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66400000030

第30章 跨世纪的葬仪(忆张君秋)(3)

一笔花青,又一笔花青,左边一片叶子,右边也是一片叶子……又勾勒了叶筋。画的是桃叶,我以前见她画过。那次正赶上吴要出访台湾,她一连画了八个大桃儿,我估计是要带给台湾某位老者的。这次又画桃儿,莫非她是要送给那些孩子的?她为什么那么激动?我不由得琢磨起来……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有个活动,把全国各个戏曲剧种的代表人物都请了去。新风霞也在被请之列,但没有表演。最后登台谢幕,她坐着轮骑被第一个推上了台。主持人把话筒交给她,让她代表所有剧种的老演员说几句。我记得很真切,她一句“我是新凤霞”就招来一片掌声,随后又说了几句美好祝愿的话。最后一句则是“给大家添麻烦了”。台下静了静,然后是一片更加热烈的掌声,回报她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在她还有另一种真诚,就是这天刚刚发生过的场合。她面对的,是来自郊区中学的十几个素昧平生的孩子,是评剧把双方联系在一起。虽然她被关在家里已经20多年,可如果问她到底是干什么的,她一定肯定地回答说是“评剧演员”。所以我猜想,她刚才在家的这一阵儿,兴许比那天在中央电视台还激动,为此她决定用画来回报小知音。在中央电视台那天,她用了自己的话,用了不似“歌唱”又胜似“歌唱”的话。此刻在家里,她觉得光接待和照相还不足,必须追加上自己的画。

话和画都很好,都很难得。

狂飙突进与水磨功夫(忆李世济)

李世济饰演《锁麟囊》之薛湘灵

我从两位教授的话语,联想到著名京剧演员李世济。

一位是北京大学的金克木教授,曾经是梵语专家、围棋高手,在年逾古稀之后又获得了电子计算机的速度,准确和精辟。他几年前曾对我谈到李世济:“她一生的高峰是《陈三两爬堂》,这个戏狂飙突进,似程而又非程,一下子使她脱颖而出。这几年她很努力,把程派老戏改了又改,折腾来折腾去也没超过《陈三两爬堂》,还没有从80年代的基础上,再一次实现狂飙突进。”(大意)

另一位是上海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早年从事文史,研习绘画,中年以后转向园林艺术,成为我国头一流的古建筑及园林专家。他曾讲“: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见《说园》)

两位教授的话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陈三两爬堂》的确是李世济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但是这一个狂飙突进并非从天而降,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下过许多水磨功夫。她1956年加入了北京京剧院,除了继续演程派戏之外,则把主要精力用在陪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演唱各自的流派剧目之上。这一来,不仅熟悉了这几个有影响的流派,而且敢于用自己的“程”与之“厮咬”。一次,陪谭富英、裘盛戎在中南海唱完《二进宫》,谭先生感慨地对裘说“:这小胖子(指李世济)真厉害,得的好儿比谁都多……”这是一种类型的“水磨”。还有另一种更积极也更厉害的“水磨”,那就是她在勇排新戏中间的自觉。她是在50年代后期开始“搞自己的戏”,如《王昭君》(汪曾祺编剧)、《刘三姐》等,同时在马连良、裘盛戎等人主演的《南方来信》、《杜鹃山》中扮演重要角色《。陈三两》只是上述系列中的一个,虽然当时就“红”,但是也不是特别醒目。等到历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回头再“看”的时候,这才发觉《陈》剧熠熠闪光。确实,历史的大潮淘汰了其他剧目,却对《陈》剧情有独钟。

如何总结这一经验?我以为,有抱负的演员每次创新时的“侧重点”不一样,当时的主客观情况也会各自不同。有时“水磨”磨在了“点子”上,有时则不一定磨得那么“准”,甚至磨“歪”了、磨“坏”了。但无论如何,即使出了差错,也为后来的成功(也就是狂飙突进)积累了经验。

李世济“文革”之后对程派戏的改革,虽然主观上想“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实际做来,就很难把自己与京剧发展的总形势(以及观众审美上的缓慢变革),实现最紧密的结合。比如,《锁麟囊》、《文姬归汉》、《梅妃》几个戏中,变革的步伐是逐步加大的。等到这几个戏在观众中确立之后,她又组织有关创作人员,把程派早期剧目《碧玉簪》改变成一个全部新词新腔的《玉簪误》。这应该算作“最彻底”的狂飙突进了吧?谁知观众并不欢迎,觉得它新得“没有基础”。观众的这一感觉,是极其准确和深刻的。李世济接受了观众理所当然的“冷落”,转回头来重新“水磨”。她要组织并参与编写适合于自己的剧本,为了以后好“新得有基础”。同时她和老伴儿一起,重新对声腔上的变革进行“水磨”。观众感到《玉簪误》的唱腔有些“像”河南梆子,但这并不是“出新”的错儿,而只是水磨功夫下得不够的结果。于是世济夫妇在后来《则天武后》的编写、排演过程中,集中了以往各个方面上的“水磨”经验。该剧终于在第一届“文华奖”评比中,为中国京剧院立了大功。得奖牌还是次要的“,新程派”在程迷心中渐渐扎根,才是了不起的成就。

我是在李世济艺术实践的后期进入她的工作圈子的。我们相熟一度,尽管一度,也有十多年的时间。很可惜,在《则天武后》之后,外界的客观条件阻挡了世济进一步的打算,我也渐渐远离了梨园。狂飙突进与水磨功夫是一对矛盾,任何人想在某门艺术的某个环节上搞出点新名堂,都离不开把握好这两点之间的关系。然而让人扼腕的是,任何一点新名堂往往都需要“一堂人儿”的共同努力,有人唱主角,有人唱配角“,活儿”虽有主次,但缺一不可。现在的形势则是,锣齐鼓不齐的情况太多了。

炒豆芽中的学问(忆孙毓敏)

在京剧演员孙毓敏家吃饭,她讲起不久前赴津演出时的一件轶事。一位善烹调的友人请了她,没想到“大轴”竟是炒豆芽!白生生圆鼓鼓,端上桌时还是支支楞楞的。熟吗?她这样想着,但一口咬下去,感到口劲恰到好处,再看这盘炒豆芽,仿佛觉得它已产生质变--她说“:兴许,是端上桌以后才慢慢熟的……”这番请与这番话都大有学问。

回顾我们自己学习做菜的经历,一般都有一个“少--多--少”的过程。在家中初学乍练,无非是用常见的材料,经过简单的组合(从切到炒),最后形成了家常菜。等以后有经验了,就会研究食谱,走向大干。不要说青菜豆腐被摒弃一旁,就连肉类也遭到排斥,我们不是有许多以精制燕窝、鱼翅、熊掌、海参而闻名的著名厨师吗?这个“多”中的用料复杂和制作精}El之“少”的一种升华。然而令人奇异的是:这次飞跃,通常又要回复到一种更为高级的“少”

。少“,材料如同昔日一样地单纯,但深厚的功力不露--讲究在单纯中求丰富,讲究在平直中阶段上的炒豆芽,就再不是家常菜,会因上升为碍美食家的喝彩。

炒豆芽打破了”我制你吃“的传统习俗,开创了;同创造”的崭新审美关系。这盘炒豆芽刚端上“】西湖醋鱼”那开阖蠕动的鱼唇一般,给人一种。当然要吃熟食,但有见地的厨师就是不肯把一旁中做尽干绝,硬是要让本质上已属于“熟”的}带女儿看孙毓敏的演出(1985年)

佳肴还残留一点“生”的外貌,借以引起食客的美好遐想。这样做是高明而危险的,因为火候必须“掐”得很准--必须借助一个“端”的过程,使貌“生”质“熟”的菜肴变成里外全熟,食客可以放心地品尝。这种让食客眼睁睁看着菜肴由貌“生”质“熟”向着里外全“熟”转变,从本质上讲是最尊重食客的。它和中国戏曲讲究“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有异曲同工之妙。戏曲最反对“我演你看”,它从不把观众当成一个消极的承受体,而高度尊重和焕发其想象力,使之与自己一道完成审美的过程。戏曲演员置身于几千支光聚焦照射的红氍毹上,一边进行着自己的表演,一边时刻把握着黑暗中的观众--一忽儿,要“逼使”他们承受痛苦而喘不过气;一忽儿,又要“引逗”他们发疯般地倾泻感情!大约孙毓敏具备这样的“特异功能”,才能目光如炬--看透那“白生生圆鼓鼓,端上桌时还是支支楞楞的”表面现象,并在品尝一口之后,立刻悟到了“兴许,是端上桌以后才慢慢熟的……”我由此想到,美在不同门类艺术中虽然各具形态,但又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足音(遥感冯友兰)

中年之后,我一直在现实的尘嚣中寻找凝重,寻找历史走过的足音。由于有了愿望,总算生活不负有心人,使我有幸能经常踩着父母当年的足迹,走到一些悠远、深邃的地方,从而直接、间接聆听到一些富于启迪的历史足音。

比如,母亲当年采访过梅兰芳、程砚秋一些人,我于是在80年代初踩着她的足迹,走进了当时四大名旦的旧宅门儿,在综合了其他材料之后,我陆续写出了《梅兰芳与二十世纪》和《梅兰芳百年祭》……还比如,父亲当年多次采访过冯友兰,我于是在五年多以前,又走进了北京大学燕南院57号,并认识了老人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一谈起来,才知道两家关系是纷繁交错、饶有趣味的。冯老先生比我父亲年长十多岁,我父亲又比宗璞年长在冯友兰家中(1991年)

十多岁。解放初期我父亲改行在国务院一个局里管事儿,宗大学毕业就分到这个局里。如今,宗璞年龄比我大十多岁,在许多方面可以帮助我……就在我头一次造访的半年后,老先生不幸跨鹤西去,我以后再见到的,就是纪念室中那一用烫漆方法制成的大幅遗像了。老人的眼神迷离惆怅,脸上老人斑也好像依依不舍于他的这个家和他的哲学世界。在后的几年中,我每隔几个月总要跑一趟燕南园。每次在进57号之前,总要在园外的林子里逡巡片时,我总要俯听一自己脚下,是否还回荡着冯老先生在此漫步的足音,或者我亲当年造访于此的足音?这已经成了习惯--每次造访父当年去过的地方,总是这样先在室外踱一下步,倾听一下,整一下,看能否和上一代人的那个“境”接上“气儿”。

不久前,我忽然动了研究宗璞的心思,于是把她全部著作的保留本“,每种一本”地借了回来。借回来就读。她的散文成名作《西湖漫笔》,一开头竟这样写道“:平生最喜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i..一到这些名山大川,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唤起来:“这是我伟大的、亲爱的祖国--‘……”对于这种“开篇”方式,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能习惯。怎么作家写东西,一上来就先检讨自己的“闲情逸致”?再有,面对大好山水“,这是我伟大的、亲爱的祖国--”式样的感慨,是否又过于“直奔主题”了?当然,我还依稀知道一点50年代强调思想改造的情况,也影影绰绰能够理解上一辈人对于昔日故土沦丧、民不聊生的痛心疾首。后来见到宗璞问及此事,她坦然回答“:是的,那个时候我们都无比真诚……”

再读她的小说《南渡记》,写“七七事变”中的北平。她写到在什刹海和地安门之间有一个建筑极其精良的大宅院,主人公一家在“七七”那天正好借住于此。正是在那一个夜晚,日军由卢沟桥开始攻打宛平县,次日北平的城门也关了,小说的主人公就滞留在这个大宅院中,开始了度日如年、却又刻骨铭心的若干天。在这若干天中,日军步步为营,攻占了廊坊,两位著名的国军将领佟麟阁和赵登禹也壮烈战亡,但民气民心却十分高涨,在7月28日黄昏收复了通州和丰台。然而就在当天夜里,就在北平民众企盼一举收复廊坊的热切悬望当中,小说主人公却在这个大宅院中听到了一种嘈杂的足音“。他忽然醒了。定了定神,分辨出是车马和脚步声,从南面传来。他起身出房到西墙下细听,沉重的脚步声似乎就在墙外。脚步声整齐而有节奏,每一下都像是重槌敲在北平的土地上--像是过队伍?……’从东向西!‘他迟疑了,这样整齐的脚步声,怎么从东向西?……月光溶溶地流泻,花丛中什么东西呼喇一下。在沉重的脚步声中,忽然响起一阵孩子的哭声,声嘶力竭的任性哭声,尖锐地刺着黑夜。一时哭声渐弱,远处辚辚车声和脚步声越来越急促,像潮水轰鸣,在拥抱着人们入睡的寂静的黑夜里散开,震动着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北平的土地……”

我受到强烈的震撼。上了些年纪的人都不言自明,这是当时的国军在奉命撤退,这种足音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地被烙印进中国历史耻辱的篇章中。这部小说并没有正面表现抗战,没有写到战争第一线上的可歌可泣,作者仅仅是用了这一足音,便形象地写出那个历史关头给予老百姓心灵的重创。我计算了一下宗璞的年龄--她在1937年只有九岁,九岁就听到这个足音?我后来见到她,又追问起这个细节。她毫无惊讶,“这是我父亲亲口告诉我的。”

同类推荐
  • 沙漠上飞起风筝

    沙漠上飞起风筝

    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在纷繁中淡定,在苍茫中从容。心静下来,阳光温暖起来,空气清新起来。面向阳光,沐浴温暖。世事沧桑,风起云涌,坐看一株雅菊,它的鲜艳、它的芳香,是对你的问候。春天的温暖,夏日的热烈,秋天的清爽,冬雪的洁白,是四季对你赐予。花红柳绿,山清水秀,是自然对你的赐予。拥有善美的心,夜里便拥有一轮清月。拥有善美的心,清晨便拥有一轮红日。风动、云动,你的心动。
  •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的一位天才诗人。在苏联时期,命途多舛,最后自缢而死。作品长期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国内出版界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给茨氏以极高的评价。她的诗作,包括散文和书信,重获出版,尤其诗歌,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译者王家新是我国少数有实力的诗人,翻译过策兰等不少著名的外国诗人,译笔一流。本书所译作品多系首译,为国内其他茨氏文本所未见。
  •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

    本书是著名旅日工程师、作家萨苏在2011年的最新力作。作者用中国人独有的乐天情怀和京味调侃,爆料自己初到日本的各种笑话,与妻子上演的国际文化“冷幽默”,以及自己经历过的各种趣事。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述草根的动人生活情境,让日本再也没有隐私,展现日本从未有过的阳光面。
  •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中国诗歌有三千多年历史,唐诗为诗歌之高峰,许多唐诗至今仍盛传不衰,脍炙人口。唐诗选本众多,至今最流行者乃蘅塘退士所编之《唐诗三百首》,其后无论如何翻新重选,均无出其右者。
  •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世界文学名著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以深邃的思想,精湛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审视,表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与人生;它有着非同凡响的力量,不仅能改变人生,在某种意义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它是人生中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阅读世界名著,体验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思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文修养,并以此了解社会,解读人生,为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匕首荣光

    匕首荣光

    波澜不惊却又活的刻骨铭心
  • 穿越之冷师父变乖相公

    穿越之冷师父变乖相公

    -她,前世杀人不眨眼的雇佣兵,穿越后成为猫族唯一修炼成功的猫妖,前世的种种,使她心灰意冷,直到遇见他,一代魔尊。冷血,无情,是他的代名词。受将要过世的猫王嘱托,收了下一代猫王为徒。面对这样一个撒娇卖萌的小徒弟,心竟慢慢为她融化。、
  • 一只青梅出墙来

    一只青梅出墙来

    一只青梅出墙来,两只竹马跑得快,她两任未婚夫,在退婚这条路上其实也蛮拼的……不过,退就退了,好马不吃回头草,你回头干甚!
  • 遗物术秘

    遗物术秘

    四千年前,大禹制九鼎以定国,分派九州,由九人分别看管,后这九人纷纷从九鼎内感悟出区别于地球传统‘道法’的新术法,血脉也被鼎改造成了特殊血脉,籍此发展成了九个庞大的家族。这术法初期不及道法,但依旧凭着诡异与多变,以及九个家族的团结,与道教分庭抗礼,在王朝更迭中保持昌盛不灭,为每一任帝王重用。直到秦朝,“秦家”天才子弟秦时月,将九鼎之一融入了体内,炼成本命战斗遗器,将新术法的威力提升到了超越道法的程度,自称新术法为遗物术。秦时月野心强大,手段毒辣,秦家凭他强大起来,为求独霸天下,秦家在秦时月的率领下,向其他八大家族发难,抢夺八鼎,爆发大战·······
  • 海风吹佛

    海风吹佛

    南疆硝烟刚散去的时候,十九岁的我被当领导的父亲要求去当兵,极不情愿地来到了海军却是工程兵部队。新兵连凭借小聪明赢得良好口碑,内定为团部机关兵,却被人后门顶替去农场当了一名种田的庄稼兵。好不容易调回团部却遇上裁军,又被精简到基层连队驻守海岛。面对连续的裁军和精简整编,当同年入伍的战友纷纷退伍时,选择留守军营,只为了兑现与父亲“当个好兵”的承诺,咬牙坚持在艰苦的工程兵岁月里锻炼成长,亲历了共和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百万大裁军,见证了人民海军工程兵部队这支光荣之旅撤编的全过程,历经艰辛和磨难,忠实履行了一名军人的神圣使命,带着优秀士兵和党员的荣耀离开军营……
  • 盈月潋滟

    盈月潋滟

    她与她,本是姐妹,颠沛流离时相依为命,一样的经历,却因性格不同,造就不一样的人生。他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母后被她爹毒害,她的爹娘因他而死。此生,是愧疚,还是恨?他与她,隔着一段上辈人的仇,她只要报仇,只要姐姐幸福,却不料,错过了此生最最真的爱情。………………………………………………………………………………此文属大坑,情节丰富,一大群聪明人斗来斗去(基本上没小白人物),喜欢小白女主的,勿入。当然,女主还是很开朗的。前面有些慢热,但情节绝对紧凑,欢迎拍砖。
  • 天外来表

    天外来表

    得到一个让你心想事成的神奇的手表,但是得到手表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 重生之运道

    重生之运道

    天不欲我生吾却浴天劫而生前路漫漫阻不了成长之路
  • 妙哉妙哉

    妙哉妙哉

    翟清想:没有比遇见一个状似公主病晚期的室友更倒霉的事!一场小小的经济危机引来了齐妙这个室友,据说职业是什么三流小明星,海龟背景,长得嘛,那是可以见得的呀!可是外貌不能决定一切,当翟清看见齐妙的n个家当往屋子里搬的时候,瞬间感觉眼前一黑。。。但生活貌似眼前一亮
  • 帅比我嫁了

    帅比我嫁了

    【片段1】“帅比,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紫薇吗?”画如晴逮着帅比就追的念头一把抓住画宰相的胳膊。“三儿,夏紫薇是谁?”画中郎一脸迷茫。“不好意思,台词搞错了。我重新念。帅比,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样你是不是会想起来?”画如晴闪烁着亮晶晶的大眼睛激动的再次询问。“叫太医叫太医,我家三儿脑子有点烧了。”画中郎急切的冲出外面喊道。【片段2】“皇上,我嫁!这么帅的帅比怎么能不嫁!皇上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今晚成亲。从此我们和单身就是路人!”众人扑倒!要不要爱这么直白!今晚成婚?要不要这么着急?