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9200000012

第12章 “势则日变而不可复”

改革,也是经世。但,经世可以循陈规蹈旧矩,一切按既定方针办,而改革则不然。改革的特点,在一个“变”字,在破陈规旧矩,立新规新矩。

在读书笔记《默觚》中,魏源说:“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句话,是《默觚》的核心思想,是他后半生的许多光辉思想与重要实践的基础。“穷则变,变则通。”魏源撰史书、辑资料、议时政、谈改革,无不体现着《周易》的这一重要观念。

这也是时势使然。

魏源主要生活在嘉庆、道光年代,“康乾盛世”刚刚过去,原有的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显露或进一步深化。这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高度集中,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顺治元年(1644),为了满足旗人的贪求,清王朝下令圈地,前后共圈占耕地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四顷。一些汉族地主豪强,也趁机倚势强占公田和民田。至康熙八年(1669),清廷始下令停止圈地,二十四年(1685)四月,又强调“自后永不许圈”。虽然自此以后以暴力方式集中土地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随着经济剥削的概率逐年加大,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随着旗人因腐化而逐渐典卖在圈地运动中圈占的耕地,随着自耕农的纷纷破产,土地自由买卖之风渐盛。乾隆时期,土地有“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的现象,“田之来去无常”,仅北京的旗地被旗人卖掉的已超过一半。这时,贵族、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凭借手中的政治权力、经济实力或宗教优势,或趁荒年饥馑之时,或乘贫者无力偿还高利贷之机,疯狂兼并土地,使全国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控制在他们手里。乾隆时期,皇室控制的官田、皇庄达六七千万亩。一些大官僚兼并的土地也是惊人的。例如,两江总督孙玉庭光在山东就占地三万多亩,大学士和璥有地八十多万亩,广东巡抚百龄有地五十多万亩。道光时期,大学士琦善竟占地达二百五十多万亩。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地主、商人中的“有心计之家,乘机广收,遂有田连数万亩,次则三四万至一二万者”,江苏无锡一贩运粮食和开当铺的薛姓人家,买田四万多亩,直隶袁姓人家占地二十多万亩。而且,土地兼并之风日演日烈。乾隆十三年(1748),湖南巡抚杨锡绂上疏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而且,地租也日益加重。清初旗地的租银最多不过一二钱,至嘉庆年间已增至三四钱。乾隆五十六年(1791),因“近年生齿日繁,每亩现值租银五六钱至七八钱”。土地,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无地或少地,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大。

二、朝廷及整个官僚机构更加腐败。乾隆六下江南,挥霍无度,“一日之餐食至十馀两”。权臣和珅“秉权后,政以贿成”,全国上下形成了一个以和珅为首的庞大的贪污网。嘉庆四年(1799),和珅败露,抄没其家产,竟达八亿两。嘉庆帝指责道,不少臣下“不能奉宣朝廷德意,多方婪索,竭其脂膏”。例如,治理黄河的总督是个肥缺,每一总督走马上任前,须向和珅纳银几千上万两,大批的治河费落入了和珅等人的腰包,“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其用”,以致“黄河无事,岁修数百万,有事塞决千百万,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腐败,必然带来政务和军务上的废弛。嘉庆帝曾指责带兵大臣及手下将领“全不以军务为事,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廉鲜耻,营私肥囊”。积重难返,清政府的衰败,到此时已成定局。

三、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率的提高,赋税的加重,天灾的频仍,加上官僚的贪污勒索,迫使许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沦为乞丐或流民。嘉庆时,光北京城内便有流民十多万人。连嘉庆帝也在上谕中承认:“教匪聚众滋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百姓若非迫于万不得已,焉肯不顾身家,铤而走险?”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徒首先在湖北宜都枝江交界处举起义旗,响应者遍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省的一百二十四个州县,而且,“新起之贼,实多于剿除之数”,至嘉庆九年(1804)九月,才最后失败,前后持续了九年。正如魏源所评论的:“前代流寇,皆发难末造,川壅必溃,未有蠢动于庞豫之馀,劳师武如今日者。心腹患其四肢,内讧急于边陲,痛深者其惩切,创钜者其愈迟。”早在康熙年间创建的秘密的天地会,在嘉庆、道光年间的反清斗争,虽零星而分散,却从未停止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嘉庆七年广东博罗起义、嘉庆十四年江西崇义起义、嘉庆二十二年广东梅县起义、道光十二年台湾起义、道光二十五年广东香山起义。天地会起义,是太平军起义前四十年间,被清朝廷诅咒为南方“荼毒殆遍”、最感头疼的事。

在北方,白莲教的支派天理教于嘉庆十八年(1813)首先在河南滑县起义,山东定陶、金乡,直隶长垣、东明等地的教民迅速响应,林清率领的起义军一度攻入北京城,攻入皇宫。同年,陕西三才爆发木工起义、岐山爆发饥民起义。嘉庆十九年(1814),河南的捻军开始起义。道光二年(1822),河南新蔡朱麻子率众起义。道光六年(1826),台湾的黄文润率粤民起义。道光十五年(1835),山西赵城曹顺起义。道光二十三年(1843),湖南武冈曾如炷起义。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台湾洪协起义。同年四月,湖南耒阳杨大鹏起义。道光二十五年(1845),山东的捻军与曹州地区的官军接连交战。道光三十年(1850),爆发了足迹遍及十六省的六百馀座城池的太平天国起义。

与此同时,国内的民族矛盾也日益突显。嘉庆二年(1797),贵州布依族韦朝元、王囊仙率领布依族和苗族起义。六年(1801),贵州石砚苗族起义。二十年(1825)四川回族起义。道光二年(1822),青海番人蕴依起义。十一年(1831),广东黎族、瑶族起义,湖南江华瑶族起义。十三年(1833),四川彝族起义。十六年(1836),湖南武冈瑶族龙华会起义。十七年(1837),四川凉山彝族起义。二十六年(1846),云南永昌回族起义。二十七年(1847),湖南乾州苗族起义。道光二十年(1840),更爆发了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鸦片战争。113魏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火山迸发,社会急剧变化的嘉、道、咸时期。

四、由于上述多种原因,朝廷的财政捉襟见肘。乾隆五十五年(1790),库存银曾高达八千万两,到乾隆末年,锐减到二百万两,他交给嘉庆帝的已是一个钱财匮乏的烂摊子。经过嘉庆、道光两代的努力,到道光三十年(1850)库存八百万两。但是由于鸦片战争失败后的赔款几占年财政收入四千万两的一半,“至咸丰三年(1853)六月,库存正项待支款仅馀二十二万七千两”,已无法维持正常的财政支出。种种迹象表明:清政府正走在由盛而衰的急剧下坡路上。

魏源自述亲身经历说:“荆楚以南,有积感之民焉。生于乾隆征楚苗之前一岁,中更嘉庆征教匪、征海寇之岁,迄十八载,畿辅靖贼之岁始贡京师,又迄道光征回疆之岁始筮仕京师。”“乾隆征楚苗之前一岁”,指乾隆六十年(1794),镇压湖南永绥石三保和贵州松桃石柳邓分别领导的苗族起义:这时,魏源才两岁。“征教匪、征海寇之岁”,指嘉庆初年镇压白莲教起义,镇压福建同和蔡牵、广东朱续在浙、闽、粤沿海地区的反清斗争:这时,魏源才十多岁。“十八载,畿辅靖贼之岁”,指嘉庆十八年镇压直隶等省的天理教起义:这时,魏源才二十岁。“道光征回疆之岁”,指道光七年平定张格尔在英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下于南疆地区的叛乱:

这时,三十四岁的魏源才入资在京都当了一名小官书)。他又写道:他的《圣武记》“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这时,魏源已四十九岁。不久之后,捻党活跃于山东、河南等地,攻城夺寨,太平军也接踵飙发,直到魏源逝世的咸丰七年(1857),农民起义方兴未艾。可以说,魏源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死于乱世。他有意识地把这些动乱大事与自己的生平联系起来,足见他“积感”之深!

面对嘉庆、道光年间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国的官员和士人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种是对这些变化视而不见,一切率由旧章,按既定方针办,任凭风浪起,好官我自为之。结果只能是各种社会矛盾继续扩大和尖锐,朝政继续败坏,清王朝迅速走向崩溃。另一种是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变化,要求改革弊政,进行地主阶级的自疗、自救,以求清王朝能延年益寿。魏源正是后一种人中的激进代表。但是,改革,从来会遇到重重阻难。其中,最严重的是思想障碍:祖训不能违,祖制不能变。改革家则针锋相对,提出自己的口号。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司马光攻击王安石所说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说:“兴利除弊,不为生事。”魏源则说:“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他认为,即使是儒家常常称道的五帝三王,也是常常变更“礼乐”的。

所以,他很重视事物的变易。指出:“法不易简者,不足以宜民;非夷艰险而勇变通者,亦不能以易简。”他希望涌现大批“夷艰险而勇变通”的有志之士。

为了批驳某些人以唐、虞、夏三代为人类最大盛世,言必称三代的守旧观点,他指出:“岂知三皇之事,若有若无;五帝之事,若存若灭;三王之事,若明若昧。时愈古则传愈少,其与天地不朽者果何物乎?”“时愈古则传愈少”,这是魏源对“思古”派的一句掏心窝子的劝告。

他为了强调一个“变”字,说:“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天、地、物,皆在变,古今不同,这是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的;人,被称为万物之灵,当然更是古今大异。魏源举了大量事例来支撑他的这个论点,并且概括地说:“故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时势,每天都在不断变化;过去了的,不会复现;历史,有时也有某些极相似之处,但不是重复。

魏源进一步指出,古事古物有古事古物存在的原因,今事今物有今事今物存在的条件,所以不能笼统地以古绳今,也不能以今人强求古人。他说:“古乃有古,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诬今和诬古一样,都是既不知今,也不知古,都不是治政、为学的正确态度。

魏源懂得“今必本夫古”,故观今宜鉴古,“立乎今日以指往昔”。

他的《圣武记》便是一部鉴古以观今的力作。

但是,魏源反对崇古,更反对复古。他指出:“庄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风必不可复,徒使晋人糠秕礼法而祸世教;宋儒专言三代,三代井田、封建、选举必不可复,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术。”这是说,崇古会带来弊病,甚至祸害。崇古者的思想疙瘩,是没有一个“变”字藏在心胸,看不到古今情势在不断变化。他说:“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崇古者,多是一些迂夫子,是一些“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的“庸儒”。

对这些“迂夫子”、“庸儒”之所以有如此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因为魏源有着唯物的历史进化论。他指出:“后世之事胜于三代”,至少有三端:“[汉]文帝废肉刑,三代酷而后世仁也;柳子[柳宗元]非封建,三代私而后代公也;世族变为贡举,与封建之变为郡县何异?”他还举出下列史实为证:“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条编……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而复两税,舍两税而复租庸调也。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丁庸变而差役,差役变而雇役,虽圣王复作,必不舍科举而变选举,舍雇役而为差役也。丘甲变而府兵,府兵变而骑,而营伍,虽圣王复作,必不舍营伍而复为丘甲、为府兵也。”他归纳说:“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变归之山,得乎?”今由古来,今胜于古,这八个字是历史事实所铁证了的,却不是魏源所处那个时代的一些迂腐的封建士大夫所容易明了的,所以,魏源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反复讲这个道理。

于是,魏源适时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变法。他说:“法无久不变,运无往不复。”又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简易而能变通之法。”除弊兴利,就是“变”。除弊,是为了兴利;兴利,必须除弊。魏源反复阐述了“弊乎利乎,相倚伏乎”这样的辩证观点,认为“法之弊生,因时至变,则神而明之”。

变革,是魏源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的思想的核心。为了支撑自己的论点,他举儒士们乐道的“三代之事”为证:“以三代之盛,而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是以《论语》‘监二代’,荀卿‘法后王’,而王者必敬前代二王之后,岂非以法制因革损益,固前事之师哉!”同时,魏源又适时地提出了一个口号:“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他说:“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又说:“人情所不便者,变可复;人情所群便者,变则不可复。”变与不变、怎样变,一切以“便民”为转移。魏源在19世纪中叶所阐述的这一观点,不仅难能可贵,且有深远的借鉴意义。魏源就是以这样较为完整的变革理论,走入了道光年间地主阶级的先进人物的行列。

同类推荐
  •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本书介绍了25位世界名人的生平事迹,包括:切·格瓦拉、文森特·凡·高、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伊莎多拉·邓肯等。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如鲁班、李冰、蔡伦、张衡、华佗、魏伯阳、马钧、葛洪、郦道元、一行、毕昇、黄道婆、路·盖里格、安东尼·列文虎克、G·W·莱布尼茨、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等人。
  •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本书是以作者踏上旅途开始,并以回到故乡作结。由于她的旅途主要是穿越广袤的俄国和俄领中亚,全书最初就是在对这一路的描写上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家庭20世纪初在喀什生活工作的经历,其中讲到的一些喀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今天的喀什仍然能寻觅到踪迹。
  • 四十自述(精装)

    四十自述(精装)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
  • 贝多芬(名人传记丛书)

    贝多芬(名人传记丛书)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即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年少时被父亲逼着弹琴,母亲早逝;成年后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恋爱;26岁时听力衰退,45岁时完全失聪……该书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永恒的艺术而长期忍受苦难、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阅读该书可以使读者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重收获。
热门推荐
  • 修士和骑士与魔法师

    修士和骑士与魔法师

    即使修炼体系不同,但本质都是变强。就像语言,不同的语言间也可以互相翻译交流。世界有三个帝国,每一个帝国都有其独特的修炼体系。修士,骑士,与魔法师。
  • 踏雪传

    踏雪传

    武之道是为人道,七国之陆,武道千衍。历经战乱侵略之后,圣地被迫占领,将领不知所终,雪国之中开始酝酿一场腥风血雨,挺过去便是百年辉煌,否则举国沦丧。少年青亦泓埋藏着为父报仇之愿加入宗门,一心向武,然后一步步地随着境界的提升,世界开始变得更加复杂晦涩,前路也随之迷雾重重。小逸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希望大家能够路过后不忘加个收藏,一定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武侠幻想。谢谢!
  • 两河经略

    两河经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山总裁独宠法医娇妻

    冰山总裁独宠法医娇妻

    因为法医这特殊职业,她成为大龄女青年,天天被逼相亲,被奚落。他,集团总裁,最具价值王老五,娶她报恩,但签下三年后离婚协议。他说:你身上有尸臭味。她说:你身上有铜臭味。旁人说:你们臭味相投,正好一对!
  • 武林丛谈

    武林丛谈

    本书介绍了武林行当、武林习俗、江湖特征、江湖规矩、江湖习气追溯了武林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武术流派发展成武术门派、武术门派和江湖帮派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武术从民间走向殿堂的历程反映了民间对武术的见解和理解记述了以良莠混杂的江湖文化为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武林。
  • 一心无鑢

    一心无鑢

    三千多年前一场神魔大战最终只留得人类孤独地生活在世上。而在十年之前却被弟弟亲手杀死一次幸得机遇存活下来,从此在斗兽场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终于在某人的帮助成功逃脱来到热闹人间,17岁的少年-—鑢,关于他的冒险故事,现在才开始。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曾经多少有点自闭的你。
  • 三公主与三王子的唯美爱恋

    三公主与三王子的唯美爱恋

    她慕容雪韵,冷酷无情,杀人无情,都在家人朋友面前温柔可爱;她萧若涵,温柔如水,但杀起人来冷酷,无血;她雪雨蝶,调皮可爱,杀起人来嗜血。他欧阳辰熙,冰雪封地;他慕容浩轩,温柔担当;他上官沐殇,花心萝卜。但他们六个遇见后又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当他们相爱后,他们却因一个阴谋误会了她们,几年后她们回归他们身边,又因为一个阴谋而伤害了她们,她们受不了,再一次离开了他们,在过了几年,她们再度回归,在他们的再三道歉下原谅了他们,之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血色星辰夜

    血色星辰夜

    平衡世界,被欲望所打破,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与欲望一战!妖王的出现神器的出现魔与神的上位者变更,都被预言之书所记录,一切条件都已达成,你准备好了吗?
  • 死神大人的赎罪笔记

    死神大人的赎罪笔记

    死神大人表示,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赎罪,真的。至于撩妹什么的……只是被动技能而已,真的,要相信我啊。
  • 续命师日记

    续命师日记

    张二狗,一个为了青梅竹马的娜塔莉亚被动从事了续命师这个行业的年轻人,究竟会有哪些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