发抖,于是不忍心宰杀他,这种心理就是人类仁慈心理的根本。这种仁慈心理,在平时看起来,似乎人人都具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假如真正研究心理学,不论政治心理学,或者宗教心理学,齐宣王这个以羊易牛的故事,可以用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俗语——“妇人之仁”来形容。因为女人容易掉眼泪,只要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难过掉泪。

古人说“妇人之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人们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线,要大发慈悲,具大仁大爱,所以才用妇人之仁——看见一滴血就尖声惊叫的“仁”来做反面的衬托。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正如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发抖便不忍宰杀,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他没有扩而充之,而是以羊易牛而已。

唐睿宗李旦和哥哥中宗李显一样,都是唐朝曾经两次登上帝位的皇帝。在公元684年,武则天将中宗李显废黜,让李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这也是一个傀儡的角色。

武则天在李旦登基之后,下诏将年号改为“文明”,又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立为太子。表面的文章做完了之后,李旦便被母亲安排到了皇宫中享乐去了,政事则由她继续把持。

到了六年后的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废掉了唐朝的国号,改成了“周”。李旦虽然被立为皇嗣,又赐姓武,但他的地位没有什么改变,还是个傀儡性的人物。

被姑姑武则天封成魏王的武承嗣很想代替李旦做皇嗣,准备以后继承姑姑的帝位。

为了达到目的,他千方百计地活动,但武则天却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最终认清了立皇嗣的重要性,打消了立武承嗣为皇嗣的想法,这使武承嗣非常恼怒,于是收买武则天的贴身侍婢,让她诬陷李旦原来的刘皇后和窦德妃,说她们夜里常一起诅咒武则天。

武则天一听大怒,也不辨真假就下令将她们二人凌迟处死。

接着,武承嗣又诬陷李旦要谋反,在大臣们的极力劝说下,武则天才打消了制裁李旦的想法。命虽然保住了,但李旦却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对皇位的事没有丝毫兴趣,提出放弃以后的继承权。

最后,武则天在大臣的建议下,将李显秘密接回来,立为皇位继承人,李旦则降为相王。后来,武则天病重时,大臣们发动政变,让武则天让出了皇位,李显即位。

到了公元710年,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她们想立中宗的儿子李重茂做太子,由韦皇后主持朝政,像原来的武则天一样逐渐向女皇过渡。

但还没等她们的计划实施,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抢先发动了兵变,除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李旦在他们的拥立下,再次登上了不再感兴趣的皇帝宝座。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旦处理得比较好。他的长子是李成器,但李隆基的兵变之功显然比他的哥哥要大得多。

这让李旦为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李成器提出把太子之位让给弟弟,同时,大臣们也支持立李隆基。

李旦在立李隆基为太子后,又封长子李成器为雍州牧,并兼太子太师,地位也很高。

这样便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

即位初期,李旦在李隆基和李隆基推荐的宰相姚崇的鼎力辅佐下,政绩颇为突出,在选官制度、平反冤假错案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在即位的第二年,睿宗李旦便没有了原来的魄力,变得昏庸起来。

在官员的选任上,不辨忠奸,将一些奸佞之臣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严重败坏了朝政。

太平公主的梦想是像母亲武则天一样有朝一日做女皇,在李旦登基的第二年,通过争夺,利用李旦对他的信任,逐渐占据了上风,使李隆基丧失了主持朝政的权力,李隆基的得力助手、宰相姚崇和宋壕也被罢职。

李旦因为以前母亲的所作所为,加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对皇帝这个人人喜欢的权位没有什么兴趣,一直想早点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去做逍遥自在、清闲无事的太上皇。

公元711年,即李旦重新登基的第二年的二月,李旦传下诏书,要太子李隆基行使监国之权。

两个月后,又召来三品以上的重臣商议传太子皇位的事。

由于这时大多数的人已经倒向公主一派,所以没有人敢表示同意。加上公主一派的极力反对,李旦便采取了一个过渡的方式:太子全权处理政事,其他军国大事、死刑的批准、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等,先与太子商议,拿出处理意见,再由他最后决断。

太平公主对此很不满意,一直想将李隆基除掉,扫除自己以后做女皇的一大障碍。

在公元712年的七月,彗星在天空出现,这在封建社会时被认为是一种凶兆,所以,太平公主赶忙采取了行动:唆使一个术士向李旦说李隆基要篡位做皇帝了。

没想到,这一招非但没有让李旦废黜李隆基,反而使李旦做出了马上传位给李隆基的决定。

无奈之下,太平公主只好顺水推舟,建议李旦禅让皇位,但同时她又提了一个条件:由他掌握朝政大权。

李旦不好让太平公主失望,勉强同意了。

公元712年的八月,李旦正式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在名称上做了严格规定:李旦自称还是皇帝用的“朕”,下的诏书叫做“诰”,每隔五天在太极殿听政一次,处理政务。至于李隆基则自称为“予”,下的诏书则叫做“制”或“敕”,以示区别,李隆基的办事地点在武德殿。另外,还对职权做了区分:四品以下的官员任免由李隆基来负责决定,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则由太上皇李旦亲自决断。

睿宗的政治生涯是行妇人之仁的典型,首先他被武则天摆布,做了一个傀儡皇帝,自己还心安理得,不思进取,一点也不像个大丈夫,后来甚至一度让中宗李显再度登上皇位,好不容易经过一系列斗争,自己的儿子又把失去的皇位夺了回来,可这个时候睿宗又是优柔寡断,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摇摆不定。

仁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要打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就要注意行事的时候不要抱着妇人之仁的态度。

据情态可以识别谎言

在单位里,领导者经常要听取下属的工作汇报,要经常与各方面的来访者交谈。他们明知在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但又真假难辨,因此,难免上当受骗,对一些人或事做出错误判断。如求职者说他很能干,一旦接收使用又不行。

那么,你如何能知道别人是否在说谎呢?辨认出非语言的欺骗姿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观察技巧。这样,任何的欺骗讯号都骗不了人。

有一种最常用的欺骗象征是三只聪明的猴子,它们不听、不说、不看非礼的事。所以,它们也不用手去摸脸,这种手脸姿势就是人类欺骗姿势的基本架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听到、或说了谎言或不好的事,我们常会想用手遮住眼、耳或嘴巴。小孩子会很公开地使用明显的欺骗手势,小孩要是说谎,常会用手遮着嘴,好像是想防止谎话从嘴里出来。要是他不想听父母的责骂,他就会用手盖住耳朵。当他看到了某些他不想看的事或物,他也会用手或手臂盖住眼睛。等渐渐长大之后,这些手脸姿势会变得比较精练,同时也没那么明显。然而,它们仍然会出现在某人听到、看到或说了谎言的场合。欺骗也含有怀疑、不确定、说谎或夸张的意思。

若是有人用了手脸姿势,并不一定表示他在说谎。然而,它却表示着这人有些不真实,只要进一步观察他的其他姿势就可以证实。

戴斯蒙·英里斯博士发现,当研究人员测验护士,要他们有意地对病人的病情说谎话时,这些护士要比平常说实话时用了更多的手脸姿势。

进行身体语言试验研究的人员发现,人在说谎时,一般出现以下四种不自觉的手脸动作。

护嘴的姿势是少数成人用的和小孩一样明显的姿势之一。手遮嘴,拇指压着面颊,好像潜意识中,大脑指示手做这种姿势以压制说谎。有时只是几只手指,或整个拳头遮住嘴巴,但意义都是一样。

护嘴的姿势不可与深思熟虑、评估事情的姿势混淆,在后面我们会讨论这一点。

许多人会用假咳嗽来掩饰这种护嘴姿势。在演坏蛋或罪犯时,常用这种姿势,尤其是当他与别的坏蛋在讨论犯罪细节,或当他被警方侦讯的时候;这种非语言讯息是表示不诚实的意思。如果说话者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在说谎。而若是你在说话时,对方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觉得你在说谎。演说者最感到心乱的一种场面就是在他讲演时,听众全部用这种姿势。若是听众人数很少或是一对一的情况,最好是暂停一下,问一问听众是否有人对你说的有什么意见。这样可以把听众的反对态度释放开来,使你有机会斟酌内容,并且回答一些问题。

尼伦伯格·卡莱罗对人用摸鼻来掩饰说谎或表示某种否定态度的问题,作过详细研究。他写道:

触摸或轻轻地擦鼻子,通常是用食指。有一次一位年轻人在路易士维尔大学与柏威斯德教授讨论书本的事。当教授问到他对一本现代古典作品的意见时,年轻人擦揉着鼻子,说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教授说:“其实你根本不喜欢这本书。”年轻人被这句评语给惊住了,但是仍不明白自已是怎么露出马脚的,于是承认他只读了几页而已。并且“发现它们都是愚昧不堪的。”这得怪他不该在行家面前擦揉鼻子。

伯威斯德和其他人都认定,在美国人中擦揉鼻子是相当于“不!”的反对符号。我们却发现摸鼻子或擦鼻子乃是怀疑的符号,而在许多个案中显示,所谓的怀疑乃是和伯威斯德所发现的“不!”是一样的。问一位少年人一个问题,使他难以回答,并且看看他多么迅速地以食指做出摸擦的动作。大多数的人都能认定这位青年的姿态乃是一种疑问的表情。然而,如果一位40岁的同伴或邻居发出同样的讯号,我们往往会看不出来。

在一个电视访问的节目中,一位著名的新闻评论员被问道:“历史学家对今天的青年和他们的理想有什么高见?”这位训练有素的评论员说话时一向不会把手挨到脸上,但是这时候他仍然把食指放到鼻子边说:“我相信历史学家会把今天的青年人看作这个国家的爱国者。”如何观察出评论员的疑问呢?其关键不外乎下列四点:①是否回答出问题。②他是否相信自己将要说的话。③不知如何以最好的方法传达他的信仰。④不知观众会不会接纳他所要说的话。在审视他所表现的其他姿态,再配合他前前后后的态度,我相信他的问题出在④,亦即听众对他所说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因为他先前的姿态是正襟危坐、态度开放、稍向前倾,而后来的姿态则显示极为开放而深具信心。这就排除了①和②这两项推测。只有这个问题使他摸鼻子,并且身子往后靠。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并没有这种现象,这就排除了③的因素。

这个姿态很平常。一般的演说者在他们对研究一个主题的方式或听众的反应没有把握时,往往会摸鼻子。一位研究人员说,在他所参加的谈判会议中,他观察对方是否触摸鼻子以决定提出提议或反提议。他发现当对方都在隐瞒立场时,他的对手会在讲或听时,用手去触摸鼻子。谈判继续进展,他看到的摸鼻子动作减少了,最后,他做了一项反提议,对方竟然没有再摸鼻子,反而身体向前移到椅子边缘,紧跟着协议就达成了。有时候人们摸鼻子是因为发痒之故。但是,在因发痒而擦摸鼻子与用这种姿态表示否定或反对意思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差异。人们在搔痒或擦揉鼻子时通常会很用力,然而在装腔作势时却轻轻的。后者的动作优雅,并且常常伴随着一个姿态,譬如蜷缩在椅子上,把身体扭曲成侧身姿态,或者身体动来动去。

摸鼻子姿势是护嘴姿势比较世故、隐匿的一种变化方式。它可能是轻轻地来回摩擦着鼻子,也可能是很快,几乎不易察觉的一触。女性在做这种动作时,会非常轻柔、谨慎,以防止化妆被弄糟。

关于摸鼻子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当不好的想法进入脑子后,下意识就会指示手遮着嘴,但到了最后关头,又怕表现得太明显,因此就只是很快地在鼻子摸了一下。另一种说法是说谎会引起鼻子的神经末稍刺痛,摩擦鼻子是为了舒解这种感觉。

人们常常会用有意地摩擦或搔抓来解决,而不是只轻轻地触摸一下。像护嘴姿势一样,摸鼻姿势在说话人使用时表示欺骗,在听者来说是表示对说话者的怀疑。

古语有云:“非礼勿视”,这姿势表示大脑想遮住眼睛所看到的欺骗、怀疑的事物;或者是在说谎时,避免正视对方的脸。男人通常揉得比较用力,而且如果是挺大的谎,通常就把眼睛看往别处,通常是地板。

女人则是在眼下方轻轻揉,一是为了避免粗鲁的动作,二来是怕弄坏了化妆,为了怕对方注视,她们常会眼睛看着天花板。

“谎言从齿缝溜出”是句常用的话语。这是指在一个混合姿势中,咬合的牙齿、假笑容,再加上摩擦眼睛和避免与人接触的目光。这姿势常被演员用来塑造不诚实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则很少人使用。

“非礼勿听”,这姿势就是想防止不好的事被听进耳朵的意思。小孩子不想听父母责骂,就用双手掩住耳朵;成人的抓耳朵就是一种世故的形式。

其他的变化有摩擦耳背,用手指掏耳朵,拉耳垂,或是用整个耳背盖住耳孔。用整个耳背盖住耳孔的姿势,是表示他已经听够了或是想讲话的意思。

除了以上四个手与脸部的关系动作外,人在说谎时还有别的一些掩饰动作。

例如,搔脖子、拉衣领等。戴斯蒙·莫里斯发现,人在说谎的时候,会引起敏感的面部和颈部组织的刺痛感,而必须用揉或搔抓来舒解。这对为什么有人在说谎时,或怀疑被别人拆穿时拉衣领,可说是—个合理的解释。

而搔脖子的动作通常是不相信别人而嘴上又不好说出来时候做出的,比如他用惯用的那只手的食指搔抓耳部下方或脖子一侧。

观察这种姿势会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每次大约是搔五下。

很少超过或少于五下的。这姿势表示怀疑或不肯定。使用者的特征是常会说:“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同意”之类的话。当某人的话与事实不符时,这姿势特别明显。例如在说“我能够了解你的感觉”之类的话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有人口臭,说话时也往往捂着嘴。

这说明,对于以上这些姿势的理解,一定要灵活运用,不能一看人家捂嘴摸耳朵就认为是在说谎。可能正好这时他的耳垂有点痒,所以才用手指搓一搓,这和说谎是没关系的。

任何原则都只能说明一般的情况,而不说明个别例子。

§§少年观两眉临老察胡须——须眉鉴

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这样的配合叫金形得金饲。蓬然虬乱,尝见耳后,是气宇轩昂、威德兼具之相。此二者本为佳相,如能配清奇的神和骨,乱世可成霸才,治世能为良将。

同类推荐
  • 舍一点是得到

    舍一点是得到

    本书说的是舍得舍得,不舍难得,适当的放弃也是一种获得,帮人就是帮自己,给予爱的人,才会享受到爱,吃亏到后还是福,肯付出、会放松,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放下身段,可以更安全稳地前进,看准进机退一步,生存空间更广阔,乐善好施能升华你的人生境界。
  • 认命不如拼命

    认命不如拼命

    认命的人,不会摆脱不幸,不会减弱不幸,不会驱走不幸。只有拼命的人,才能使不幸变成幸运,才能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拼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力量,拼命是生存的一种姿态,是比站起来更重要的姿态,是强者的象征。只有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拼命做好每一件事情,才可能到达卓越的巅峰!
  •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亲情感恩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亲情感恩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感恩亲情,是我们情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会感恩亲情的人,无疑是一个善良的人。
  • 茁壮成长的智慧

    茁壮成长的智慧

    本书内容包括:举止文明、有自立能力、不畏惧困难、有谦卑的品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动脑筋、热爱劳动等。
  • 不要忘了你的爱

    不要忘了你的爱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爱并不仅仅在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用心去爱美好的生命,用心去爱美丽的自然,教我们理解和宽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大爱”,快乐生活。
热门推荐
  • 无限之血脉调制

    无限之血脉调制

    冰冷...抖动...当宅男陈大牛为穿越到无限世界暗自窃喜时,他不知道,无限世界只是他的第一站......涂鸦之作,拾人牙慧,不喜勿喷,万分感谢。
  • 宠夫之吾之妻主

    宠夫之吾之妻主

    她和他是青梅竹马,从小玩到大。那年,他九岁已定亲,可是被掉下悬崖,被退亲;她五岁,刚来这世界没多久,因种种原因,她把他从悬崖下救起。那年,她十三,漂亮的外表时常挂着温暖的笑容,引的村里的少年郎,痴痴守候;他十七,他因掉下悬崖,破相和退亲,成了村里的丑八怪,他喜欢她,最后受不了自杀······(本文一对一,不喜误入)
  • 网游之血色逆袭

    网游之血色逆袭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但是骨感的现实……被事实一次次的证明。所以有太多的人不甘心,不甘于所拥有或者所得到的,我们也许无力对抗现实,但至少还有一片虚拟的天空,挑战从这里开始,是兄弟情谊,儿女情长还是争名夺利,血染沙场
  • 我的记忆只停留在你这儿

    我的记忆只停留在你这儿

    交往几年的两个人突然因为女主角看见男主角抱着另一个女生以为他出轨,消失后出车祸失忆嫁给另一个男人,重新回到男主角身边……
  • 婚久情深

    婚久情深

    他不爱她,却执意要娶在订婚宴上被男友堂而皇之抛弃的她!她不爱他,却为了报复需要找个牛叉的靠山!他是B市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有着显赫的家世,俊朗的外貌!她是不被看好的落魄女,平凡又倔强!第一次见面,他对她说:嫁给我吧!她看了他一眼:我二十二,你三十三,这不合适吧!第二次见面,她认命的点头:我跟你走!管自己丈夫叫爸爸的孩子,突然出现的旧情人,自己是他心中遗爱的山寨版,莫名敌对的婆婆,她原本立志此生只婚不爱,却一次次的进行着婚姻保卫战,当温情的丈夫变的绝情,当身边的爱慕者着苦苦追求,是委曲求全还是远走他乡?是淡然退场还是弥足深陷?
  • 隔绝时空的爱恋

    隔绝时空的爱恋

    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女孩,她渴望像古装剧里的人那样经历一切的事情,有着惊世的爱恋,想像她们那样做个武林好汉,行侠仗义。于是在一个意外中,她真的梦想成真,穿越到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朝代。只是在那里她越发难过,那里的人勾心斗角,本想着摆脱现世纷争的她却卷入了另一个腥风血雨的旋窝。她想要回去却无可奈何。但在此她却也收获了友情和爱情。她与时代不合的郡主,向往自由,不慎跌入爱情深渊,他倍受母爱的王子,有着超凡的身手,忠孝仁义一应俱全,却招来同母兄长的不满;她礼部尚书的千金,温娴淑惠,柔刚相结,他温文的王子,谦恭有礼,待人和睦,却同样得为生存不择手段;她刁蛮任性的郡主,聪明机智,万千宠爱,他天真无知的弟弟,直爽率真,却不懂人情世故;她半路陌人,身世迷离,原是前朝遗孤,他有无上权利的皇儿,不得母亲宠爱,处心积虑谋夺皇权;她青楼歌姬,但守身如玉,敢爱敢恨,却是烈士之后,他仗义为兄,却只忠四哥,也得拼命十三郎;她逃亡在外的公主,沦为丫鬟,却觅得有心人,他忠君爱国的世子,人前乐观,背后忧郁,御前侍卫却伴君如伴虎;他高高在上的太子,却不得臣民之心,一朝便成阶下囚;他才识颇广的王爷,却有着蛇蝎心肠。
  • 莫叹明月笑春风

    莫叹明月笑春风

    “我并不是喜欢纠缠的人,如今将着玉佩还你……便是将我对你的最后一丝情意给断了,我会与你退亲,日后你为君我为臣,你我之间再无任何私情。”良久,他薄唇轻启,应了声“如此甚好。”她笑了笑,可眼泪却落了下来,她转过身,向殿外走去,走到门前,她顿了顿,哀戚道“皇上的眼睛甚是好看,里面没有风没有月,没有星星,也没有我……”
  • 血色凋零

    血色凋零

    穿越就能改变命运?开什么玩笑,不过只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同样的挣扎活着罢了。“就算你手握千亡魂,脚踏万枯骨,我依然会在你身边”
  • 梦想世纪

    梦想世纪

    狂霸无敌越众仙,不至九重敢称天?响彻千古的人名都活着,你我的明天死去了!
  • 灵古时代

    灵古时代

    轻视,排斥,嘲笑,通通是开胃菜。不服输,不妥协,不低头,从今天开始!欢迎来到充满未知和强者生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